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閱讀理解評量架構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閱讀理解評量架構之相關研究

一、PISA 閱讀素養

近年來,閱讀素養愈被重視。PIRLS 於 2006 年對閱讀素養下了一個定義:「閱 讀素養是指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學生能夠閱讀各式各樣的文章,

並從中建構出意義、從中學習,參與學校及生活中不同閱讀社群的活動,並從閱 讀中獲取樂趣。」所以 PIRLS 將閱讀理解分成四個部分:

1. 直接提取(focus on and retrieve explicitly stated information):找出文本內 容中清楚寫出的訊息。

2. 直接推論(make straightforward inferences):需要將文本內容中兩項以上訊 息連結產生出新的訊息。

3. 詮釋、整合觀點和訊息(interpret and integrate ideas and information):需 要提取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連結文本內容中未明顯表達的訊息。

4. 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和文章的元素(examine and evaluate content, language,

and textual elements)

:需批判性考量文本內容中的訊息。

PISA 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委託的計畫,重點在於評估接近 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是否能將在校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進入社會後 所面臨的各種情境及挑戰。PISA 是採取素養的觀點來設計測驗,測驗的內容主 要分為三個領域:閱讀、數學及科學。PISA 對閱讀素養的定義為:「閱讀素養是 指為了達成個人目標、發展個人知識和潛能、與有效參與社會,去理解、運用及

本(text)、情境(situation)與歷程(aspect)。PISA 閱讀評量的文本包含「連續 文本」與「非連續文本」,連續文本通常是由文字句子所組成,組織成段落,甚至 可能變成較大的結構,諸如節、章、和書;非連續文本的組織不同於連續文本,

主要是透過圖表、表格、地圖、廣告等方式引導受試者做進一步的思考。PISA 閱 讀評量的情境是指文本的用途或目的,內容涵蓋:(1)個人用途的小說、書信、傳 記、散文;(2)公共用途的官方文件或聲明;(3)職業用途的手冊或報告;(4)教育用 途的教科書、學習手冊。PISA 閱讀評量的歷程分成三種:擷取與檢索(access and retrieve)、統整與解釋(integrate and interpret)以及反思與評鑑(reflect and evaluate),

因為本研究根據此三種歷程形成評量數學能力的架構,所以詳細分述如下:

1. 擷取與檢索:依據問題要求或指明的特點找出文本中清楚寫出的訊息。

讀者必須從問題中偵測或辨識出一個或多個重要的元素,例如:人、事、

時、地、物等,然後再尋找適合的(包含字面上或同義)的訊息。

2. 統整與解釋:正確解讀閱讀內容,且對所閱讀的內容有明確、完整的解釋。

讀者能整合文本中各訊息以理解其主要概念,以及解釋文本中未提及的 內容,其包括「形成廣泛普遍的理解」與「發展解釋」兩個部分。「形成廣泛 普遍的理解」是指讀者需從整體或以廣泛的觀點來思考文本以形成廣泛普遍 的理解。換句話說,讀者可藉由辨識主要標題或信息或確認文本的一般性目 的或目的來證明其最初的理解,例如要求讀者確認一個圖形或表格的主要向 度等。「發展解釋」是指讀者比較和對照文章訊息、連結訊息間的關係,而推 論作者意圖、做出結論,並指出與列舉支持性證據。

3. 反思和評鑑:將所閱讀的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經過 判斷與省思過後,就文本內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見解。

讀者必須思考文本中所隱含的訊息,以便於連結文本訊息與個人的知識 與經驗,而提出自己的見解,其包括「省思並評鑑文本內容」與「省思並評 鑑文本形式」兩個部分。「省思並評鑑文本內容」是指讀者提取自己既有的知

識,建構自己對文章深層的理解,批判文本中的觀點,並提出理由來闡明或 維護自己的評價。「思並評鑑文本形式」是指讀者需不受文本的影響,客觀地 思考並評價本文的品質與適當性。

