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相關作品介紹

在文檔中 史景遷的歷史敘事研究 (頁 50-55)

第二章 史景遷的史學道路

第三節 相關作品介紹

史景遷著作非常豐富,迄今出版作品近 20 部,102包括《康熙與曹寅:一個 皇室寵臣的生涯揭秘》(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1966 年)、《改變 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1969 年)、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

(1974 年)、《婦人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The Death of

Woman Wang)

(1978 年)、《從明到清:17 世紀中國的征服、地區與延續性》(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1979 年,與 John E. Wills Jr 合著)、《對中國、東亞新規則的歷史先例》(The

Historical Precedents for Our New Regulations with China, East Asia Program)

(1980 年,與 Paul Cohen, Steven Levine 合著)、《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 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1981 年)、《利 瑪竇的記憶宮殿》(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Ric-ci)(1984 年)、《胡若望的疑 問》(The Question of Hu)(1987 年)、《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革命與戰爭、

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1990 年)、《中國縱橫

──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in History and Culture)(1992 年)、《上帝的中國之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國》(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

(1994 年)、《大汗之國:西方眼 中的中國》(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1998 年)、《毛 澤東》(Mao Zedong)(1999 年)、《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Treason by the Book)

(2001 年)、《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2007 年)。其著作無論在西方或是中國、臺灣地 區都非常受歡迎,幾乎一上架就會有中譯本的出現。

史景遷的作品有著高超的歷史敘事技藝,洞察敏銳、獨特且深邃,也使得他 成為暢銷歷史著作寫手。他不僅描繪出眾多的歷史人物,而且擁有能夠駕馭他們 的能力,讓他們躍然於書上。在他的作品中,人物是真實、可靠、生動的,同時 也展現出人物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在他筆下的人物是多采多姿的,如雄心壯志的 康熙、抵抗世事變遷的張岱、富有宗教熱情的洪秀全、異於常人的胡若望、善於 記憶的利瑪竇以及命運多舛的王氏,從而吸引廣大的中西方讀者。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一書以〈遊〉、〈治〉、〈思〉、〈壽〉、

102 詳見朱政惠,〈史景遷史學探要〉,《史學月刊》,第 1 期(2009),頁 100。

〈阿哥〉、〈諭〉六個章節揭露出他鮮為人知的一面,是一本全面性展示康熙內心 的種種歡愉、猜疑、無奈,乃至於追憶。史景遷認為「天子」或「朕」有種異於 常人的特質,他是天地間的溝通管道,同時他一生幾乎離不開禮儀(接受群臣朝 覲陛見、春秋定期大祭、祭祀宗廟等),也離不開紫禁城(除非巡遊他處才有機 會出宮),這些都突顯出皇帝的威嚴與尊榮,且符合一個皇帝該有的行為模式。

然而這些形象都是官方所製造出來的。康熙皇帝年少的時候就學習了漢文,史氏 認為他不同於那些富有文學涵養、工於雕琢字句的文人,康熙在信箋(康熙喜歡 草擬信箋給少數幾位親近且信任的人,史氏也發現在滿清被推翻後至少發現幾百 封康熙親筆的信)所表現的正是一種坦率抒發之感。史氏說「透過這些亯函,我 們得以一窺康熙私底下口語化的風格;捕捉康熙的語言神韻,瞥視康熙弖緒的翻 騰和糾葛。」103這些信箋未經任何人的潤筆修飾,因此可以盡情騁懷己思。史氏 認為唯有從康熙自己的思想、觀點,才能領略這個雄才壯志的皇帝如何領導百姓、

面對清初的動盪以及子嗣間奪嫡的風波。齊克彬指出「史景遷『寓論斷於史實』, 全書不置任何評論,而將政治與人性的衝突、文化發展中的社會歷史因素等歷史 問題直接推到讀者面前,發人深思。」104這本書是史景遷第一次嚐試第一人稱自 敘的手法,透過信箋、實錄和起居注等與康熙較為親近的史料紀錄,在虛實之間 描繪康熙的形象,而讀者也藉康熙的視角一同俯視其治理下的清帝國。

《上帝的中國之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一書在探索洪秀全內心之餘,更企 求追尋洪秀全在建立「拜上帝會」的宗教信仰時,他堅信自己就是上帝之子,但 他是否曾想過該組織會為無數的百姓和朝廷帶來極大的破壞力,成為歷史的一大 傷痛。洪秀全是一個農家子弟,考過四次科舉皆名落孫山,在第三次科舉落榜後 心灰意冷,臥病不起,在床上他做了一個夢,這個夢也改變他一生。他看見一個 美好光明的地方,有一老嫗呼他為兒,並帶他去洗淨(受洗)身子,隨後便帶他 去見一個穿著黑袍,金黃髯鬚的長者(天父上帝),並賜予他寶劍和金印,命他 為「天王大道君王全」,同時這位長者又派其長兄耶穌(洪秀全是次子),一同下 凡斬妖伏魔。之後洪秀全四處宣揚上帝教義,成立「拜上帝會」,道光三十年更 於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創立「太平天國」,爾後十餘年席捲了半個中國。洪秀 全的基本思想是來自於當時傳入中國的基督教,且頗為著迷。而史景遷指出,洪 秀全從《聖經》得到自身的使命感,但影響他這本書卻是中文的《聖經》(馬禮 遜牧師先刊行《神天聖書》,而後和助手梁發刊行宣傳意義濃厚的《勸世良言》)。 他認為這些翻譯有許多含糊、訛誤,或是原文義誤讀,如此造就了洪秀全的天賦 神權信念和建立天堂的命定感,不過有趣的是,洪秀全完全沒有接受基督教的引 導,僅依照自己對《聖經》「牽強附會」式的理解將上帝旨意傳達出去。另一方 面,太平天國在攻城掠地之時,連帶造成兩千多萬人或戰死、或餓死的悲劇,也 讓清朝傾盡國力耗時十年才完全鎮壓。齊克彬認為「史景遷要探索的是洪秀全的 弖靈世界是如何受到《聖經》的啟示,真誠地相亯可以在人間建造天國,這一亯

