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拒絕言語語料分析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資料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拒絕言語語料分析

本章將透過對拒絕語料的研究,初步歸納出在不同語境中對不同身份地位的 拒絕對象所使用的策略差異,並根據語料推導出華語拒絕模式,詮釋在特定語境 下拒絕模式的運作,以期能與教學達到緊密結合。

第一節內容中先分析受試者相關的背景資料。第二節闡述語料分析的依據與 語料中出現的拒絕策略類型。第三節與第四節分別分析了特定語境中的間接拒絕 與假拒絕的策略與模式。第五節整理了拒絕策略中的話語形式,包括詞彙、句法 手段及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第六節為小結。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資料分析

本問卷回收樣本共 98 份,其中問卷如有題目或是基本資料填答不全以致無法 列入語料與受試者背景分析者,皆視為無效問卷。本問卷回收之有效樣本為 90 份,

無效樣本為 8 份。本問卷採取隨機發放,主要為面對面與網路發送兩種主要形式,

受試者皆為筆者朋友、家人、師長,或是透過朋友介紹之符合條件之受試者,以 下為筆者根據問卷之受試者背景資料所分析的結果。

一、性別

本問卷有效樣本共 90 份,其中無人為控制因素,男性受試者人數為 45 人,

女性受試者人數也為 45 人,男女性人數各占一半,如圖五-1 所示。

圖 五-1 受試者性別比例 50%

50%

受試者性別比例統計

男性 女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年齡

年齡階層大致以五歲為一區間,由於受試者多為筆者相近年齡層之親朋好友,

故所得樣本之年齡統計結果趨於年輕化,以 21 到 25 歲的受試者為最大宗,占約 53%,其次為 26-30 歲的受試者,占 36%,如圖五-2 所示。

圖 五-2 受試者年齡比例

三、職業

由於受試者為筆者相近年齡之親朋好友,故身分以在學學生居多,職業以在 學生最多,占全體比例 69%,已就職之受試者的工作內容大多為資訊業與製造業,

如圖五-3 所示。

圖 五-3 受試者職業比例

2%

36% 53%

6%

1% 1%

1%

受試者年齡比例統計

11-20歲 21-25歲 26-30歲 31-35歲 36-40歲 46-50歲 51-55歲

69%

31%

受試者職業比例統計

學生 非學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教育程度

受試者教育程度以大學(專)、研究所以上人數比例最大,各占 49%、48%。

接者,由於問卷採取面對面與網路發送的形式,對象多為筆者之家人與好友,故 所得樣本年齡層集中於 21-30 歲,具有較年輕化的特徵,其職業也以在學生為主。

詳細資料分布見表五-4。

圖 五-4 受試者教育程度比例

經由以上受試者的背景資料分析,可以看到受試者的男女比例為五比五,大 多為 21 到 30 歲的大學生或是碩博班的學生,由於本研究目的之一為設計出由學 習者為出發點的拒絕相關學習內容,所以也考量到了學習者在台最常接觸的學習 環境。由於學習者身分大多為 18-30 歲的青年學生,學習環境大多在大學校園,

所接觸的交際對象也多為自己的朋友、老師,因此受試者背景資料的分析結果可 呼應至華語學習者在台最常接觸到的學習環境。藉由此拒絕語問卷的施測,我們 可以瞭解到華語母語者所使用的拒絕策略與相關的語用形式內容,以作為下一步 設計教學內容的依據。

49%

48%

3%

受試者教育程度比例統計

大學(專) 研究所以上 高中以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語料分析理論依據

此節闡述了語料分析的理論依據,並對語料中研究間接拒絕言語行為的語境

(拒絕邀請、拒絕幫助對方、拒絕購買物品)分析了其整體的拒絕策略。

一、語料分析理論依據

實現拒絕策略有多種方式,但大致來說可分為「語篇表層策略」與「語篇深 層策略」兩種。Stubbs 曾劃分過這兩種策略,語篇深層指的是說話的間接程度,

意思指的是單從語篇表層意義的理解,不一定能完全正確表達說話者的真實目的,

此時就必須憑藉語用學理論從中推敲其真實涵義(Stubbs,1983:147)。語篇表層 策略指的是能夠預示、標誌說話者目的的詞彙、句法手段(Stubbs,1983:176)。

此外,語篇深層策略是一個完整的言語行為,而表層策略不一定是個完整的言語 行為,或是稱做黏著行為(馬月蘭,1999)。因此我們可以說語篇表層策略附著於 深層策略,它是一種幫助語篇深層策略得到體現的手段。

對於問卷語料的分析,筆者參考了 Blum-Kulka(1989)、丁鳳(2002)及謝 佳玲(2010)的研究成果,將拒絕策略區分為主體策略與輔助策略,主體策略(head act)為拒絕策略的核心行為(head act),是說話者主要拒絕受話者的言語行為,

也是受話者主要接收說話者拒絕訊息的部分,在主體策略的前後經常伴隨著輔助 策略,作為拒絕前的預備行為(preparatory act)或拒絕後的補償行為(compensatory act)。關於三者的序列,如圖五-5 所示(謝佳玲、賴紋萱,2010):

拒絕前的輔助策略 拒絕時的主體策略 拒絕後的輔助策略

(supportive move) (primary move) (supportive move)

圖 五-5 拒絕策略類型序列圖

補償行為

compensatory act

預備行為

preparatory act

核心行為

head ac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依照本研究問卷所蒐集的語料,主體策略在拒絕策略中必定出現,它前後的輔助 策略則是選擇性式的出現,在區分主體與輔助策略時,界定的標準在其拒絕之力 相對的表達程度,也就是在同一句的拒絕語料中可區分為多個策略,根據其前後 策略拒絕之力度的強弱比較,取其拒絕之意較大、說話者主要傳達拒絕之意者為 主體策略,在其前後出現表達預備及補償作用者為輔助策略。在同一拒絕語料中,

