•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四節 綜合比較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第四節 綜合比較分析

在本研究兩起災難案例中,可發現大愛新聞對災難的關注時間較過去研究 長。海燕風災報導持續兩個月以上才趨緩,高雄氣爆也持續一個月以上,且在 災後半年內持續有相關報導露出。

透過內容分析得知,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以「正面」立場(67.4%)為 主,且災難歸因以「無歸因對象」(59.5%)為主,傾向不責怪單一組織或個 人。但是在報導災難時要如何做到「少責怪」的「正面」報導呢?

事實上,大愛新聞最主要的報導主題為「慈濟救災」(31.6%),其次則為

「人物故事」(31.2%)。在災後報導以「人類面對災難所採取的行動」與「互 助」為主訴求。

大愛新聞最主要的新聞主角包括「慈濟」(62.8%,包含其組織整體與志 工)、「災民」(35.8%)。「慈濟」(55.8%)與「災民」(40.9%)為最主要消息來 源。可知在大愛新聞報導災難時,慈濟志工與災民這兩種人物出現頻率極高。

災民在大愛新聞中,災民成為報導主角或是主要消息來源的比例,均大幅超過 主流媒體。

既然如此,「災民」在報導中形象如何?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探究「災 民」與「志工」在報導中呈現的形象。本研究發現,相較於主流媒體偏好呈現 災民負面情緒與悲情形象,又或者形塑特定英雄人物、大肆報導其英雄事蹟,

大愛新聞中的災民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在影響階段、災後第一時間驚嚇卻盡 力振作;到救援階段,雖然生活大受影響且無助,在得到外界協助後卻立刻願 意助人;復原階段中,災民為了重建家園而奮鬥,井然有序且心懷感激;在緩 和階段,災民生活逐漸回到正軌,保有樂觀積極、正面態度,且對曾接受過的 幫助依然心懷感激。在本研究分析之四則報導中,災民不曾坐以待斃,光等待 外界援助,他們化悲憤為力量,主動、用雙手改變災難對家園的破壞。

在大愛新聞報導災難之時,甚少鎖定特定英雄故事,認為在災難中人人都 有故事,人人都有機會受訪、成為報導主角,都值得被傾聽,因此「災民」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人物故事」才會都是報導中重要元素。且大愛新聞在災後第一時間就展現對 災民的尊重,在拍攝傷亡者皆未使用特寫,而以「遠景」、「全景」代替,讓受 災者保留尊嚴外,也避免強加感受給觀眾。

至於在報導中「救援者/志工」形象,皆奮力應對災難。影響階段的試圖 減輕災情、或是不忍人苦地奔往災區了解情況、又或者是想方設法協助災民重 建家園,又是如何地貼心為災民設想。只要志工出現在鏡頭前,不論鏡位如 何,都是在為災區積極忙碌的身影,展現其用心為災民設想,用行動支持災民 與災區復原,付出無私的形象。

透過志工為受災者付出、受災者重新站起的報導,告訴觀眾,人類面對災 難並非只是無助哭泣,而是要起身採取行動。沒受災的人幫助受災的人,受災 的人受到協助而重新奮起,人類能透過行動應對災難,讓災難造成的破壞得以 平復。災難發生之際,也是人性光輝展現之際。

報導地點主要在災區(44.7%),但非災區比例也甚高(36.3%),同樣是基 於「平安的人幫助受災的人」,每當重大災難發生,全球人們皆會為之展開行 動,此時一般民眾也很可能成為新聞主角或消息來源。而透過大量且持續的

「災區」報導,提供災區最新情況給觀眾。透過文本分析法看到,大愛新聞中 的災區形象,從災難時的充滿危險、到無助殘破的災後樣貌,再到出現希望、

逐漸恢復,一直到最後災區道路恢復暢通、居民生活得以從恢復,如此的轉變 過程,持續透過大愛新聞的報導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對於災區的印象,從 災難浮現到復原,從負面轉為正面。

至於影音運用部分,大愛新聞在拍攝災區時以中景、平角採用最多,讓攝 影記者、觀眾與被拍攝者地位相當。在聲音方面,使用豐富現場音提升臨場 感,記者過音以說故事者為多,且過音語調感性親切。顯示大愛新聞在報導災 難時,仍希望拉近觀眾與現場的距離。翁秀琪(2000)曾指出,大愛新聞在災 後扮演布告欄角色,讓各賑災據點互相了解彼此動態。本研究認為,大愛新聞 在災後還有一重要功能—讓各界捐款者了解直接看到,自己所捐助之款項實際 被運用在災區,又是如何運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4

特別的是,本研究分析之報導中,談及災難所造成之破損傷亡,皆未使用

「特寫」呈現。特寫的使用,即媒體認為精彩或需要強調的部分,在大愛主要 用於提供愛心來源資訊的旗幟、災民道謝、災民清手清理災難造成的破壞、災 民流淚或感動神情等,呼應前述,大愛新聞在災難中希望強調的,是正面、人 類應對災難的行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