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謝林德 博士. 政 治 大. 立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 ‧ 國. 學.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in Mandarin Chinese: An Analysis. y. Nat. io. sit. of Verbal Strategies to Express Refusal and Disagreement. n. al. er. with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 engchi. i n U. v. 研 究 生:曲禹宣. 中華民國一〇二年一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中文摘要 關鍵字: 拒絕、言語行為、假拒絕、間接拒絕行為、跨文化交際. 語言交際是人們運用語言傳遞訊息、交流感情的一種社會行為,日常生活中 關於語用交際的現象很多,其中「拒絕」是常見的主題之一。影響拒絕言語行為 施行的因素很多,包含了拒絕對象、目標、語境等,譬如晚輩拒絕長輩時會比同. 治 政 際」而言,影響拒絕言語行為的施行當然也包含了文化因素,不同文化的交際雙 大 立 方可能因為價值觀以及對事物的解讀看法不一,因此在拒絕交際發生時會產生語. 輩間的拒絕更為間接;私下場合比公眾場合的拒絕更來得直接。針對「跨文化交. ‧ 國. 學. 用錯誤,造成交際上的誤會。. 華語學習者累積的詞彙與語法隨著學習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增加,語言技能的. ‧. 運用也因此漸趨成熟,但語用錯誤的發生大多是橫跨各學習程度的,即便是程度 再高的學習者,也很容易發生交際上的語用錯誤。現今大部分的華語學習教材是. y. Nat. sit. 以詞彙、句型與語法點為主要結構,雖然已經有些教材從語言能力觀點出發而規. al. er. io. 畫其結構、布局與進度,但是全面且有系統地討論專門、單一的言語行為的教材. n. v i n Ch 由於現今的華語教材以此主題來導入編寫的並不多,且現有的綜合性教材也 engchi U. 卻很少。. 缺乏對相關語用交際能力的介紹,忽略了學生實際語用交際的需求。學習者學習 語言的目的就是能夠成熟、得體地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以達到人與人之間良好的 動態交際,並達成傳遞訊息、聯絡感情的主要目的,而這種「得體」程度的表現 主要來自於對目的語語用方面的瞭解程度,不僅止於詞彙、語法的學習。基於言 語交際的動態性,筆者將拒絕視為一種言語行為,討論此一言語行為在華語中的 語用策略及語言形式的表現,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教學層面,希望學習者能藉此 增進語用交際能力,達到得體、有效率地溝通。 本論文旨在探討現代漢語交際中的拒絕現象與其延伸的相關教學研究,不僅 對語用策略及語用形式作分析,也分析了現行教材的相關內容,期盼研究成果可 以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層面,以便提供華語教師具體有據的教學內容與建議,並.

(4) 幫助外籍學生有效率地學習相關內容,提升學生實際交際運用的成果。 本論文主要以前人探討拒絕言語行為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透過前人的研究 整理並輔以自己的實證分析把拒絕言語行為的基本組織、模式進行整理,並歸納 出特定場合下使用頻率最高的拒絕模式與策略以提出教學應用。本研究主要採用 調查研究法之問卷形式與內容分析法來探討以下內容: (一)語用分析—探究本文 所選定之六類語境分別的拒絕策略與語言形式,依對象不同所表現的拒絕方式有 何差異?(二)教材分析—分析現行教材中是否出現相關的教學內容,並歸納之 中出現的拒絕語境與策略的頻率(三)教學應用—思考拒絕主題可應用的教學方 式並提出相關的教學設計。藉此研究,筆者將對現代漢語的拒絕言語行為做整理. 政 治 大. 歸納與分析,並對其中特殊的「間接拒絕」與「假拒絕」現象作進一步探討。接 著,分析現行教材的相關教學內容並配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出「拒絕」主題的. 立. 教學設計。. ‧ 國. 學. 研究結果歸納出了 11 類間接拒絕策略與 5 類輔助策略,並針對各語境歸納出 了主要的拒絕模式。教學應用方面,主要是將研究結果編寫成教學內容,除了以. ‧. 各語境歸納出的拒絕模式導入對話的情景教學方法外,也思考了各拒絕策略可應 用的教學方式。期盼研究成果可以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層面,除了提出相關主題. y. Nat. n. al. er. io. sit. 教學時的應用方法外,也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 Ch. engchi. i n U. v.

(5)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in Mandarin Chinese: An Analysis of Verbal Strategies to Express Refusal and Disagreement with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bstract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usal, False Refusal, Indirect Refusal, Speech Act,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政 治 大.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 which denotes activities as transferring messages or exchanging feelings by means of language. Various communicative actions appear in our daily life. Refusals are one of their most common forms. The performance of refusal speech varies greatly regarding to its objectives and contexts. The speech act of “indirect refusal”, for example, often occurs in situations where a younger person has to refuse a request of an elder one. “Direct refusal”, on the contrary, appears more in private occasions.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easily fails to understand the more underlying pragmatic features of language.. 立.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Although stude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may gradually increase their lexical knowledge and become well-skilled in language performance, failures in decoding the pragmatic features still occur in many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 Even for advance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context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Most teaching materials, however, focus on teaching vocabulary, phrases, and grammar. Some materials a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various language competences. To lay focus on speech act sets, however, is still less common. The present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wants to apply its results to the practical use of teaching Chinese. For the research in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 author collected data and result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Ch. engchi. i n U. v. 1. personal recordings of verbal behavior; 2. questionnaire for verbal behavior in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situations; 3.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First, based on the dynamic feature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refusal as speech act and analyzes its pragmatic strategies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Different forms of refusal as indirect refusal and false refusal will be treated separately.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of linguistic analysis will be applied to instructions for.

(6) teaching in the hope that language learners can enhance both their communicative and pragmatic capabilities in a more efficient way. An analysis of common teaching materials is included, too. In detail, the present thesis includes four discussions: (1) Understanding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Based on previous theories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will be discussed under different pragmatic perspectives. (2) Analyzing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Analyses of the pragmatic features and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of refusal are conducted for six different contexts. Eleven realization strategies of refusal and five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ve behavior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3) Analyzing teaching materials: Frequency and methods of presenting different pragmatic features of refusal in teaching materials will b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4)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various speech acts of refusal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inquiries in its pragmatic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Examples for teaching different strategies and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refusal are include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錄 目錄 ........................................................................................................................................ i 表目次 .................................................................................................................................. iv 圖目次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 3 一、重要名詞釋義 .............................................................................................. 3 二、研究範圍 ...................................................................................................... 6 三、研究問題 ...................................................................................................... 6 第三節 本文架構 ........................................................................................................ 7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拒絕言語行為的探討 ................................................................................... 9 一、拒絕的定義與性質 ..................................................................................... 9 二、影響「拒絕」實現的因素 ....................................................................... 10 三、拒絕的策略 ................................................................................................ 12 第二節 假拒絕言語行為探討 ................................................................................. 13 一、假拒絕的定義與分類 ............................................................................... 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二、假拒絕的特點 ............................................................................................ 14 三、假拒絕的策略 ............................................................................................ 16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17 一、關於拒絕語的單語研究 ........................................................................... 17 二、文化差異性觀點的拒絕性策略研究 ...................................................... 18 三、語言學習的正負遷移與相關教學研究 .................................................. 19 第四節 小結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3 第一節 研究設定及對象.......................................................................................... 23 一、問卷研究設定 ............................................................................................ 23. Ch. engchi. i n U. v. 二、研究對象 .................................................................................................... 24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24 一、母語者拒絕語問卷 ................................................................................... 24 二、華語學習者學習需求問卷 ....................................................................... 26 三、訪談 ............................................................................................................ 27 四、真實語料蒐集 ............................................................................................ 28 i.

