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宗教電視台之災難新聞呈現—以大愛新聞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宗教電視台之災難新聞呈現—以大愛新聞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江靜之博士. ‧ 國. 學. 宗教電視台之災難新聞呈現 政 治 大 立 —以大愛新聞為例 An Analysis of the Disaster News Produced by Religious. ‧. n. al. er. io. sit. y. Nat. Television Stations: A Case Study of Da Ai TV.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周玲秀 中華民國 一○四年七月.

(2) 謝辭 期許一個更好的自己,我踏上一段奇妙旅程。這段日子開拓了視野,成長 了一些,把每天用力地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想必會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回憶。 在這過程中竟完成一本論文,實在太神奇。謝謝我的指導教授江靜之老 師,您幽默風趣的指導像一座燈塔,真誠鼓勵、陪伴研究新手在學術的茫茫大 海找到方向,並且總是不厭其煩、很認真地看我們的論文。謝謝您! 謝謝陳百齡老師,從您課堂出發的題目,轉了好幾個彎之後總算是變成研 究的…紙本了!您輕輕一句「看到你對學術的堅持」,激勵著我面對一路挑 戰。您默默地應援,以及口試時的協助與指導,我從心底感到感激! 謝謝口試委員林照真老師,從您的研究中得到相當多寶貴資訊,口試時您. 政 治 大 謝謝陳儒修老師、曾國峰老師、劉幼琍老師與 EMA 的每一位老師,您們給 立. 更提供真誠又寶貴的建議,讓我獲益良多!. 我太多啟發!謝謝麗芳助教,再累再忙喝杯你的咖啡都能恢復元氣,你總會看. ‧ 國. 學. 每個人當時狀況,軟硬兼施提供最適合的忠告與陪伴,真的很溫暖。 在 EMA 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修課結束還是很喜歡回學校。直到那個周. ‧. 末,少了你們的校園裡,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最喜歡的不是「學校」,. sit. y. Nat. 而是「有你們在的學校」。一起拜之之為師,互相打氣的瀧億、淑惠,第一組 好有默契的崴馨、明佳,一起趕論文更大方提供空間美食與咖啡的思琳,在一. io. n. al. er. 起好開心的芷涵、莞芬、耀宗、齡尹,還有賀舜、宥均、佩虹、筱智、瀞文、. i n U. v. 宥蓉,我們一起創造了超級充實更是超級歡樂的 EMA101。謝謝你們!. Ch. engchi. 謝謝爸、媽、穎和白的支持包容與鼓勵,尤其家母罩三餐也照三餐的那 句:「論文交了沒?」交了喔媽!謝謝浬,在我沒空散步時的大力抱怨,在無 數個趕報告、論文的夜裡忠誠地以呼呼大睡相伴,他的睡顏總有神奇療癒感。 謝謝一路陪讀的書僮先生,耐心陪伴、打氣,更是論文品質把關好幫手, 日復一日下班後與假日磨墨陪寫論文的日子結束了。恭喜! 謝謝那個不知道有段考要念書,天天用力玩的一年級小孩,如果知道日後 父母都會不時對她說:「念書適度就好,不要太用力!」一定會覺得哪裡搞錯 了。喔,孩子,沒有搞錯,而且,我從政大 EMA 畢業了。謝謝你,周玲秀。 謝謝這段期間親朋好友的各種協助,我都放在心裡。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就感謝天吧! i.

(3) 摘要 災難發生後,人們極度渴望災難相關資訊,電視新聞仍是災後最重要的資 訊來源。然而台灣對於電視災難新聞之研究,主要仍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商業 媒體為主,忽略其他屬性電視台的災難報導呈現,也忽略了呈現災難時的影音 元素,甚為可惜。故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與文本分析法,解構宗教電視台- 大愛電視台之新聞當中,對於國內災難-2014 年之高雄氣爆與海外災難-2013 年之菲律賓海燕風災的呈現。期能透過多面向的分析,一窺宗教媒體之災難新 聞呈現。 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探究報導中主角、主題、消息來源、災難歸因與報. 政 治 大. 導立場等變項,同時以文本分析了解報導中的影音運用,並且統計大愛新聞對. 立. 於這兩場災難在災後半年內的報導情況。研究結果發現,大愛新聞報導災難. ‧ 國. 學. 時,立場竟以「正面」為最多,「中立」次之。對災難之歸因主要在「無歸因對 象」、與「災難本身」,不傾向責怪政府、單一單位或個人。另外,包括報導主. ‧. 角、主題,皆特別重視災難中人類所採取的因應行動,不論災民、或是未受災. y. Nat. 者災難中的作為,與其行動能對災難造成破損有何改善與影響。畫面偏好以中. er. io. sit. 景為主,而非局部特寫破損處。. 本研究發現,大愛新聞對兩起災難之報導,密集期均超過一個月,且災後. n. al. Ch. i n U. v. 半年內持續提供相關報導。從災難的巨大衝擊破壞、一直追蹤到災區復原且災. engchi. 民恢復生計,有助於觀眾更新對災區、災民的認知,建立對災難的整體且立體 之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愛新聞之災難報導中,直接與其宗教信仰相關之報導 甚少,但上述大愛新聞在報導災難時的特質,皆反應出其宗教精神。故在報導 災難時,主要展現「人性價值」,讓災難這場悲劇與苦難,成為得以流傳給後世 的記憶。 關鍵字:災難新聞、宗教媒體、大愛電視台、大愛新聞、內容分析法、文 本分析法 ii.

(4) Abstract After any types of disaster, people are eager to receive vit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event. News broadcast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that the public routinely relies on. For coverage of disaster events in Taiwan, content analysis is the primary research method used. However,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primary analysis of news reported is based on commercial broadcasts, which tend to ignore the news from other types of news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fulfill this information gap, this study seeks to analyze how Da Ai Network, a religious affiliated station in Taiwan, reports on disasters. This paper will use one domestic (the 2014. 政 治 大 disaster in Philippine) as the 立case examples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mpare the. Kaohsiung gas explosions) and one international event (the 2013 Typhoon Haiyan. ‧ 國. 學. impact of these broadcasts..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consists of two components: content analysis and. ‧. textual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explores the position, the news focus, and the. y. Nat. sources of Da Ai News; while textual analysis discovers the methods of recording and. io. sit. imaging the new ev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Da Ai TV reported on. n. al. er. these two events from a “positive” or “neutral” position. In addition, Da Ai TV. i n U. v. routinely focused on the disaster itself rather than assigning blame to a government,. Ch. engchi.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Moreover, compared with other commercial networks, it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follow-up actions and support to the disasters’ victims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s and effects of these actions. As for the actual news recordings and images, Da Ai TV preferred to use more medium shots than close-ups to provide general situation awareness on the specific catastrophe and damage. As this report shows, Da Ai TV consistently reported on these two disasters for more than a month, and continued to provide additional updates for around six months. Not only did Da Ai Network provide the public the latest information. iii.

(5) regarding the disaster areas and the victims, but also helped the public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disasters. Interestingly, despite being a religions oriented news organization, Da Ai TV rarely used its affiliation to promote its organizational beliefs. However, it did occasionally report using spiritual undertones to promote such things as common human values, love, mutual cooperation, and hope as part of the disaster coverage. This type of news coverage worked to not only help the population better understand these tragic events, but acted as catalyst for more public attention, mutual concern and support..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 News Coverage, Disaster Events, Disaster News, Religious Media, Da Ai Network, Da Ai TV, Content Analysis, Textual Analysis, Case Study, Taiwan. i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 第一節 災難與災難管理 ................................................................................ 9  第二節 災難報導 .......................................................................................... 11  壹、影響災難報導之因素 .......................................................................................................... 11  貳、災難報導要素 ....................................................................................................................... 18 . 政 治 大. 參、影音呈現形式 ....................................................................................................................... 22 . 立. 第三節 宗教與災難 ...................................................................................... 27 . ‧ 國. 學. 壹、宗教之興起 ........................................................................................................................... 27  貳、宗教人物與災難 ................................................................................................................... 30 . ‧. 參、台灣當代宗教團體與災難報導 ......................................................................................... 34 . y. Nat. io. sit. 研究方法 ....................................................................................................39 . er.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39 . al. n. v i n Ch 壹、個案簡介................................................................................................................................ 39  engchi U 貳、研究案例................................................................................................................................ 42 .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 45  壹、分析單位................................................................................................................................ 45  貳、抽樣步驟................................................................................................................................ 46  參、內容分析類目 ....................................................................................................................... 50  肆、信度檢定................................................................................................................................ 58 . 第三節 文本分析法 ...................................................................................... 59  v.

