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

在文檔中 史景遷的歷史敘事研究 (頁 32-38)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歷史學家汪榮祖(1940-)說:「史筆蘊更詵弖,絕非幻想或浪漫情調,而 是培養歷史眼光與想像刂,經詵弖培育之史識更能洞察歷史之精髓,因而得其神 而益見其傳真之餘,更能傳神……故史家治史,智度之外尚頇神會。」51文學重 在美感想像與興發感動;史學則重在「實錄」與求真。然而史學與文學藝術結合,

並非完全棄實求虛,而是能增加史家在歷史當中的直覺美感經驗,進而提升對歷 史事件的理解與同情,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正是一部史學與文學相融 的著作。司馬遷善於敘事,將歷史人物、情節與場景緊密結合,製造戲劇性的氛 圍,例如《荊軻列傳》的「圖窮匕見」情節,荊軻拿著匕首在大殿上追著秦王,

秦王只好繞著柱子跑,藉以躲避荊軻的追擊,這就鮮明的寫出了荊軻的勇猛與秦 王的慌亂,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司馬遷也善於描寫人物,洞察人物的內心面 貌,如項羽和劉邦看到秦始皇巡遊陣仗的威儀氣勢後,項羽說出我會取代他;而 劉邦則說我可以像他一樣,雖然兩人都有取而代之的意味,但項羽的言談表現出 輕浮外顯,而劉邦則較為穩重內蘊。透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內心獨白等細節描寫,

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以符合人物身分的口吻,體現遙體人情的想像。史景遷崇 尚司馬遷的敘事風格,他同樣透過文學的敘事技巧與豐富的歷史想像力,將史料 化作一篇篇有趣故事,使人物躍然紙上。他認為文學的語言是讓歷史更接近藝術,

同時能夠獲得某種道德性的價值批判,汪榮祖「史蘊詩心」的內涵正是如此。史 家蒐羅史料,經過詳細的考證,最後呈現的歷史故事雖然真實,但卻了無生趣,

只有傳真而未達傳神的境地。歷史若能透過敘事技巧來重述,更能探求歷史事件 的本真,洞察細膩幽微之處;透過史家敏銳的觀察與文學的想像技巧總綰人情,

探入人們心中的世界,對史料不足之處做出補充,揭露歷史現象的原貌。透過史 料基礎與想像同情合而為一,再現歷史記憶感發的真與美,即是史家最重要的任 務。

然而,可惜的是,過去多年來在史景遷歷史敘事研究中,基本上皆是中國學 者的論述占絕大多數,而臺灣對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則相當稀少,目前研究者所蒐 尋到最直接相關的文獻即是侯方峰的博士學位論文《史景遷的歷史敘事研究》52 與其〈論史景遷的歷史敘事寫作〉53一文,是明確地以史景遷歷史寫作為對象,

並以其中的客觀性及文學性辯析上對史學史的意義為一重要的里程碑。前者利用 後現代主義史學理論對「事實」與「價值」的合一,以及荷蘭歷史學家安克斯密 特(Franklin Rudolf Ankersmit)「敘事實體」與「歷史經驗」理論的關係從新梳 理,對史景遷在歷史敘事上的內容、形式、觀念和思想等三個面向進行分析,發 現他對生命經驗和史料的重視、語言結構和視角方面獨樹一幟的巧創,達到認清 史景遷歷史寫作之價值和缺陷,他指出史景遷在歷史敘事的實踐上有以下特點:

51 汪榮祖,《詩情史意》,臺北:麥田,2005 年,頁 17。

52 侯方峰,《史景遷的歷史敘事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論文,2014 年。

53 侯方峰,〈論史景遷的歷史敘事寫作〉,《東嶽論叢》,第 35 卷第 3 期(2014)頁 64-69。

「講究史學作品的文采」、「對史學普及的重視和貢獻」、「重視敘事背後的史料支 撐」、「關注歷史中的鮮活個體」、「勇於嘗詴的治學精神」。54歷史研究隨時間進 展,開始走回傳統敘事,但歷史敘事於學界才剛起步,絕大多數仍不接受這種富 含文學性的敘事筆法,他們認為這種方式將使史實與小說在形式上沒有差異。然 而小說家與歷史學家最大的不同在於歷史學家所追求的是試圖找出真相。因此歷 史敘事重點仍是以史料為基礎、重視時間和空間觀念與合情合理使用敘事筆法。

史景遷的歷史敘事手段對於現代史學來說有開創性的意義,他能在真實與虛構之 間取得平衡,不失史學家應有的態度。後者旨在探求史景遷如何「確認事實」與

「描述事實」為目標,從中分析長期以來學界對於他的歷史書寫評價多持正反兩 派爭論,然而史景遷的歷史想像絕非空想,而是掙脫了史料的束縛;史景遷運用 敘事筆法絕非如小說般虛構,而是引發出更為豐富的歷史情感,史景遷在歷史敘 事上結合了其在人文關懷的探究,也展示了歷史傳播的普及優勢。不過無論是該 論文或期刊論文,其所觸及領域仍以史學理論為重,而在文學批評理論上篇幅所 占有限(僅部分觸及敘事學)。而在臺灣的研究裡,僅謝昕昊〈由《婦人王氏之 死》試評史景遷的寫作意識〉55一文,該文類似書評,前半段介紹此書的產生背 景、無法逃脫命運的主角、文本的史料來源以及內文大意作一概述。後半段開始 點出此書在史學辯證中的缺陷:作者認為不管是《郯城縣志》或是《福惠全書》, 主觀意識成分過重,這樣的材料真實性是否不足,且書中對話之詳盡,摻入作者 的想像力,這樣的情節造成讀者難以區分孰真孰假。該文雖為試評史景遷的寫作 意識,但仍舊在於對史景遷史學辯證功夫上的討論,仍未曾觸及寫作者的敘事態 度或是敘述視角之展現。不過該文仍清楚提出史景遷在史料選擇上的相關問題,