(8) 第三節 研究過程 ...................................................................................................... 28 一、問卷實施方式與過程 ............................................................................... 29 二、資料編碼與分類 ....................................................................................... 29 三、真實語料分析............................................................................................ 30 四、教材檢視 .................................................................................................... 32 五、綜合討論與教學設計 ............................................................................... 32 六、研究流程圖 ................................................................................................ 33 第四節 小結 .............................................................................................................. 34 第四章 拒絕言語行為相關理論探討 ............................................................................. 35 第一節 言語行為理論.............................................................................................. 35 一、言語行為分類............................................................................................ 35 二、以言行事行為的類型 ............................................................................... 37 三、實施言語行為的合適條件—區分真假拒絕言語行為 ......................... 38 四、間接言語行為............................................................................................ 39 第二節 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 ................................................................................. 40 一、合作原則 .................................................................................................... 41 二、禮貌原則 .................................................................................................... 43 第三節 面子與面子威脅行為 ................................................................................. 47 一、面子 ............................................................................................................ 48 二、面子威脅行為............................................................................................ 48 第四節 小結 .............................................................................................................. 5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五章 拒絕言語語料分析.............................................................................................. 51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資料分析 ................................................................................. 51 一、性別 ............................................................................................................ 51 二、年齡 ............................................................................................................ 52 三、職業 ............................................................................................................ 52 四、教育程度 .................................................................................................... 53 第二節 語料分析理論依據 ..................................................................................... 54 一、語料分析理論依據 ................................................................................... 54 二、主體策略分類............................................................................................ 55 三、輔助策略分類............................................................................................ 60.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節 間接拒絕策略分析 ..................................................................................... 62 一、拒絕邀請 .................................................................................................... 62 二、拒絕幫助對方............................................................................................ 65 三、拒絕購買物品............................................................................................ 67 四、討論 ............................................................................................................ 69 第四節 假拒絕策略分析 ......................................................................................... 69 ii.

(9) 一、拒絕關心(幫助) ................................................................................... 70 二、拒絕餽贈 .................................................................................................... 71 三、否定恭維 .................................................................................................... 73 四、討論 ............................................................................................................ 76 第五節 拒絕言語之語用形式分析 ......................................................................... 77 一、詞彙 ............................................................................................................ 77 二、句法手段 .................................................................................................... 80 三、其他現象 .................................................................................................... 80 第六節 小結 .............................................................................................................. 81 第六章 教學應用 .............................................................................................................. 83 第一節 現行教材檢視 .............................................................................................. 83 一、《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內容檢視 ............................................................ 83 二、《遠東生活華語》內容檢視 ..................................................................... 85 三、《說話得體》內容檢視 ............................................................................. 87 四、《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內容檢視 ............................................................ 90 五、討論 ............................................................................................................ 91 第二節 教學啟示與應用.......................................................................................... 95 一、學習需求分析 ............................................................................................ 95 二、教學應用與設計........................................................................................ 96 第三節 小結 ............................................................................................................ 109 第七章 結語 ..................................................................................................................... 11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1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114 一、研究方法與情境選擇 ............................................................................. 114 二、語料分析 .................................................................................................. 114 第三節 未來展望 .................................................................................................... 115 參考書目 ........................................................................................................................... 110 附錄 ................................................................................................................................... 120. Ch. engchi. iii. i n U. v.

(10)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二-1 二-2 三-1 三-2 五-1 五-2 五-3. 謝佳玲、賴紋萱(2010)拒絕策略之類型整理 ................................................. 12 盧志芳(2003)假拒絕策略類型之整理 ............................................................. 16 本文問卷之拒絕語境整理 ................................................................................ 25 語料編碼之代號與分類 .................................................................................... 30 拒絕策略類型表................................................................................................. 55 「拒絕邀請」語境拒絕策略表........................................................................ 62 「拒絕幫助對方」語境拒絕策略表 ............................................................... 65.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五-4 「拒絕購買物品」語境拒絕策略表 ............................................................... 67 五-5 「拒絕關心(幫助)」語境拒絕策略表 ......................................................... 70 五-6 「拒絕餽贈(朋友贈與紀念品)」語境假拒絕現象與主要模式 ............... 71 五-7 「拒絕餽贈(長輩請客)」語境假拒絕現象與主要模式 ............................ 73 五-8 「否定恭維(長輩)」語境假拒絕現象與主要模式 .................................... 74 五-9 「否定恭維(朋友)」語境假拒絕現象與主要模式 .................................... 75 六-1《說話得體》「常用詞句」拒絕策略出現頻率............................................... 88 六-2《說話得體》「四大情境」拒絕策略出現頻率............................................... 89 六-3《說話得體》「小品表演」十類拒絕情境說明............................................... 89 六-4 《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拒絕情景與拒絕策略整理 ...................................... 9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io. n. al. er. 表 七-1 受試者背景資料................................................................................................. 95. Ch. engchi. iv. i n U. v.

(11)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三-1 四-1 五-1 五-2 五-3 五-4 五-5. 研究流程圖 ......................................................................................................... 33 言語行為關係圖 ................................................................................................. 36 受試者性別比例 ................................................................................................. 51 受試者年齡比例 ................................................................................................. 52 受試者職業比例 ................................................................................................. 52 受試者教育程度比例 ........................................................................................ 53 拒絕策略類型序列圖 ........................................................................................ 54. 圖 圖 圖 圖. 六-1《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拒絕情境出現頻率 ..................................................... 84 六-2《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拒絕策略出現頻率 ..................................................... 84 六-3《遠東生活華語》拒絕情境出現頻率 ............................................................. 86 六-4《遠東生活華語》拒絕策略出現頻率 ............................................................. 8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語言是為了人類達到溝通思想、相互瞭解與維持人類社會運作而創造的一套 音義符號系統。語言同時具備了許多功能,例如交往功能、傳遞訊息、思維功能、 表達思想進而認識世界等。對於語言與文化密切的關係,美國已故學者 Edward 「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並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 Sapir (1964:221)也曾說: 在。」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要完整學習一種語言,必定也要認識其文化。 身為語言教學者,在教學時自然也不可偏廢目的語的語用文化層面。由於語. 政 治 大 之後會面臨的另一挑戰。語用交際的種類多樣,例如讚美、規勸、批評、抱怨、 立 許諾…等,其中「拒絕」是最常見的主題之一,也是中華文化、思想中容易「傷 言的成熟運用也包含了得體的語用,此部分為學生熟練了基本的語言詞彙、語法. ‧ 國. 學. 感情」、「不給面子」的交際場合。由於拒絕時通常會伴隨著拒絕者的主觀感情, 因此相關的詞彙也帶有情感色彩,譬如華語中關於「拒絕」的詞彙,就細分了許. ‧. 多種類,例如「回絕」、「謝絕」、「婉拒」…等,其中的「謝」(感謝)、「婉」(委. y. Nat. 婉) ,也隱含了拒絕者的主觀情感與可能採用的拒絕策略。因此,對於拒絕言語行. io. sit. 為的相關探討,若能延伸至教學層面,嘗試教導學生得體的拒絕方式,必定能對. er. 其語用學習的層面有所助益。. n. al. Ch engchi 第一節 研究動機. i n U. v. 在學習第二外語的過程中,除了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外,關於 目的語文化的認識與學習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文化與語言密切相關,因此在語 言教學的過程中必定離不開文化層面,學習者對於目的語相關文化的認識也會對 其第二語言學習有一定的助益。 以筆者自身為例,在學習第二外語—「英語」的過程中,一路上接受台灣傳 統語言教育的學習方式,也就是大量的背誦單字與學習文法,但其實對於英國、 美國等目的語文化背景的認識極少,課堂上的老師對此也著墨不多,以致於後來 在與英語母語者真正對談時,才慢慢發現到自己對於此方面認識的貧乏,甚而影 1.