103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臺北:時報,2005 年,頁 18。

104 齊克彬,〈史景遷的中國歷史研究〉,頁 167。

念又如何使兩千多萬生靈遭圗炭,讓清政府費時十年才肅清。」105洪秀全自認負 有重大使命,他有熱情且努力完成目標,卻沒有思慮到毀滅與繁榮是一個危險平 衡,因而造成歷史的一大傷痛。

《胡若望的疑問》與《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兩書的主角,一個是在中國廣州 擔任法國耶穌會傳訊部守門人的胡若望,一個是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利 瑪竇,他們在因緣際會下,各自離開自己生活許久的國家踏入陌生的世界。在東 西方文化觀念不同的情況下,一次中西交流為他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耶穌會神 父傅聖澤在中國鑽研古代典籍,同時他也在尋找基督教在中國的證據(道家所謂 的「道」或「太極」,就是基督教所謂的「真神」,是宇宙的創造者;而《易經》

就如同《聖經》一般,是真神傳遞給世人的經典)106。後來傅聖澤收到法國耶穌 會的調回命令後,他找上擔任教廷傳信部的胡若望(胡若望是中國人,可以協助 傅聖澤研究這些典籍),帶上十幾箱的藏書趕往歐洲。然而他們發現胡若望的行 為異於常人,甚至還把它當作瘋子關進精神病院長達兩年半之久。本書題為「胡 若望的疑問」,實際上不僅是他自己對這件事的疑惑,也是一次中西文化磨合所 帶來的謎團。中西方的生活差異在本書透過胡若望的行為,展現得淋漓盡致:「當 菜一上桌尌挾走凡是他想要的。其夥伴詴著對他解釋「一客」的概念……胡仍會 吃掉他們覺得恰當的份量」107、「乞丐伸手奉上外套,但胡不願接受它,回吼道 他絕不會收回它」108、「胡告訴傅氏,教堂裡更太多婦女,這觸怒了他」109、「見 到十字架,胡便跪地反覆磕頭,無視一群目瞪口呆的旁觀者」110。中國傳統的餐 桌多是「合菜」,都是一大盤,每個人依據喜好夾起菜餚,但西方人講究的「一 客」觀念,所有菜餚已經過分配,每個人就只能吃自己的那盤,所以胡若望的行 為才會令人訝異;中國人常有「惻隱之心」,對需要幫助的人會伸出援手,但西 方人比較不會去接受別人的幫助,因此那位乞丐才一直要退回外套;中國人面對 神聖的事物會以磕頭或跪拜表達尊敬,所以胡若望才會對十字架磕頭,但西方人 並沒有這樣的習慣(正如英使馬嘎爾尼不願雙膝下跪朝拜乾隆),此外胡若望在 男尊女卑的觀念下,會認為神聖的地方不能讓女性進入(他在廣州的教堂就是如 此),而在西方社會並沒有強制規定婦女不能進出教會,因此引來異樣眼光。不 過有學者認為「像是在寫小說,而不是研究歷史。主人公瘋了,作者也不深入分 析原因。」111究其實,胡若望正是因為有著看似瘋狂的行徑,才導致傅聖澤將其 關進精神病院,不過更大的原因是雙方對宗教功能認知差異(傅氏追尋的是真理,

胡氏則想藉歐洲之旅改變生活)112。齊克斌則認為「胡若望的個朙是東西方文化

105 齊克彬,〈史景遷的中國歷史研究〉,頁 168。

106 詳見楊平,〈耶穌會傳教士《易經》的索隱法詮釋〉,《周易研究》,第 4 期(2013),頁 39-46。

107 史景遷著,黄秀吟&林芳梧譯,《胡若望的疑問》,臺北:唐山,1996 年,頁 2。

108 史景遷著,黄秀吟&林芳梧譯,《胡若望的疑問》,頁 47。

109 史景遷著,黄秀吟&林芳梧譯,《胡若望的疑問》,頁 50。

110 史景遷著,黄秀吟&林芳梧譯,《胡若望的疑問》,頁 67。

111 朱政惠,〈史景遷史學探要〉,頁 102。

112 詳見箭在弦上,〈閱讀《胡若望的疑問》〉收入於「痞克幫」,http://goo.gl/NL0WK7(2016/09/24 點閱)。

衝突、理想與現實衝突的典型範例……通過胡若望的眼盠,看到中國人眼中的歐 洲形象。」113

利瑪竇是明朝萬曆年間來中國傳教的義大利籍神父,他運用歐洲中世紀文藝 復興所流行的「記憶術」,將他一生中所見所聞完整的記錄下來,並存在腦中的 房間。「記憶術簡言之是一種形象佔位記憶法。它要求人們在頭腦中建立『記憶 秘宮』……對於要記住的每一項事物,都要賦予一個形象,然後指定一個場所,

利瑪竇是明朝萬曆年間來中國傳教的義大利籍神父,他運用歐洲中世紀文藝 復興所流行的「記憶術」,將他一生中所見所聞完整的記錄下來,並存在腦中的 房間。「記憶術簡言之是一種形象佔位記憶法。它要求人們在頭腦中建立『記憶 秘宮』……對於要記住的每一項事物,都要賦予一個形象,然後指定一個場所,

在文檔中 史景遷的歷史敘事研究 (頁 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