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本編排方式之相關研究

van den Broek 與 Kremer (2000)認為閱讀的最終目標便是由文本中學習,包 括:辨識事實或事件、在兩個不同的事件或事件與既有知識之間建立連結、記憶 往後會運用到的結果,這樣的目標是需要高度有條理的過程。並提出讀者特性、

文本性質、教學情境是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其中文本性質包括「文本內容」與

「文本結構」。接下來依「文本內容」與「文本結構」兩者不同編排方式相關研究 進行探討。

一、文本內容編排不同之相關研究

王亦欣 (2003)將漫畫圖片加入地球科學課本當作插圖,形成四種不同表徵的 閱讀教材(純文字、文字與無劇情的短漫畫、文字與有劇情的長漫畫、有劇情的長 漫畫)讓學生自行閱讀理解,並以學生紙筆測驗的成績比較學生在整體、不同題型 (記憶題型、理解題型、困難主題、簡單主題)、不同能力(讀圖能力與學習成就) 與記憶保留的表現。研究結果發現在有文字的情況下,長、短漫畫對理解題型的 學習有幫助,且在有文字的情況下,短漫畫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簡單主題。此外,

如果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生最喜歡文字加上有劇情的長漫畫教材。

系統功能語言學(SFL)是由 M.A.K Halliday 與 J.R. Martin 等人所發展,該 理論指出使用語言的情境脈絡連繫著語言的形式與意義。陳世文 與 楊文金 (2006)依 SFL 之技術性建構及語體組織設計的 SFL 文本為實驗組,並以國中傳統 科學文本為對照組,分析兩組學生閱讀及作答的時間,並探討兩組學生對文本的 閱讀理解。結果顯示 SFL 文本使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閱讀及作答,閱讀 SFL 文本 的學生在閱讀理解的表現較佳,同時,閱讀 SFL 文本之低先備知識者在句義、推 理及應用的表現明顯較佳,顯示 SFL 文本似乎可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對低先備 知識者尤具助益。

Ö sterholm (2006)提供兩種不同類型的數學文本及一份歷史文本給予中學生 及大學生閱讀,兩種數學文本均提供群論基礎概念,但其一使用數學語言敘述、

另一則使用自然語言敘述。結果顯示學生在使用自然語言敘述之數學文本與歷史 文本的閱讀理解表現相似,而使用數學語言敘述之數學文本與歷史文本的閱讀理 解表現則有顯著差異。所以即便大學生比中學生有更多數學學習的經驗,但數學 本身並非是影響閱讀理解最大的因素,而文本符號的使用卻是最明顯的影響因 素。

陳奕帆 (2009)在幾何證明文本操弄中介步驟有、無提示語,亦即中介步驟成 立的理由,以瞭解兩種不同敘寫方式的文本對於國中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

結果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文本有提示語的受試者在問卷總分、缺漏性質,及 事實性判斷等三個分數得分平均值顯著高於無提示語文本,而以積差相關求得研 究對象在與幾何證明有關單元之在校成績和問卷總得分之相關均達顯著,且該二 相關值之間無顯著差異,表示提示語整體而言有助於學生閱讀理解幾何證明的表 現。

二、文本結構編排不同之相關研究

Dee-Lucas 與 Larkin (1990)指出科學的文本大多先提供一個證明,再陳述應 用的原則,這樣的文本結構缺乏了主題訊息引導文本閱讀,所以其找了一些大學 生,對科學文本進行了「論證先(proof-first)」和「應用先(principle-first)」的 兩種不同編排順序的文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讀者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在文本一開 始呈現的訊息上,同時也認為開頭部分的內容為重點所在。「論證先」的讀者在決 定文本重點時也有較多的困難。同時在進行內容摘要時,「論證先」的讀者也常使 用「應用先」的結構進行總結。「論證先」的組織亦減少讀者對應用原則的回憶,

就立即性的記憶而言,「應用先」文本較「論證先」文本明顯地好,但就長期記憶 而言,兩結構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K.-L. Yang, Lin, 與 Wang (2008) 針對證明題的不同書寫格式「兩欄式」(two column)和「直述式」(line by line)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其中兩欄式的證明 又可分為理由在左與理由在右,而直述式的證明則可分為論點在前與論點在後兩 種形式,研究結果顯示四種不同的證明書寫格式對學生在幾何證明上的理解無顯 著差異。

陳雅華(2008)以「論證優先」、「應用優先」不同編排順序的「勾股定理」文 本與沒有文本讓國中一年級的學生自行閱讀學習,並透過自行編擬的數學能力(勾 股定理單元)前、後測卷及配合晤談資料,瞭解國一生在學習「勾股定理」的閱 讀理解與歷程。研究顯示兩種文本對於數學成就高之學生的數學能力影響沒有顯 著差異,可是「應用優先」文本比「論證優先」文本更有利於數學成就低之學生 提昇其數學能力。高成就的學生對於文本沒有特別偏好,低成就的學生則多數喜 歡「應用優先」的文本。

綜合上述探討,研究者翻閱國內坊間國中數學領域教科書發行的三個版本在

「尺規作圖」的內容與呈現方式,發現編排的順序上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 先呈現作圖程序步驟,再說明作圖理由(作圖先);另一種是先說明作圖理由,再 呈現作圖程序步驟(說明先)。由文獻探討發現文本結構編排上的不同對於閱讀理 解可能會造成影響,而且尺規作圖單元這兩種不同順序的編排方式是否會造成影 響並無相關實徵性研究。同時,考量文本內容編排上的不同亦會對閱讀理解造成 影響,而柯華葳 (2006)指出透過閱讀過程中的提問與思考能增進閱讀的深度與理 解,研究者好奇在數學文本中適當加入提問句是否也助於學生提升閱讀理解的深 度。因此,最後研究者以「順序不同」及「提問與否」兩個變因下編製形成四份 不同版本的「幾何尺規作圖與說理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