(14)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響到交際時的自信,深怕用字遣詞與態度上的不得體,造成了交際雙方的誤會。 華人在拒絕場合中常使用的拒絕策略與語言表達形式,有時會引起外籍人士 的誤解,造成不恰當的文化觀感。因此,第二語言運用的得體必須也要包含對目 標語語用、文化方面的理解與認識,才能使語言的習得更臻於完熟。筆者曾經與 幾位在台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交流時發現,當交流過程中彼此互相邀請或是提出 幫助的意願時,外籍學生如果想要拒絕對方,常常使用一些華語母語人士覺得突 兀或是過於直接的語句。此時,如果交際雙方還不太熟識,彼此也不好意思再次 詢問對方真正的心意,溝通上的誤解可能就因此產生了。有時,外籍學生對於華 語母語人士真正的「拒絕心意」也無法正確理解,譬如當外籍學生在便利商店順. 政 治 大. 手請客時,對方如果回應「不用了啦」 ,或是當外籍學生邀約對方來家中作客時, 對方如果回應「唉唷!這麼麻煩,你不用客氣了啦!」諸如此類都是華人社會表. 立. 達客氣、禮貌的常見語句,但外籍學生卻很難體會說話者的真正含意,他們可能. ‧ 國. 學. 會因此感到疑惑與挫折,而這樣的疑惑與挫折,有極大的原因是由於他們對於拒 絕者回應的語句傾向於表面形式的解讀。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高級程度的學. 的學習內容。. ‧. 習者,同樣也會產生類似的交際誤會,原因之一就是課本裡未曾出現過相關主題. y. Nat. sit. 在教材層面上,教材包含的內容直接影響學生將會學習的知識,綜觀市面上. er. io. 的華語文學習教材與大專院校華語文中心所開設的華文班,使用的教材大多以綜. al. v i n Ch 教師教學立場,選用此類教材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是想讓學生能更有效率地學習各 engchi U n. 合型教材為主,如《新實用視聽華語》與《遠東生活華語》兩大系列教材。站在. 類語言技能。以此相較之下,文化教材的補充選用是占少數的,而且由於文化教. 材中大多以介紹知識文化為主,內容包含實際運用層面的交際文化較少。因此, 即便教師選用此類教材來教學或作為主要學習內容的補充延伸,學生所學習到的 相關知識大多也不屬於語用交際層面。 在學術研究成果上,筆者發現大部分關於拒絕言語行為的研究中,許多學者 大家較關注於拒絕語用策略的分析與歸納,教材分析與教學層面的研究相對來說 較為新穎。因此在研讀相關資料時,難免對於研究與教學之間的連結性和整體應 用的嘗試稍有惋惜之感。因此,基於以上各因素與思考的影響下,筆者欲藉由本 研究,了解現代漢語交際中的拒絕言語行為,特別是華人社會常見的「間接拒絕」 與「假拒絕」現象,接著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意願,並對現行華語教材作相關內 2.

(15) 第一章 緒論. 容的分析,最後提出教學設計,希望提供華語教師在教學上具體有據的學習內容 與概念,並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果,避免並改善交際上可能產生的誤會。.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 一、重要名詞釋義 (一)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可分成狹義與廣義的理解。根據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 政 治 大. (2002:1)一書所定義的內容,廣義的現代漢語包括了現代漢語方言,狹義的現. 立. 代漢語指的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 國. 學. 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筆者在此文所探討的現代漢語指 的是針對臺灣地區現行的普通話。. ‧. (二)拒絕. sit. y. Nat. 《現代漢語詞典》(1996:466)中對拒絕的解釋為「不接受(請求、意見或. io. er. 贈禮等)」;《新華字典》中的解釋為「不答應;明確地表示不願意做或不願意/拒 絕一項邀請,從而侮辱了一位朋友/拒絕請求給予幫助的呼籲」;依據語用學領域. n. al. Ch. i n U. v. 的解釋,冉永平(2006:93)認為, 「拒絕」 (refusal/refusing)這類言語行為是針. engchi. 對對方的請求、邀請或建議之後,說話人所做出的一種「不合作性」選擇。此處 所言的不合作,可以解釋為對說話人的意見或請求採取不配合的回應。前述字典 與冉先生對「拒絕目標」的解釋似乎都有所限定,包含了請求、意見、贈禮、邀 請等,但依實際交際情況的多樣性,我們可以發現到拒絕目標不僅止於這些語境, 其他像購物、提供等,都可以包含在其中。此外,前兩類字典中對拒絕一詞偏向 否定式的解釋,是從言語行為交際後的結果而論,冉先生是從「拒絕言語行為」 本身的動態過程而論,這種交際過程牽涉到了交際的主體(拒絕者與被拒絕者)、 拒絕的目標、內容等,因此可從多個面向闡述。冉先生所提及的不合作「選擇」, 是從拒絕者主體的立場而言,指的是在此拒絕言語行為中,拒絕者有兩個層次的 選擇權力,一是指「答允/拒絕」的選擇權,二是指如何施行拒絕言語行為的選 擇權。 3.

(16)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因此,我們可以說拒絕言語行為涉及多個影響因素,可說是對說話人提出的 請求、提供、邀請或是建議之後,回應者所做的「不合作」回應。 拒絕的表達透過了語言形式與拒絕策略,語言形式屬於表層策略,指的是詞 彙、句法等外在的語言手段;拒絕策略指的是拒絕者選擇性採用的深層說話策略。 關於拒絕的不同種類,唐玲(2004)認為:根據拒絕者的主觀願望不同,又可分 為強烈拒絕、委婉拒絕;根據實際表達情況不同,也可分為「直接拒絕」與「間 接拒絕」等兩大類。. (三)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對文化現象、模式、特徵,以及不同文化之間關係的洞察和. 政 治 大. 批判性的理解。因此跨文化意識不只是外在的知識.更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和素質。. 立. Hanvey(1979:72-87)把跨文化意識稱為文化的敏感性或洞察力,並把文化差異. ‧ 國. 學. 的敏感性分成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認知者對異質文化中表面的明顯文化特徵有 所感知,感覺奇特但不能理解;第二層次,認知者透過文化衝突的某些場合,瞭. ‧. 解到某些與自身文化明顯不同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徵,但反應仍為不理解;第三層 次,認知者透過理性分析,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徵;第四層次,. Nat. sit. y. 認知者透過深入體會目的語所處的文化,已能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來感受其文. al. n. (四)間接拒絕. er. io. 化,達到感其所感的理解。. Ch. engchi. i n U. v. 間接拒絕又稱委婉拒絕。Searle(1975:59-82)在其著作《Indirect Speech Acts》 中提到對間接言語行為的解釋: 「間接語言現象實際上是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 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 。間接拒絕是不直接針對對方的請求、邀請或建議 進行反對,而是通過提出相應理由等其他方式來拒絕。由於拒絕言語行為的面子 威脅性質,為了緩和交際雙方的關係,減輕威脅的程度,間接拒絕就成為了一種 較好的選擇。. (五)假拒絕 「假拒絕」是現代漢語中一種常見的交際現象,指的是違反了「誠意規則」、 心口不一的言語行為,它也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質的準則」 。這種言語行為借用 了拒絕的方式來表達別的意圖,因此它也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 4.

