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地方發展相關研究

為了促進地方發展,地方機關可以使用固有自然資源作為發展的手段。淡水 地區早期以沙崙海水浴場作為觀光資源帶來的經濟收入,不外是一種促進地方發 展的方法。然而地方發展牽涉到的除了自然資源外,組織領導者及地方居民的態 度是否一致,也有可能對一地的觀光發展造成影響。

施富耀(2008)認為,鹿港地方不論在文化上或經濟上的蓬勃發展,主要是 因為下列幾個因素。首先,豐富的文化資產為鹿港提供發展文化觀光的重要基礎;

其次,地方社團認同是早期觀光發展重要啟動力量;第三,學者、公部門作為古 蹟保存運動推動者,使得觀光空間商品化;第四,地方文化標記的塑造吸引觀光 客前來旅遊;第五,地方內認同是表現在商品與空間不斷的建構與宣稱;最後,

地方外認同表現在媒體、資本家、觀光客、國家對於地方力量的挹注。

蔡孟勳(2000)以土地使用、交通運輸、經濟與社會等四個面向,探討有關 臺灣糖廠與地方發展關係變遷的重要因素。溪湖糖廠與地方發展關係的變遷,反 映了溪湖糖廠農業生活圈的繁榮與瓦解,也使傳統的農業成長中心失去留住農村 青壯人口的功能。除了上述的四個因素影響當地的地方發展外,作者也指出 1980 年代的政經環境與國家策略性施為的變遷是影響臺灣糖廠與地方發展關係變遷 的重要因素。

李承嘉、廖本全、戴政新(2010)以台灣二個個案:香山海埔地開發與白沙 屯社區發展來觀察與檢驗治理性與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結果發現,治理性與 行動者網絡各有其解釋能力。而國家與地方兩種權力運作的結果,只有能夠組成 強大行動者網絡的地方能夠瓦解國家治理性的力量,按照地方發展行動者的期望 方向發展;無法組成強大地方發展網絡的地方,其地方發展仍然受到國家的管控。

不過,國家即使可以透過治理性對地方發展產生影響,但是面對傳統政治經濟權 力,治理性的技術卻不能有效抗拒。結果,地方發展不受國家治理目標所引導,

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地方民眾參與,也使地方發展不符地方行動者的期待。

陳雨彤(2006)運用SWOT 分析來整理歸納淡水的地方行銷環境、與地方 行銷策略,闡述在地方行銷過程中若運用地方治理機制,對於地方行銷成效是否 造成影響。淡水地區的發展優勢包括豐富的歷史古蹟、優美的自然生態、捷運的 交通便利性,以及位於台北都會區的外圍。而淡水的發展弱勢則是塞車與停車問 題、地方社團眾多、公私部門內部及彼此之間都缺乏整合度,增加了推動地方行

銷策略上的困難度。

小結:就地方發展而言,一地的地方發展並不只受到單一因素影響。不管是 國家角色或是地方團體的態度,都會影響當地的發展。而一個景點的興衰也代表 著該景點與地方的關係發生改變。一地的地方發展同時具有許多優勢、劣勢以及 外部的競爭和威脅。除了外部的交通、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等等的影響之外,地 方自身各部門的整合和協調也關係著該景點的未來發展。海水浴場的發展變遷,

除了與其週遭的配置性資源變更有關之外,鎮公所和鎮民代表的態度也是影響海 水浴場發展的重要因素。海水浴場發展後期,縣政府想要將該地規劃為其他用途,

卻因為浴場屬於鎮公所經營而無法介入;鎮公所雖然早想要撤銷海水浴場的公共 造產經營權,卻因為鎮民代表不通過此案而頻遭擱置。公部門彼此之間因為意見 不同、無法整合的情況,也使得海水浴場的發展受到延宕。

二、台灣地區觀光產業變遷之研究

沙崙海水浴場作為一個提供觀光資源的景點,便無法置身於台灣觀光產業之 外。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台灣地區不同景點的觀光吸引力隨之消長,也影響各 個景點的觀光發展及收入。了解台灣地區的觀光產業變遷,便可明白社會結構性 特徵的轉變對觀光產業的影響,也可進一步將沙崙海水浴場的發展,結合在台灣 觀光產業的時空系統變遷之中。

紀俊臣(2006)認為,台灣的旅遊產業變遷可分為:1980 年代「大眾化均 一導向的賣方市場時代」;以及 1990 年代「分眾化多元導向的買方市場時代」。

1980 年代屬戒嚴時期或解嚴初期,國民所得不高,劃一性的生活水準,沒有太 多選擇。而 1990 年代,國民所得提高,民眾休閒意識抬頭,遊樂事業步入多元 主題樂園經營型態。

