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學者使用檔案資訊需求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歷史學者使用檔案資訊需求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歷史學者使用檔案資訊需求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

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 計 畫 編 號 : NSC 100-2410-H-004-171- 執 行 期 間 : 100 年 08 月 01 日至 101 年 08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計 畫 主 持 人 : 林巧敏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鄭伊廷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黃雅珮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公 開 資 訊 :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08 月 24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檔案價值貴在應用,檔案工作的目的在於辨識並保存使用者 需要的檔案資訊,檔案機構必須有系統地進行使用者研究, 以確知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從而可發揮館藏的真正價值。過 去檔案館進行檔案徵集工作,強烈地依賴檔案人員對於檔案 的熟悉程度,甚至是依賴檔案人員的第六感,檔案人員對於 使用者需求的瞭解,是透過與使用者和史學研究者的討論, 並長期來回檔案閱覽室對於讀者的觀察,甚至鑽研歷史出版 品所載錄的研究重點。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檔案館主要使用對象的歷史學者,使用 檔案情形與使用意見。研究設計兼採引用文獻分析與使用者 訪談方式,引文分析部分以 THCI Core 收錄之四份歷史學一 級期刊為分析對象,包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 刊》、《臺灣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 大歷史學報》等四份期刊,彙整 2006-2010 年間四份期刊總 計 256 篇論著,17,332 篇引用文獻,分析引用資料類型、時 間、語文以及平均引文量,並針對其中被引用的 1,461 篇檔 案資料,分析被引用之檔案類型、年代、語文、檔案全宗與 檔案館藏來源,以描繪出史學研究者引用文獻與引用之檔案 資料特性。研究發現史學者引用資料以專書為主,引用檔案 比例偏低,經常被引用的檔案資料類型為公文書,引用文獻 與檔案資料語文以中文為主,經常被使用的檔案全宗為《臺 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檔案典藏地多為臺灣文史機構以及因 地緣關係與臺灣歷史密切之國家檔案館。 研究進而採用深度訪談方式,瞭解歷史學者引用檔案文獻的 動機、使用檔案文獻的過程與困難,並探究歷史學者對於使 用檔案館藏的看法與建議。綜合訪談與引文分析結果呈現: (1)史學者獲取研究資訊的管道,主要為檔案館檢索系統與 圖書館目錄;(2)經常使用的資料類型為檔案與圖書; (3)找尋檔案資料的途徑,是以專指性高之人名或事件名檢 索;(4)需要瀏覽分類架構與全宗以掌握研究議題全貌; (5)使用檔案資料的困難,有檢索系統親和性、數位化品 質、內容完整性、分類與描述不清、以及應用限制等問題; (6)引用檔案的困難是檔案缺漏、內容判讀、引註格式與調 閱限制等問題。 最終歸納引文分析結果與使用者檔案館藏使用意見,提出檔 案館藏發展與檔案館讀者服務規劃之相關建議。 中文關鍵詞: 使用者研究;使用者調查;歷史論著;檔案使用者;引用文 獻分析

(3)

needs and access experiences of historians in archives. The methodology combines two types of citation analysis and users interview. The citation analysis looks at references in literature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at materials are actually used. This study analyzed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2006 and 2010 of four THCI Core history journals, including of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History,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 total of 256 journal papers and 17,332 re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document type, year, language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citations were addressed. The archives type, period, language, archival fond and collection place of 1,461 archival documents also were describ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monographs are the highly cited type of all references. The citation ratio of archives is l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tly cited archives are official records. Chinese are the main language cited of all references and archives. The files of Taiwan Sotokufu are the most cited archives by historians. The collection of Taiwan historical agencies and foreign National Archives are the important locations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Further, in-deep interview are taken for analyzing the historians motiv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access archival collection. The opinions and advices of historical scholars also can be gathered.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gateways of scholars access to research information are archives retrieval systems and library catalogs. (2)The data type of frequent use is archives and monograph.(3)The way to find relevant archives is to search by specific person name or designated event name. (4)Browse the architecture of categories and fonds’name are helpful to realize the overview of research topics.(5)The difficulties of using archives are the unfriendly retrieval system, digitization quality,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is unclear, and the

(4)

access restrictions; (6) The difficulties of citation archival documents are the files missing, content identification, citation format and limit to use.

英文關鍵詞: user studies;user survey;historical literature; archives user;citation analysis

(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

歷史學者使用檔案資訊需求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100-2410-H-004-171 執行期間:2011 年 8 月 1 日至 2012 年 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林巧敏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鄭伊廷、黃雅珮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六 月 三十 日

(6)
(7)

i 中文摘要 檔案價值貴在應用,檔案工作的目的在於辨識並保存使用者需要的檔案資 訊,檔案機構必須有系統地進行使用者研究,以確知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從而可 發揮館藏的真正價值。過去檔案館進行檔案徵集工作,強烈地依賴檔案人員對於 檔案的熟悉程度,甚至是依賴檔案人員的第六感,檔案人員對於使用者需求的瞭 解,是透過與使用者和史學研究者的討論,並長期來回檔案閱覽室對於讀者的觀 察,甚至鑽研歷史出版品所載錄的研究重點。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檔案館主要使用對象的歷史學者,使用檔案情形與使 用意見。研究設計兼採引用文獻分析與使用者訪談方式,引文分析部分以 THCI Core 收錄之四份歷史學一級期刊為分析對象,包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臺灣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大歷史學報》等四份期刊, 彙整 2006-2010 年間四份期刊總計 256 篇論著,17,332 篇引用文獻,分析引用 資料類型、時間、語文以及平均引文量,並針對其中被引用的 1,461 篇檔案資料, 分析被引用之檔案類型、年代、語文、檔案全宗與檔案館藏來源,以描繪出史學 研究者引用文獻與引用之檔案資料特性。研究發現史學者引用資料以專書為主, 引用檔案比例偏低,經常被引用的檔案資料類型為公文書,引用文獻與檔案資料 語文以中文為主,經常被使用的檔案全宗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檔案典藏 地多為臺灣文史機構以及因地緣關係與臺灣歷史密切之國家檔案館。 研究進而採用深度訪談方式,瞭解歷史學者引用檔案文獻的動機、使用檔 案文獻的過程與困難,並探究歷史學者對於使用檔案館藏的看法與建議。綜合訪 談與引文分析結果呈現:(1)史學者獲取研究資訊的管道,主要為檔案館檢索系 統與圖書館目錄;(2)經常使用的資料類型為檔案與圖書;(3)找尋檔案資料 的途徑,是以專指性高之人名或事件名檢索;(4)需要瀏覽分類架構與全宗以掌 握研究議題全貌;(5)使用檔案資料的困難,有檢索系統親和性、數位化品質、 內容完整性、分類與描述不清、以及應用限制等問題;(6)引用檔案的困難是檔 案缺漏、內容判讀、引註格式與調閱限制等問題。 最終歸納引文分析結果與使用者檔案館藏使用意見,提出檔案館藏發展與 檔案館讀者服務規劃之相關建議。

(8)

ii

ABSTRACT

The value of archives is access. The ultimate goal of archival work is to identify and preserve information that is users’ need. The archival institutions have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user studies for realizing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users and promoting the value of archival collections. In the past, the acquisition of archival collection was depended deeply on the archivists’ familiarity with collections, even was based largely on that sixth sense of archivists. The archivists met the demands of users were through conversations with researchers, through observation of users’needs gained from long years of mov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reading room and the stacks, through reading the subject of history literatu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informational needs and access experiences of historians in archives. The methodology combines two types of citation analysis and users interview. The citation analysis looks at references in literature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at materials are actually used. This study analyzed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2006 and 2010 of four THCI Core history journals, including of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History,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 total of 256 journal papers and 17,332 re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document type, year, language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citations were addressed. The archives type, period, language, archival fond and collection place of 1,461 archival documents also were describ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monographs are the highly cited type of all references. The citation ratio of archives is l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tly cited archives are official records. Chinese are the main language cited of all references and archives. The files of Taiwan Sotokufu are the most cited archives by historians. The collection of Taiwan historical agencies and foreign National Archives are the important locations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9)

iii

motiv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access archival collection. The opinions and advices of historical scholars also can be gathered.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gateways of scholars access to research information are archives retrieval systems and library catalogs. (2)The data type of frequent use is archives and monograph. (3)The way to find relevant archives is to search by specific person name or designated event name. (4)Browse the architecture of categories and fonds’name are helpful to realize the overview of research topics. (5)The difficulties of using archives are the unfriendly retrieval system, digitization quality,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is unclear, and the access restrictions; (6) The difficulties of citation archival documents are the files missing, content identification, citation format and limit to use.