(7) 壹、分析案例選擇 ....................................................................................................................... 59  貳、分析要素................................................................................................................................ 61  參、分析步驟................................................................................................................................ 66 . 第四章. 研究發現 ....................................................................................................69 . 第一節 整體報導概況 .................................................................................. 69  第二節    內容分析結果 .................................................................................. 73  壹、報導主題、類型與地點 ...................................................................................................... 73  貳、報導主角與消息來源 .......................................................................................................... 87 . 治 政 大 參、報導立場與歸因 ................................................................................................................... 98  立 ‧ 國. 學. 肆、報導長度.............................................................................................................................. 104 . 第三節    文本分析結果 ................................................................................ 108 . ‧. 壹、影像策略.............................................................................................................................. 108 . Nat. sit. y. 貳、記者敘事.............................................................................................................................. 114 . n. al. er. io. 參、聲音運用.............................................................................................................................. 115 . Ch. i n U. v. 肆、主角形象.............................................................................................................................. 117 . engchi. 第四節 綜合比較分析 ................................................................................ 122  第五章. 結論...........................................................................................................125 . 壹、研究發現與討論 ................................................................................................................. 125  貳、研究貢獻與限制 ................................................................................................................. 131 . 參考文獻 ...................................................................................................................132  附錄:文本分析過錄表..........................................................................................141 . vi.

(8) 表目錄 表一:文本分析過錄表.............................................................................. 67  表二: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 69  表三:海燕風災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 70  表四:高雄氣爆各災難階段報導比例分布(%) .................................. 70  表五: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 74  表六:災難發生地點與報導主題分布(%) .......................................... 75 . 政 治 大. 表七:海燕風災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 76 . 立. 表八:高雄氣爆各災難階段之報導主題分布(%) .............................. 77 . ‧ 國. 學. 表九:災難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 79  表十:報導類型與災難發生地點分布(%) .......................................... 79 . ‧. 表十一: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 80 . y. Nat. er. io. sit. 表十二: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類型分布(%) ...................................... 81  表十三:災難發生地點與報導地點分布(%) ...................................... 82 . al. n. v i n Ch 表十四:各災難階段之報導地點分布(%) e n g c h i U .......................................... 83  表十五: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地點分布(%) ...................................... 84  表十六: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地點分布(%) ...................................... 85  表十七:災難發生地點與新聞主角分布(%) ...................................... 88  表十八:各災難階段之新聞主角分布(%) .......................................... 89  表十九:海燕風災各階段新聞主角分布(%) ...................................... 90  表二十:高雄氣爆各階段新聞主角分布(%) ...................................... 91  表二十一:災難發生地點與消息來源分布(%) .................................. 92  vii.

(9) 表二十二:各災難階段之消息來源分布(%) ...................................... 93  表二十三:海燕風災各階段消息來源分布(%) .................................. 94  表二十四:高雄氣爆各階段消息來源分布(%) .................................. 95  表二十五:報導立場與災難類型(%) .................................................. 98  表二十六:報導立場與災難階段分布(%) .......................................... 99  表二十七:海燕風災各階段報導立場分布(%) .................................. 99  表二十八:高雄氣爆各階段報導分布(%) .......................................... 99  表二十九:災難歸因分布(%) ............................................................ 100 . 治 政 大 .................................... 101  表三十:災難發生地點與災難歸因分布(%) 立 ‧ 國. 學. 表三十一: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 102  表三十二:海燕風災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 102 . ‧. 表三十三:高雄氣爆各階段災難歸因分布(%) ................................ 103 . Nat. sit. y. 表三十四:兩案例之平均報導長度........................................................ 105 . n. al. er. io. 表三十五:兩案例各階段之報導長度.................................................... 105 . i n U. v. 表三十六:海燕風災各階段之報導長度與報導類型............................ 106 . Ch. engchi. 表三十七:高雄氣爆各階段之報導長度與報導類型............................ 106  表三十八:報導長度與報導立場............................................................ 107 .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在 2014 年 7 月復興航空澎湖空難中,張寶秀失去了擔任副機師的兒子江冠 興,突然之間天人永隔,這位母親斷腸心碎,更承受外界強大輿論壓力,身心 極度煎熬。半年後,2015 年 2 月,復興航空再度發生意外之際,她竟選擇前往 殯儀館,以過來人的身分陪伴家屬。 對此,張寶秀表示:「(看到這個消息)我的心境就好像當下(澎湖空 難)…可是我馬上轉念,我認為說,我要趕快告訴大家,要把心靜下來,我們 生者放下的話、安心的話,他(往生者)也心安啊…。」(歐君萍、林家慧,[ 志工二殯助念 1900],2015). 治 政 大 從最初的難以接受、到能夠「不恨復興(航空),因為復興更苦」,支持 立 這位母親轉念的力量,正是宗教。張寶秀:「我常常說我兒子很英俊、健康, ‧ 國. 學. 剎那間沒有了,你受得了嗎?但是慈濟上人教我們,面對生命無常,這是自然 法則,每個人都會碰到,要接受。」(蘇龍麒,2015)她的故事被視為空難中. Nat. y. ‧. 動人的一章,台灣許多媒體報導1,亦吸引國外媒體注意。. sit. 事實上,張寶秀的放下、面對人生無常,正是因為信仰帶來的啟發,她的例. er. io. 子正反映出宗教自古至今,在人們面對生命中難以控制的悲劇之時,發揮了極大. al. v i n Ch 人們面對災難帶來的劇變、繼續往前走的重要支柱。從前種種災難發生的事蹟, engchi U n. 的力量,不論是在這場人禍中,甚至其他更多災難中,宗教信仰,顯然是支撐著. 被編入神話、民間故事中,流傳給後世。如今,這些故事,更是透過新聞,傳遞 向全世界。. 1.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205/554734/)、中央日. 報(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3098603)、自由電子 報(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225032)、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4901-1/201502050426-1.aspx)、ETtoday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205/463649.htm)、三立新聞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0373)等皆有報導。 1.

(11) 壹、研究動機—主流媒體之災難報導現況 如今能夠見證其他國家的災難與悲痛,「是一種典型的現代經驗,…是近一 個半世紀以來由一種名叫記者的特殊專業遊客奉獻給我們的。」Susan Sontag (2003 / 陳耀成譯,2004)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中,以此精準描述災難得 以廣為周知之原因。新聞媒體與記者,在全世界苦心為觀眾收集來的災難與苦難, 透過電視,即時映入全球觀眾眼簾。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身處於「充滿危險」、 「苦難偏多」的世界。 災難的破壞力大,對一個社會影響相當大,它的突然發生,讓人們產生「情 況與日常生活不同」且「無法掌握」的焦慮感,接著產生「想知道」 、 「想看到『究. 政 治 大. 竟發生了什麼事』」的強烈偏執慾望,迫切需要大量資訊與畫面,來紓解這種焦. 立. 慮(張小虹,2002)。此時人們在感性層面上,需要有能夠撫慰情感的資訊,來. ‧ 國. 學. 消弭集體的焦慮或恐慌,而在理性層面上,也需要正確的資訊來避災或救災(陳 百齡、鄭宇君,2011)。. ‧. 於是,相關報導出現頻率越高,收視率越高,甚至越能舒緩人們遭逢災難後. sit. y. Nat. 的焦慮與壓力。其餘不相關的事物就算發生,也因無法吸引民眾注意,被擠出新. io. er. 聞版面,因此媒體中往往只看得到大量災難相關訊息,更加引起民眾對災難新聞 的強烈重視(臧國仁、鍾蔚文,2000)。. al. n. v i n C,呈現出事發經過或現場樣貌,如此 尤其電視媒體透過「畫面」 「親眼目睹」 hengchi U. 災難,往往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蕭慧芬,2007) 。在台灣,九二一大地震, 是「比真實還真實的電視『超現實』建構我們對『災難的社會想像』,電視螢幕 記憶成為我們集體鮮明而殘存的『屏憶』」(張小虹,2002);放眼國際,全球觀 眾共同透過媒體、電視螢幕,「親眼目睹」美國九一一事件,幾天幾夜下來電視 新聞仍舊不斷重複事發鏡頭,因為光是這樣就已明明白白「陳述」出事件中最重 要的「過程」(林東泰,2011)。 只是,對於媒體在災難後的報導,一直有兩造說法,一方認為媒體報導能夠 協助人們舒緩災難帶來的壓力,一方則擔憂因此造成人們心中的壓力與負面情緒, 2.

