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節主要分別就產業轉型、休閒農業、經營型態、產業觀光、產業文化之 相關文獻與其他實證研究,做一整理與分析,歸納出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以作 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大致分述如下:

一、產業轉型

(一)產業轉型的意涵

傳統初級產業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將面臨許多競爭,尤其在台灣加入 WTO 之後,勢必受到巨大的衝擊,傳統初級產業的轉型,已是不可避免而必須的。

有關產業轉型的定義,許多學者提出其看法:

Lavy& Merry(1988)指出轉型是產業在結構上發生重大改變,包括組織 使命、目標、結構及產業文化等,是多層面、穩定、不連續的組織變革,是產 業為了求取生存所運用的應變模式。

Shaheen(1994)認為轉型是整個組織在價值、型態、態度、技巧及行為 上的轉變,使組織能及時反應環境各種變化,更具有彈性。轉型的目的主要是 企業在歷經一段時間的奮鬥後,除了大幅改善競爭績效之外,還能持續維持企 業的競爭力。面臨經營環境的每況愈下,企業必須快速改變本身的經營模式,

6

斷然切斷和過去的牽絆,迅速進行改變。

國內學者吳江林(1990)認為產業轉型是產業面對本身生命周期發展與經 營優勢及劣勢的改變,又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所採取的因應對策。

綜合上述各家學者之看法,所謂的「轉型」即是傳統初級產業在激烈的競 爭之下,面臨產業經營危機之際,透過自省、學習、計畫、策略改進,解決當 前的困境與瓶頸,期望促使產業升級,賦予傳統產業新生命,獲取更大的利益。

(二)產業轉型的種類

產業在經營的過程中,由於環境的變化,對產業造成許多衝擊,這些衝擊 不僅是內部的,尚有許多外部的因素,迫使產業不得不進行轉型。台灣加入世 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傳統農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也使得經營農業也 必須面臨轉型的壓力。

轉型的策略有多種方式:包含併購、內部發展或策略聯盟等方式。企業可 透過自我檢視,找出企業本身既有資源的優勢與劣勢,評估外部環境的機會與 威脅等,以選擇轉型的方式,達到成長及持續經營的目標。各學者對產業轉型 的定義並不一致,範圍也有所不同,日本學者森口八郎將轉型的種類綜合歸納 說明如下:

7

(1)行業轉型:由一種行業轉型到另一種行業,包括產業間轉型,業態間轉 換,其它如多角化經營縮小事業範圍。

(2)產品轉型:行業不變但產品改變。產品結構的調整,產品品質的提升,

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新產品開發。

(3)市場轉型:品牌、通路、目標市場、目標顧客、銷售方法等行銷方面的 改變。如:因幣值的升降,外銷與內銷市場的轉換。

(4)型態轉型:有垂直及水平方式整合,與其它事業整合、合作開發、策略 聯盟,與其它公司合併或合併其它公司,獨立加盟店的改變。

(5)體質轉型:如生產技術、設備、程序的改善與調整,研究開發、人事及 財務功能的加強與改善。

根據上述轉型的種類,銀行山酪農產業的轉型屬於產品、市場、型態、體 質的轉型。轉型前的酪農原本只是單純的生產生乳,透過與其他業者的合作,

以酪農本身所生產之生乳研發新的產品,提升產品之價值,此屬型態與產品的 轉型;轉型後的休閒農場多了遊客的參觀與消費,其市場與行銷策略,自然與 原先有所增加及區隔,亦屬市場轉型;另外轉型休閒農場之後,人力的需求、

設備的改善、專業的管理,皆與轉型前不同,所以也屬於體質的轉型。所以,

8

酪農產業的轉型,以本業為基礎,配合現代化的設備與服務的觀念,與休閒產 業結合,發展出不同於傳統的經營模式。

二、休閒農業的定義

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第五項定義,「休閒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

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 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3

蕭崑杉(1991)從服務業的觀點指出休閒農業是在農業生產或農業生活環 境中所從事的一種休閒服務業,所以休閒農業是屬於一種產業,也就是休閒農 場所經營的核心事業。

鄭詩華(1992)定義休閒農業是以農業的生產與自然環境為基本條件,再 加上服務,提供人們觀光、遊憩、教育等機能,以達成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促 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所得的目的。

林英彥(1995)認為休閒農業是指利用農業資源提供遊客休閒遊憩的一種 產業,提高農民的收入,增加國民旅遊場所,均衡城鄉發展。

陳昭郎(1996)從農場經營管理的觀點來看,認為休閒農業可說是為提高

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

http://www.coa.gov.tw/show_lawcommond.php?serial=9_cikuo_20040910132822&code=A03&type=A

9

農民所得、改善農業生產結構、繁榮農村社會,所採行的農業經營方式。這種 經營方式除了能繼續維持農業產銷活動,從事農業經營,更提供遊客休閒遊憩 的機會,所以結合了初級產業及三級產業的特性,是近年來發展的農業經營新 型態。