Finally, the results of citation analysis and user survey are summaried. The suggestions of archival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nd public service policies are proposed to be reference.

關 鍵 字 : 使 用 者 研 究 ; 使用者調查;歷 史 論 著 ; 檔 案 使 用 者 ; 引 用 文 獻 分 析

Keywords: user studies; user survey; historical literature; archives user; citation analysis

(10)
(11)

v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分析 ... 7 第一節 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調查... 7 第二節 文獻引用動機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史學論著引文分析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3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43 第一節 論著與引文分析結果... 43 第二節 歷史學者深度訪談分析...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101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建議... 103 附錄一 歷史學者資訊需求訪談問卷 ... 104 參考書目 ... 107

(12)

vi 表次 表 3-1 訪談問題重點 ... 33 表 3-2 取樣分析之期刊論著卷期分析表 ... 35 表 3-3 受訪者編號與背景說明 ... 36 表 3-4 書目建檔欄位代碼說明表 ... 40 表 4-1 歷史論著研究年代統計表 ... 44 表 4-2 歷史論著研究年代分析表 ... 45 表 4-3 歷史論著作者合著數量統計表 ... 45 表 4-4 歷史論著平均作者人次統計表 ... 46 表 4-5 歷史期刊論著平均引文數量統計表 ... 46 表 4-6 歷史論著引用檔案數量分布統計表 ... 47 表 4-7 歷史論著引用文獻與引用檔案數量平均數統計表 ... 47 表 4-8 歷史論著引用各種資料類型數量統計表 ... 48 表 4-9 歷史論著引用專書文獻細分類型統計表 ... 49 表 4-10 歷史論著引用資料時間統計表 ... 50 表 4-11 歷史論著引用資料語文統計表 ... 50 表 4-12 歷史論著引用檔案資料細分類型統計表 ... 51 表 4-13 歷史論著引用檔案產生時間統計表 ... 52 表 4-14 歷史論著引用檔案資料語文統計表 ... 53 表 4-15 歷史論著引用檔案資料核心全宗統計表 ... 54 表 4-16 歷史論著引用檔案館藏來源統計表 ... 55 表 4-17 受訪者研究專長統計表 ... 56 表 4-18 受訪者使用檔案資料年資與頻率統計表 ... 57 表 4-19 受訪者經常使用之檔案館與全宗名統計表 ... 58 表 4-20 受訪者使用之檢索工具類型與系統統計表 ... 59 表 4-21 受訪者獲取研究資訊管道統計表 ... 68 表 4-22 受訪者經常使用之資料類型統計表 ... 69 表 4-23 受訪者認為檔案資料占參考資料比例之統計表... ... 81

(13)

vii 圖次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 ... 39 圖 4-1 引用檔案與引用文獻數量分布圖 ... 52

(14)
(15)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

檔案內容資訊不僅是反應國家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更是史學 研究者進行歷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檔案的價值在於其發展過程為自 然產生,故其內容具有真實性與可靠性之資訊特質,往往成為歷史研 究者解讀、分析、考證並描繪史實的重要資訊來源,而檔案資料也透 過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益加彰顯檔案資料對於社會文化的存在價 值。 但數量浩瀚的檔案材料需要有系統的加以組織蒐集,檔案館所 扮演的即是妥善保存檔案與積極提供使用的兩大基本職能,如何將館 藏有價值的檔案內容充分發揮使用,成為檔案館的重要工作。為了確 保檔案持續地被使用並發揮資訊效益,檔案館需要瞭解使用者行為與 使用需求,藉助使用者研究,瞭解誰是檔案的使用者以及如何使用檔 案。(Heald,1992) 檔案學研究之初著重的是檔案的鑑定與管理,早期的檔案學研 究偏重在鑑定理論或是有關檔案編排與描述之相關論述,因而忽略使 用者角色與需求。至 1984 年 E. Freeman 和 W. Joyce 兩人發表文獻 強調使用者研究的重要性,喚起檔案學界對於檔案應用的重視。 Freeman 認為檔案人員應該有系統地了解誰是檔案館的使用者,這些 使用者正從事的計劃或研究,以及他們是如何找到所需要的檔案支援 研究。(Freeman,1984)Joyce 強調使用者研究,可提供檔案館一些 使用者資訊尋求模式的實証資料,檔案館可藉由了解使用者研究行為 及檔案利用的情形,促進與提昇館藏檔案的價值。(Joyce,1984)因 此,檔案館如果能了解使用者在哪裡,針對其資訊尋求行為與檢索過 程加以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在檔案館管理上,將可設計更符合使 用需求導向之檢索工具與閱覽環境,達到更完善的服務目標。 過去我們進行檔案徵集工作,強烈地依賴檔案人員對於檔案的熟 悉程度,誠如 Clark A. Elliott 所比喻的是依賴檔案人員的第六感

(16)

2 (sixth sense),檔案人員對於使用者需求的瞭解,是透過與使用者 和史學研究者的討論,並長期來回檔案閱覽室對於讀者的觀察,甚至 鑽研歷史出版品所載錄的研究重點。(Elliott,1981)但隨著時代進 展,檔案數量不斷增加,瞭解使用者需求必須透過使用研究,從而明 確知悉被使用者使用和不被使用的檔案資料。 瞭解檔案使用者與檔案被使用的情形,分析使用者使用需求與 動機,以及使用者如何使用檔案滿足研究或實務需求,是檔案館發揮 館藏價值與提升服務的不二法門。檔案館如能知悉使用者使用檔案的 特性與需求,不僅可有效協助設計檔案資訊檢索系統、規劃檔案徵集 政策,亦可改善檔案典藏管理制度,進而可提昇檔案館服務品質。此 外,調查研究所獲得的資訊亦可作為檔案價值鑑定與管理者重新分配 資源與決策之參考。(Pugh,1992)特別在檔案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調查研究的結果可作為政策執行優先順序的參考。 進行檔案使用者研究,通常有兩個研究取向,一是從事「調查 研究」(survey study),利用問卷、實地觀察或訪談,瞭解使用者的 看法和意見,知悉使用者認為有用或特別需要的檔案資料,反映的是 使用者認為有用的意見,未必是真正的使用;另一個研究方式是「引 用文獻分析」(citation analysis),透過參考書目與實際引用文獻 的計量研究,瞭解真正被使用者應用而且發揮效益的檔案特性。 (Beattie,1990)引用文獻分析有別於調查研究方式,是能探知對使 用者而言,真正使用到而且被引用的檔案材料,相對也有可能遺漏使 用者有用到卻不在引用文獻出現的缺憾。但是,利用引用文獻分析相 較於使用調查研究,卻可以進一步分析使用者所使用的檔案特性,相 當有助於預測檔案未來的使用,並可提供檔案鑑定決策的參考。 有鑑於過去進行檔案使用者研究多半採用使用調查,利用檔 案調閱記錄分析、使用者意見調查等方式,瞭解檔案使用者的看法 與意見,但本研究希望特別關注檔案資料對於歷史學者研究之貢 獻,擬由歷史學術期刊引用文獻中,分析歷史學者研究文獻引用檔 案資料之數量與性質,瞭解引用檔案資料之比例、檔案資料類型、 檔案資料年代以及經常被使用之檔案全宗與館藏來源。研究設計以

(17)

3 被《歷史學門國內期刊評比之研究》與 THCI Core 所收錄之歷史學 核心期刊論著為研究範圍,包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 刊》、《台灣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大歷史學報》 等四份期刊,以瞭解史學研究人員經常使用的檔案類型與特性,期 許引用文獻分析結果能提供具體量化資料,以描繪出史學研究者使 用檔案的行為。 進一步採深度訪談方式,以具檔案館使用經驗,並曾引用檔 案資料論述發表之歷史學系所教師為對象,瞭解史學研究者使用檔 案館藏的過程與問題,並針對引用檔案文獻的動機與引用檔案的限 制提供意見,以瞭解史學者引用檔案的考量,及其使用檔案館的需 求與使用意見,最終歸納分析結果,提供檔案館藏發展與檔案讀者 服務作業規畫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計畫是藉由書目計量與引用文獻分析,瞭解檔案主要使 用族群之歷史學者論著特性及其引用檔案文獻的情形,並探究歷史 學者使用檔案館藏的過程與引用檔案的動機,以瞭解檔案館藏對於 歷史研究發揮的效益,並檢視檔案館藏被使用與不使用的原因。具 體研究目的在於: 一、 分析歷史學核心期刊論著書目,瞭解歷史期刊論著之研究年 代、語文、合著現象、平均引文數、引用檔案資料的比例,以 瞭解歷史學期刊論著的整體概況; 二、 分析各篇論著引用文獻資料類型、語文與時間分布,並針對被 引用之檔案資料深入剖析被引用之檔案資料類型、資料時間、 語文、檔案全宗與檔案館藏來源,以瞭解歷史研究整體引用文 獻情形與被引用的檔案資料特性; 三、 分析歷史學者使用檔案館藏的過程,探究歷史學者使用檔案館 藏的途徑與問題,以瞭解學者對於檔案應用服務的期許與意見;