楊建夫等(2007)認為,1990 年代台灣產業結構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後 工業社會為主,此時休閒行業變成一種受注目的服務業。在此階段,因為服務業 的蓬勃發展,新興休閒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除了 KTV、主題遊樂園外,百 貨公司、購物中心等新的零售業型態由國外引進,逛街購物的休閒活動也經歷著 巨大改變。從旅遊體驗的改變來看,1990 年代新興旅遊型態可分為生態旅遊、

古蹟和文化體驗、休閒農業和出國觀光四種。

楊光庭(2007)認為,台灣遊憩產業變遷的因素主要與經濟成長、教育水準 提高、家庭型態改變、都市化等因素有關。對於森林遊樂區、主題遊樂園、休閒 農業、國家公園這四種休閒遊憩產業來說,除了森林遊樂區因人工設施較少、設

備簡陋、遊憩品質低落,導致遊憩人數沒有顯著成長外,其他三種遊憩產業旅遊 人次都有顯著成長。經濟持續成長,閒暇時間增加,教育的普及與提升,使得國 人有充分的能力與更強烈的需求,從事工作以外的各種休閒活動。都市化促使新 的都會休閒型態逐漸形成,並逐漸蔚為風潮,而農村注重休閒趨勢紛紛走向休閒 產業化,並帶動休閒農業與觀光產業的發展。

湯尹珊(2004)將遊憩活動分為理性消費活動與感性休閒活動。根據國民所 得統計摘要發現,國民經濟所得提高,花費於飲食、衣著上的支出比例並無明顯 提升,交通文化娛樂的支出卻有明顯增加,反映出國人願意花費更多金錢來從事 休閒活動。1990 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狀況正好,所有的生活慾望幾乎都有商品 可以滿足。經過大眾傳播的影響下,使消費者在心理上產生比原先窮困時擁有更 少的錯覺,免不了再度追求新的物質或體驗,再加上當時國人對於休閒生活的意 義不足,缺少休閒技能的訓練,因此容易利用購物消費來消磨閒暇時間;2000 年時休閒活動則轉為注重感性的休閒活動。

小結:若將上述有關台灣地區遊憩變遷的文章做些整理,可以知道台灣地區 各類遊憩產業並不是同時間均等發展的。遊客對觀光活動的選擇,會隨著時代變 遷而有所改變。1980 年代,休閒遊憩的概念還沒有受到推廣,加上國民所得不 高,遊憩供給者少,國民可選擇的遊憩方式也不多。1990 年代,經濟水準顯著 提升後,遊憩發展開始多元化。一開始國民以購物消費等方式,追求原本生活所 沒有的物質體驗。後來,隨著週休二日及休閒觀念的提倡,休閒農業或文化觀光 等概念慢慢浮現,使得國人逐漸轉為注重感性的休閒活動。沙崙海水浴場發展歷 程中,由盛轉衰的年代便是民國 80 年(1990)左右,上述各文獻均提到台灣的 觀光產業在 1990 年代後變的複雜而多樣,海水浴場也受到當時遊憩產業多元化 的影響,在經營上面臨了更多競爭者,增加了營運上的困難。至於觀光產業的變 遷因素,上述文獻中提到的觀光供給者增加、經濟成長、休閒觀念的改變,皆可 做為影響沙崙海水浴場發展變遷的結構性因素。

三、海水浴場相關研究

有關海水浴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經營管理、遊客滿意度調查、海灘安全 三個部份。本研究以時間歷程的觀點分析海水浴場的發展變遷,和前人切入的角 度不大相同,因此有賴前人的研究作為海水浴場發展的先備知識。藉由前人的研 究,我們可了解以海水浴場這樣的型態來發展觀光,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可能面對 的問題。

吳家琦(2008)以問卷的方式對翡翠灣海水浴場的遊客做遊憩滿意度調查。

黃翊翔(2008)指出,海灘意外事件主要是因為裂流4(Rip Current) 帶來的 危害,而非海浪。就海灘安全性評估而論,夏季海灘裂流較少,因此較適合開放,

易。沙崙海水浴場面對海岸地區的裂流,是以劃設出安全範圍的方式警戒。而影 響遊客來源數的安全衛生問題,在浴場收入減少石,鎮公所便曾因為安全設施不 佳的問題,受到鎮民代表質疑,並以延緩預算案通過的方式要求公所改進,可以 知道鎮民代表對遊客安全的重視。至於沙崙海水浴場的遊憩設施,除了沙灘地區 之外,還另設有兒童遊樂區、溜冰場、烤肉區可供遊客使用。依照民國76 年公 共造產事業計畫,海水浴場旁的土地被規劃為「淡海風景遊樂區」,預計要增添 釣魚、海鳥觀望等設施吸引遊客,並達到全年開放、多元發展的目標。有此可知 沙崙海水浴場並非僅有單一設施的遊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