(17) 第一章 緒論. (六)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 Austin(1962)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 首次提出言並不僅僅是用來陳述、描寫或說明的,而是用來實施某一言語行為的。 他將言語行為分為以言指事行為(1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行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以言指事行為又可分為「發聲行為」 (phonetic act)、 「發音行為」(phatic act)和「表意行為」(thetic act)(顧曰國,1999: 8)。 冉永平(2006:75)也提到: 「在很多時候說話人都是在『通過言辭行事』 (doing things with words) 。比如,實施許諾、發出警告或威脅、表示請求、表達命令、進. 政 治 大 (speech acts) 。」日常生活中為了傳遞訊息達成溝通的目的,我們必須使用話語, 立. 行批評等。因此,我們把在一定語境條件下實施類似功能的話語稱為『言語行為』. 但話語並非都僅指字面或話面本身的語義信息,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話語達到行. ‧ 國. 學. 事的目的,即為「言語行為」。. ‧. (七)語用策略. y. Nat. 語用策略是語言使用者在交際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言語策略。比利. sit. 時語用學家 Verschueren(1999)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 n. al. er. io. 語言順應論,認為語言的使用實際上是人們不斷地對語言做出選擇的過程。語言. i n U. v. 的選擇發生在各個層面並具有許多特點,除了語言形式以外,也包含了語言使用 策略。. Ch. engchi. 徐盛桓(1995)也指出:語用策略亦稱話語策略,是為實現語言交際的總體目 標而採取的恰當的對策。錢冠連(2002:165)指出:語用策略,就是話語策略,是 指說話遵守了它們便使交際更順暢、使說話人的行為更符合社會規範的一套措施。 張魯昌(2005)把語用策略定義為:說話人面對特定情境、問題、任務時,從多種 可能中做出的一種選擇,尋找出或創制出的一套方案,也可稱語用方案或語用方 略。 綜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範疇之一「拒絕策略」 ,指的即是在拒絕類型的交際活 動中拒絕者為了能更有效地執行拒絕言語行為因而實現其交際意圖,而採取的計 謀或策略。. 5.

(18)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二、研究範圍 拒絕言語行為為最易造成面子威脅的言語行為之一,指的是針對對方的請求、 邀請或建議之後,說話人回應出的一種「不合作性」選擇。拒絕的情境、目標可 分成多類,本文以學習者實際接觸的情境為出發點,選定了六種間接拒絕與假拒 絕發生的語境來作詳實考察,此六類語境如下: 「拒絕邀請」 、 「拒絕幫助對方」 、 「拒 絕購買物品」、 「拒絕關心(幫助)」、「否定恭維」與「拒絕餽贈」等。 在「拒絕購買物品」的情境中,拒絕者的交際對象設定僅為賣主,除此之外, 其餘的五類語境分別設定了二至三類不同身分的交際對象,包括關係普通的朋友、. 政 治 大 象下所使用的拒絕策略、模式和語言形式。此外,本研究所分析的語料為單向話 立. 熟悉度一般的師長和父母三類,目的欲歸納華語母語者在特定語境與不同身分對. 輪的書面語形式,主要以聽話者(也就是拒絕者)初次回應的單向拒絕言語為主。. ‧ 國. 學. 本研究欲透過六類情境的研究來分析華人常見的「間接拒絕言語行為」與「假 拒絕」的現象,並探討市面上現行教材的相關教學內容,以設計符合學習者角度. al. er. io. sit. y. Nat. 三、研究問題. ‧. 的教學內容。. v i n Ch 行為為目的,包含「拒絕邀請」、「拒絕幫助對方」與「拒絕購買物品」等三類, engchi U 選定緣由是筆者詢問六名來台學習華語文的外籍友人其最常遭遇的拒絕情境,從 n. 本文六類拒絕情境的選定,可分為兩種探究目的:一類以探究間接拒絕言語. 中選定前三類頻率最高者作為代表語境。另一類為以探究假拒絕言語行為為目的, 包含了「拒絕關心(幫助)」 、 「否定恭維」與「拒絕餽贈」等三類語境。盧志芳(2003) 在其相關研究中指出假拒絕言語行為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規約性」 ,例如「程 式類假拒絕」 ;另一類為「非規約性」 ,如「目的類假拒絕」和「玩笑類假拒絕」。 1. 盧先生在研究中認為「程式類假拒絕」指的是人們對於某些言語行為所做出 的慣有拒絕回應。這類的假拒絕大多與華人傳統文化的禮俗和習慣有關,而此類. 1. 關於「程式類假拒絕」 、 「目的類假拒絕」與「玩笑類假拒絕」之介紹,請參見第二章第二節「假 拒絕的定義與分類」部份(p.12-13) 。 6.

(19) 第一章 緒論. 2. 假拒絕的典型環境 大多為恭維、關心(幫助)、感謝、受贈與親暱行為……等幾 類。因此,基於文化因素之考量,筆者主要以與文化因素最為相關的「程式類假 拒絕」為主要研究目的,選定了「拒絕關心(幫助)」 、 「否定恭維」與「拒絕餽贈」 等三個類型作為代表語境。 本文欲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探究本文所選定六類語境分別的華語母語者拒絕策略為何?依拒絕對象(關 係普通的朋友、熟悉度一般的師長和父母)的不同所使用的拒絕策略與模式有何 差異? (二)延續問題一,除了「間接拒絕」、「假拒絕」現象的拒絕策略、模式的語用. 政 治 大. 策略分析之外,其詞彙、句法等語用形式的特點為何?. 立. (三)探究學生的學習意願:何者為最有教學價值,並且可作為首要教學內容的. ‧ 國. 學. 拒絕情境?. ‧. (四)教材分析:探究現行教材中是否出現相關的拒絕教學主題?其拒絕語境與. sit. Nat. y. 策略的頻率為何?並歸納其優缺點以作為教學設計之參考依據。. n. er. io. 第三節 本文架構 al v i 本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描述研究動機與介紹本研究之主題與範 n Ch engchi U 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首先先對拒絕言語行為與假拒絕言語行為理論做概略性 的介紹與描述,接著針對前人研究進行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說明研究 的設定、對象、工具、語料蒐集與研究步驟內容。第四章為拒絕言語行為的相關 理論探討,從拒絕言語行為出發,分別對言語行為理論、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與 面子威脅行為做初步分析,歸納出拒絕言語行為的理論特點。第五章為拒絕語問 卷語料分析與討論,主要以量化角度歸納各語境下不同拒絕策略的頻率,以及分 析拒絕言語基本、常用的語言形式。第六章為現行教材檢視與教學應用,首先先 分析現行教材中關於拒絕的學習內容,接著探討華語學習者相關的學習需求,最 後結合研究結果、教材檢視感想與學習者學習意願三者,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 2. 盧志芳(2003)在其研究中整理了前人研究真拒絕的環境,並將此稱之為「非典型環境」 ,也可叫 「真假拒絕並存的環境」 ;反之,則為「典型環境」 。 7.

(20)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第七章為結論,主要闡述研究結果、回應本文研究問題並說明其中的研究限制及 未來的發展方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21)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本章先對拒絕言語行為與特殊的假拒絕言語行為做初步的介紹與描述,接著 探究前人相關的研究成果作為研究依據的參考。. 第一節 拒絕言語行為的探討. 治 政 大 為實現的因素以及前人學者對拒絕策略研究的相關整理。 立. 本節主題為拒絕言語行為,主要探討了拒絕的定義、性質、影響拒絕言語行. ‧ 國. 學. 一、拒絕的定義與性質. ‧. 「拒絕」(refusal/refusing)這類言語行為是針對對方的請求、邀請或建議之 後,說話人所做出的一種「不合作性」選擇。 (冉永平,2006:93)我們發現到除. y. Nat. sit. 了上述情況以外,「拒絕」也可以指不接受別人的恭維、感謝、關心和幫助。. er. io. 拒絕言語行為牽涉到兩個交際主體(即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衝突性,而. al. v i n Ch 能改變的只有衝突的強弱,因此為了消弭或減輕這種衝突的程度,拒絕者傾向使 engchi U n. 這種衝突會威脅到對方的面子。在拒絕言語行為中,主體之間的衝突性是不變的,. 用拒絕策略,但隨著主體之間認知關係的不同,拒絕者會使用不同的拒絕策略,. 例如:在上級對下級的拒絕時,拒絕者傾向使用直接拒絕策略;而在親密朋友、 平輩的關係時,拒絕者使用「開玩笑策略」的機率較高。由此可知,隨者社會因 素的不同,拒絕策略的使用也有所差異。 由於本質上被拒絕者與拒絕者的衝突性是不變的,但是因語境和角色社會地 位的不同,拒絕者會使用不同的策略來改變衝突的強弱。因此本研究選定了六個 拒絕語境,依序為邀請、受到餽贈、買東西、恭維、請求幫忙和關心(幫助) ,探 討不同語境和社會因素對拒絕策略的使用所造成的差異。一般來說,社會地位高 的會傾向使用較直接的方式來拒絕社會地位較低的人,而彼此擁有較親密關係的 對象,也傾向使用較直接或特別的拒絕方式,反之則亦然。考量學習者最常接觸 9.

