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

檔案內容資訊不僅是反應國家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更是史學 研究者進行歷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檔案的價值在於其發展過程為自 然產生,故其內容具有真實性與可靠性之資訊特質,往往成為歷史研 究者解讀、分析、考證並描繪史實的重要資訊來源,而檔案資料也透 過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益加彰顯檔案資料對於社會文化的存在價 值。

但數量浩瀚的檔案材料需要有系統的加以組織蒐集,檔案館所 扮演的即是妥善保存檔案與積極提供使用的兩大基本職能,如何將館 藏有價值的檔案內容充分發揮使用,成為檔案館的重要工作。為了確 保檔案持續地被使用並發揮資訊效益,檔案館需要瞭解使用者行為與 使用需求,藉助使用者研究,瞭解誰是檔案的使用者以及如何使用檔 案。(Heald,1992)

檔案學研究之初著重的是檔案的鑑定與管理,早期的檔案學研 究偏重在鑑定理論或是有關檔案編排與描述之相關論述,因而忽略使 用者角色與需求。至 1984 年 E. Freeman 和 W. Joyce 兩人發表文獻 強調使用者研究的重要性,喚起檔案學界對於檔案應用的重視。

Freeman 認為檔案人員應該有系統地了解誰是檔案館的使用者,這些 使用者正從事的計劃或研究,以及他們是如何找到所需要的檔案支援 研究。(Freeman,1984)Joyce 強調使用者研究,可提供檔案館一些 使用者資訊尋求模式的實証資料,檔案館可藉由了解使用者研究行為 及檔案利用的情形,促進與提昇館藏檔案的價值。(Joyce,1984)因 此,檔案館如果能了解使用者在哪裡,針對其資訊尋求行為與檢索過 程加以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在檔案館管理上,將可設計更符合使 用需求導向之檢索工具與閱覽環境,達到更完善的服務目標。

過去我們進行檔案徵集工作,強烈地依賴檔案人員對於檔案的熟 悉程度,誠如 Clark A. Elliott 所比喻的是依賴檔案人員的第六感

2

(sixth sense),檔案人員對於使用者需求的瞭解,是透過與使用者 和史學研究者的討論,並長期來回檔案閱覽室對於讀者的觀察,甚至 鑽研歷史出版品所載錄的研究重點。(Elliott,1981)但隨著時代進 展,檔案數量不斷增加,瞭解使用者需求必須透過使用研究,從而明 確知悉被使用者使用和不被使用的檔案資料。

瞭解檔案使用者與檔案被使用的情形,分析使用者使用需求與 動機,以及使用者如何使用檔案滿足研究或實務需求,是檔案館發揮 館藏價值與提升服務的不二法門。檔案館如能知悉使用者使用檔案的 特性與需求,不僅可有效協助設計檔案資訊檢索系統、規劃檔案徵集 政策,亦可改善檔案典藏管理制度,進而可提昇檔案館服務品質。此 外,調查研究所獲得的資訊亦可作為檔案價值鑑定與管理者重新分配 資源與決策之參考。(Pugh,1992)特別在檔案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調查研究的結果可作為政策執行優先順序的參考。

進行檔案使用者研究,通常有兩個研究取向,一是從事「調查 研究」(survey study),利用問卷、實地觀察或訪談,瞭解使用者的 看法和意見,知悉使用者認為有用或特別需要的檔案資料,反映的是 使用者認為有用的意見,未必是真正的使用;另一個研究方式是「引 用文獻分析」(citation analysis),透過參考書目與實際引用文獻 的計量研究,瞭解真正被使用者應用而且發揮效益的檔案特性。

(Beattie,1990)引用文獻分析有別於調查研究方式,是能探知對使 用者而言,真正使用到而且被引用的檔案材料,相對也有可能遺漏使 用者有用到卻不在引用文獻出現的缺憾。但是,利用引用文獻分析相 較於使用調查研究,卻可以進一步分析使用者所使用的檔案特性,相 當有助於預測檔案未來的使用,並可提供檔案鑑定決策的參考。

有鑑於過去進行檔案使用者研究多半採用使用調查,利用檔 案調閱記錄分析、使用者意見調查等方式,瞭解檔案使用者的看法 與意見,但本研究希望特別關注檔案資料對於歷史學者研究之貢 獻,擬由歷史學術期刊引用文獻中,分析歷史學者研究文獻引用檔 案資料之數量與性質,瞭解引用檔案資料之比例、檔案資料類型、

檔案資料年代以及經常被使用之檔案全宗與館藏來源。研究設計以

3

被《歷史學門國內期刊評比之研究》與 THCI Core 所收錄之歷史學 核心期刊論著為研究範圍,包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 刊》、《台灣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大歷史學報》