(18)

4 四、 分析歷史學者引用檔案文獻的動機與引用檔案的限制,以瞭解 歷史學者引用檔案資料的原因以及檔案對史學研究的影響程 度; 五、 綜合分析被引用的檔案特性與使用檔案館藏的使用者意見,提 出檔案館藏徵集與檔案館藏服務未來發展策略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書目分析對象選擇的考慮,包括下列因素: 一、收錄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門國內期刊評比之研究》 成果所列之一級歷史期刊。(黃寬重,2008) 二、收錄在 2011 年 THCI Core 歷史學期刊之列。 三、刊物內容屬性與檔案資料關連性較為密切者,因明鄭時期之前引 用檔案資料較少,故以收錄內容偏向研究近代史之期刊為主。 四、引用書目格式相對清楚,有依循學術論文書目格式規範,可清楚 判讀書目資料內容者。 根據上述原則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灣史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大歷史學報》為研究對象,彙整 四份期刊 2006-2010 年近五年論著性質之期刊論著為研究範圍,總 計有 256 篇學術期刊文獻,將期刊篇章之後參考書目加以彙整,共有 引用書目 17,332 篇,逐一建檔加以分析。基於研究目的、研究期限 以及語文能力等因素考量,本研究進行之際,針對下列事項設定研究 範圍與限制,俾於整體研究的進行: 一、研究語文與地區之限制:文獻分析因囿於語文能力,以英文文獻 及中文文獻為限。 二、研究議題之限制:本研究主要藉由引用文獻分析瞭解被引用之檔 案資料特性,呈現的是被史學者經常引用的檔案特質,但對於檔

(19)

5 案館實際被調閱之檔案資料,未來應進一步分析檔案館調閱記錄 與使用調查,此議題非本研究探討範圍。 三、受訪對象之限制:本研究為瞭解史學者應用檔案需求,兼採半結 構化深度訪談方式,收集史學研究者意見,訪談採立意抽樣方 式,深度訪談對象是以分析書目中有引用檔案資料之期刊論著發 表者為主,或考量其個人有經常使用檔案館藏經驗者,受訪者因 對於檔案有豐富之使用心得,其意見有助於瞭解史學研究者利用 檔案館藏的意見與看法,故符合本研究受訪對象條件之人數較為 有限。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涉及之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一、 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s) 資訊需求是指個人在環境中,基於某種理由或是為解答某一個問 題,或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或是純粹為了增廣見聞,而對資訊所產 生的一種需要。資訊需求的產生,是使用者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下,和 環境互動的結果。因此,要研究資訊行為,必須先深入瞭解促使資訊 需求產生的情境,方能真正瞭解個別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及利用狀況。 (楊曉雯,1998,頁 25)本研究所稱之資訊需求係指史學研究者因應 學術研究要求所產生之找尋研究材料的需要。 二、 引用文獻分析(citation analysis) 引用文獻分析在量化研究中為相當重要的研究工具,其理論 根基於出版品之「互相引用」的關係上。舉例而言,一篇完整的學 術論文,必由正文及之後所附之參考書目組成,正文本身為「引用 文獻」,參考書目則是「被引用文獻」。通過對引用與被引用關係 的研究,可獲知學科之間的關係與發展及文獻傳播的過程,進而了 解研究近況與未來趨勢。在引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對於「引用文 獻」的解釋為:一篇文獻之所以被另一篇文縣引用是因為被引用文

(20)

6 獻提供了相關資訊,例如:找出更寬廣的研究內涵、描述所採用的 研究方法或提供支持的數據或討論。對引用文獻而言,被引用文獻 不須多完美,但只要滿足作者的「引用」需要即可。若以「所有引 用都均等」的立場來看,一篇文獻被引用的次數,反應出其被後來 研究使用的多少,被引用越多,表示貢獻愈高,影響愈大。反之, 衰退的引用次數,顯示文獻被引用的趨勢力減弱,內容逐漸老化而 不被使用。(蔡明月,2003,頁 290-326)

(21)

第二章 文獻分析

本章文獻分析分為三節,第一節介紹史學者檔案資訊需求與檔案 使用調查之研究;第二節分析引用文獻的動機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整 理以歷史論著為分析對象,有關研究歷史論著書目計量與引用文獻分 析結果,並特別針對史學論著引用檔案文獻之論述加以歸納整理。

第一節 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調查

一、 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概述 資訊需求是指個人在環境中,基於某種理由或是為解答某一個問 題,或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或是純粹為了增廣見聞,而對資訊所產 生的一種需要。資訊需求的產生,是使用者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下,和 環境互動的結果。因此,要研究資訊行為,必須先深入瞭解促使資訊 需求產生的情境,方能真正瞭解個別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及利用狀況。 (楊曉雯,1998,頁 25) 「資訊需求」隨時存在於人生的各個階段, 可以視為是一種大部份人都有的內在需求。人之所以會有需要資訊的 感覺,主要是由於意識到自己有某些方面的不足,而需要找尋資訊來 源,以解決這些存在於腦海或想法上的不足現象。因此可以說:當一 個問題(或不足)的感受駐進個人的知覺系統時,因而產生問題意識, 就會有資訊需求的產生。 「資訊需求」其實是一種心理狀態,通常難以用語言具體描繪, 但經過需求者的反覆思考,有可能會對需求標的有比較具體的領悟。 Crawford 認為資訊需求是一個定義困難的觀念,而且不易抽離和測 量,因為是牽涉到一個認知的過程,其運作會隨著不同時間的意識而 不同,即使當事人也很難清楚釐清。(Crawford,1978,p.62) 資訊尋求行為則是指個人為了滿足其需求,所從事的辨識資訊之 任何活動。資訊尋求者的個人特質、心理因素、教育程度、職業、經 驗、工作環境、社會環境、人際關係、找尋的資訊類型、找尋資訊的 方式、獲取資訊的管道、取得資訊之成本效益、找尋資訊的結果,以

(22)

及獲取資訊的容易程度等,皆會影響資訊尋求及使用行為。

歷年來探討資訊需求與使用行為研究的論文為數眾多,Case 曾 調查《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一 刊 歷 年 發 表 有 關 資 訊 行 為 的 論 文 總 數 , 即 超 過 兩 千 多 篇 。 (Case,2006)另根據張郁蔚利用 Web of Science 查詢資訊需求與資 訊尋求相關文獻,發現在 1962-2009 年間有關資訊需求論文多達 2,725 篇;資訊尋求論文則有 2,003 篇。(張郁蔚,2011,頁 352) 但這些數量龐大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中,多屬於特定讀者 群或是關於資訊系統的使用研究。Allen、Rohde、Dervin 與 Nilan 等人曾經探究有關資訊需求與行為研究的論文內容特性,發現為數可 觀的資訊需求與使用研究論文,多數缺乏理論和標準的研究方法,許 多研究內容侷限於地方性的問題,研究結果無法累積有用的知識,完 全依靠讀者回答產生的結果,並不能作為改善資訊服務的依據。 (Allen, 1969; Rohde,1986; Dervin & Nilan,1986) Crawford 甚至 認為傳統資訊需求和使用研究範圍太小和過於區域化,研究結果無法 產生通則性(Crawford,1978,p.54)。 國內林珊如、許禛芸曾分析臺灣資訊行為相關研究,顯示研究文 獻數量呈穩定而持續的成長,但這些研究文獻對於資訊需求的概念偏 重於對資訊主題、資料類型與資訊來源管道的分析,僅是使用資訊類 別與管道的偏好辨識,未能進一步鏈結調查結果與研究對象的關係。 認為國內研究者理論觸覺仍不足,研究資料不常交代研究信效度,降 低了資訊行為研究的創造力,期待國內研究應開展不同研究對象並朝 向理論概念探討。(林珊如、許禛芸,2008,頁 69-71) 前述張郁蔚論文則以書目計量法及社會網絡分析法比較分析 1962-2009 年有關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兩個主題研究論文之特性,包 括論文的數量分布、作者數量分布、學科分布、國家合作及高被引文 獻。研究結果顯示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兩個主題之期刊論文均自 1991 年起明顯增加,且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均為跨學科研究主題,但資訊 需求期刊論文集中在醫學領域,而資訊尋求論文集中在圖書資訊學領 域。(張郁蔚,2011)

(23)