(22)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的交際對象,本研究之社會距離變因主要設定了「平輩對平輩」 (朋友) 、 「平輩對 關係親近的長輩」(父母)與「平輩與關係較不親近的長輩」(老師)三類研究對 象。. 二、影響「拒絕」實現的因素 影響拒絕言語交際的實現包含了許多因素,而這些因素在拒絕言語交際中扮 演著不同地位,也發揮了不同的影響力,彼此相互作用地影響著,最後導致了拒 絕言語交際的實現。王曉旭(2006:13-19)在其對拒絕言語行為的實現機制研究 中提到了影響拒絕言語交際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拒絕者的主體認知、拒絕的目標、 情境和話語形式等。. 政 治 大. 立. (一)拒絕者的主體認知. ‧ 國. 學. 上面提到,拒絕言語行為的特徵是拒絕雙方的衝突性,而這種衝突性是不能. ‧. 被消弭的,只能被加強或減弱,而改變衝突強弱的因素主要是拒絕者的主體認知, 包括了年齡、性別、關係、地位高低等,都影響了拒絕者所回應的拒絕策略與話. sit. y. Nat. 語形式,影響了雙方衝突的強度。. io. er. 王曉旭(2006:14)拒絕者的主體認知指的是拒絕者的自我認知、對對方的 認知以及自我和主體關係之間的認知等三個方面。一般來說,關係越近,「拒絕」. n. al. Ch. i n U. v. 就越直接了當,否則就比較委婉;女性的拒絕較男性更為舒緩、溫和;權力較高. engchi. 者傾向使用較直接的方式來拒絕權力相對較為低下的人;地位低的拒絕者往往使 用更間接的方式拒絕地位高的人。. (二)拒絕的目標 由於拒絕是針對對方的請求所做出的回應,因此「拒絕」與「請求」之間有 密切的關係。簡單來說,拒絕的目標即是指被拒絕者所提出的請求或是提供的好 處。除了上述拒絕者主體認知的因素外,被拒絕者所提出的請求性質、難易度以 及方式等,也會影響拒絕言語交際的實現(王曉旭,2006:17-18)。 請求性質主要可以分成正當/非正當3,正式/非正式,私人/非私人請求等。 3. 筆者案:正當/非正當的請求是指請求者的請求內容是否正確、合理。譬如請求者提出希望對 方參與學校考試作弊的事件,此請求內容即可視為不正當。 10.

(23)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當然也有某些請求狀況是處於這些分類之外的,以上僅為概括分類,主要是為了 說明拒絕言語交際的實現也會因某些請求性質不同而相異。影響拒絕者對於這些 請求性質觀感的因素有很多,有時是由於個人主觀感覺,有時是社會、文化價值 觀的因素,因此其中並沒有判斷的絕對標準,僅能就通常情況來說。一般來說, 拒絕「正當請求」會比拒絕「非正當請求」來得更委婉間接。. (三)情境 關於情境的因素,王曉旭也在其研究中提到拒絕言語行為必定在特定的時空 背景下發生,因此對話雙方當時所處的時空條件也形成了影響因素,也就是說拒 絕者對時空環境的認知也左右著他對拒絕言語交際的實現。一般來說,公開場合. 政 治 大. 因涉及他人觀感與眼光,拒絕者考量被拒絕者面子的程度會更高,因此拒絕行為. 立. 會較委婉與間接,反之,私下場合因避免了此因素,所以此類場合的拒絕則較直. ‧ 國. 學. 接了當。. (四)話語形式. ‧. 話語形式即語用形式,是言語交際憑藉的手段,是交際意圖的外在標誌。對. sit. y. Nat. 於說話人,話語形式是他所選擇的交際意圖的外在標誌;而對聽話人,話語形式. io. er. 則是他認知交際意圖的線索(呂明臣,2005) 。因此在拒絕言語行為中,話語形式 是交際意圖的外在表徵,說話人真正的交際意圖透過話語形式傳達出來,而聽話. n. al. Ch. i n U. v. 人也藉由所接受到的話語形式試圖還原說話人的真正意圖。. engchi. 因此,語用形式也是言語行為中不可忽視的主要部分,但是必須注意到的是 語言符號的「侷限性」與「任意性」 (王曉旭,2006:19-20)。拒絕的語用形式是 拒絕者透過自我對語言符號的選擇而構成的,但因語言符號有其侷限性,有時並 不能完整表達拒絕者的真正意圖,譬如「間接拒絕」現象即是此例,被拒絕者必 須要從拒絕者話語表面的意思推導出其真正涵義。此外,由於語言符號的任意性, 有時對拒絕話語形式表面的解讀,也不是拒絕者真正的本意,譬如「假拒絕」的 現象,被拒絕者如果單從話語上解讀拒絕者的回應,可能會對雙方的溝通造成些 許誤解。由於語言符號的這些特點,造就了拒絕語用形式的多樣性,關於這方面 的探討,將在第五章第五節作進一步地分析。. 11.

(24)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三、拒絕的策略 拒絕策略可分為「語篇表層策略」與「語篇深層策略」兩個方面。語篇 表層策略指的是拒絕的詞彙、語法形式,也就是上一部分所介紹的話語形式,這 部分將在第五章第五節作進一步地分析。語篇深層策略指的則是說話的間接程度, 也就是拒絕者所採取的拒絕策略,它並非如表層策略那麼顯而易見,語篇深層策 略有時無法從表面得知,需要加以推導才能得知拒絕者真正的交際意圖。 關於深層拒絕策略的種類,各家學者已有豐碩的相關研究,重要代表學者如 馬月蘭(2000)針對了中美學生設計了包含五個情境的拒絕問卷,總共歸納出了. 政 治 大 (6)假同意策略(7)暗示策略(8)模糊表達法策略(9)開玩笑策略(10)客觀策略(11) 立 (1)迴避策略(2)轉移請求者的注意力(3)推遲策略(4)批評教育策略(5)建議策略. 主觀策略等十一個策略。謝佳玲、賴紋萱(2010)設計了包含四個典型拒絕情境. ‧ 國. 學. 的問卷,探討拒絕策略與情境因素的互動,將拒絕策略分為主體策略與輔助策略, 兩者策略又可細分為許多子策略,如下表:. ‧ y. 1.直接說不. io. 明確說出「不行」或「不要」. 2.否定意願. n. al. 表達沒有意願. er. 直接主體策略. i n U. 1.建議. 主 體 策 略. v. 提供受話者另一項選擇. e n g 陳述拒絕的理由 chi. 2.阻礙因素. 間接主體策略. 輔 助 策 略. Ch. sit. Nat. 表 二-1 謝佳玲、賴紋萱(2010)拒絕策略之類型整理. 3.否定需求. 表達不需要對方的建議或提供. 4.拖延. 以模糊的話語延遲決定的時間. 5.批評. 提出負面評論. 6.謙虛客套. 貶低自己的貢獻. 1.假設. 設定未來可能接受的條件. 2.道歉. 使用道歉的言詞. 3.道謝. 使用感謝的言詞. 另外,美國學者 Beebe(1990)等對拒絕策略的研究也甚為著名,被許多研究者 12.