等四份期刊,以瞭解史學研究人員經常使用的檔案類型與特性,期 許引用文獻分析結果能提供具體量化資料,以描繪出史學研究者使 用檔案的行為。

進一步採深度訪談方式,以具檔案館使用經驗,並曾引用檔 案資料論述發表之歷史學系所教師為對象,瞭解史學研究者使用檔 案館藏的過程與問題,並針對引用檔案文獻的動機與引用檔案的限 制提供意見,以瞭解史學者引用檔案的考量,及其使用檔案館的需 求與使用意見,最終歸納分析結果,提供檔案館藏發展與檔案讀者 服務作業規畫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計畫是藉由書目計量與引用文獻分析,瞭解檔案主要使 用族群之歷史學者論著特性及其引用檔案文獻的情形,並探究歷史 學者使用檔案館藏的過程與引用檔案的動機,以瞭解檔案館藏對於 歷史研究發揮的效益,並檢視檔案館藏被使用與不使用的原因。具 體研究目的在於:

一、 分析歷史學核心期刊論著書目,瞭解歷史期刊論著之研究年 代、語文、合著現象、平均引文數、引用檔案資料的比例,以 瞭解歷史學期刊論著的整體概況;

二、 分析各篇論著引用文獻資料類型、語文與時間分布,並針對被 引用之檔案資料深入剖析被引用之檔案資料類型、資料時間、

語文、檔案全宗與檔案館藏來源,以瞭解歷史研究整體引用文 獻情形與被引用的檔案資料特性;

三、 分析歷史學者使用檔案館藏的過程,探究歷史學者使用檔案館 藏的途徑與問題,以瞭解學者對於檔案應用服務的期許與意見;

4

四、 分析歷史學者引用檔案文獻的動機與引用檔案的限制,以瞭解 歷史學者引用檔案資料的原因以及檔案對史學研究的影響程 度;

五、 綜合分析被引用的檔案特性與使用檔案館藏的使用者意見,提 出檔案館藏徵集與檔案館藏服務未來發展策略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書目分析對象選擇的考慮,包括下列因素:

一、收錄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門國內期刊評比之研究》

成果所列之一級歷史期刊。(黃寬重,2008)

二、收錄在 2011 年 THCI Core 歷史學期刊之列。

三、刊物內容屬性與檔案資料關連性較為密切者,因明鄭時期之前引 用檔案資料較少,故以收錄內容偏向研究近代史之期刊為主。

四、引用書目格式相對清楚,有依循學術論文書目格式規範,可清楚 判讀書目資料內容者。

根據上述原則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灣史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大歷史學報》為研究對象,彙整 四份期刊 2006-2010 年近五年論著性質之期刊論著為研究範圍,總 計有 256 篇學術期刊文獻,將期刊篇章之後參考書目加以彙整,共有 引用書目 17,332 篇,逐一建檔加以分析。基於研究目的、研究期限 以及語文能力等因素考量,本研究進行之際,針對下列事項設定研究 範圍與限制,俾於整體研究的進行:

一、研究語文與地區之限制:文獻分析因囿於語文能力,以英文文獻 及中文文獻為限。

二、研究議題之限制:本研究主要藉由引用文獻分析瞭解被引用之檔 案資料特性,呈現的是被史學者經常引用的檔案特質,但對於檔

5

案館實際被調閱之檔案資料,未來應進一步分析檔案館調閱記錄 與使用調查,此議題非本研究探討範圍。

三、受訪對象之限制:本研究為瞭解史學者應用檔案需求,兼採半結 構化深度訪談方式,收集史學研究者意見,訪談採立意抽樣方 式,深度訪談對象是以分析書目中有引用檔案資料之期刊論著發 表者為主,或考量其個人有經常使用檔案館藏經驗者,受訪者因 對於檔案有豐富之使用心得,其意見有助於瞭解史學研究者利用 檔案館藏的意見與看法,故符合本研究受訪對象條件之人數較為 有限。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涉及之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一、 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s)

資訊需求是指個人在環境中,基於某種理由或是為解答某一個問 題,或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或是純粹為了增廣見聞,而對資訊所產 生的一種需要。資訊需求的產生,是使用者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下,和 環境互動的結果。因此,要研究資訊行為,必須先深入瞭解促使資訊 需求產生的情境,方能真正瞭解個別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及利用狀況。

(楊曉雯,1998,頁 25)本研究所稱之資訊需求係指史學研究者因應 學術研究要求所產生之找尋研究材料的需要。

二、 引用文獻分析(citation analysis)

引用文獻分析在量化研究中為相當重要的研究工具,其理論 根基於出版品之「互相引用」的關係上。舉例而言,一篇完整的學

引用文獻分析在量化研究中為相當重要的研究工具,其理論 根基於出版品之「互相引用」的關係上。舉例而言,一篇完整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