由於圖書資訊界長期以來,強調經驗多於理論的運作模式,使得 研究問題多是針對使用者利用圖書館的各項活動進行測量,造成許多 研究報告只是對讀者測試結果進行描述,沒有得到關於讀者為什麼使 用或不使用圖書館的原因,也沒有讓圖書館得知不同背景使用者的差 異與如何改善的建議。(溫仁助,1998,頁 65) 上述研究對於過去資訊需求與使用行為研究的分析,認為過去研 究的缺憾,包括:缺乏研究理論、採用錯誤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結果 的適用性等問題,基於過去以量化研究為主流的方法外,學者也建議 未來可加強質性研究,提供對於現象的深入瞭解。 有鑑於資訊需求與使用行為研究的目的,在於藉由需求分析與行 為探索,提供服務機構瞭解使用者,以改善與提升服務品質。特別是 在檔案館與圖書館等資訊服務機構面臨資訊環境變遷,使用者的需求 亦可能跟著各種不同情況而變動,一旦館藏機構使用績效不彰,卻不 得其解時,更需要以使用者的角度重新出發,思考使用者的需求到底 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取得資訊以及他們的行為背後動機等問題。尤其 是檔案館的使用族群較為特定,如能瞭解主要使用者應用檔案的目的 與動機,便可推論預測其應用檔案需求之時機及內容,如能掌握使用 者的需求與使用行為,可作為檔案館檢討並改善使用者服務的參考。 二、 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調查分析 檔案內容資訊是反應國家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是探究史實的第 一手材料,往往成為歷史研究者解讀、分析、考證並描繪史事的重要 資訊來源,也是一般社會大眾瞭解社會發展軌跡的真實紀錄。檔案使 用者的資訊需求,主要是為查找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憑證,藉由尋找憑 證以解決實際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例如:進行學術研究、解決個人 權益問題等;或是應用檔案查找資訊提供參考依據,由於檔案具有真 實性與權威性的雙重優勢,在制定政策、工作計劃,或是進行歷史研 究、科學研究與學術研討等工作,經常需要從檔案查找參考依據,進 行綜合分析和研究,作為判斷和決策之參考。基於使用的需求,歸納 檔案應用的行為動機,包括:(張銳,2009,頁 13)

(24)

(一)學術應用行為動機 檔案是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累積,可提供各項學術研究人員豐 富的研究材料,特別是對史學研究者而言,檔案往往是史學研究的第 一手資料,可提供研究結論的證據或作為創新成果的啟示。 (二)實際應用行為動機 對於從事管理或技術工作的檔案使用者,藉由應用檔案解決在實 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檔案是各級機構、社會組織行使職能與從事 管理活動產生的真實紀錄,對於各業務領域可發揮重要的憑證與參考 作用。 (三)普遍應用行為動機 普遍應用是指關乎個人的切身利益或是因自身某種興趣,個人可 以透過應用檔案而得以獲取資訊和滿足,檔案可以滿足個人之知識性 與休閒性的應用需求。 其中學術應用的學者,是經常使用檔案館的族群,各學科的學者 常以檔案為研究材料,詮釋其中的涵意。特別是史學研究者,因其專 業研究需從不同的史料逐步挖掘,建構出歷史事件,再透過各種角度 的切入和分析,歸納出此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所以,歷史學者需要大 量使用政府機構文件、報紙、照片、手稿、日記等第一手直接資料, 這些研究的原始材料,可提供史學研究者對於已發表或構思中的研究 觀點產生探索和批判的可能。 對於證據的解釋是歷史研究的本質,史學研究極度仰賴論證觀 點的證據材料,但資訊的產生轉化為資訊尋求行為是經過連續的活動 過程。當研究者自覺資訊需求存在,為了滿足需求,需要從事辨識與 找尋資訊之活動,早期 Uva、Case、Orbach 等人曾探索歷史學者資訊 尋求行為,將歷史學者找尋資訊得過程大致分為:選擇問題(problem selection)、規劃研究過程(detailed planning)、蒐集資料(data collection)、分析解釋(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與繕寫 修正(writing/rewriting)等五步驟,並認為這些步驟有可能重疊 進行。(Uva,1977;Case,1991;Orbach,1991)

(25)

其後 Ellis 等人則採半結構式訪談研究法,進一步分析史學者 研究資訊找尋過程及其使用工具,包括:(Ellis,1989,1993;Ellis et al.,1993) (一) 開始(starting):找尋資訊的開端經常會利用諮詢同儕、 文獻分析或是查檢索引與摘要工具。 (二) 連結(chaining):利用參考書目或是其它參考形式來源與資 料產生連結。 (三) 瀏覽(browsing):迅速瀏覽找到與認知相關的資訊,檢視期 刊及其目次,或是瀏覽檢索到的回溯性文獻摘要及其參考書 目。 (四) 鑑別(differentiating):參酌作者權威性、期刊價值等屬 性,過濾找到的資訊特質。 (五) 追蹤(Monitoring):對需求資訊保持關切,持續找尋需求資 訊的其它來源。 (六) 提取(extracting):由各種資訊來源選擇辨識符合需求的資 訊。 (七) 核對(verifying):判斷與檢核資訊的正確性。 (八) 結束(ending):根據需求目的決定資訊是否滿足而結束活動。 Stone 曾歸納描述人文學者研究資訊行為的特性為:傾向於單獨 研究、需要大量瀏覽資料、使用各種管道取得資料、極度仰賴首次資 料,但圖書期刊仍然重要。(Stone,1982)雖然藉由分析可描繪出人 文學者資訊行為樣貌,但資訊尋取的過程與個人特質、心理因素、找 尋的資訊類型與方式,以及獲取資訊的容易程度等,皆可能影響資訊 尋求及使用行為。故 Meho 與 Haas 曾探究影響資訊尋求行為的因素, 認 為 影 響 學 者 找 尋 政 府 資 訊 的 因 素 , 包 括 下 列 事 項 : (Meho & Haas,2001,p.9) (一)政府資訊與其研究之相關性; (二)政府資訊對其研究之重要性;

(26)

(三)研究者對於政府出版品編排的熟悉程度; (四)研究者找尋資訊所花的時間; (五)研究者認為政府資訊對於該專門學科的價值; (六)研究者是否知曉相關政府資訊的存在; (七)其它相關資訊的可得性。 探究分析學者找尋政府資訊的原因,主要是認為政府資訊屬於首 次資料,是研究政策與官方觀點的重要資訊來源,但學者認為使用政 府資訊最大的障礙,是既有檢索目錄提供的資訊並不夠完整。(Meho & Haas,2001) 由於檔案主要的使用族群為歷史學者,故檔案資訊需求與使用研 究亦多半以歷史學者為探討對象,歷史學者致力於史料蒐集、重整與 思考,並從中解讀建構史實,檔案資料成為歷史學者找尋資訊的重要 資料類型。歷史學者使用資料的特性,不同於其他人文學者的特點在 於: (一)為論證史實需要廣泛的研究議題資料來源,使用資料形式多 元,包括:檔案手稿等首次資料;圖書期刊等二次資料與; 甚 至 照 片 、 口 述 記 錄 與 影 片 等 非 文 字 形 式 資 源 均 屬 之 。 ( Stone,1982; Duff & Johnson,2002;Anderson,2004; Macias,2004) (二)極度仰賴首次資料,相較於其他學者較常使用或引用檔案、手 稿 、 報 紙 、 照 片 等 記 錄 事 件 過 程 的 第 一 手 直 接 資 料 。 (Stone,1982;Anderson,2004;Macias,2004) (三)因資料來源分散且多屬唯一性館藏,相較於其他學者更需要仰 賴 檔 案 人 員 或 特 藏 館 員 參 考 諮 詢 協 助 。( Orbach,1991; Cole,1998; Delgadillo,1999;Duff & Johnson,2002)

(四)傾向於隨意瀏覽與獲取大範圍資料,以確保不會遺漏任何隱藏 的資訊或是錯失資料之間關連的判斷,也喜歡調閱原件逐件 瀏覽。(Cole,1998;Duff & Johnson,2002)

(27)

學與研究所使用的資訊來源,探討史學者覺得哪些來源重要?他們如 何找到這些資訊來源?及其使用的資源特性?(Stieg,1981)九十年 代研究歷史學者資訊行為蔚然成風,這些文獻研究重點主要圍繞下列 三類問題:(Dalton & Charnigo,2004,p.402)

