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引用動機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二節 文獻引用動機相關研究

文獻的發表是人類知識的紀錄,既有的知識紀錄提供產生新知識 紀錄的基礎,所有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邁進,研究 人員自前人的研究成果出發,經過閱讀、整理、消化、吸收而開展新 的研究成果,為了彰顯前人對於目前研究的影響與助益,學者發表學 術論文時,會註明該研究引用的參考文獻來源,藉以提供相關研究者 參考,並表彰前人的研究成果。

引文索引的觀念由 SCI 資料庫創始人 Garfield 提出後,成為書 目計量的顯學,主要在探討來源文獻與被引用文獻之間的關係。書目 計 量 的 運 用 早 在 1917 年 , 由 Cole 與 Eales 進 行 比 較 解 剖 學

(comparative anatomy)三百年間(1543-1860)的所有出版品文獻 數量的分析,藉以瞭解歐洲國家的文獻成長狀況及其相關貢獻,此後

有以「書目統計」(statistical bibliography)或是「圖書館計量 學」(librametrics)稱之,直至 1969 年 Pritchard 提出「書目計量 學」(bibliometrics)一詞,才取代過去混淆的書目統計相關用語,

並將其明確定義為:「將數學及統計方法應用到書或其他傳播媒體之 研究方法」。(蔡明月,1987,頁 261-262)換言之,「書目計量學」

是運用統計和數學的方法研究文獻的使用及其出版形式,發展至今普 遍應用於分析特定領域學術文獻數量、作者、研究機構,以瞭解其學 術生產(scholarly productivity)活動或是文獻成長與聚集(growth and scatter of literature)的分析;其中所利用的引文分析不僅可 以瞭解文獻或學科研究之間的關連度,亦可有效掌握特定學科知識行 為的取向,進而研究學術發展趨勢。

由於書目計量學的研究在於提供知識結構與傳播的資訊,故其研 究範圍可分為「描述性書目計量學」(descriptive bibliometrics)

與「行為性書目計量學」(behavioral bibliometrics),前者重點在 於描述文獻特性;後者則檢視文獻內涵間的關係。(蔡明月,1997,

頁 272)也有強調量化科學的觀點,依其功能分為「描述性書目計量 學」(descriptive bibliometrics)與「評估性書目計量學」

(evaluative bibliometrics),描述性書目計量學重點在於描述文 獻特性,用於生產力的計算,例如描述分析某特定領域論文、圖書、

期刊或其他類型資料文獻的數量分布及其研究內容特性;評估性書目 計量學係利用參考書目或引文,計算文獻被引用的情形;檢視文件內 涵之間的關係,或是瞭解文獻的學術影響力。(Narin, Olivastro &

Stevens,1994,pp.65-66)

文獻的引用視為文獻之間具有關連性,利用引用文獻分析可以瞭 解文獻或學科研究之間的關連度。引用文獻分析所進行的工作,就是 有系統的組織文獻及其所引用的資料,其目的是希望藉由兩者的關 係,了解文獻與文獻之間的關連,進一步探索學術間的知識傳播模 式。但引用文獻的動機與目的是複雜的,Brooks 曾根據前人研究將 引文動機分為七類:(Brooks,1985 & 1986)

(一) 新穎性:引用新資料以彰顯自己蒐集資料的及時程度。

(二) 負面評價:當成反面證據以批評或反駁他人研究成果。

(三) 操作型資訊:沿用前人研究方法或結果等。

(四) 說服:引用學術文獻以支持自身觀點。

(五) 正面評價:對於相關的研究成果予以正面評價。

(六) 提供參閱資料:提供相關背景資料或原始資料。

(七) 社會認同:為了取得學術上的認同而引用學術文獻。

另 Weinstock 與 Garfield 亦曾歸納引用文獻的動機,本文綜合 兩者說法,整理羅列如下:(Weinstock,1971; Garfield,1996)

(一)尊重先趨研究;

(二)對相關作品的回饋;

(三)陳述研究方法及設備;

(四)提供閱讀背景;

(五)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

(六)證明其他作品的觀點正確;

(七)批評先前的作品;

(八)使自己論點具體化;

(九)提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十)引導出不被引用或不被索引的文獻;

(十一)證明資料的真實性;

(十二)辨識研究概念的原創者;

(十三)引述原創者的專有詞彙;

(十四)宣稱作品或概念的來源;

