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根據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之內容,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一、閱讀不同版本的「幾何尺規作圖與說理文本」後的理解表現

(一)擷取再製能力層次

在擷取再製能力層次,我們發現閱讀不同版本的文本並未造成顯著性的差異。

除高閱讀能力組中閱讀「作圖先」文本的學生外,其餘在偏程序性知識方面均顯 著優於偏概念性知識,而其可能受到幾何先備知識「概念定義或性質」及「概念 心像」面向的影響,而造成這樣的差異。以閱讀理解評量測驗卷第 3 題為例:下 圖中,相鄰兩點的距離相等。小明想利用尺規作圖,畫出

AB

的垂直平分線。請 問小明可以用哪些線段為半徑畫弧?(複選)

□ AC □

AD

AE

AB

AF

□ AG 。

G

B E

D C

A F

問題 3 設計理念是要學生擷取再製文本內容中畫弧半徑需為「大於

1

2 AB

」的 偏概念性知識,原先預測學生可擷取文本內容並再製既有知識而進行選擇作答,

但晤談後可發現部分學生可能受到「大於

1

2 AB

」名詞釋義與文本圖像影響,認為 畫弧半徑「大於

1

2 AB

」亦指必須同時「小於

AB

」;部分學生則解讀「大於

1 2 AB

」 是指「

AB

內所有的點」;部分學生則因著重於「

1

2

」而忽略後面所接的物件線段,

因此而造成錯誤判斷。因此猜測幾何「概念的定義與性質」將影響到學生在擷取 再製能力層次的理解表現。

(二)解釋連結能力層次

在解釋連結能力層次,我們發現閱讀不同版本的文本並未造成顯著性的差異。

同時發現學生雖然可以理解文本內容的作圖步驟,但是對於低成效的學生而言,

大多是直接判讀圖形或藉由圖形的輔助而進行閱讀理解,當要學生將作法連結到 新的情境中則會感到困難。以閱讀理解評量測驗卷第 15①題為例:在隨堂小考上,

有一道尺規作圖的題目。小明因為時間不足的關係,結果只寫完作法,卻來不及 完成畫圖。下面是題目的原始圖形與小明寫下的作法。

【作法】

(1) 以 A 點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

畫兩弧交直線 L 於 B、C 兩點。

(2) 分別以 B、C 為圓心,

大於

1

2 BC

為半徑,

畫弧,兩弧交於 P、Q 兩點。

(3) 拿直尺畫出連接 P、Q 的直線,則 直線 PQ 即為所求。

① 請你根據小明的作法,在上面右圖中,幫他完成這道尺規作圖題。

A L

問題 15①設計理念是要學生將文本內容中的垂直平分線作圖步驟連結到新 的問題情境中,並依據所給之作法完成尺規作圖。此題高成效的學生大多可以順 利完成,但是低成效的學生則大多空白。經由晤談可發現多數高、低成效學生對 於作法敘述均有不甚瞭解之處,像「適當長為半徑」一句敘述,部分學生即無法 理解適當長是指半徑的長度為多少,故無法決定該如何作圖。此外,由作答情形 可發現其中有些可能受到幾何先備知識「尺規操作」面向的影響,如「分別以 B、

C 為圓心,大於

1

2 BC

為半徑畫弧」的敘述,部分有作答低成效學生的圖形是以原 題目象徵直線 L 的線段兩端點為圓心,顯出其未真正理解畫弧圓心。因此猜測幾 何「概念的定義與性質」與「尺規操作」將影響到學生在解釋連結能力層次的理 解表現。

(三)反思延伸能力層次

在反思延伸能力層次,我們發現閱讀不同版本的文本並未造成顯著性的差異。

在偏程序性知識的反思延伸上,學生對於作圖步驟的反思較不佳,以閱讀理解評 量測驗卷第 16①題為例:下圖為 Open 小將的圖形。已知此圖形為線對稱圖形,

且 A、B 兩點互為對稱點。

①請你利用尺規作圖的方法,畫出此圖形的對稱軸,

並寫下你的作法。

問題 16①設計理念是要學生將文本內容中的垂直平分線作圖公法延伸到對 稱軸,並透過畫出兩對稱點連線段之垂直平分線完成對稱軸之尺規作圖。結果顯 示高成效的學生大多可以順利由對稱軸聯想到垂直平分線,並確實將文本內容中 的垂直平分線作圖公法延伸到新情境中完成作圖,但低成效的學生則大多將「對 稱軸」與「垂直平分線」視為兩個不同概念,所以無法完成作圖。

此外,由閱讀理解評量測驗卷第 15②題,可發現高成效學生在反思作圖最 終產物與原始物件之間關係時,多以直觀進行判斷,鮮少使用嚴謹的幾何相關性

質去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並且學生會將無法正確區辨作圖歷程中的產物與 原始物件之間的關係,造成無法正確反思尺規作圖作法的目標為何。