(一)分析研究者使用資訊的來源、管道與資料類型。 (二)分析研究者如何找尋資訊與取用資訊的過程。 (三)分析研究者如何解釋並應用找到的資訊。 這些使用行為研究調查經常是採用問卷、訪談或是引用文獻分 析的方式。當研究取樣範圍對象多,重點在瞭解多數普遍的意見時, 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但如欲探究個別對象深度的意見與使用經驗, 則採深度訪談方式;但有可能意見調查表達認知的想法與實際行為有 落差,也有輔以引用文獻分析,瞭解真正被使用的資訊特點,以探知 被應用的檔案材料性質。但往往一項調查研究可能關注不只一個面向 的問題,本研究為便於歸納說明過去的研究成果,根據各項研究的問 題設計重點,並呼應前述 Stieg(1981)與 Dalton 等人(2004)的研究 問題觀察,以下將有關檔案使用調查研究成果,歸納為三大類說明如 下: (一)資訊的來源管道分析 對於檔案資訊來源管道與使用資料類型的分析,往往可藉由問 卷調查獲得多數使用者的意見,2003 年 Tibbo 即以問卷調查在 68 所 美國大學的 700 位歷史學者的資訊尋求行為,發現史學者經常使用的 首次資料類型包括:報紙、通訊記錄、小冊子、手稿、日記、政府報 告、會議記錄與照片;檢索檔案資料的來源,有 98%經常是參考論 文引用文獻,79%是利用已出版的書目彙編,76%是檢索檔案檢索工 具;當他們拜訪檔案館時有 98%會使用檔案檢索工具;有 75%的回 覆者同意他們會利用檔案館的諮詢服務。(Tibbo,2003)

2004 年 Duff, Craig 與 Cherry 則以郵寄問卷方式調查加拿大 地區大學研究加拿大歷史之教師使用檔案的資訊來源與行為,根據 173 位回覆者問卷統計顯示,90%的使用者經常使用州立檔案館,83 %使用聯邦檔案館;找尋檔案的途徑主要是利用檔案檢索工具(94

(28)

%),其次為根據引用文獻(87%)或是諮詢檔案人員(87%),次 之為研究同儕(78%)、書目彙編(67%)、網路資源(49%);認 為重要的首次資料類型包括:手寫手稿(97%)、已出版的記錄(96 %)、打字手稿(91%)、照片(76%);歷史學者認為進行研究找 尋檔案資料的障礙,包括:檢索無法限制地理區域(50%)、缺乏檢 索工具(47%)、因隱私保護限制使用(42%)、資料形式難以閱讀 (34%)、檢索工具不夠詳細(31%)、資料有殘缺(27%)等因素。 (Duff, Craig & Cherry,2004a)

同年 Dalton,Charnigo 以 278 位研究歷史的資深大學教師為問 卷調查對象,瞭解其經常使用之資料類型及其使用首次與二次資料的 情形,研究發現史學者因研究常用的資料類型,前幾名排序為:圖書 (99%)、期刊(98%)、手稿、檔案與特藏資料(94%)、學位論 文(87%)、報紙(72%)、政府文獻(67%)、照片(62%);找 尋首次資料的檢索途經主要是利用檔案檢索工具(26%)、參考引用 書目來源(20%)、利用館藏目錄(20%)、檔案館實地檢索(19 %)、利用書目資料庫(8%),從檔案人員或參考人員獲得資訊的 比例很低(4%、2%);最常被使用的電子資料庫是 ABC-CLIO 與 JSTOR;對於電子資料庫的質疑是擔心系統檢索是否有遺漏、太多的 術語與檢索介面問題。(Dalton & Charnigo,2004)與 Stieg 的研究 相比,Dalton 與 Charnigo 對於史學研究資訊來源的調查,開始關注 電子資源的影響。 Anderson 除了關注史學者找尋研究資訊的管道,也探究不同背 景者使用資源的差異,研究採問卷調查全英國 2914 位大學歷史教師 抽樣 800 位作答,並以電話或親自訪談方式取得 25 位受訪者深度意 見,結果顯示學者檢索研究資訊的主要管道,依其頻率排序為:該領 域重要出版品、館藏機構檢索工具、非正式溝通、出版書目、線上檢 索目錄、紙本館藏指南、本機構館藏目錄等;年輕學者有傾向使用較 多數位資源與檢索管道的傾向。(Anderson,2004)並建議檔案線上 查詢系統應該改善提供:可完整查詢所有的館藏、增加案件層級的描 述、提供文件產生者與全宗背景描述、提供相關書目連結、檢索結果 顯示數位影像圖示、文件結構層級顯示、可運用時期、地點、人名與

(29)

機構名交互檢索、保留使用者檢索瀏覽的過程、線上直接瀏覽數位內 容、線上預約調閱、檢索結果排序設定、使用者評論、允許使用者補 充 內 容 描 述 、 根 據 使 用 者 特 性 呈 現 檢 索 工 具 介 面 。 (Anderson,2004,pp.114-115) (二)使用過程與滿意度分析 探究使用者找尋檔案資訊的過程,Dearstyne 認為最簡單的方式 即是訪談,利用訪談方式可詢問研究者如何找尋檔案、應用什麼檔 案,以及所獲得檔案資訊的範圍和重要性。檔案館亦可於研究者應用 檔案後的數週或數月,以問卷追蹤調查,瞭解檔案對其研究工作的幫 助。此外,利用引用文獻分析或是請研究者於專業會議中討論他們應 用 檔 案 的情 形等方 式 , 皆是 追蹤和 瞭 解 檔案 應用狀 況 的 途徑 。 (Dearstyne,1987,pp.81-82) 有關檔案應用過程與滿意度實證研究,Conway 於 1986 年發表了 兩項調查成果,開啟了檔案應用調查的里程碑,其針對美國國家檔案 館的四所總統圖書館應用者進行分析,採用調查、訪談、問卷調查和 觀察等研究方式,瞭解應用者的背景及研究主題,研究結果呈現檔案 使用者對於總統圖書館使用檔案的滿意程度與意見,也發現使用者對 個人化的參考服務給予很高的評價。(Conway,1986) 1998 年 Charles Cole 採用深度訪談方式分析 45 位歷史學博士 生應用檔案資源的意見,研究較偏重於歷史學博士生找尋研究材料與 形成資訊的認知過程,研究發現歷史學博士生找尋與利用檔案資訊過 程符合「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理論,多數由閱讀理解、推 論過程,而形成研究架構,結論認為歷史學博士生推論判斷檔案材料 的能力是影響研究成果的主要原因。(Cole,1998) 1999 年 Delgadillo 與 Lynch 採訪談方式探究歷史學研究生找尋 資訊的過程與對館藏機構的使用意見,研究對象以 15 位加州大學洛 杉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研究生 為對象,偏重於瞭解史學研究生對於館藏首次資料的使用行為及數位 化對資訊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研究者找資料極度依賴圖書館編 製的主題書目,檔案、手稿等首次資料是重要的資料類型,但找尋資

(30)

料過程需要檔案人員與特藏館員的協助及解答諮詢,研究生找尋資料 與使用檔案的態度深受指導教授與課堂研究方法的訓練,甚至館員與 檔案人員對於研究生找尋資料的指導也是影響研究生未來如何使用 檔案資料的因素。資料是否數位化也是影響研究工作的條件,隨著資 訊檢索工具的進展,年輕研究者傾向使用更多的資訊查詢工具,對於

檔案數位化的要求也愈來愈殷切。(Delgadillo & Lynch,1999)

2002 年 Duff 與 Johnson 也採用深度訪談方式瞭解加拿大兩所大 學 11 位歷史學者使用檔案的經驗,關注研究者如何找尋一次資料來 源,分析瞭解研究人員如何應用檔案資料,研究結果意外發現檔案編 排傳統以全宗方式,根據人名或機構名稱編排的檢索工具呈現方式, 並不如主題檢索工具受到研究人員的青睞,研究者通常會寫下重要的 關鍵字,幫忙檢索相關資料以免遺漏,研究者通常會諮詢檔案人員、 查詢檢索工具或翻閱檔案資料本身,以建立研究知識架構(building contextual knowledge),所以檔案人員是重要的諮詢角色。如果進 行已知項目的檢索,期許能迅速檢出,但館藏檢索工具通常是案卷或 文件系列層級的描述,很難找到特定的案件。最後歸納出史學者到檔 案館的活動取向有四:瞭解新的檔案館藏、找尋已知檔案、建構知識 架構、辨識相關的檔案材料。(Duff & Johnson,2002)

(三)使用者與調閱情形分析 1991 年美國肯特州大學檔案館,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瞭解該 館對應用者提供服務的情形,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檔案應用者是肯 特州大學主修人文學的學生;超過 90%以上的受訪者未曾應用檔案; 大部分的應用者是經由朋友、圖書館館員或教授之引導而應用檔案。 (Brunswick,1991) Yakel 和 Bost 認為過去的檔案研究,大都以研究歷史的應用者 為重心,故而有必要進行行政管理應用檔案的研究,以瞭解行政管理 者應用檔案的情形,研究以 1994 年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一所大學為對 象,採用調閱統計資料和訪談方式,研究檔案因應行政管理工作被應 用的情形,以及大學檔案館的使用率。研究發現不僅檔案應用者數量 不多,且行政管理人員受過研究方法訓練者也很少,甚至大部分的行