可詳加探究。另一方面,王海龍的《遭遇史景遷》是目前唯一一本研究史景遷的 專書,該書分為〈遭遇史景遷〉、〈史景遷五章〉以及〈漢學的悲劇〉三部份。〈遭 遇史景遷〉主要從其治學背景出發,同時他也指出,史景遷身為海外漢學家,筆 下的中國世界竟沒有一點「西方人」的視角,而是盡可能地融入對方的文化;另 一方面,由於我們身處中華文化許久,早已認為許多歷史掌故都已讀透,而在史 氏的作品中,所展現的是一種從新認識自身文化的方式。〈史景遷五章〉是作者 1998 年在美國聽史景遷的演講,在演講中史景遷說出的五個故事(但這五個故 事並不完整),作者稱自己「戲擬」史景遷的敘事功夫,因而為史氏完成了當初 未完成的五個故事(詳見王海龍的《遭遇史景遷》)。而〈漢學的悲劇〉一文則是 說道早期的西方人對中國這個遙遠的東方國度充滿好奇,但自文藝復興以降,僅 有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遊記對中國作了紀錄,而後「漢學」才慢慢的有較 系統性的研究。在這一章中較多的是對中西方在文化或學術交流上的困境與解決 之道,同時也展示了漢學的一個發展流脈。該書對史景遷的歷史敘事手段表示贊 同,他說「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超乎具體的、瑣碎的事實之上的歷史的真實,並通

54 侯方峰,《史景遷的歷史敘事研究》,頁 153-157。

55 謝昕昊,〈由《婦人王氏之死》試評史景遷的寫作意識〉,《新北大史學》第 2 期(2004),頁 187-190。

過對這種真實的認知而對人生更更深刻的體悟。」56不過這本書仍未呈現史景遷 的歷史寫作是如何進行的?又是以何種角度來看這些歷史人物或事件?也因此 這些部分仍是本論文極力著墨之處。

史景遷是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著名的史學家,其史學考證功夫自是有 一定程度,他致力於使文學和史學相結合,在史料的蒐集上盡力做到完整,而在 故事敘述上也做到「無一字無來歷」的考據精神。他以文學性筆法書寫歷史,再 現歷史記憶,這又有別於傳統史家。因此本文雖以「史景遷的歷史敘事研究」為 題,但相關討論內容則著重在《婦人王氏之死》一書的敘事手法、夢敘述以及採 用《聊齋誌異》此一帶有虛構性的文學材料等特徵,以清楚展現史氏在深入展現

「人」這一主體之外,身為史家的觀照角度以及敘事筆法之呈現效果,除卻以上 關於史景遷歷史敘事的直接文獻討論外,以下整理前賢所耕耘《婦人王氏之死》

相關的研究成果。

圖 2-1-3 文獻探討範圍

史景遷鎔鑄中西,以明清思想文化史為經,以西方漢學史為緯,在龐雜的中 國史料中編織出一篇篇過去的生活圖像。然而許多學者認為史景遷的敘事宛如一 位小說家,毫無史學家的嚴謹,王海龍對此表示「文章畢竟是寫給人讀的,如沒 更魅刂,文筆枯澀,不管學問多好,見解多新,沒更人讀或讀者太少自然會減少 它的作用和影響刂。」57究其實,史學研究是一個古老的學問,它在過去以客觀 穩重和事實真理為依據而接近科學範疇的陣線。而隨著時間的發展,現今的史學 受到許多學派的影響(如後現代主義)而有所變革,史景遷也以自己的文學藝術 寫作手法來為史學開創新的道路,但整體而言整個史學界仍是遵循原有套路,史 氏的創新就成了學界的特例。齊克彬對此也表示「他的著作並不注重傳統學院派 對資料的分析和理論與詮釋範式的建構,善於在僵化的史料背後,重新圕造或捕 捉逝去的時空和人物的生命,他是為大眾寫作。」58史氏的史學見識,朱政惠認 為「史景遷的史學見識,首先在於他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動態考察及其深層思

56 王海龍,《遭遇史景遷》,上海:上海書店,2007 年,頁 25。

57 王海龍,《遭遇史景遷》,頁 10。

58 齊克彬,〈史景遷的中國歷史研究〉,《國際漢學》,第 1 期(2005),頁 166。

史景遷

《婦人王 氏之死》

歷史敘事

索……史景遷史學識見的又一重要表現,尌是很關注下層术眾史的研究,」59

索……史景遷史學識見的又一重要表現,尌是很關注下層术眾史的研究,」59

在文檔中 史景遷的歷史敘事研究 (頁 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