(四)綜合討論

在閱讀不同版本的「幾何尺規作圖與說理」文本後,擷取再製、解釋連結、

反思延伸三個層次,均未有顯著性的差異。但是,除了高閱讀能力組閱讀「說理 先」文本的學生外,其餘各版本內均是擷取再製能力層次顯著最佳,反思延伸能 力層次顯著最差。由晤談中亦可發現學生大多可以正確擷取再製文本內容,唯幾 何單元教學時若可以強調概念定義或性質,應對學生在擷取再製文本內容上的正 確性上有實質的幫助。在反思延伸上,以閱讀理解評量測驗卷第 15②題為例,在 先備知識測驗卷中答錯與空白率佔 71 % ,而在閱讀理解評量測驗卷中答錯與空 白率佔 62 % ,可見即使高閱讀能力組的學生在自行閱讀完「幾何尺規作圖與說 理」文本後,對作圖步驟、作圖產物、作圖目的等反思均不理想,故在反思延伸 能力層次上,應需要藉由教師的引導方有實質的幫助。此外,本研究可以發現學 生在對文本內容的延伸上,比對文本內容的反思表現來得更好,例如:閱讀理解 評量測驗卷第 16①題的完全答對率有 34 % ,但是第 16②題的完全答對率只有 10 % 而已,可見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反思」與「延伸」是屬於兩個不同層次,

建議後續相關研究應將兩者分開探討。

二、不同學習成效學生的閱讀歷程

(一)閱讀歷程

從個案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多數個案學生習慣一開始時先行翻閱題本,再開 始閱讀文本。研究者原本猜測高成效學生在過去的幾何學習成就較高,較易開始

的個案學生各為 2 位高成效學生及 2 位低成效學生,並未發現高成效學生或低成 效學生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從翻閱題本的個案學生可發現高成效學生會習慣對題 本採取瀏覽策略,瞭解題目類型後再開始閱讀文本。

從個案訪談過程中發現多數個案學生在遇到困難最常使用的策略是「翻閱文 本」,試圖從文本內容中尋找相關訊息。低成效學生在翻閱文本外亦會採用「重複 閱讀」,只是通常在重複閱讀後仍無法有效解決問題,進而會隨意猜測敘述上的意 義或利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解釋。在高成效學生在翻閱文本外較常採用的策略是「動 手作圖」,作圖的方式可能是依照尺規作圖步驟畫出,或是徒手作畫,完成之圖像 大多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的瞭解敘述而進行判斷。低成效的學生雖然在遇到困難時 亦會有心像產生,但是大多未具體畫出,只憑存在腦海中的心像進行判斷解釋,

推測因為未有具體圖像造成低成效學生在判斷上多有錯誤的情形,故教師在教學 時,可多鼓勵學生畫出圖形心像並進行判斷解釋。此外,部分學生在遇到困難時,

最後可能會採取「跳過」的策略,且大多都不再理會,只有少數同學會再回頭思 考,顯示多數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是採取消極態度,研究者推測可能因幾何先備知 識不足造成學生無其他有效策略去理解內容敘述。

根據 Dee-Lucas 和 Larkin (1990)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在閱讀物理文本時認為 開頭部分的內容為重點所在,故研究者猜測閱讀「作圖先」文本的學生會著重於

「尺規作圖」,而閱讀「說明先」文本的學生會著重於「菱形兩對角線互相垂直平 分」。但是根據晤談結果,可發現不論「作圖先」或「說明先」的學生,全部都認 為「尺規作圖」為文本內容重點之一,其中有 11 位個案學生更直接確定為「垂直 平分線尺規作圖」。同時,認為「菱形相關性質」並文本內容重點的只有 11 位個 案學生,且其中只有 5 位是閱讀「說明先」文本,而能直接確定為「菱形兩對角 線互相垂直平分」的個案學生只有 3 位。由此可知個案學生在閱讀「幾何尺規作 圖與說理」文本時,並未有將一開始的部分視為重點的特徵,加上各版本受測學 生在偏程序性知識表現較佳,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學生在閱讀理解「幾何尺規作圖

與說理」文本時,對於尺規作圖的程序步驟閱讀理解較好,所以對其留下深刻印 象。此外,學生在閱讀過程搭配回答測驗卷,故所摘要之重點亦可能受到測驗卷 題目作答影響。

(二)文本分類與偏好

研究者以「編排順序」及「是否提問」為兩個元素設計文本,在晤談過程中 以凱利方格法(Repertroy Grid Technique,RGT)請 16 位個案學生以三份不同版 本之「幾何尺規作圖與說理文本」進行分類,結果一開始可以發現「編排順序」

文本元素的個案學生有 14 位,而可以發現「是否提問」文本元素的個案學生只有 1 位,其中有 4 位個案學生發現文本字數不同,而有 2 位個案學生在研究者追問 下發現「是否提問」文本元素。由此可發現「是否提問」文本元素並未引起學生 的注意,推測學生並未因問句的增加而對文本接下來的內容進行預測,亦未達成 引起學生主動思考的原意。由晤談內容中知低成效學生對於文字敘述不瞭解時多 搭配圖形理解,甚至有學生直接由圖形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故推測低成效學生 可能過於聚焦於圖形表徵,對於文字敘述上可能忽略未注意;同時多數學生會先

文本元素的個案學生有 14 位,而可以發現「是否提問」文本元素的個案學生只有 1 位,其中有 4 位個案學生發現文本字數不同,而有 2 位個案學生在研究者追問 下發現「是否提問」文本元素。由此可發現「是否提問」文本元素並未引起學生 的注意,推測學生並未因問句的增加而對文本接下來的內容進行預測,亦未達成 引起學生主動思考的原意。由晤談內容中知低成效學生對於文字敘述不瞭解時多 搭配圖形理解,甚至有學生直接由圖形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故推測低成效學生 可能過於聚焦於圖形表徵,對於文字敘述上可能忽略未注意;同時多數學生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