(31)

政人員皆不太清楚館藏檔案的範圍。(Yakel & Bost,1994)

美 國 國 家 歷 史 出 版 與 文 件 委 員 會 (National Historical Publications and Records Commission) 和 美 國 學 習 協 會 聯 盟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曾於 1992 年調查歷史 學者應用檔案的情形。該調查係將問卷寄給五個主要的歷史與族譜專 業組織會員,瞭解檔案應用者的教育程度、檔案取得方式等問題。調 查結果發現學生使用者佔 11%、純為興趣的研究者佔 41%,有 45%則 為專職的研究者。專職研究者的背景包括:大學或學院教授佔 50%、 自由作家或研究者佔 20%、歷史博物館職員佔 15%、具有其他教育背 景教師和圖書館、檔案館的職員分別佔 7%、政府機關工作者佔 4%、 私營研究部門職員佔 2%、其餘則佔 8%。(Cross,1997) 大陸學者嚴永官為探討檔案應用的實際情況,曾對上海市奉賢縣 檔案館 1993 至 1998 年間的利用登記表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研究結 果發現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檔案應用呈上升趨勢,而為編修史志應用 檔案仍是影響檔案應用量變化的重要因素。該調查亦發現檔案應用人 次並不能完整的呈現檔案應用的真實情況,因同一個人次有可能單次 申請應用大量檔案。此外,調閱案卷數量多寡不代表檔案發揮的效 益,因為如果是檔案檢索工具不夠精確的環境,使用者必須大量調閱 案卷逐一確認內容。所以,有時雖然調閱許多案卷,但調閱的案卷並 不是有用的案卷。(嚴永官,1999) 歷史學者洪麗完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探討檔案應用與 平埔研究的關係,並藉中部平埔族社沙轆社的例子,闡明檔案的史料 價值。該研究發現戶籍舊簿檔案,不僅可建立平埔族裔的譜系關係, 瞭解其母系或父系社會結構的實況,也可追蹤其移徒,與受漢化影響 的情形。其他如社會生活、婚姻關係、職業變遷、親屬關係與日治以 來的家族歷史發展等,戶籍舊簿檔案亦是極佳的線索。研究亦指出戶 籍舊簿檔案有其先天記錄上的限制與保管期限上的缺陷,如欲更有效 地應用於平埔研究,除需全面性的整理外,尚需有土地契約、土地臺 帳及祭祀公業等檔案的配合。(洪麗完,1999) 我國國史館根據「閱覽檔案概況報表」,分析統計館內外人士應

(32)

用檔案之目的、次數及類別。結果發現,應用檔案的目的主要為撰寫 博碩士論文與撰寫學術論文;應用館藏檔案的類別主要為專藏檔案、 個人檔案與照片檔案等類型。除照片檔案外,其餘類別檔案之應用, 皆呈現隨著時間大幅成長之情形。館外人士應用國史館檔案撰寫博碩 士論文或學術論文之研究主題,主要為政治類、外交類、軍事類、財 政經濟類、教育文化類、社會與族群類,以及人物類等。(朱重聖、 張鴻銘,2000) 林巧敏等人針對到訪檔案管理局之使用者為對象,以調案記錄 與問卷分析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國家檔案申請者以中高齡男性、 任公職者及居住於北部地區為多數,應用需求以個人或關係人資料查 詢為主,調閱應用的檔案移轉自軍事或情報機關檔案居多,應用之檔 案有集中少數來源機關的情形,建議對於調閱駁回之檔案應儘早完成 解密程序提供使用。(林巧敏,涂曉晴,邱玉鳳,2001) 陳碧珠的碩士論文係以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為對象,分析使用 者入館登記資料並透過深度訪談瞭解使用者之資訊需求,研究結果顯 示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應用族群以史學研究者為主,學術研究是使用 者產生檔案應用需求的主要原因,教師與同儕是檔案館使用者重要的 資訊來源管道,檔案館使用者屬於任務導向之資訊尋求行為,呈現到 館次數在特定時期密集且頻繁的應用行為。(陳碧珠,2002) 檔案管理局曾於 2003 及 2004 年針對中央一、二級及地方一級, 共計 115 個行政機關,進行「機關檔案應用服務現況」問卷調查,調 查內容涵蓋檔案應用服務專責人員設置情形、機關受理檔案應用數量 統計、審核作業平均處理時間、應用處所之規劃或設置、檔案目錄檢 索工具、檔案提供應用方式、檔案應用服務的困難等問題,透過公函 及電話催覆,問卷回收率 100%。統計結果顯示:機關檔案應用申請 案件多由業務單位受理,未設置專責人員處理者佔多數;七成以上的 機關尚無檔案應用申請案,已申請者多數可核准應用,機關受理申請 的檔案件數偏低,多數為 10 件以下;機關審核民眾申請應用檔案處 理日數平均需 6-10 日;檔案目錄提供檢索查詢方式以電腦目錄為 主,檔案提供應用之方式仍以原件調閱居多;有八成機關認為推展檔

(33)

案應用首要加強的工作為人員培訓,其次為推廣社會大眾檔案資訊素 養的觀念。(林巧敏,2003b,2004a) 上述檔案館藏機構或學者對於檔案使用調查研究,經常採調閱 記錄、問卷或訪談方式,瞭解使用者需求與使用行為,探討的重點除 了探究使用者的類型,分析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特性外,也關切檔案館 本身館藏檔案內容的豐富與否、檔案開放的程度、檔案編排與整理是 否妥適、檢索工具是否完善與適用、檔案管理人員的主動性與專業知 識等問題,目的在於瞭解檔案館服務是否便捷,呈現的是使用者對於 現況的觀感,以及那些已經是館藏資料的檔案被調閱情形,較無法呈 現因應使用者研究趨勢需求的檔案類型。 既然多數使用調查均顯示檔案主要使用者為歷史學者,使用需 求主要為學術研究,如果能由研究者所實際應用的檔案資料中,找出 使用者需要的檔案特性,將有助於開發未來檔案館藏建置的方向。由 於文獻的引用視為與研究文獻之間具有關連性,如欲探究使用者真正 使用與發揮效益的檔案,可透過引用文獻分析,瞭解檔案資料對於學 術研究成果的貢獻,以及受使用者青睞的檔案特質。

第二節 文獻引用動機相關研究

文獻的發表是人類知識的紀錄,既有的知識紀錄提供產生新知識 紀錄的基礎,所有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邁進,研究 人員自前人的研究成果出發,經過閱讀、整理、消化、吸收而開展新 的研究成果,為了彰顯前人對於目前研究的影響與助益,學者發表學 術論文時,會註明該研究引用的參考文獻來源,藉以提供相關研究者 參考,並表彰前人的研究成果。 引文索引的觀念由 SCI 資料庫創始人 Garfield 提出後,成為書 目計量的顯學,主要在探討來源文獻與被引用文獻之間的關係。書目 計 量 的 運 用 早 在 1917 年 , 由 Cole 與 Eales 進 行 比 較 解 剖 學 (comparative anatomy)三百年間(1543-1860)的所有出版品文獻 數量的分析,藉以瞭解歐洲國家的文獻成長狀況及其相關貢獻,此後

(34)

有以「書目統計」(statistical bibliography)或是「圖書館計量 學」(librametrics)稱之,直至 1969 年 Pritchard 提出「書目計量 學」(bibliometrics)一詞,才取代過去混淆的書目統計相關用語, 並將其明確定義為:「將數學及統計方法應用到書或其他傳播媒體之 研究方法」。(蔡明月,1987,頁 261-262)換言之,「書目計量學」 是運用統計和數學的方法研究文獻的使用及其出版形式,發展至今普 遍應用於分析特定領域學術文獻數量、作者、研究機構,以瞭解其學 術生產(scholarly productivity)活動或是文獻成長與聚集(growth and scatter of literature)的分析;其中所利用的引文分析不僅可 以瞭解文獻或學科研究之間的關連度,亦可有效掌握特定學科知識行 為的取向,進而研究學術發展趨勢。 由於書目計量學的研究在於提供知識結構與傳播的資訊,故其研 究範圍可分為「描述性書目計量學」(descriptive bibliometrics) 與「行為性書目計量學」(behavioral bibliometrics),前者重點在 於描述文獻特性;後者則檢視文獻內涵間的關係。(蔡明月,1997, 頁 272)也有強調量化科學的觀點,依其功能分為「描述性書目計量 學」(descriptive bibliometrics)與「評估性書目計量學」 (evaluative bibliometrics),描述性書目計量學重點在於描述文 獻特性,用於生產力的計算,例如描述分析某特定領域論文、圖書、 期刊或其他類型資料文獻的數量分布及其研究內容特性;評估性書目 計量學係利用參考書目或引文,計算文獻被引用的情形;檢視文件內