林梓聯(1998)定義休閒農業係利用農村景觀、自然環境、生態、農村空 間、農村設備、農村產品及文化資源等,經過規劃與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 觀光休閒之功能,增進國人對於農業生產與農村田園生活的體驗。

劉健哲(1999)認為休閒農業即是利用農業生產的豐富性(如農業產品、

園藝);農業環境的特殊性(包括農村的自然景觀與物資);農村景觀的優美 性(農村聚落、建築、廣場、田野溪流);農村文化的本土性(如農村的風俗 民情、文物古蹟、寺廟)等各項農業與農村的多樣資源,提供來自都市的遊客 與其他旅遊者空閒時調劑身心,享受充滿綠意的田野風光,體驗農村生活的辛 勞與樂趣,以達到休閒渡假目的的一種產業。4

陳昭郎(2002)定義休閒農業是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三生一體的農業,

具有初級產業、二級產業及三級產業的特性,因為休閒農業在經營上結合了農 業產銷、農產加工及遊憩服務等三級產業於一體,所以是近年來農業經營發展

4 劉健哲(1999)。休閒農業與農村發展。《興大農業》,第31 期,p1。

10

的新型態。它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體,運用其農業環境與休閒觀光遊憩相結合的 一種體驗自然、親近自然的活動型態。

綜上所述,本研究定義休閒農業係指以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為主體,結合 農業產銷、加工與遊憩服務,提供體驗活動,具有教育意義,將農、林、漁、

牧業與休閒觀光結合的一種產業。

三、經營型態

一般來說,「經營型態」是指農戶在從事農業活動時,在生產及經營上所 顯現的各種情形。陳南君(1995)將酪農經營型態以土地利用、勞力分配、飼 養規模及飼料組合四個方面來探討,並以政策、區域的自然條件、酪農本身三 個層面,分析對酪農經營型態的影響。

邱湧忠(2000)對休閒農場的經營提出六個基本要素:

1.區位條件:區位條件的優劣對休閒農場經營有著重大的影響,決定該農場的 發展潛力。

2.服務廣度:若提供自然生態的解說與體驗、餐飲住宿、靜態展示等服務,將 有利於經營及發展。

11

3.實體規模:依據規模大小而有不同的經營模式,規模大的可以設計二日遊的 行程與活動。

4.關鍵資源:運用特色資源提升邊際效益。

5.企劃執行: 除了有形的實體產品外,另外設計及執行活動,包含休閒活動、

教育體驗等無形的休閒產品。

6.人員素質:遊客滿意與否取決於服務人員的解說技巧與態度,故人員的訓練 是經營休閒農場必須重視的課題。5

陳墀吉、李奇樺(2005)對休閒農業的經營提出其看法,認為經營休閒農 業可以分成六個部份來探討,包括遊客服務、活動設計、餐飲住宿、人力資源、

產品研發創新及行銷策略。

綜合以上學者之論述,歸納本研究之「經營型態」,以規模、區位、餐飲 提供、解說服務、體驗活動、產品研發、人力資源與行銷策略來討論,透過對 這些層面的了解,探討銀行山酪農產業轉型成休閒農業的經營型態。

四、產業觀光

從字面上解釋,產業觀光為「與產業有關的觀光活動」。近來台灣各地區 為了發展,紛紛以地方特有之產業,透過媒體的宣傳與包裝,與觀光活動結合,

5 邱湧忠(2000)。休閒農業經營學。台北:茂昌。頁 63-64。

12

吸引遊客至該地進行觀光與消費,進而提昇知名度,促進地方發展。有關產業 觀光之定義,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其看法:

Prentice(1993)認為產業觀光是到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地方,從事 觀光行為。另外 Richards(1996)具體說明,產業觀光是透過參訪活動,讓 遊客對過去充滿想像,提供遊客追求體驗從前的感覺。

日本學者須田寬(2001)指出,日本產業因發展停滯,促使日本的產業發 展產業觀光。同時也提出「產業文化財」即為「產業遺產」的概念,指的是過 去產業所使用生產的硬體設備、建築廠房、產業遺留下的物品及其為地方打造 的地景風貌等,皆為具有吸引力之觀光資源。

交通部觀光局(1992)於「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中,將國內 的觀光遊憩資源分為五類:自然、人文、產業、遊樂和相關服務等資源。其中 關於產業資源的部分,提出產業觀光之發展策略以體驗生產過程、解說服務、

及購買活動為主,例如:休閒農業、休閒漁業、休閒礦業、地方特產等,皆可 算是產業觀光資源。

楊正寬(2001)提出產業觀光的主體是以產業的內涵為對象,除了兼具觀

楊正寬(2001)提出產業觀光的主體是以產業的內涵為對象,除了兼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