(12) 甚至讓整個社會沉浸在悲傷之中。怎麼會有如此極端的兩種看法?本研究認為, 媒體的報導方式至為關鍵。 現行多數媒體在處理災難時,認為閱聽人此刻想要的只是「能打動人心、讓 人感到震驚的鏡頭」 ,只要「戲劇性的元素」就認為是新聞素材,於是在災難現 場,一再上演「見獵心喜」的場面,媒體瘋狂追逐事件當事人,試圖拍到眼淚、 叫罵,呈現悲傷、憤怒的情緒;拍攝災難現場時,也許以特寫呈現來強調災難帶 來的殘破,也許刻意用晃動等方式模擬災難發生時的情況。當過度的感官刺激、 戲劇性、羶色腥、誇張的報導出現太過頻繁,報導的「非實況」往往讓商業電視 台、商業媒體因而飽受批評(柯舜智,2010;林照真,2013),不僅讓報導的影. 政 治 大 臧國仁、鍾蔚文(2000)指出,如此將報導重點過度集中在災情描述,並未 立. 響力盡失,更對電視新聞的公信力造成極大傷害。. 考慮到災難的全面性與整體性,更吝於花篇幅來報導對災後重建有益的全面性資. ‧ 國. 學. 訊,竟然成為災後衝擊的主因之一。甚至,這種過於現場情況、過於淺薄的報導, 不僅可能妨害觀眾的認知力,催眠觀眾、讓他們變得麻木、被動,不知如何將其. ‧. 轉化為有價值的資訊(Wurman, 1989/張美惠譯,1994)。更讓政府只在公共災. Nat. sit. y. 難發生時只作危機處理,很少再針對問題做真正的解決和改革,問題只會被一再. al. n. 存在」(南方朔,2014),反而造就後續社會問題。. Ch. engchi. er. io. 拖延,因為災難過去之後,其他相關與後續事件,媒體不再報導,「也就等於不. i n U. v. 媒體報導怎會如此?說穿了,對商業電視台來說,每發生災難就大肆報導, 為的只是報導災難帶來的收視率。日本三一一地震發生後,台灣新聞頻道的收視 率足足比發生前一周成長 39.2%之多,電影頻道的收視率則下降 16.6%(劉美惠、 許翼凱,2011),顯見民眾在災後對於相關資訊的渴求。加上台灣電視新聞受收 視率影響甚鉅,新聞台針對每分鐘的收視率,比對播出的報導,判斷觀眾偏好的 新聞口味,後續便照樣操作。讓看似頻道眾多、新聞台競爭激烈,應該反應多元 觀點的台灣電視新聞,每碰到災難、颱風事件,各家的報導切入角度、方向卻極 度類似(林照真,2013)。. 3.

(13) 只有在碰到與組織價值觀有所衝突的事件,媒體的主觀才會成為凌駕收視率 以上之考量,此時各媒體主觀所呈現出的災難,雖然會出現不同面貌(林照真, 2013),卻是因為媒體的政治意識形態介入災難新聞,以組織意識來框架、形塑 災難新聞,與媒體公正客觀之理想差距甚遠。於是,每逢災難過後,媒體總無可 避免地引來一陣罵名(陳鳳如,2000)。 被罵的原因,顯然是媒體所做不符合使用者期待。事實上,災難過後媒體可 做到的事情更多,包括提供重要的避災、減災資訊與知識,在災難應變期報導災 民所需、監督政府救災過程,在災難復原期提供檢討平台。隨著每個時期情況的 不同,媒體都有應與時俱進的任務(楊樺、葉欣誠,2012)。尤其在現代社會逐. 治 政 將已發生之災難等風險事件,定義、再現,讓大眾知曉,傳遞正確資訊,監督政 大 立 府救災,擔任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樑。並傳遞防災、避災的應變方式等等(黃. 步邁入風險社會的情況下,媒體應該更進一步協助民眾認識災難與可能的風險,. ‧ 國. 學. 浩榮,2003)。協助觀眾建構對於可能的風險事件之認知,從而能夠自行判斷應 變、面對方式。. ‧. 媒體被賦予的期待,還包括為受災者募集資源。日本三一一地震過後,台灣. sit. y. Nat. 捐助日本新台幣 73 億元,金額之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媒體的號召力相當大,. er. io. 光是十八號的募款晚會,募款金額就將近 7 億 9 千萬元,創下台灣愛心募款活動. al. 的新高紀錄(黃慧敏,2011)。顯見災難事件中,媒體還能夠引發閱聽人情感再. n. v i n Ch 現(蔡琰、臧國仁,2003) ,透過觸動閱聽人內心情感,與其自身情感產生共鳴、 engchi U 使之產生同理心,進而採取行動為災區付出。 尤其在災難發生時,媒體依舊是大眾極度依賴的訊息交換管道,不但能滿足. 大眾的資訊需求與渴望,更扮演災後包括恢復、重建、救援等主要資訊的論壇 (Disaster Forum)(臧國仁、鍾蔚文,2000)。 以此來檢視台灣媒體的災難報導,初步可以看出:現行主流媒體之災難報導, 普遍缺乏災前的防災教育、災區全貌、足夠資訊,也因此在風險的再現與定義上, 難以協助觀眾建構屬於災難的全面性認識,無法建立未來面對類似事件的應變之 道,報導也往往虎頭蛇尾,缺乏對於災後復原的關注,似乎尚不符合期待。 4.

(14) 如此一來,觀眾對媒體的信賴感與依賴度就會逐漸下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 基金會(2014)觀察媒體在澎湖七二三空難之表現後發現,媒體報導竟百分之百 煽動情緒、訴諸感官之方式呈現事件,對於大眾理解飛安相關知識與訊息毫無幫 助。八成四監察員認為,媒體對於事件相關人士的基本人權不夠尊重,更有高達 九成監察員,對於電視新聞不信任。媒體經年累月建構出的災難報導方式,也讓 民眾日積月累堆積出對媒體的不信任。. 貳、研究問題—災難報導的另一種可能. 治 政 大 視災難新聞之研究相對較少,且多為以內容分析法探討電視新聞災難報導之報導 立 類型、報導方向、立場與特性(柯舜智,2010;林照真 2009、2013) ,尚缺乏深. 過去針對台灣媒體之災難新聞之研究,大多以文字報導為研究對象,針對電. ‧ 國. 學. 入分析電視與呈現手法之研究。. ‧. 先前研究已發現,電視台的災難新聞報導有以下共通模式:刻意突出災難的 破損景象、以受難者與死難情形為報導重點,以故事性的報導模式取代資訊性的. y. Nat. sit. 報導模式、電視新聞記者介入式的報導,而非客觀式的報導、災難變得政治化與. al. er. io. 全國化(林照真,2009)。且媒體失當的報導,往往為媒體引來諸多批評(臧國. v. n. 仁、鍾蔚文,2000;陳鳳如,2000;柯舜智,2010;林照真,2013;台灣媒體觀 察教育基金會,2014)。. Ch. engchi. i n U.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論點主要皆來自以商業媒體為對象的研究,若是悲觀地 就此認定,台灣媒體皆如此不負責任地以報導造成受災者二度傷害,其實是忽略 了還有非商業、非營利媒體的存在。 目前台灣總計共十多個頻道製播新聞,且多數頻道維繫經營的方式是依賴廣 告為收入來源,而廣告之依據正是收視率,讓收視率已然成為台灣電視新聞製作 的共同指標,僅有公視與大愛電視台例外(林照真,2009:8) 。公視為國家支持 之電視台,而大愛電視台為宗教團體佛教慈濟基金會所成立之電視台,宗教團體 為什麼要辦媒體? 5.

(15) 天主教在華人地區最大的傳播單位的光啟社(馮建三,2008),現任副社長 丁松筠指出,「鏡頭就像一扇門,我們可以透過它到每個人家中作客。」宣「傳」 的不僅只是「教」,而是透過故事讓觀眾思考、傳遞一種價值觀,對人們的心靈 生活有所貢獻,而非收集教友(李禮君、方嵐萱,2008)。同樣地,國內第一份 佛教界創辦之日報《人間福報》 ,在創刊當日即以社論〈《人間福報》十大願〉反 映當時在媒體商業競爭、羶色腥亂象下,創辦報紙只因「一心想改善社會風氣、 淨化世道人心……導正社會亂象,建立祥和安樂人間」的願景(轉引自張婷華, 2008)。星雲法師將人間福報定位為:不以宣揚佛教教義、增加信徒為目的,而 是多報導社會的光明面、表揚善行美事,挖掘人們的潛在的智慧與善良本性,共 創祥和溫馨、淨化美好的社會(釋星雲,2010)。可知越來越多台灣當代宗教團. 政 治 大. 體,選擇透過媒體傳遞社會光明美善、提升人們心靈層次,期望提供觀眾有別於. 立. 主流媒體的選擇。. ‧ 國. 學. 事實上,宗教與新聞竟有其相似之處。英國作家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2014 / 陳信宏譯,2014)指出,新聞截稿時間與禱告時間的重疊程度,高得讓人「難. ‧. 以置信」 ,在現今的已開發經濟體當中,新聞的權勢至少相當於以前的宗教信仰。. y. sit. io. er. 被視為異端。. Nat. 晨禱成了晨間新聞、晚禱成了晚間新聞,而且拒絕參與新聞共同儀式的人更可能. al. 黃新生(1985)則指出,電視新聞類似原始部落裡的神話,都傳播著某些政. n. v i n Ch 治菁英的觀點與行動,供給社會的其他成員作指引。從神話的儀式、象徵與結構 engchi U 來看電視新聞都能得到呼應。進一步延伸在災難中,新聞的儀式與象徵、結構, 為社會大眾建構出現代的神話,廣為流傳,並且達到撫慰心靈的功效。 如前所述,部分學者認為,媒體在災後大量的報導能夠協助社會「淨化心情」 , 協助眾人從悲情當中掏空釋放、從悲情中重新學習諒解與同情,對民眾災後受創 的心理平復有很大幫助(臧國仁、鍾蔚文,2000)。本研究認為,在災難後,媒 體有如標準作業程序般必定進行的大量報導,如同一種特殊的「儀式」,對社會 大眾起了類似宗教的撫慰作用。短期內密集的報導,讓觀眾對此事感到自己已有 足夠掌握、熟悉、甚至開始麻木厭煩,或許也是另一種協助觀眾復原之策略。透 過這種現代「儀式」,協助社會大眾面對災難、從災難帶來的創痛中復原。 6.