涵之間的關係,或是瞭解文獻的學術影響力。(Narin, Olivastro &

Stevens,1994,pp.65-66) 文獻的引用視為文獻之間具有關連性,利用引用文獻分析可以瞭 解文獻或學科研究之間的關連度。引用文獻分析所進行的工作,就是 有系統的組織文獻及其所引用的資料,其目的是希望藉由兩者的關 係,了解文獻與文獻之間的關連,進一步探索學術間的知識傳播模 式。但引用文獻的動機與目的是複雜的,Brooks 曾根據前人研究將 引文動機分為七類:(Brooks,1985 & 1986) (一) 新穎性:引用新資料以彰顯自己蒐集資料的及時程度。

(35)

(二) 負面評價:當成反面證據以批評或反駁他人研究成果。 (三) 操作型資訊:沿用前人研究方法或結果等。 (四) 說服:引用學術文獻以支持自身觀點。 (五) 正面評價:對於相關的研究成果予以正面評價。 (六) 提供參閱資料:提供相關背景資料或原始資料。 (七) 社會認同:為了取得學術上的認同而引用學術文獻。 另 Weinstock 與 Garfield 亦曾歸納引用文獻的動機,本文綜合 兩者說法,整理羅列如下:(Weinstock,1971; Garfield,1996) (一)尊重先趨研究; (二)對相關作品的回饋; (三)陳述研究方法及設備; (四)提供閱讀背景; (五)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 (六)證明其他作品的觀點正確; (七)批評先前的作品; (八)使自己論點具體化; (九)提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十)引導出不被引用或不被索引的文獻; (十一)證明資料的真實性; (十二)辨識研究概念的原創者; (十三)引述原創者的專有詞彙; (十四)宣稱作品或概念的來源; (十五)對先前作品的質疑。 但不論引用是否正面,文獻的引用必然存在一定關連,如果分析 引用與被引用之間存在的可能屬性,影響文獻引用的因素包括: (Borgman & Furner,2002,pp.26-27)

(36)

(一)內容的品質(quality of content); (二)作者的性別(gender of author); (三)作者數量(number of author); (四)來源(source); (五)被引用的情形(citedness); (六)主題(subject); (七)方向(approach); (八)範圍(field); (九)同質性(assimilation)。 雖然文獻被引用多半代表肯定,是對於先前作品尊敬的一種表 示,也是引用文獻與被引用文獻內容之間存在研究相關的線索。但是 不可否認的是,有部分學者對於引用文獻分析是否能夠真正探究、展 現學術發展的歷程,抱持不同的態度,由於引用沒有一定的標準行為 模式,所以是否可據此判斷文獻之間的相關程度,實在是見仁見智的 問題,主要的原因在於對引用文獻動機與本質上的爭議,包括: (MacRoberts & MacRoberts,1989)

(一) 引用文獻的目的; (二) 引用程度的差異; (三) 二次引用問題; (四) 引用錯誤。 這些問題均可能造成引用文獻分析結果的誤差。此外,引用者的 引用是認為應該引用而引用,而非所有真正有使用到的均被引用。 (Borgman & Furner, 2002, p.24)因此,可能好的作品未必被引用, 引用的考慮並非因文獻內容品質,而是存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也因為 引用動機是隱晦而具個別性,需要藉由更多不同角度的實證研究,以 建構更清楚的引用動機理論。

但藉由引文分析所建構出的學術傳播模式,不可諱言仍然有助於 整理觀察學術的發展脈絡,更進一步可以提供後續資訊服務作業之規

(37)

劃參考,例如引文分析結果被高度引用的資料是圖書館館藏不可忽略 的資訊,有助核心期刊或核心館藏主題的建立。 引文分析的成果也可以提供一個學科發展的知識圖,有助學科 主題認知的養成,對於有心投入該學科領域的學者,藉由引文分析對 學科的發展以及研究典範的改變有所了解,可提供未來研究方向的參 考。在資訊檢索方面,引用與被引用文獻間的連結,提供一個相關知 識及文獻間的關係,可作為資訊檢索的基礎。 根據 Smith 的分析,引文分析可應用於下列領域:(Smith,1981 引自陳光華,2006,頁 24-25) (一) 文獻研究:對於特定學科領域文獻引用類型進行分析,瞭 解引用文獻資料類型、年代分布,以及經常引用的作者、 期刊、語文與出版國別等,可協助建立專題選粹服務範圍, 以及學科基本參考書目的編製。 (二) 文獻資料類型研究:可用於研究某特定類型文獻的資訊傳 播特性與需求,如針對政府出版品、博碩士論文或是檔案 文獻的使用分析。 (三) 使用者研究:圖書館可針對其使用者分析其論著引用書 目,瞭解館藏的被使用情形,或是分析使用者研究行為, 據以建立館藏或參考服務事項。 (四) 學科歷史發展研究:針對文獻的參考書目關係進行分析, 利用文獻的引用追尋學科發展歷史,分析研究主題之間的 關連性。 (五) 溝通傳播模式研究:提供對於科學傳播模式進行分析,瞭 解特定學科研究在溝通傳播上是否存在語言隔閡、新知傳 遞困難、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藩籬等問題。 (六) 評估書目計量學:可作為對論文、研究機構、國家學術成 果的評鑑,也可用於評鑑學科的影響力與生產力。 (七) 資訊檢索:引文索引可補充關鍵字檢索的不足,據以發展

(38)

文獻檢索策略。 (八) 圖書館館藏發展:引文分析有助於建立圖書館核心期刊館 藏,根據被引用期刊排名作為圖書館訂購或刪除期刊的參 考。 雖然對於引文分析的評價優劣互見,但是藉由引文分析所建構出 的資訊關連與傳播模式,確實有助於歸納出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而 引用與被引用文獻之間的連結,適可提供知識概念與檔案文獻的關 係,亦可作為檔案資訊檢索系統設計的基礎。此外,分析引文的檔案 特質,可提供檔案館藏價值鑑定指標參考,提供作為檔案徵集的依 據。因此,如欲探求使用者應用的檔案文獻特質,可以利用史學論著 引文所載之檔案文獻加以統計分析,不僅可映證檔案使用調查的結 果,也有助於明確掌握被應用並發揮效益的檔案性質。

第三節 史學論著引文分析相關研究

自 1980 年代以來,有關引用文獻分析之著作已有相當成果,此 類研究有以「引用文獻文本分析」(citation context analysis)為 主;亦有以「引用文獻內容分析」(citation content analysis)為 主。(蔡明月,2003)前者是以研究引用分類到引用動機等建構引用 文獻理論為焦點,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對引用動機之了解,分析其對 於學術傳播是否具有實質上的意義。後者主要分析引用文獻的語意內 涵和引用連結的解釋,大多屬於研究者針對引用內容的主題知識加以 分析,對於引用文獻的內涵分析可以得知被引用文獻的資料時間、資 料類型、語文、核心作者、核心文獻等特質,可提供特定領域學科使 用文獻特性的瞭解,進而可提供館藏徵集與館藏發展的參考。對於歷 史論著引用文獻加以分析探討者,可分為史學論著所有引文特性分析 與特別針對引用檔案的引文分析兩部分加以說明。 一、 史學論著引文特性分析 國內歷史領域並不乏針對史學論著特性進行剖析者,過去相關論

(39)