(25)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普遍採用。Beebe 等人認為拒絕策略是由語義公式(semantic formula)和附加語 (adjuncts)所組成的。拒絕是通過一套數量相當有限的直接與間接的「語義公式」 來完成的。根據「語義公式」出現的順序、頻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拒 絕可以分為直接與間接兩大類。直接拒絕語包括施為型與非施為型兩類,施為型 包括「我拒絕」 ,後者包括「不」以及「我不能」 、 「我不會」 、 「我不認為」等。間 接拒絕語則分為表達遺憾、願望、理由或是解釋、替代、為將來或是過去接受設 置條件、承諾將來接受、表達原則、表達哲理、企圖說服說話人、作為拒絕功能 而接受、規避等十一種語義公式。 「附加語」為一種自身不能獨立存在完成拒絕功 能,而必須依附在其它拒絕言語的言語表達,主要包含四類:一是表達正面觀點、. 政 治 大. 情感或表同意;二是表達移情;三是補白語;四是表達感謝或是欣賞。 由於各家學者拒絕策略的依據皆有所不同,故本文選定 Beebe、謝佳玲與馬. 立. 月蘭等學者以情境因素列入考量所歸納的拒絕策略作為參考依據,為本文分析問. ‧ 國. 學. 卷語料時判定策略的依據。. ‧. 第二節 假拒絕言語行為探討. sit. y. Nat. 假拒絕屬於間接拒絕言語行為的一種,因為這種言語行為借用了拒絕的方式 來表達了別的意圖,因此它也屬於間接言語行為。因其在拒絕現象中的特殊性,. io. n. al. er. 故筆者特闢本節探討相關的定義與概念。本節中先闡述了假拒絕的定義與分類,. i n U. v. 接著探討假拒絕的特點,最後對前人學者對假拒絕策略的相關研究成果做初步整 理。. Ch. engchi. 一、假拒絕的定義與分類 「假拒絕」有別於一般上節曾提到過的「拒絕」定義,假拒絕指的是所有違 背誠意原則,不是真心實意的拒絕,也就是借助拒絕的形式來表達別的意圖的言 語行為。盧志芳(2003)在其對假拒絕的研究中指出假拒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 屬於「規約性」 ,例如「程式類假拒絕」 ;另一類為「非規約性」 ,如「目的類假拒 絕」和「玩笑類假拒絕」兩類。 盧先生認為「程式類假拒絕」指的是人們對於某些言語行為所做出的慣有拒 13.

(26)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絕回應,這類的假拒絕大多是出於華人傳統文化的禮俗和習慣,例如在面對他人 的讚美時,心理雖然暗自欣喜,但口頭上卻做出不承認、不接受的回應;又例如 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或好意時,受益者往往不會第一時間接受,而會先再三推遲, 最後才狀似勉為其難的接受。這類的假拒絕回應被視為華人傳統文化「謙虛」與 「含蓄」的表現,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出於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並不 僅僅反應了偶發的拒絕現象。基於文化因素,程式類假拒絕是帶有社會性的,也 因為是一種社會交際上的習慣,因此也有較固定的表達模式(盧志芳,2003:5-8)。 對於「目的類假拒絕」的定義,盧先生認為是說話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採 用的手段,例如表達矜持、生氣、算計別人或是掩飾自己某種情感,例如一對熱. 政 治 大. 戀男女和朋友相處時,朋友起鬨希望男女生能做出一些親密的舉動,女方嬌羞的 拒絕,此時即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情感所做出的假拒絕。. 立. 「玩笑類假拒絕」指的則是拒絕者的拒絕只是一種玩笑的手段,與拒絕者的. ‧ 國. 學. 誠意並不相關。例如下面這段對話:. 男: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來臨,天底下又只剩你一個女生的話,我就勉為其難. sit. Nat. 女:你想得美!我就算孤單到死也不會嫁你!. y. ‧. 的娶妳好了!. er. io. 上面這段對話很明顯可以看出玩笑的意味,交際雙方互相調侃、貶損對方,使氣. al. 氛輕鬆愉快,並不論及誠意與否。這類的假拒絕比較簡單,也比較容易識別,大. n. v i n Ch 多包含了玩笑的話語或語氣。此外,此類假拒絕通常出現在關係熟悉的人之間, engchi U 因此言語損及對方時拒絕者也不覺得會對面子造成威脅。 盧志芳(2003:8)指出,「程式類假拒絕」是一種習慣用法,與文化背景關 係較密切; 「目的類假拒絕」與「玩笑類假拒絕」則是一種臨時用法,是說話者根 據具體語境所選擇的言語方式。考量適用性與文化因素,故本研究選擇「程式類 假拒絕」出現的語境來作進一步的探究。. 二、假拒絕的特點 姚穎(2012)在針對虛假拒絕言語行為的研究中整理了四類假拒絕的特點: 14.

(27)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一)虛假性 從字面上來看, 「虛假性」是假拒絕言語行為最明顯的特徵,指的是拒絕者基 於交際禮節的需求,必須違背自己的心意,假裝拒絕對方的請求或是幫助。例如 以下的例子:(A、B 為朋友,A 受邀至 B 家中吃飯,為了感謝對方熱情的款待, 於是準備了禮物送給 B) A:真不好意思打擾你了,這是一點小小心意,請你收下! B:唉唷!人來就好了,不用送禮啦! A:只是點水果,你就收下吧。 B:那好吧,謝謝你!. 立. 政 治 大. (筆者生活觀察實例).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B 並非真心拒絕 A 的好意,而是基於禮貌的推辭,. ‧ 國. 學. 而 A 也知道 B 的此番用意,於是再次贈送表現自己的誠意,欲使 B 收下禮物。假 拒絕的「虛假性」特點在 B 第一次拒絕 A 時顯現。. ‧. (二)矛盾性. y. Nat. sit. 由上面特點一的例子,可以知道 B 並不是真心想拒絕 A 的禮物,但考慮到立. er. io. 即接受別人的禮物可能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因此他實施了假拒絕言語行為。在. al. n. v i n Ch 因此給人一種「心口不一」感覺。由於拒絕者處於此種「矛盾」的心理,因此才 engchi U 實施假拒絕言語行為時,拒絕者原意不想拒絕,但基於某種因素又不能不拒絕,. 實施假拒絕言語行為來滿足當時交際情境的需求(姚穎,2012:32)。 (三)共識性. 姚先生認為假拒絕言語行為還具備了「共識性」的特點。指的是交際雙方必 須對假拒絕言語行為的「虛假性」達成共識,如此一來交際才能順利進行。 以特點一的例子來說,如果在 B 第一次禮貌性的拒絕之後,A 並無法瞭解 B 的「假拒絕」心意,認為 B 是真心的拒絕的他的好意,那麼他可能會認為自己的 面子受到了威脅因此不高興,當然也不會做出再次送禮的動作。相反地,如果 B 做出假拒絕後,發現 A 並沒有堅持再次送禮,那麼 B 可能也會覺得不高興,覺得 A 並不是真心想要送禮,所以覺得他很虛偽。因此,此種共識是假拒絕言語行為 15.