(16) 本研究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為災難後「負面」報導給人的「負面情 緒」強,但是「中立」與「正面」報導,卻能帶給人們較強烈的「正面情緒」 (蕭 慧芬,2007)。災後的感人故事,透過媒體報導廣為傳遞,能在大眾心中產生溫 馨感受,進而為大眾沖淡災難帶來的悲傷感。而這樣的功能,與宗教在災後扮演 的角色有些類似。 其二,媒體從災難事件當天,到每年周年的主題報導,固定在每年特定期間 播出相關消息,這樣的「媒體儀式」,是可以預期地照時間出現、且能夠被事先 規劃的。藉著這樣的儀式,凝聚社會共同記憶,更藉此將這場災難,轉化為人們 得以預期且規劃的媒體儀式,達到協助人們紓解情感的效應(熊培伶,2009)。. 政 治 大 忘記,新聞並非只有現行商業電視台慣行的方式。災難新聞更絕對不是只有眼淚 立. 回過頭來看,當商業電視台的災難新聞,飽受批評已成常態之際,我們不能. 與破損,又或者強行在第一時間任意究責的作法。災區的人在災後的生活情況、. ‧ 國. 學. 在劇變後有什麼需求,又或者他們如何面對傷痛、重新站起,外界能給予受災者 什麼協助,而人們對於災區所供應的金錢與物資有沒有發揮功能…等等消息,也. ‧. 是觀眾想知道的,且媒體應該重視的。. y. Nat. sit. 現代宗教團體早已跳脫舊有模式,往往在災後主動協助社會重新恢復秩序、. n. al. er. io. 安定人心,在社會復原中扮演很大角色。在台灣,宗教團體在災難後主動提供協. i n U. v. 助的風氣,主要起自九二一大地震,當時包括慈濟、法鼓山等宗教團體,皆前往. Ch. engchi. 災區協助,後續更參與災區的長時間重建,對災區的關注時間長達四年甚至以上 (林美容、陳淑娟,2003)。 宗教團體對災難後續之關注,反應在其旗下媒體的報導中。在八仙塵暴發生 至一個月後,多數媒體早已不見相關消息,但隸屬於慈濟之大愛電視台,新聞中 依舊可見氣爆傷患的消息,讓觀眾得知患者後續康復情況,而非只停留在上傷悲 慘的印象。 本研究認為,媒體在災難後所作報導,是能協助社會大眾平復災難帶來的創 傷,又或者是進一步將之推進悲傷幽谷,關鍵在內容,也在畫面。如前所述,畫 面是直擊、或是替代性畫面,內容是加油添醋、又或者是傳遞事實資訊,而主題 7.

(17) 是爭吵、淚水、錯誤歸因等,易使觀眾產生「負面情緒」的「負面」報導,又或 者是能讓觀眾產生「正面情緒」的「正面」與「中立」報導,給觀眾的都是截然 不同的影響。 如前所述,宗教電視台因為其宗教之價值觀,在報導時所著重的並非收視 率,而是各種影響力,且無收視率與營收之壓力。本研究認為,在電視新聞依 舊是人們災後主要消息來源的此刻,在商業媒體與主流媒體無法滿足觀眾需 求,宗教電視台的報導便凸顯出其特殊價值。 本研究認為,雖然宗教電視台與商業電視台一樣有其組織價值觀,在製作新 聞時也難免受此影響,但相較於在災後報導過多災難造成之創傷的訊息,讓觀眾. 政 治 大 教背景,更傾向報導人與人之互助情誼,有減輕觀眾憂慮的作用。 立. 產生焦慮與憂慮、擔憂受災者所遭受的巨變與生活該如何繼續,宗教媒體因其宗. ‧ 國. 學. 具體而言,宗教媒體會以何種方式、呈現出何種災難樣貌?宗教媒體會不會 因為其宗教精神,讓所做的災難報導更貼近媒體在災難中能盡且應盡之義務?為. ‧. 本研究欲分析之現象。另外,亦盼望給予媒體從業人員對於災難的另一個思考角 度,在呈現災難之時,還有另一種報導模式、角度與做法。. y. Nat. io. sit. 因此本研究欲以 2013 至 2014 年,所發生之天災(菲律賓,海燕風災) 、人. n. al. er. 禍(台灣,高雄氣爆),各一起災難事件中大愛電視台之報導作為案例,分析宗. i n U. v. 教媒體對災難事件之報導方式、關注面向與時間長度,並期待補充現有商業電視. Ch. engchi. 災難新聞研究,以及對於影像之涉獵不足之處。.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從九二一大地震到八八風災、廬山溫泉旅館倒塌等等事件,幾乎一提到關 鍵字,閱聽人很容易想起特定的關鍵性畫面。甚至幾年後,媒體只要提到這些 事件,必定還是會播放這些鏡頭,它們早已在觀眾腦中刻下深刻印象,即使歷 經多年,主播和記者毋須多言便能觸動觀眾情感。這樣強烈的視覺記憶,正是 透過電視新聞建構出來的。 人們透過「眼見為憑」,建構出對災難事件的認知,於是儘管網路上消息傳 遞快速、可以盡速了解災難的相關情報與狀況,等到有機會打開電視時,還是 不禁被新聞中的現場畫面、人物等,接連的報導與故事給吸引。也讓電視媒體. 政 治 大. 成為在災難時影響力極大、甚至主導災難新聞的媒體(林照真,2009)。. 立. 但是,過去研究已指出,災難新聞即是框架的實踐(林中瑛,2009)。在現. ‧ 國. 學. 階段台灣對災難的慣行報導模式以外,取材方向異於主流媒體、商業電視台之 宗教媒體,會呈現出何種災難風貌,是本研究關切之要點。. ‧. 因此在本章中,將會先探討現行商業媒體建構出何種災難,又透過何種方. y. Nat. sit. 法建構災難。另一方面,宗教媒體重視的訴求究竟為何,是否得以呈現出獨特. n. al. er. io. 的報導,將在此章一一探究、釐清。. Ch. engchi. i n U. v. 第一節 災難與災難管理 災難是什麼?社會學家 Fritz(轉引自臧國仁、鍾蔚文,2000,頁 145)在 1961 年提出定義:「一個發生於特定時空的社會事件,對該社會的某一自足區 域造成嚴重損壞,招致人員及物質損失,以致社會結構瓦解,無法完成重要功 能或工作」。也就是說,災難並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事實,它必須對「人類」造 成影響、造成人類的生命或財產損失,得經過人們和它的「互動」,才形成災難 (柯舜智,2010)。. 9.

(19) 災難社會學也有類似看法,認為所有災難都具備社會性質,災難會是災 難,除了物理因素,還有人類的政經文化等等因素,所以「天災也可說是人 禍」(林宗弘、張宜君,2013)。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假如發生在杳無人煙之 處,很可能只是最近一次大規模的「自然現象」、「造山運動」,但它卻發生在人 類的密集活動之處,影響範圍甚大,造成人員與財產損失,讓它成為「重大災 難」。 陳百齡與鄭宇君(2011)整理歸納過去文獻指出,如今災難的意義更為多 元而複雜,當代災難除了反應時間短、讓人意外、威脅,更因為高度風險、無 法預知、時間緊迫性,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尤其現代因為全球化、各國互動. 治 政 難訊息的傳遞較以往更迅速;救災工作在政府和專業單位外,更多非政府組織 大 立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 NGO)如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慈 緊密,發生在一個地區的災難很可能造成全球影響;科技通訊發展進步,讓災. ‧ 國. 學. 濟基金會等組織,積極參與且速度、廣度皆不輸政府,少了政治角力因素,有 時甚至比政府還早抵達現場協助。. ‧. 特別的是,近代社會發展出「災難管理」概念,將災難畫分為幾個階段,. Nat. sit. y. 分別有不同的任務與要點,進行管理。包括將災難分為災前預防、災後應變. er. io. (搶救、安置、重建)等階段,各階段所需時間大約是前一階段的十倍,或是. al. 以三周、六個月、五年(轉引自林宗弘、張宜君,2013),或是直接定義災變後. n. v i n Ch 危機管理時間為三十天,切割為緊急生命救援階段、賑災階段、安置階段、創 engchi U 傷處置階段與社區重建階段,但可能互相重疊(陳宇嘉,2001)。共通點都是都 將災難管理,視為一種需隨時間而動態改變的任務。為了避免災害帶來的強大 殺傷力,規劃清楚災難管理在每一個階段的任務,才能在災難發生時,將傷害 降到最低(王秀燕,2010)。 將災難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災難管理被視為關鍵。對災難管理來說,媒 體不適當的報導反而會對災難管理帶來困擾,故媒體報導,亦為管理的要點之 一。就如八八風災後,媒體為了求快、缺乏求證導致錯誤率高,或喜歡報導戲 劇性災難,造成救災上的困擾,甚至誤導救災(林照真,2013),往往引來災難 管理單位極大抗議(林照真,2009)。 10.