(十五)對先前作品的質疑。

但不論引用是否正面,文獻的引用必然存在一定關連,如果分析 引用與被引用之間存在的可能屬性,影響文獻引用的因素包括:

(Borgman & Furner,2002,pp.26-27)

(一)內容的品質(quality of content);

(二)作者的性別(gender of author);

(三)作者數量(number of author);

(四)來源(source);

(五)被引用的情形(citedness);

(六)主題(subject);

(七)方向(approach);

(八)範圍(field);

(九)同質性(assimilation)。

雖然文獻被引用多半代表肯定,是對於先前作品尊敬的一種表 示,也是引用文獻與被引用文獻內容之間存在研究相關的線索。但是 不可否認的是,有部分學者對於引用文獻分析是否能夠真正探究、展 現學術發展的歷程,抱持不同的態度,由於引用沒有一定的標準行為 模式,所以是否可據此判斷文獻之間的相關程度,實在是見仁見智的 問題,主要的原因在於對引用文獻動機與本質上的爭議,包括:

(MacRoberts & MacRoberts,1989)

(一) 引用文獻的目的;

(二) 引用程度的差異;

(三) 二次引用問題;

(四) 引用錯誤。

這些問題均可能造成引用文獻分析結果的誤差。此外,引用者的 引用是認為應該引用而引用,而非所有真正有使用到的均被引用。

(Borgman & Furner, 2002, p.24)因此,可能好的作品未必被引用,

引用的考慮並非因文獻內容品質,而是存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也因為 引用動機是隱晦而具個別性,需要藉由更多不同角度的實證研究,以 建構更清楚的引用動機理論。

但藉由引文分析所建構出的學術傳播模式,不可諱言仍然有助於 整理觀察學術的發展脈絡,更進一步可以提供後續資訊服務作業之規

劃參考,例如引文分析結果被高度引用的資料是圖書館館藏不可忽略 的資訊,有助核心期刊或核心館藏主題的建立。

引文分析的成果也可以提供一個學科發展的知識圖,有助學科 主題認知的養成,對於有心投入該學科領域的學者,藉由引文分析對 學科的發展以及研究典範的改變有所了解,可提供未來研究方向的參 考。在資訊檢索方面,引用與被引用文獻間的連結,提供一個相關知 識及文獻間的關係,可作為資訊檢索的基礎。

根據 Smith 的分析,引文分析可應用於下列領域:(Smith,1981 引自陳光華,2006,頁 24-25)

(一) 文獻研究:對於特定學科領域文獻引用類型進行分析,瞭 解引用文獻資料類型、年代分布,以及經常引用的作者、

期刊、語文與出版國別等,可協助建立專題選粹服務範圍,

以及學科基本參考書目的編製。

(二) 文獻資料類型研究:可用於研究某特定類型文獻的資訊傳 播特性與需求,如針對政府出版品、博碩士論文或是檔案 文獻的使用分析。

(三) 使用者研究:圖書館可針對其使用者分析其論著引用書 目,瞭解館藏的被使用情形,或是分析使用者研究行為,

據以建立館藏或參考服務事項。

(四) 學科歷史發展研究:針對文獻的參考書目關係進行分析,

利用文獻的引用追尋學科發展歷史,分析研究主題之間的 關連性。

(五) 溝通傳播模式研究:提供對於科學傳播模式進行分析,瞭 解特定學科研究在溝通傳播上是否存在語言隔閡、新知傳 遞困難、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藩籬等問題。

(六) 評估書目計量學:可作為對論文、研究機構、國家學術成 果的評鑑,也可用於評鑑學科的影響力與生產力。

(七) 資訊檢索:引文索引可補充關鍵字檢索的不足,據以發展

文獻檢索策略。

(八) 圖書館館藏發展:引文分析有助於建立圖書館核心期刊館 藏,根據被引用期刊排名作為圖書館訂購或刪除期刊的參 考。

雖然對於引文分析的評價優劣互見,但是藉由引文分析所建構出 的資訊關連與傳播模式,確實有助於歸納出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而 引用與被引用文獻之間的連結,適可提供知識概念與檔案文獻的關 係,亦可作為檔案資訊檢索系統設計的基礎。此外,分析引文的檔案 特質,可提供檔案館藏價值鑑定指標參考,提供作為檔案徵集的依 據。因此,如欲探求使用者應用的檔案文獻特質,可以利用史學論著 引文所載之檔案文獻加以統計分析,不僅可映證檔案使用調查的結 果,也有助於明確掌握被應用並發揮效益的檔案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