(28)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也因為有此種共識,假拒絕言語行為才能成立。 (四)非公開性 非公開性指的是「交際目的」的非公開性。姚先生指出一個人的活動與交際 動作無非都是「動機」所引起的,假拒絕言語行為亦是某種內引的動機與意圖驅 使而實施的,企圖使對方藉此言語行為瞭解拒絕者的內在隱含訊息,從而順利達 到交際目的。既為「隱含」的交際意圖,必不會同於字面上的意思。因此我們可 以說假拒絕言語行為的字面意義具有公開性,但字面下隱含的真實交際意圖則具 有「非公開性」,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三、假拒絕的策略.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盧志芳(2003:27-31)在其對假拒絕言語行為的研究中,歸納出了八類假拒 絕策略如下表二-2,筆者欲以盧先生之假拒絕策略為標準,與本研究歸納出之假. ‧. 表 二-2 盧志芳(2003)假拒絕策略類型之整理. (2). 直接拒絕. (3). 迴避話題. (4). 解釋說明理由. (5). 慣用語. er. 勸說. 說明. al. v i n Ch 直接說不,或是表達否定的意願和能力 engchi U. 勸說對方、批評教育對方以及指責對方等情況. n. (1). io. 假拒絕策略. sit. Nat. y. 拒絕策略相比較。. 包括轉移話題和推遲. 說明客觀原因或是表達自己一直以來的處事原則或 習慣 使用慣用語、俗語或諺語 有學者歸類於「迴避策略」,但某些情況並非為了迴. (6). 開玩笑. 避(減少對對方面子的傷害),有時是因為對方是比 較熟悉的人,或是對方的言語行為也是開玩笑. (7). 建議. (8). 其它. 提供給對方另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指使用多種拒絕策略,如直接拒絕—解釋說明理由, 或是直接拒絕—勸說等 16.

(29)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本研究對於假拒絕言語行為的探究範圍設定在「程式類假拒絕」 ,設計了「否 、 「拒絕關心(幫助)」與「拒絕餽贈」等三類典型的假拒絕語境,根據盧 定恭維」 志芳(2003:20-30)研究指出,典型的拒絕環境主要是恭維(或稱讚)、感謝、親 暱行為和關心(幫助)。「典型環境」指的是除了一些特殊的情況外,出現在這些 言語行為之後的拒絕言語行為都是假拒絕言語行為。反之, 「非典型拒絕環境」指 的是「真假拒絕並存的環境」 ,如邀請、請求、提供等,在此類環境中出現的拒絕 言語行為並不像典型的拒絕環境那樣容易識別。因此筆者選定此三類語境,試圖 從中探究華人文化背景影響下的假拒絕言語行為。.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政 治 大 關於漢語拒絕策略的探討,國內近年來陸續有相關的研究,可分為單語分析、 立. 文化差異性觀點的拒絕性策略研究、語言學習的正負遷移與相關的教學研究等三. ‧. ‧ 國. 學. 類。. sit. y. Nat. 一、關於拒絕語的單語研究. er. io. 此類文獻主要針對華語進行拒絕相關的研究,歸納出拒絕策略與相關的拒絕. al. n. v i n Ch 廖招治(1994)探討在台灣人使用國語拒絕語的策略、原則,並提及其他語 engchi U 言的拒絕語語料,以進而瞭解世界上大部份語言共通的拒絕策略與原則。研究中 模式。. 的拒絕語來源包括作者本身的經驗與觀察,分別對不同年齡層進行訪談,以及大 學生與教師所提供的拒絕語談話等,研究結果歸納出了 22 項的拒絕策略與六個禮 貌原則。最後探討台灣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即不同的少幼年年齡階段(8-13 歲), 在拒絕策略使用上的差異。廖先生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比了台灣人與美國人的 拒絕行為,發現台灣人通常遇到尷尬的場面時,通常採取「點到為止」 (marginally touching the point)的速戰速決方式,藉此將尷尬程度減至最低。此研究初步分析 出了漢語二十二種不同的拒絕策略,以及和其他語言共通的拒絕策略與原則,對 於本研究拒絕策略的整理,頗值得參考。 謝佳玲、陳靜怡、胡家榮(2004)對華語拒絕行為的研究根據了「電子語料」 17.

(30)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與「電話語料」兩類的真實語料演繹出了請求情境的華語拒絕模式,並且詮釋了 其在特定社會因素下之運作。此研究對於本研究之省思有三點:1.此研究為真實 語料,分別反應了口語與書面語兩種溝通媒介的特點,由於本研究採取語篇補全 的問卷研究方法,因此由此處可看出書面語語料蒐集方式之侷限性與未來可補充 之處;2.因此研究的影響與建議,本文也依據語料歸納出了初步的拒絕模式融入 教學內容;3.此研究中指出拒絕言語行為與其拒絕目標有其相依性,此點也可在 本研究的部份語境中相應。針對拒絕目標的不同,拒絕者會有不同的拒絕理由, 例如請求搬家的語境下,拒絕者會表示自己的力氣不夠;邀請外出運動的語境下, 拒絕者會提出疲累、體力不足的相應理由。. 政 治 大. 謝佳玲、賴紋萱(2010)的研究比較了請求、邀請、建議、提供四種情境的 口語交談及難度感知調查。其研究結果補充了與拒絕相關之文獻理論,在社會地. 立. 位、社會距離、年齡、性別之外,歸納出影響拒絕策略的其他重要情境變因。此. ‧ 國. 學. ,而且其研 研究的情境類型與本研究選定之情境有重疊之處(請求、邀請、提供) 究從拒絕難度、損益平衡與即時性三者深入討論,為本研究未涉及之處。探討此. ‧. 研究使筆者對於華語拒絕理論進一步地分析、認識皆有極大的幫助。此外,研究 最後提出語用教學建議,可作為本研究設計教學情境與編寫教學內容時重要的參. n. a. l C 二、文化差異性觀點的拒絕性策略研究. hengchi. er. io. sit. y. Nat. 考依據。. i n U. v. 根據文化差異的觀點來研究拒絕策略的研究較多,大多是從中西拒絕策略的 共通性與差異性來做闡述。 Liao 與 Bresnahan(1996)的研究設計了六個請求的語境,以美國和臺灣的大 學生為調查對象,考察他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境時拒絕的現象與表達方式,並 對比了中英母語者在使用拒絕策略時的相異之處,例如以下幾點:(1)美國人較 不容易拒絕朋友而臺灣人較不容易拒絕家人。(2)兩類研究對象在拒絕時採取不 同的慣用表達形式和策略。(3)兩類調查對象在使用道歉禮貌用語的頻率相似。 (4)臺灣人在使用拒絕策略時比美國人更節省。此研究結果對於相關的拒絕現象探 討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此研究所調查的情境僅限於對請求所作的拒絕,其 他的拒絕情境並未被列入討論。 18.

(31)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馬月蘭(2000)的研究透過對五個拒絕語境的歸納分析,總結出 11 種拒絕策 略,進而說明了中美語篇深層策略的共性,為英漢兩種語言的學習者和第二外語 學習者提供了可行的拒絕策略。此研究所歸納出的拒絕策略對本研究拒絕策略的 分析與後續教學內容的設計極具幫助。 王愛華(2001)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了英、漢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模式與社 會因素之間的關係。研究中將每一個拒絕言語行為序列劃分為三個層面,即中心 言語行為、輔助言語行為和修飾語,每一個層面又分為多種類型,其對拒絕策略 的歸納對本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三、語言學習的正負遷移與相關教學研究. 政 治 大 此類文獻主要是從學習者角度出發,探討學習者的母語是否對學習者有負面 立. 遷移作用。. ‧ 國. 學. 大崎由紀子(2011)採用語言完成測驗問卷的研究方法,收集了日籍華語學 習者、華語母語者與日語母語者的拒絕語料。研究結果顯示,當對象為教師時較. ‧. 對象為朋友時的拒絕更難習得。此外, 「請求」與「提供」的情境,對日籍華語學. sit. y. Nat. 習者來說較難拒絕,因為學習者較少接觸此類情境。此研究提供了社會距離變因 對拒絕言語行為的影響,如老師和朋友間的得體拒絕對學習者來說較為困難。研. io. n. al. er. 究中對於特定拒絕環境的難度也作了分析,對於本研究的教學應用層面、學生學 習難點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Ch. engchi. i n U. v. 李婉妤(2005)的研究收集了 30 位本國人及英語為母語的 30 位美加籍華語 學習者的口語拒絕語料,分析探討拒絕請求與拒絕邀請情境中,華語學習者(中 介語)及本國人(母語)拒絕策略的異同之處,並藉由研究結果來探究研究對象 背後拒絕態度及觀念是否存在著文化差異。 此研究分析了華語學習者(中介語)及本國人(母語)拒絕策略的異同之處, 著重在語用上的負遷移,即華語學習者因為有限的華語文程度,拒絕時傾向使用 說「不」的直接策略,缺乏可應用的拒絕策略。值得思考的是,此研究是從學生 已具備的華語能力去分析其應用的拒絕策略出發,而本研究欲以常用的拒絕策略 為教學內容,教導學生應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拒絕策略。從李婉妤的研究,也可 瞭解學生依據程度不同所具備的拒絕語用能力,可作為本研究設計教學內容時的 參考。 19.