有時只出現單一的主體策略,有時是前後的輔助策略擇一出現,有時則是三者同 時出現,如下表五-1 所示。

表 五-1 拒絕策略類型表

出現形式 輔助策略+主體策略+輔助策略

例子 不好意思,(輔助策略)我晚上有約了耶,(主體策略)

下次再一起去吃好嗎?(輔助策略)

二 出現形式 輔助策略+主體策略

例子 下次好不好?(輔助策略)我今天有點忙。(主體策略)

三 出現形式 主體策略+輔助策略

例子 我要回家和父母吃飯,(主體策略)sorry。(輔助策略)

四 出現形式 主體策略

例子 不要。(主體策略)

在分析語料時,若一個拒絕言語行為中沒有很明顯的言語行為做為主體策略,

那麼就將第一個含有拒絕意義的言語行為定義為主體策略,將其它的定義為輔助 策略。

二、主體策略分類

主體策略有直接、間接之分,參照 Beebe et al.(1990)的研究,以下將研究 語料區整理為直接主體策略與間接主體策略兩大類。直接主體策略包括「直接說 不」、「否定的意願和能力」兩類;間接主體策略指的是以委婉、暗示或是緩和的 言詞表達拒絕之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直接主體策略

1. 直接說不(direct refusals):毫無保留的拒絕、直接說「不」。例如:

(1) 我不去。

(2) 這對我沒有好處,我拒絕。

2. 否定的意願和能力(negated ability and willingness):表明不願意或沒有能力答 應請求。例如:

(3)我怕我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

(4)我真的不能幫你。

(5)我不太想去。

(二)間接主體策略

亦為間接拒絕(indirect refusals),指的是拒絕的言外之力通過對另一言語行 為的實施來傳達。根據話語表達的語用功能以及幾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分析本研 究語料後出現的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可分成以下十一類:

1.建議(alternative):為了迴避直接拒絕所引起的面子威脅,說話者提供了受話者 另一項選擇。如此一來,一方面達到了拒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表示了說話人 重視受話人需求的意思,做了面子給受話者,減輕了衝突性。例如:

(6)我現在有點事走不開,不如你問問其他人吧?(Q-e-3-41)

(7)老師我知道一個非常適合的人選。(Q-e-3-40)

2.阻礙因素(grounders):意即給出理由,告知對方自己拒絕的原因。有些拒絕原 因表達了非個人因素,自我無法控制或是具有極不穩定性,Cody(1990)把這 類原因稱為好理由,相較於差理由,好理由更能起到減輕衝突、維護面子的作 用。

「客觀策略」屬於提出阻礙因素之一,指的是說話者不能控制的拒絕因素,

並非自己的主觀意願,屬於較佳的阻礙因素。這類的拒絕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很 常見,大多數人為了避免引起拒絕後的衝突與尷尬感,常常採用此策略一方面 表達自己的身不由己,一方面也維護了對方的面子。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的 客觀原因為真固然是較好的,但有許多拒絕者的客觀原因是強加附會的,如果 太不真實導致聽話者覺得虛偽,那就會造成溝通上的誤會了。關於此策略的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子如下:

(8)我身體不舒服,抱歉。(Q-a-1-70)

(9)老師不好意思,我明天晚上要和父母吃飯。(Q-a-3-62)

(10) 晚上我要打工,可能沒辦法去,請老師把票給其它有空的同學。(Q-a-3-18)

(11)我正好要去參加活動。(Q-a-3-60)

(12)我前男友會去,可能不太方便。(Q-a-3-70)

相較於好理由,差理由雖然也是告知對方自己拒絕的原因,但卻對拒絕雙方衝突 的消減、面子的維護無法起到良好的作用,更甚還可能加強雙方的衝突,引起受 話者不被尊重、厭惡的不舒服感覺。例如:

(13)沒空!(Q-a-3-64)

(14)沒興趣。(Q-a-3-17)

3.否定需求:說話者表達自身並不需要對方所提供的需求及建議。例如:

(15)謝啦!我還不餓,不麻煩你了。(Q-f-1-82)

(16)謝啦,我已經吃飽了。(Q-f-1-85)

例(15)與例(16)皆出自邀請對方吃飯的語境,一般來說要答允對方吃飯邀請的 客觀條件之一即是自己有吃飯的需求,上述兩個例子並沒有從正面回應對方自己 是否答允邀約,反而從客觀條件上陳述自己吃飽了、或自己不餓,以此來間接拒 絕對方,減少了雙方的面子衝突程度,也因為非主觀意願的拒絕,維護了雙方的 面子。

4.批評策略:這種策略常見於上級對下級的拒絕,上級對下級採用此種策略拒絕 並非出於禮貌,只能說在這種場合與角色關係中是得體的。說話者使用這種拒絕 策略時,有時明示對方的請求,有時卻提出了表面上看似毫無關係,但實際上暗 示了對方的請求是不合理的回應。關於這兩類的差別,例如:

4.批評策略:這種策略常見於上級對下級的拒絕,上級對下級採用此種策略拒絕 並非出於禮貌,只能說在這種場合與角色關係中是得體的。說話者使用這種拒絕 策略時,有時明示對方的請求,有時卻提出了表面上看似毫無關係,但實際上暗 示了對方的請求是不合理的回應。關於這兩類的差別,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