述主要採文獻回顧,以概念式方式進行,採宏觀角度對臺灣史學的發 展進行討論,較缺乏實證的計量分析,雖然計量並非研究史學發展的 最佳途徑。但藉由量化方式,特別有助於凸顯研究趨勢與時間的關 係。由於史學研究具有國別特殊性,故本研究此部分僅以國內文獻為 探討重點,有關國內採用計量方式,分析歷史論著特性之著述,以彭 明輝發表過歷史期刊和學位論文分析成果,最為顯著,其以 1945-2000 年間臺灣地區博碩士論文與具代表性之歷史期刊,分析學位論文與期 刊論文內容取向及其關注之研究議題,並比較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分 析結果之差異。研究結果呈現臺灣歷史學者研究區域集中在於中國 史,對臺灣史與世界史關注較少,但博碩士論文對臺灣史的關注高於 期刊論文甚多,而近年來臺灣史研究成為顯學;在本國斷代史方面, 一般情形係詳近略遠,但期刊論文卻顯現了由兩端向中古逼近的現 象;意即中國近現代史最受青睞,其次是中國上古史和明清史,但博 碩士論文卻比較接近歷史學研究詳近略遠的傳統。專史部分,則以研 究思想文化史、政治軍事史和社會史比例較高,且期刊與學位論文結 果一致。(彭明輝,2002a,2002b,2002c) 此外,對於歷史論著進行引用文獻分析者較為有限,1997 年崔 燕慧的碩士論文分析「臺灣地區近五年文史哲期刊論文引用文獻分 析」,係針對臺灣地區出版之 83 種文史哲期刊,選錄 1990-1994 年所 刊載的 5,955 篇學術論文,分析論著特性外,進一步抽樣 346 篇論文, 分析引用文獻總計 15,261 筆,研究將引用文獻分為 16 種資料類型, 發現文史哲學者大量引用專書,計有 47.20%的比例,引用期刊相對 較少,檔案被引用的比率為 2.66%、公報為 0.29%、訪談與田野調查 為 0.33%、手稿為 0.11%;引用以中文文獻為主,其次為英文和日 文;引用文獻年代分布長遠,古今文獻皆使用,引用資料年份以 1911 年之前最多,佔 32.37%,引用大陸文獻量極高,引用文獻所屬學科 領域仍以文史哲為主。(崔燕慧,1997)顯示文史哲學者應用檔案與 相關政府文獻的比例很低,但並未針對檔案特性加以深入分析。 林奇秀則以引用文獻分析法探討我國政府資訊之使用,分析對象 為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1996 至 1999 年間之博士論文,自 109 篇博 士論文中獲得 1330 筆政府文獻引文樣本,統計結果顯示博士論文平

(40)

均每冊引用 13 筆政府資訊文獻,僅佔全部引用書目的 5.31%。近八 成論文引用過政府文獻,但引用量低於平均值者近半數,並呈現多數 的使用集中在少數的文獻上。(林奇秀,2001,頁 83) 耿立群則以《漢學研究》期刊所載 2004 至 2009 年 82 篇歷史類 論著 4,293 筆引用文獻進行計量分析,以瞭解歷史論文之引用習慣和 特性,研究發現漢學歷史論著引用 1911 年之前的古籍專書最多,引 用文獻以中文資料為主,但出版地以大陸出版者居半;引用文獻主題 主要集中在史學領域,顯示歷史學跨學科引用文獻比率不高,引用文 獻年代相當分散,該研究顯示引用 1970-2005 年文獻約占七成,構成 主要引用文獻的年代分布,故該研究稱歷史學文獻老化速度十分緩 慢。(耿立群,2011) 歸納史學論著的引文特性以大量引用圖書資料為主,引用文獻以 中文資料為多,亦不乏引用大陸文獻者,引用文獻年代分布廣,古今 文獻皆有引用,代表文獻老化速度慢。但跨學科引用文獻數量偏低, 多數仍以引用文史領域文獻為限,顯示歷史學研究缺乏跨領域合作的 特質。 二、 引用檔案文獻特性分析 有關引用檔案資料分析的文獻,多是以上述「引用文獻內容分析」 的角度探討。最早將歷史文獻進行引用研究的是 McAnally 的博士學 位論文,分析 1938 年美國所出版的歷史文獻,發現歷史學者引用一 次資料的手稿只有 10%的比例,有 63%是引用二次資料,與一般認 知 歷 史 學 者 傾 向 引 用 一 次 資 料 的 印 象 有 很 大 的 出 入 。 (McAnally,1951) Jones 等人亦曾針對 1968 至 1969 年間研究英國歷史的文獻加以 分析,同樣顯示英國史研究者運用手稿資料的引用文獻只有 11%的 比例。(Jones, Chapman & Woods,1972)其後,1978 年 David Baker 分析音樂史引用文獻結果,亦呈現音樂史著作引用手稿資料的比例僅 佔所有引用文獻的 15%。(Baker,1978)代表手稿等首次資料被史學 研究者引用的比例並不高。

(41)

入分析文獻特性的是 Elliott,將 1976 至 1977 年出版的 15 種期刊 中,整理出 50 篇有關科學史的研究文獻,計有 3,635 篇引用文獻, 平均每篇文獻有 73 篇引文,引用文獻中有 28%是沒有出版的首次資 料,46%是已出版的首次資料,26%是二次資料;未出版的首次資料 中,有 59%是個人檔案(如:日記、通訊、手稿),有 41%是機關團 體檔案(如:會議紀錄、通訊紀錄、報告)。( Elliott,1981)此項研 究可謂是歷史引用文獻分析較全面性之先驅研究,揭示了歷史學者對 於引用首次資料的熱中程度。 另一項主要的研究則是由 Miller 於 1986 年發表對於歷史學者引 用檔案的情形加以探討,該研究自 1981 至 1985 年出版的 16 種期刊 中,選擇 214 篇關於美國社會歷史的文獻,其中引用檔案的引文有 915 個文件系列(series),這些文件系列最常被引用的時間是 1800-1860 年 之 間 的 檔 案 , 引用 最多 的 型 態 是事 件取 向 ( event oriented)的檔案,個人檔案以引用通訊資料最多(17.9%),機關 公文書檔案以引用會議紀錄最多(9.7%)。研究發現美國社會史學者 極度依靠檔案進行他們的研究工作,而且這些社會歷史學者較倚重學 術研究機構和國家檔案館的館藏,但對州立的與地區性的政府檔案應 用較少。此外,該研究亦發現應用檔案的模式,隨著時間、研究方向 和主題會有明顯的改變,最終認為瞭解社會歷史學者對特殊類型檔案 的應用廣度,可幫助檔案管理人員進行徵集與鑑定檔案之決策。 (Miller,1986) 1990 年 Beattie 結合問卷調查與引文分析,針對加拿大女性歷 史協會 68 位成員發出問卷,回收 41 位歷史學者應用檔案的意見,並 進而對他們出版的著作進行引用文獻分析,意見調查顯示女性歷史研 究者認為檔案材料不足是研究最大的困擾,雖然國家檔案館藏數量龐 大,但館藏主題卻失衡,對於特定研究議題,例如女性、少數種族、 勞工與窮人等相關歷史紀錄非常貧乏;其中文字紀錄與私人手稿是女 性歷史研究者最常使用的資料類型,約四分之三的研究人員認同手稿 是最常使用的資源,比公文書佔二分一的比例還高,引文分析結果同 樣顯示手稿的引用高於公文書,最常被使用的公文書類型是行政機關 業務執行檔案以及人口普查資料。而非文字類型的照片和口述歷史資

數據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 開  始 確立研究方向  蒐集相關領域文獻 文獻紀錄與分析  綜合書目計量、訪談資料與文獻整理 論著書目與引文蒐集建檔 撰寫研究論文 結  束 書目與引文統計分析  深度訪談設計與聯繫 進行訪談與紀錄 釐清研究對象與範圍 擬定內容大綱
表 4-10 歷史論著引用資料時間統計表  出版時間  引用次數  百分比(%)  1600 以前  10  0.06  1601-1700  42  0.24  1701-1800  39  0.23  1801~1820  10  0.06  1821~1840  28  0.16  1841~1860  37  0.21  1861~1880  37  0.21  1881~1900  201  1.16  1901~1920  627  3.62  1921~1940  1295  7.47  19
表 4-13 歷史論著引用檔案產生時間統計表  檔案產生時間  引用次數  占論文數百分比(%)  明朝(1368~1643)  9  0.62  清朝(1644~1911)  75  5.13  1912~1920  26  1.78  1921~1930  26  1.78  1931~1940  77  5.27  1941~1950  37  2.53  1951~1960  94  6.43  1961~1970  43  2.94  1971~1980  57  3.90  1981~1990
表 4-15 歷史論著引用檔案資料核心全宗統計表  全宗名稱  相關文獻篇數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篡  39  蔣中正檔案  28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  17  日本防衛廳陸軍參謀本部檔案  16  岸裡大社文書檔案  15  蔣中正日記  14  四川省宗教情況通報  14  光緒年間鄉試錄  10  北平市政府檔案  8  屏東地區土地文書  8  臺灣戶籍檔案  8  (五)檔案來源分析(館藏地)      將 1,461 篇檔案資料有註明館藏地的 713 篇加以分析,整理排名 前 10 個館藏地點如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EARN CARDS WRITE MATCH TEST... How students make use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This study primarily represent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thematic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

For ASTROD-GW arm length of 260 Gm (1.73 AU) the weak-light phase locking requirement is for 100 fW laser light to lock with an onboard laser oscillator. • Weak-light phase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