(32)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賴紋萱(2012)考察了華語學習者在拒絕策略的選擇、順序、內容與華語母 語者、英語母語者的相異之處,並且歸納了華語學習者使用拒絕言語行為的難點。 研究結果顯示華語學習者在拒絕行為上的選用、內容、順序方面皆偏向英語母語 者,產生語用遷移。在社會距離因素的影響下,華語學習者也傾向使用固定的拒 絕策略。此外,研究歸納了學習者常見的兩種語用失誤,其一為社會語用失誤, 包括了過高的直接程度、過低的直接程度與自謙程度的過與不及;其二為語用語 言失誤,包括情態詞、規避詞以及句末虛詞的誤用、空缺。此研究結果相關的學 習者學習難點分析以及在編寫教學內容上的建議都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進 一步延伸的拒絕教學也有重要的幫助。. 政 治 大. 楊雪(2012)以「結構—功能—文化」三者結合教學原則和功能法教學理論 為指導,從語法結構、語義和語用三方面對漢語拒絕功能項目的五類表達方式進. 立. 行考察。其研究中對於「歉意+原因」與「(表示感謝)+原因」等兩類表達方式的. ‧ 國. 學. 分析與教學建議,皆為本研究設計教學內容的參考。. ‧. 第四節 小結. sit. y. Nat. 「拒絕」是交際中常見的言語行為,由於其屬於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因此在. io. 期盼能對拒絕言語行為有更深入的認識。. n. al. er. 交際時容易引起誤解。本章初步整理了前人學者對於拒絕領域的探討與研究成果,. i n U. v. 本章除了對「拒絕」、「假拒絕」做了相關的介紹外,在第三節的前人研究探. Ch. engchi. 討中可以發現,許多的研究成果極為豐碩,大部分的研究議題著重於拒絕策略的 歸納,相較之下,對於教學層面的研究與嘗試較新穎。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之後, 除了文化差異觀點的拒絕性策略與語言學習的正負遷移研究對本文涉及的研究問 題沒有直接性關連之外,其餘前人學術成果對本研究三個層面皆有重要參考價 值: (1)拒絕策略語料分析之參考依據:本文選定 Beebe、謝佳玲與馬月蘭等學者以情 境因素列入考量的研究結果為參考依據,為本文拒絕策略語料分析之分類依據。 (2)假拒絕語境的選定:根據盧志芳(2003)對假拒絕言語行為研究中的分類,選 定「否定恭維」 、 「拒絕關心(幫助)」與「拒絕餽贈」等三類拒絕語境,試圖從中 探究華人文化背景影響下的假拒絕言語行為。 (3)教學設計參考依據:賴紋萱(2012)與楊雪(2012)對拒絕言語行為相關的教 20.

(33) 第二章 拒絕言語行為之介紹與文獻探討. 學研究上皆有重要成果,例如楊雪研究中對於「歉意+原因」與「(表示感謝)+ 原因」等兩類表達方式的分析與教學建議,與本文教學主題相關,對本文設計教 學內容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34)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2. i n U. v.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即研究者採用問卷(questionnaire)、 訪談(interview)或觀察(observation)等技術,從母群體成員中,蒐集所需的資 料,以決定母群體在一個或多個社會變項或心理學變項上的現況,或變項間的關 係(王文科、王智弘,1996:22)。本研究主要以調查研究法中的問卷調查 (questionnaire survey)為主,探討在特定的拒絕語境中,對不同身份的對象所使 用的拒絕策略;以訪問調查(interview survey)為輔,訪問受試者對「拒絕」議題 的相關看法與感受。.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設定及對象 一、問卷研究設定. sit. y. Nat. io. er. (一)情境選定. al. v i n Ch 絕購買物品、否定恭維、拒絕餽贈以及拒絕關心(幫助)等六類語境作為基礎, engchi U n. 情境設定為問卷內容的重點之一,筆者選定了拒絕邀請、拒絕幫助對方、拒. 設計相關的情境問卷,題目前會附上情境說明,請受試者想像自己身處於情境中 會說出什麼樣的回答,請他們寫下自己的答案以完成問卷的對話。. (二)社會地位變項 情境主題相同,但對話角色輩分高低的不同,亦可能影響受試者的回應,造 成語言輸出的差異。因此,問卷中加入「社會地位」 (social status)的變項,而這 些社會地位差異所造成的語言輸出的不同,也正是華語學習者常面臨的真實情況。 情境中除了「拒絕購買物品」語境中限定的對話角色(買方與賣方)之外,在其 他五個情境中分別加入不同的對話角色,此三類角色為華語學習者日常生活中最 常接觸的交際對象,分為關係普通的朋友、熟悉度一般的師長和父母。 23.

(36) 現代漢語拒絕言語行為與策略及其教學探究.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共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臺灣生活生長,母語為華語的人士,主要 探究其在六類情境中的拒絕策略、模式和語言形式;另一類是來臺學習華語之外 籍人士,主要探究他們對於拒絕情境的學習意願。.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透過調查研究法中的問卷調查方式來蒐集語料,運用的研究工具 主要為問卷,並依實際情況對部分受試者進行訪談,另一部份以真實語料蒐集作. 政 治 大. 為補充說明。問卷施測時暫不指定華語母語人士的身分、背景,但問卷內容需要. 立. 受訪者填寫其基本資料,事後進行問卷分析時可依此做分類與歸納;外籍學生不. ‧ 國. 學. 分程度皆進行問卷調查,事後再做相關分析。 研究設計構想如下:. ‧. 一、母語者拒絕語問卷. y. Nat. io. sit. 問卷為本研究蒐集語料主要的方法。問卷調查係將研究的相關變項,諸如自. n. al. er. 變項、中介變項、依變項等,編製成問卷作為調查工具,提供受試者填答,再將. i n U. v. 填答資料進行統分析。以下介紹問卷內容與題目安排順序,關於問卷完整內容請 參見附錄一。. Ch. engchi. (一)題目設計 問卷內容之六大類情境均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況,包括拒絕邀請、拒絕 幫助對方、拒絕購買物品、否定恭維、拒絕餽贈以及拒絕關心(幫助)等。每個 題目前均有情境說明,讓受試者瞭解情境的狀況,並假定自己如身處其中,會做 出怎樣的相應回答。此外,在拒絕邀請、拒絕幫助對方、拒絕購買物品以及拒絕 關心(幫助)等情境說明中會提醒受試者的回答目的必須拒絕對方,由此來確立 語境,以蒐集到相關的拒絕語料。問卷的六個情境內容設計如下頁表三-1:.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To ensure that Hong Kong students can have experiences in specific essential contents for learning (such as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Chinese Language Assessment Tools” tailored for NCS students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further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to support NCS students’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Review of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