圖 2-3-1 PISA 閱讀素養與閱讀歷程架構圖

二、PISA 數學素養

PISA 數學素養與其它數學成就所強調的不同之處在於情境,其所界定的情境 有四種:個人、教育或職業、公共、及科學情境。De Lange (2007)指出 PISA 數學 素養以能力群組(competency clusters)來核心,分為再製、連結與反思三種層次。

其分述如下:

1. 再製(Reproduction):包含習過知識的複製,如事實、一般問題表徵的知識,

標準算則及技術性技巧的應用。其問題多屬於簡單或例行性的計算、定義、與 幾乎不需要數學化(單步驟或熟悉)的問題。

閱讀素養

所有訊息來自文本 取自外在知識

擷取與檢索 統整與解釋 反思與評鑑

形成廣泛理解 發展解釋 省思評鑑 文本內容

省思評鑑 文本形式

2. 連結(Connection):建立在再製之上,在此問題解決多為更複雜的非例行問 題,解題時涉及在不同數學領域或數學與情境脈絡之間(包含熟悉和半熟悉的 情境)產生串連。

3. 反思(Reflection):包含學生對於問題解決必要的歷程以及運用的數學思維、

一般性、抽象性及反思性,相對於連結,反思的情境包含較多元素或者可能是 更不熟悉。

三、美國教育進展評量(NAEP)

美國教育進展評量(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簡稱 NAEP)

將數學能力分成三個因子:概念性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程序性知識

(Procedural Knowledge)和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指的是學生在特定的數 學知識中展現他的能力。其分述如下:

(一)概念性理解

依據 NAEP(NAGB,2002)的詮釋,概念性理解是指學生能辨識以及利用 模型、圖形、或符號等不同方式來表達出某一數學概念,或舉出與此概念相關的 例子或反例來說明;此外,學生亦能了解數學原理並將原理間做相互連結、比較、

以及整合應用。換句話說,在兩個已存在記憶體的數學訊息片段之間,或是已存 在的數學訊息片段與新學的數學訊息片段之間建構連結關係,就稱之為「概念性 知識」(Hiebert, 1986)。學習者對意義的理解是評量的主要指標。以我國基本學力 測驗評測概念性理解試題為範例說明:

例:概念性知識(101 年基測試題第 18 題)

判斷下列哪一組的 a、b、c,可使二次函數 y=ax2+bx+c-5x2-3x+7 在坐 標平面上的圖形有最低點?

(A) a=0,b=4,c=8

(B) a=2,b=4,c=-8 (C) a=4,b=-4,c=8

*(D) a=6,b=-4,c=-8。

說明:本題主要評量二次函數圖形開口方向相關性質,考生可藉由二次函數圖形 在坐面平面上有最低點,判定二次函數圖形開口向上,並且由二次函數 x2項係數 與開口方向之關係,確定 x2項係數 (a-5)>0,而推知 a>5。

(二)程序性知識

NAEP 對程序性知識的詮釋是指學生能在計算的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程序並 正確解題;同時能用模式或符號來檢驗所使用的程序是否正確。程序性知識可以 反映出學生對指定的問題情況所連接算法的能力,並能正確地使用那種算法。程 序性知識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數學的形式化語言或是符號表徵系統」與「數學 作業所需要的運算邏輯或是規則」。前者亦被稱為數學的『形式』,包含用來表徵 數學概念的符號,以及在可以接受的形式中用符號來表示句法的規則。後者包含 由一致的規則、運算邏輯或是解數學作業的算則與法則所組成,其特徵就是這些 步驟在一個被規定的線性序列中執行,也就是說在開始規定步驟 n 之前,必須要 先完成規定步驟 n-1(Hiebert, 1986)。以我國基本學力測驗評測程序性知識試題為 範例說明:

例:程序性知識(102 年基測試題第 8 題)

坐標平面上有一函數 y=-3x2+12x-7 的圖形,其頂點坐標為何?