(20) 第二節 災難報導 在災難發生後,災難新聞的數量甚至高達非災難新聞的三倍以上(林照 真,2013)。由於災難造成的破壞,讓災區資訊的傳遞與生活,都變得異於平時 且敏感,在此特定的時空情境之下,人們正需要交換訊息與溝通意見。包括傳 遞災情、查核資訊、表達意見、分派任務、動員人力、調度救災物資,都需要 資訊的交換與更新(陳百齡、鄭宇君,2011)。此時人們較平時更仰賴媒體協助 「打聽消息」,媒體如何報導災難往往直接影響一個社會對於災難的印象、甚至 影響後續所採取的行動,可謂相當重要。 但新聞其實是一種「再現」的產品,透過新聞記者到現場的觀察、採訪,. 政 治 大. 所寫出的報導,經過編輯的審核、增減,經過主編的排序與主播的播報,所呈. 立. 現出來的「事情樣貌」。王泰俐(2004)指出,電視新聞「新聞角度」的選擇,. ‧ 國. 學. 許多時候是迎合或遷就電視新聞製作流程的諸多特色,因而以偏概全,扭曲新 聞事件原貌。國內外的電視媒體都偏好使用感官主義式(sensationalism),也就. ‧. 是「羶色腥」的報導方式,來吸引觀眾目光。災難與危機對電視來說相當於. sit. y. Nat. 「吸睛的題材」,如果有戲劇化、強烈的視覺影像更「吸睛」。. io. er. 這經過重重考量設計,篩選加工而成的報導,卻為我們建構出所謂的「災 難全貌」。雖然,倘若報導讓人有「感覺」、產生想像與情緒起伏,或許能進而. n. al. Ch. i n U. v. 產生影響力(蔡琰、臧國仁,2003)。但是媒體所看到的災難,都是在事發之後. engchi. 靠著建構、回溯、想像災難的當下所建構出來的,只是把本身即具有奇觀之特 殊性的災難,轉換成另一種媒體報導奇觀(熊培伶,2009),事實上對社會益處 相當有限。. 壹、影響災難報導之因素 如前所述,災難新聞報導表現不符期待的現況,實乃受到新聞組織與媒體 特性、時間、空間距離、消息來源等因素影響而成,本研究整理如下。. 11.

(21) 一、新聞組織與媒體特性 電視新聞的製作事實上有其先天條件限制,尤其是電視新聞,記者必須在 密集的截稿期前,交出長度(篇幅)符合規定之作品。在作業時間、播出時間 的雙重時間限制下,往往難以把採訪、蒐集與拍攝到的所有資訊全部轉述給觀 眾,只能呈現經過高度篩選與編輯之後的結果。 加上電視新聞畫面的景深與焦距都比電影不足,較難用焦距等手法引導觀 眾注目,因此拍攝時經常只讓觀眾看到經過篩選出的重點,凸顯殘破。加上影 像會「動」的特性,所以特別擅長紀錄有動感的事物、或事物的動態,越壯觀 的越有可能吸引鏡頭而被報導(Richard M.,1992/王亞維譯,1996)。且電視的. 政 治 大. 播報為口述內容,稍縱即逝,不比文字可隨時回頭讀,因此播報必須夠口語,. 立. 讓人一聽就懂。. ‧ 國. 學. 面對上述多重難題,電視從業人員慣行的因應處理之道,造就電視新聞報 導災難時給人的淺薄印象。儘管能以恐懼訴求、觸動人心為報導方向,以驚悚. ‧. 畫面為主導,來吸引閱聽人目光,能給予的訊息卻少之又少,難免出現刻意突 出、放大局部災難的破損景象之批評。. y. Nat. io. sit. 林照真(2009)指出,電視新聞因為收視率,出現以下趨勢:新聞煽色腥. n. al. er. 化;降低政治新聞比例,增加影劇民生消費新聞,政治新聞以去政治性方式處. i n U. v. 理;報導一般人或名人的瑣事、而非公共事務;新聞戲劇化,靠畫面取勝拉高. Ch. engchi. 收視率,靠戲劇化的醜聞拉抬收視率。本研究認為,這些趨勢在災難新聞當 中,在同樣的收視率考量下亦明顯可見,戲劇性的畫面、災民個人、救災英雄 或是災難中任何個人的故事,都比檢討嚴肅的災難成因或學者訪問來得吸睛, 而且做得越煽情越傷悲,越有可看性,也就越符合電視台的要求;而在報導災 難究因時,挑到可疑的錯誤或戲劇化的醜聞,越會被媒體大肆報導(如八八風 災中,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的父親節晚餐事件;又如高雄高雄氣爆之際,市長 陳菊是否在按摩、或是多久就趕到市府等等事件)。 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赫迪厄更曾指出,「電視可以弔詭地以展示來進行隱藏」 (Bourdieu, 1996 / 林志明譯,2002,頁 23)。災難出現之際,正可以讓新聞媒 12.

(22) 體名正言順地透過報導災難的某一事件,隱藏災難的其他面向,或是其他不欲 人知的事情。2008 年北京奧運前夕,西藏人民起義運動,中國政府之行為在國 際輿論引起一片負面評價,就在此時發生了四川大地震,中國通訊社新華社每 天以七種語言發佈新聞稿,透過一百多個海外分社提供給各國新聞機構(林中 瑛,2012)。中國國營的中央電視台,更以迅速、相較過去高度透明的報導有效 降低地震後謠言傳遞,更讓西藏問題立刻遭到淡忘,中外媒體突然之間一面倒 地對中國表達高度肯定。 對災民受苦難的深切同情、面對天災的勇氣、救助受災者的責任心、和團 結拚搏精神,這些人類共通核心價值超越了種族、文化、意識形態差異,打動. 治 政 不同程度地改變了外媒對中國的印象(龔聞庠,2008) 大。但外國媒體的資訊當大 立 部分來源是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而這兩者皆為隸屬於中國政府,中國學者指 人們的情感。不僅消除人們對於災難帶來的恐懼與悲傷,淨化人們的心靈,更. ‧ 國. 學. 出,比起過去刻意營造的國家形象宣傳無法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此次地震 中,媒體成功重塑了中國對外的正面形象(龔聞庠,2008;林如鵬、吳非、馮. ‧. 韶文,2008;陳嬿如,2008;葉鳳英,2008)。. Nat. sit. y. 商業媒體報導災難,所圖的更可能更多,Klein(2007/吳國卿、王柏鴻. er. io. 譯,2009)提出的災難資本主義(Disaster capitalism),直指商業媒體趁著社會. al. 碰上巨大災害時,舊有的體制與建設遭到摧毀,人們因過度驚嚇而感官失靈、. n. v i n Ch 手足無措之際,資本主義趁虛而入,對公領域進行精心策畫的掠奪,把別人的 engchi U 災難變成擴大自己利基的基礎,甚至為了擴大利基而製造更多災難。媒體集團 亦可能藉著災難事件對公眾造成的驚嚇、震撼,把握此刻大眾渴望訊息的機 會,重新抓回議題設定權以及意識形態的宰制權(林照真,2009)。 顯見災難新聞,不僅是對災難的報導,而是藉由災難來達到自身目的,在 組織種種預設立場下、透過特定框架與手法,呈現災難相關報導,表達出組織 關切的要點,甚至隱去組織不欲被大眾注意到的要點。. 13.