*(A) (2 , 5) (B) (2 , -19) (C) (-2 , 5) (D) (-2 , -43)

說明:本題主要在評量考生能否選擇適當程序來解題,考生只要利用配方法將 y=ax2+bx+c 的二次函數式轉換成 y=a ( x-h )2+k,並且知道頂點坐標的判別 法則即可判定作答。

(三)問題解決

NAEP 對問題解決的詮釋是指學生能從所得的資料中分析辨識而形成問題,

並能充分了解這些資料,運用相關的知識、推理能力以及採取合適的策略來找出 答案;同時,也有能力去驗證所得答案的合理性與正確性,進而將之推廣應用。

在問題解決上,學生必須能夠使用自己所累積的數學知識,將其應用於新的問題 情境中,連接舊有的相關概念,使用策略、資料、圖形、模型等數學知識,熟練 而精準地完成指定任務。以我國基本學力測驗評測問題解決試題為範例說明:

例:問題解決(102 年基測試題第 28 題)

圖(十六)為雅婷左手拿著 3 張深灰色與 2 張淺灰色的牌疊 在一起的情形。以下是她每次洗牌的三個步驟:

步驟一:用右手拿出疊在最下面的 2 張牌,如圖(十七)。

步驟二:將右手拿的 2 張牌依序交錯插入左手拿的 3 張牌之間,如圖(十八)。

步驟三:用左手拿著顏色順序已改變的 5 張牌,如圖(十九)。

若依上述三個步驟洗牌,從圖(十六)的情形開始洗牌若干次後,其顏色順序會再 次與圖(十六)相同,則洗牌次數可能為下列何者?

(A) 18 *(B) 20 (C) 25 (D) 27

說明:此題主要在評量考生能否融合「符號表徵」及「尋找數形關係」,並將相關 數學知識應用於問題情境中。首先使用兩種不同符號代表題目中的兩種色牌,進 而由洗牌步驟形成色牌順序變換的規則。再由規則尋找色牌順序與洗牌次數之間 的規律,即可回答此題。

四、尺規作圖文本閱讀理解評量架構

陳雅華 (2008)以 NAEP 的三個數學能力因子為評量架構,評量學生在自行閱 讀不同編排順序之勾股定理文本後的學習表現,其評量上較著重於學習後的遷移 狀況,同時在勾股定理單元的題目設計上較側重於計算應用,但本研究除了評量 學生閱讀理解尺規作圖與說理文本後的學習延伸外,還需評量學生對文本內容的 理解。李建霖 (2013 年 12 月) 研究設計之評量架構主要是瞭解學生閱讀理解尺規 作圖文本的歷程,評量學生對物件、動作、產物的擷取檢索、統整解釋、與反思 評鑑,但本研究除評量學生是否理解尺規作圖的歷程外,尚會評量學生說明其作 圖歷程理由的能力。綜合上述理由,研究者將以 PISA 為主要評量設計架構,由 文獻探討中可發現 PISA 閱讀素養的三個歷程(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反思

陳雅華 (2008)以 NAEP 的三個數學能力因子為評量架構,評量學生在自行閱 讀不同編排順序之勾股定理文本後的學習表現,其評量上較著重於學習後的遷移 狀況,同時在勾股定理單元的題目設計上較側重於計算應用,但本研究除了評量 學生閱讀理解尺規作圖與說理文本後的學習延伸外,還需評量學生對文本內容的 理解。李建霖 (2013 年 12 月) 研究設計之評量架構主要是瞭解學生閱讀理解尺規 作圖文本的歷程,評量學生對物件、動作、產物的擷取檢索、統整解釋、與反思 評鑑,但本研究除評量學生是否理解尺規作圖的歷程外,尚會評量學生說明其作 圖歷程理由的能力。綜合上述理由,研究者將以 PISA 為主要評量設計架構,由 文獻探討中可發現 PISA 閱讀素養的三個歷程(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