(23) 二、時間 隨著災難時間拉長,災難報導方式與數量逐漸出現改變。在災難初期多以 記者到現場的觀察發現為主要報導內容,此時與災難有關的都是「新」的,在 混亂、緊急的災難現場,比起寫稿、過音、剪輯再做出一則完整新聞帶 (SOT),最快的方式是直接以記者的現場連線報導(SNG),或由記者在現場 直接在鏡頭前報導(STAND) ,提升臨場感,也因此記者在新聞中涉入、介入 較多。此時記者的製作時間短、壓力指數高。 當災難事件沒有更新的進展,會導致新聞媒體對災難事件的報導數量在短 時間內銳減,此時媒體組織把時段或版面拿來報導更新鮮的話題,已是一種常. 政 治 大. 見的災難報導模式(Singer & Endreny, 1993, pp. 22-23)。依媒體特性來看,似乎 也是必然之發展趨勢。. 立. ‧ 國. 學. Fred Vultee 和 Lee Wilkins(2012, pp.14)指出,災難報導重點隨災難時程 之演進而可分為五階段,分述如下:. ‧. (一)警告階段(Warning Phase) :災難發生之前,消息來源與報導對象以政府. sit. y. Nat. 機關為主。持續對大眾、或財產所有人發出警告與相關資訊,提醒預作準備。. io. er. (二)影響階段(Impact Phase) :災難對災區發生影響的時間階段。此時從地. al. 方、中央政府到國家,通常是第一時間的官方發言人。可預見的事情發展還包. n. v i n 括:成立指揮所、協調第一發言人、協助災民事宜、收集信息以幫助評估及時 Ch engchi U 事件的影響。 (三)立即影響過後階段(Immediate Post-Impact Phase) :災難造成之立即影響 過後,至災難事態緩和之前。此時災難影響仍劇烈,政府忙於指揮任務外,也 帶入其他服務,志工、非政府組織亦加入工作。政府和私人利益相關者的工 作,逐漸從緊急應對恢復到日常工作型態,政府和私人機構針對災難的資訊收 集工作則持續進行。 (四)恢復階段(Recovery Phase) :此時已從受創與破壞,邁上恢復之路。政 府通常會退居後,負擔評估損失、協調、偶爾規劃恢復和重建計畫,包括重建 14.

(24) 政策的擬定,讓工業與公民來承擔環境的重建工作。此時亦要特別注意災後疾 病。 (五)緩和階段(Mitigation Phase):災難帶來的破壞已大致復原,災難帶來之 緊急迫切性皆已獲得緩和。政府需要擬定相關的長遠計畫,包括公共政策的評 估和創造等,以減少未來類似事件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Vultee 和 Wilkins 並且建議媒體從業人員,政府和災難的關係既然如此密 切,新聞記者可以藉著此時程,預測後續故事中的共同威脅,或是探討政府有 沒有做好他們的工作。 從此觀點出發,新聞媒體在災難後的報導,不但隨各階段救災重點的不同. 政 治 大. 而演進,更扮演一個監督的角色。透過不斷的追蹤報導,督促政府與相關單位. 立. 對於自己的任務更加謹慎且負責。台灣現行媒體的運作,表現又是如何?. ‧ 國. 學. 在報導颱風新聞時,媒體多集中在報導颱風的侵襲與影響(胡幼偉、陳嘉 彰,2002;陳佳君、陳寧、林巧璉、蔡紀眉,2010),對照 Vultee 和 Wilkins 的. ‧. 研究即為災難的影響階段、立即影響過後階段,對於災難造成災後之前後皆不. y. Nat. 重視,且災後報導數量皆在短時間內減少,桃芝與納莉颱風在海上颱風警報十. io. sit. 五天後即不再被報導(胡幼偉、陳嘉彰),八八風災則是在八月十號小林村消息. n. al. er. 傳出後報導數量才增加,且僅維持一周高峰,九月後只剩零星消息(陳佳君等. i n U. v. 人)。此時不代表受災的區域與人民已經恢復,而是對於媒體而言,事情不再有. Ch. engchi. 劇烈變化,政府與相關單位之工作已由緊急應對恢復至日常工作型態,媒體主 管與從業人員認為此時已「沒有新的可以報」。 對於海外發生之重大災害,台灣媒體關注更加有限,杜玟玲(2005)的研 究指出,在造成南亞多國重創的南亞大海嘯中,台灣主要通訊社中央社之報 導,以海嘯隔天的數量最多,占全部 1530 則中的 7.7%,直到 12 月 30 號為止 的這四天,為第一個報導高峰期。報導期間維持約兩個月,共出現三個高峰 期,每一次的報導數量都比前一次高峰期少,在第三次高峰期(2005 年 1 月 10 日)後,報導數量持續下滑,至 2005 年 2 月 25 號之後,中央社便沒有再針對 南亞大海嘯做追蹤報導。 15.

(25) 若再把時間軸拉長,熊培伶發現(2009)台灣媒體對於災難報導有其循 環,重大災難事件往往會被列入媒體「行事曆」中,往後定期針對災難進行回 顧。以九二一為例,每年九月同一期間,媒體便會再做一次回顧報導,探討災 難後續、政策施行等。 三、空間距離 媒體對於災難的報導期間長短,也常受空間距離影響。如九二一大地震, 台灣、中國與香港媒體報導就有明顯差異,大陸與香港的報導數量在短期內銳 減(中國兩份報紙皆在 25 號就降到五則以下,香港報紙在 24 號降到 20 則以 下,29 號降到十則以下),台灣報紙到 9 月 30 號報導的數量與比例,只降到先. 政 治 大 報紙中相關新聞比例依舊遠高於香港與大陸。而報導量減少的同時,排在重要 立. 前九成,10 月 6 號則再降到七成以下,但是從地震發生的次日到三周後,台灣. 版面的報導數量也減少了,顯見對於地震的重視程度下降(柯惠新、劉來、朱. ‧ 國. 學. 川燕、陳洲、南雋,2005)。. ‧. 換個角度來看,台灣與中國通訊社:中國新華社與台灣中央社對於四川五 一二之報導,中國新華社因為國家直接受地震影響,報導數量在災後九天內仍. y. Nat. sit. 屬穩定成長,而台灣的中央社,則屬於間接受影響地區的媒體,對於災難新聞. n. al. er. io. 的議題,短短九天內就可以看出有潛伏期、上升期、高峰期與衰退期(林中. i n U. v. 瑛,2009)。這並不代表台灣對於災難新聞特別不重視,而是非災難發生國對於. Ch. engchi. 災難相關消息,關注程度自然不及災難發生國。. 此外,與災難發生地點的空間之遠近距離,民眾對於災難欲知之需求便不 同,會使媒體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台灣是發生地點,最重災難的慰問和救災; 中國媒體偏重於災情、原因與影響;香港媒體較重視描述災情細節、受災者, 報導較重感官(柯惠新等人,2005)。可見會影響媒體報導方向的不只媒體組織 文化,還包括媒體所屬地點的風俗民情、文化情境、媒體風格,都會讓媒體展 現出災難的不同面向。 又如,同樣一個珊迪(Sandy)颶風,國際新聞網站《BBC World》和牙買 加新聞網站《The Gleaner》之報導即有明顯差異:在《BBC World》中,將珊 16.

(26) 迪颶風定義為一般風災,是一場主要襲擊美國、同時襲擊加勒比海國家的風 災,美國的政經狀況因此大受影響,重視此災難的影響性;在《The Gleaner》 報導呈現的珊迪颶風,是場重創加勒比海經濟與民生的重大風災,《The Gleaner》的報導顯露出當地媒體的封閉性,從消息來源到事件主要當事人與處 理者,都以加勒比海當地為中心,主要重視的則是風災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 (顏賽芬,2013)。顯見媒體對於一場災難所採取的不同框架,透過其新聞敘述 與呈現手法,能讓一場災難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四、消息來源 布赫迪厄(Bourdieu, 1996 / 林志明譯,2002,頁 35-37)曾批判,提供. 政 治 大 息」,這也導致訊息的平整化和同質化。 立. 「消息」給大眾的記者,其實大多是透過所謂的「『消息』來源」得到「消. ‧ 國. 學. 消息來源指的是接受記者訪問、提供給記者消息之人,若記者選擇消息來 源有明顯偏向,無法報導公正、展現社會現實,對新聞可信度造成傷害,可惜. ‧. 國內外的新聞媒介都有明顯的消息來源偏向(羅文輝,1995)。. y. Nat. 消息來源往往隨著報導主題而有所變化,電視新聞在報導颱風新聞時,現. io. sit. 場觀察報導偏向以記者作為主要消息來源;但在談及專業資訊時,消息來源集. n. al. er. 中在包括氣象局、政府單位、學者等專家,利用專家身分背書、強調權威性與. i n U. v. 提高可信度(柯舜智,2010)。本研究認為,不僅颱風報導,在一般災難新聞亦. Ch. engchi. 有類似情況,且各家電視台有類似傾向,差異並沒有想像中大。 消息來源亦會隨著時間出現變化。杜玟玲(2005)發現,災難初期的消息 來源完全集中在災難的處理者或有能力處理災難的相關人員;到了後期,消息 來源漸漸出現能夠對災難發表評論的學者專家;而直接或間接受到災難影響身 家安全的受災者反而只有偶爾會成為當日主導角色,最不容易成為新聞框架主 角。 陳佳君、陳寧、林巧璉、蔡紀眉(2010)發現,國內四大報在八八風災之 報導中亦出現同樣情況:「權威消息來源」是主要消息來源,尤其在災難發生前 最為明顯,其次為地方政府、災民、民間企業與民間團體。此外,學者專家與 17.

(27) 研究單位也是媒體常見消息來源。其中災難發生前,消息來源主要為中央政府 (氣象局、行政院部會);災難發生初期,逐漸從中央政府轉移到兼顧地方政 府;災難擴大期各報出現不同,包括學者專家與研究單位、災民;復原與重建 階段各報的主要消息來源回到以中央政府為主,但消息來源也變得多元,包括 災民、民意代表、民意機構和民間企業與民間團體、網路消息、學者專家與研 究單位。 這情況並不難理解,災難後的新聞重點,從第一時間的受災情況、救災情 況、救災進度等,隨著災難時間軸的推移,記者的鏡頭逐漸到深入各地受災情 況、居民的受災情況等,接著探討導致災難成因、後續復甦評估與建議等,媒. 治 政 方向與災難管理階段相類似。而每個階段可以做為消息來源、受訪者的代表人 大 立 物,自然有所不同。 體一路隨著災難事件的演進,以「事情最新進展」、「新事件」為新聞,報導. ‧ 國. 學. 必須重視的是,消息來源的採用往往反映媒體組織的價值觀,藉由報導達 到組織特定的傳播目的。林中瑛(2012)以新華社對 2008 年川震的報導為例,. ‧. 指出消息來源的選擇,能形塑災難新聞主題的話語權。新華社在提到救援慰. Nat. sit. y. 問、政府行動時,主要消息來源為黨國處理者,凸顯出政府主導災後新聞報導. n. al. er. io. 和災難詮釋行動,而新華社所引述的第三者,發言多是正面態度。. i n U. v. 江靜之(2014)發現,消息來源的身分常常被用來確立其發言的正當性與. Ch. engchi. 重要性,且記者在報導中,得以透過口語敘事賦予發言的正當性,再透過影像 畫面加以補充。. 貳、災難報導要素 媒體透過新聞報導,傳遞出其組織重視、欲傳遞的觀點,透過文獻檢閱可 以發現,包括:報導內容的選擇、報導方向的拿捏、報導主角的挑選、報導中 針對災難的歸因/責怪對象,以上種種皆為構成一則報導之要素,在報導前的 篩選,在報導產生的同時,即是框架的展現。 18.

(28) 一、報導主題/內容 報導主題與內容可說是新聞媒體「替民眾篩選、過濾」的事件重點,透過 此項能了解媒體對一事所關注之焦點。 國內報紙對於一般颱風之報導,在颱風釀災後偏向報導災民的死傷與災清 滿目瘡痍景象,後續以中央及地方官員如何救災,與災民清理家園為報導重 點,復原階段最常出現的是受災與救災故事(胡幼偉、陳嘉彰,2002)。至於重 大災情發生後,紙媒則最在意善後行動,與政府政策、災因與責任歸屬的調 查,另外受災者故事可能門檻低且容易催淚,報導數量也超過一成(陳佳君等 人,2010),但都缺乏結構概念,難以提供民眾對於災難的全面性資訊。. 政 治 大. 至於電視新聞,在報導颱風時主題以災情現況最多,比例高達四成四(柯. 立. 舜智,2010),其次是生活資訊、花絮與災情回顧。當颱風帶來重創,以八八. ‧ 國. 學. 風災為例,電視媒體最關注的是「災難管理」,占二成八,故事性災難新聞 (12.5%)居第二位、其他還有災民新聞(12.4%)、災情報導(12.3%),救災. ‧. 行動也有 10.7%(林照真,2013),且不同電視台卻有報導主題相似的情況,因 此林照真認為,國內電視災難報導已經出現同質化的模式,無法呈現多元性。. y. Nat. io. sit. 其實報導主題也會隨著災難時間階段而轉變,陳佳君、陳寧、林巧璉與蔡. n. al. er. 紀眉(2010)的研究就發現,對於莫拉克颱風之報導,在颱風侵襲前只有簡單. i n U. v. 的颱風預報,但是颱風登陸且造成災害後,報導開始出現變化:. Ch. engchi. (一)莫拉克颱風致災之際,報導偏向「殘破、死傷」,《聯合報》與 《蘋果日報》偏重「災難現場報導」,《自由時報》聚焦「死傷、財產損 失」。 (二)災難擴大(8 月 10 號),災區對外交通搶通,救難人員進入災區搶 救發現嚴重災情,報導數量才開始突然增加,此時各報差異明顯。《中國 時報》在「善後行動與政府政策」的報導上,明顯多於其他主題,其他三 報同樣偏重「災難現場」之外,《聯合報》還重視「救援行動」及「災因與 責任歸屬調查」,《自由時報》則是「善後行動與政府政策」及「受難者故 事」,《蘋果》則強調「傷亡與財產損失」及「受難者故事」。 19.

(29) (三)災害重建委員會成立(8 月 16 號),此時各報之報導數量已不多。 各報都特別著重「善後行動與政府政策」及「災因與責任歸屬調查」,但是 《自由》多報導「救援行動」,《中時》和《聯合》在這階段也特別著重 「中國反應」、「捐款」及「愛心賑災」。 二、報導立場 針對同一主題採取不同的報導立場,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報導。紙媒在報 導颱風新聞時,多數正反並陳,不過負面報導多過正面,當災害發生、災難擴 大時,報導就偏向負面報導(胡幼偉、陳嘉彰,2002;陳佳君等人,2010)。而 電視新聞在報導災難管理訊息時,立場以負面的比例最高(林照真,2013)。. 政 治 大. 事實上,在災難後正面的報導意義十足,這些正面故事具有療傷止痛作. 立. 用,且此時感人故事特別容易廣為流傳。就如八仙塵爆中,「護唇膏女孩」、「豪. ‧ 國. 學. 哥」、「奇蹟男孩」等讓人耳熟能詳的受災者故事,某種程度上都協助人們從八 仙塵爆的震撼、恐怖絕望中,轉移焦點到微小的正面故事上,帶來救贖。這種. ‧. 情況在災難發生後比比皆是,九二一大地震過後,新婚、新生兒等溫馨喜悅的 故事,醫護、志工與救災人員的付出等正面新聞,都是安撫人心的良方(徐明. y. Nat. sit. 貞,2013)。因此在災難最緊急時刻過後,媒體常會報導正面新聞,此舉與民. n. al. er. io. 俗、宗教相似,在災後發揮安定力量。 三、新聞主角. Ch. engchi. i n U. v. 怎麼樣的人物可以成為報導中的主角?若從故事角度來思考,Hart(轉引 自臧國仁、蔡琰,2007,頁 255)指出最好的新聞故事應包括以下特質: 1. 具吸引力的主角, 2. 面臨著挑戰或糾葛於衝突, 3. (因為)某件事情的發生(於) 4. 某情境 5. (而造成)主角原本的情境改變。. 20.

(30) 對比上述定義,本研究認為在災難新聞當中,「災民」、「災區」、甚至「災 難本身」等報導主角,往往符合上述特質,且媒體報導時常特別強調這些部 分,將之視為「新聞點」。 在災後兵荒馬亂的現場挑出主角,最迅速的方式就是遵循媒體組織的報導 方針,此時主角的選擇可看出媒體組織所重事物之差異。例如八八風災中,《蘋 果日報》以「災民」比重最高,「受難者故事」也較多;至於以「災區/災情」 為主角的報導,在《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三報皆佔 10-15%; 《自由時報》可能較重視民意代表的意見與監督,有比其他報多的「民意代 表」主角。「官方機構」則四大報都佔兩成左右比例,可能與八八風災災情擴及. 政 治 大 報導主角會隨災難階段而轉變,颱風初期主角以災民、政府官員、官方機 立. 全國有關(陳佳君等人,2010)。. 構及救難人員為主,颱風過後的復原階段,主角則以災民及官方機構或政府官. ‧ 國. 學. 員為主(胡幼偉、陳嘉彰,2002)。. ‧. 只是媒體在塑造主角形象時,似乎往往帶著刻板印象,林照真(2013)的 研究發現,以「災民」為主角的電視新聞中,高達五成六採用悲情式報導,且. y. Nat. sit. 記者會以特寫鏡頭拍攝災民的眼淚、激動哭喊,在報導中介紹災民生平背景,. n. al. er. io. 並強調天人永隔的遺憾來帶動觀眾情緒。在碰到民間傳統的頭七、招魂等儀式. i n U. v. 之時,災民情緒往往更加悲淒,眼淚更加密集,也被認為更有新聞點。. Ch. engchi. 相對的,對於在災難中成功逃生、或是帶來一些光明希望的事蹟,媒體傾 向將其特別放大,經常也傾向將主角以英雄形象呈現。解構媒體在九二一大地 震中,報導生還者孫氏兄弟的方式,宛如英雄神話故事中,「受難—歷劫—回 歸」的情節,且在主新聞之外,事件中的細節,還有親友與各界的反應、救災 人員因此士氣大振等周邊事件,此時都足以變成配合稿,滿足讀者的好奇心 (徐明貞,2013)。本研究認為,這樣的奇蹟事件不僅讓聞者感到驚訝,也因為 看到這樣的英雄化人物與事蹟,而讓大眾從災難的絕望與創痛中,感到希望與 安慰,透過周邊報導建構出事件更多細節,有效舒緩人們在災難中對資訊的渴 求。 21.

(31) 四、歸因/責怪對象 陳佳君等人(2010)發現,在八八風災後,台灣四家主要報社的報導,並 非每一則報導都牽涉到災難成因、責任歸屬,超出五成「無責怪對象」,其次為 包括行政院等中央層級的政府機構「中央政府機關」。但歸因對象亦受各組織意 識形態影響,《自由時報》批判「總統」高達 11.7%,為各報之冠, 《中國時 報》則對「總統」和「中央政府機關」批評最少。《聯合報》則因為特別著重學 者與研究單位意見,對「自然」的責怪明顯高出其他三報。復原重建階段,批 評對象依序為「中央政府機關」、「總統」,《自由時報》最明顯,《聯合報》對 「中央政府機關」批評高居各報之冠,《中國時報》最少,《蘋果日報》則加進. 政 治 大 胡幼偉與陳嘉彰(2002)則發現,不管是在颱風侵襲或復原階段,災因檢 立. 對「軍方」、「支援團體」與「民眾」的批評,究責對象最為多元。. 討或責任歸屬調查,都不是四報最常出現的報導主題,大部分新聞都沒有立場. ‧ 國. 學. 偏向或責怪對象,但是也有少數涉及政黨藉機進行的政治角力。顯示歸因對 象,確可反映媒體組織價值觀。. ‧ sit. y. Nat. io. n. al. er. 參、影音呈現形式. i n U. v. 媒體並非中性的訊息傳遞中介,電視新聞的取景、剪接、故事編輯、口. Ch. engchi. 音、聲調強弱高低變化等等,都會編碼出訊息內容以外的意義(Marita Sturken & Lisa Cartwright, 2009 /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頁 248-252)。 王泰俐(2004)發現,媒體慣於使用感官新聞的方式,即是羶色腥的操作 方式,加強觀眾對於此則新聞的「感受」,以吸引觀眾目光停駐,進而得到收 視率。透過新聞的敘事手法、影像運用、音樂、音效之運用,皆可加強新聞中 感官新聞的傾向,但若是掌握失當,往往流於煽情而為人詬病。而電視新聞在 呈現在災難時,是否刻意試圖觸動觀眾內心,也就是使用煽色腥的操作手法? 過去針對災難新聞之研究較缺乏針對敘事手法、影音聲光之分析,也就難以判 別。本研究以過去相關研究做基礎,拼湊影音呈現形式之探討,以下分述之。 22.

(32) 一、敘事手法 研究發現,電視新聞中採用的敘事風格,反應其組織所欲呈現的報導風 格,媒體透過敘事,呈現或助長煽動情感之內容,傾向羶色腥的感官新聞風 格,已被大量使用在媒體報導中(王泰俐,2004;牛隆光,2011)。 牛隆光(2011)發現各新聞台的新聞報導形式、節奏、拍攝類型、鏡頭類 型、敘事特徵,都有差異存在。以東森、中天、三立及 TVBS 為例,雖然各電 視台都會因不同主題採取不同新聞表現風格,但是各家對同樣新聞主題的論述 風格卻趨向一致,呈現出封閉競爭的新聞論述結構。論述風格方面,三立最常 使用非倒寶塔的寫作形式,並使用非正常速度的播報方式報導各類新聞,以其. 政 治 大 作新聞論述的形式,刺激閱聽人的感官與情緒,藉此提高收視率。 立. 吸引觀眾注意力,中天也採取類似作法。激烈的市場競爭讓電視新聞台過度操. ‧ 國. 學. 王泰俐(2004)發現,敘事模式和感官新聞有顯著相關性,在製作感官新 聞時,「表演展示者」(24%)最常出現,其次為「說故事者」(9%),「資訊傳. ‧. 遞者」(1%)極少;而非感官新聞的主題時,「說故事者」(32%)最常被使 用,其次是「資訊傳遞者」(29%)。也就是在電視台製作新聞時,越想強調感. y. Nat. sit. 官、戲劇張力的主題,記者的包裝設計與涉入就會越多,以下根據王泰俐提出. n. al. er. io. 之三種敘事手法稍加說明。. i n U. v. (一)資訊傳遞者:以傳統新聞敘事模式報導新聞。倒金字塔型,先交代清楚. Ch. engchi. 5W1H(人 Who、事 What、時 When、地 Where、為什麼 Why、發生經過 How),營造觀眾對資訊或知識的渴求,再依照新聞的重要性報導細節。針對普 羅大眾的新聞節目,記者半數以上選用較傳統的這種手法。 (二)說故事者:依據故事性的手法重新排列組合新聞元素。通常首段以報導 個案呈現新聞重點,接著強調個案的戲劇性與衝突性,營造觀眾看新聞的愉悅 感、分享懸疑、戲劇經驗。較重視深入探討事件的新聞節目中,記者六成以上 採此方式。. 23.

(33) (三)表演展示者:報導重點不在記者敘事,而在報導中特意營造各種不同視 聽覺的刺激、吸引觀眾目光,造成閱聽人強烈印象。感官主義(羶色腥)風格 強烈的新聞節目中,記者八成偏好採用此模式報導新聞。 這些商業電視台平日展現新聞的敘述手法,在災難報導中,也可能出現, 藉此提高觀眾對報導內容接受的程度。 二、影像運用 陳其銳(2006)指出,電視新聞以影像作為表達情緒工具,影像的意義來 自它的流動意念,不但具有凝視性,也具備了蒙太奇的影像風格,電視新聞之 影像所展現的風格與形式能傳遞感動,而電視新聞的「紀實」特性,讓影像流. 政 治 大. 露出真實情感、更容易呈現感動。影像的剪接能產生蒙太奇效果之外,在利用. 立. 剪接串聯情感時,必須強調其中的因果關係,電視新聞的影像最著重的不是藝. ‧ 國. 學. 術性,而是活動過程、描繪情感的形成過程,「否則觀眾不會感動」。 新聞欲呈現給觀眾之感受,往往需要靠影像來輔佐,例如以現場或模擬現. ‧. 場報導方式,強調新聞的現場感,以較多特寫鏡頭,情感煽動性則較高(牛隆. y. Nat. 光,2011)。且電視新聞影像鏡頭策略使用地越頻繁,感官主義形式的強度也越. io. sit. 高。在影像策略部分,傾向「八卦式」新聞節目的會大量使用鏡頭推進、推. n. al. er. 遠、左右搖鏡、搖晃鏡頭、光暈效果、失焦效果、偷拍鏡頭等影像策略,大量. i n U. v. 採用類似 MV 或電影的手法來刺激閱聽人的感官。而後製視覺效果方面,包括. Ch. engchi. 轉場和非轉場效果,傾向感官主義的新聞節目,較偏好使用較多的轉場與非轉 場效果,意圖在刺激閱聽人感官經驗、增加涉入感與其對新聞報導的感受,也 就是說,透過大量包裝可以增加閱聽人對報導主題的感受程度,影音包裝手 法,成為電視台形塑事件的最佳手段(王泰俐,2004)。 本研究認為,上述手法運用在災難新聞中,也可透過替觀眾篩選、呈現的 視野,營造出觀眾對災難的認識。例如,若以感官新聞手法來呈現災難,則可 能透過大量模擬鏡頭、鏡頭推進、推遠、左右搖鏡、搖晃鏡頭、偷拍鏡頭等等 影像策略,來加強觀眾的感受程度,或是利用較多特寫鏡頭,讓觀眾看到更多 細節,進而對影中事物投入更多情感。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視聽 材料 新聞 剪報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In our AI term project, all chosen machine learning tools will be use to diagnose cancer Wisconsin dataset..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literature [1, 2] we removed the 16

電台新聞及節目特性 短及一矢中的 必須直接引述精采的說話 較少出現「隱藏議題」. 每半小時或一小時報道新聞簡訊,另有三次新 聞專輯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Caring for kids after trauma, disaster and death: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2nd ed.).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