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與回顧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一、李潼生平簡介

李潼(1953~2004)少年小說家。原名賴西安。出生花蓮,定居宜蘭縣羅東鎮,空中行 專9畢業,專業作家。1978 年開始寫作,文體類別包含兒童文學、散文、小說、新詩、歌詞 等,以及相關劇本、文學評論和報導文學創作,但最知名的還是兒童文學少年小說的作品。

年輕時受楊弦,李雙澤唱自己的歌謠論調鼓舞,在校園民歌時代勤於歌詞創作,並以 本名賴西安發表填詞作品百餘首,以〈廟會〉、〈月琴〉、〈散場電影〉最為膾炙人口。

同時開始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三 部作品,連續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1987 年、1988 年以《恭喜發財》、

《屏東姑丈》,獲得第十、十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同時也跨入成人 小說的領域。1990 年以《博士、布都與我》獲得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李潼致力為少年小 說創作,其中以 1999 年圓神出版社出版十六本《台灣的兒女》系列為最力著,其他重要作 品尚有:《少年噶瑪蘭》、《望天丘》、《水柳村的抱抱樹》、《藍天燈塔》、《少年龍 船隊》、《魚藤號列車長》、《瑞穗的靜夜》等。李潼也嘗試各種文體的寫作,如圖畫故 事書、電視劇本,評論有《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

作品的質與量,均為國內兒童文學作家中罕見。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書店發行的《兒 童的》雜誌發刊期間,李潼是該雜誌每期卷首〈給兒童的話〉專欄的作者。

李潼作品共有65種,約658萬言,並將其小說、童話等作品予以數位化、多媒體化,

亦有所成果,如:〈少年噶瑪蘭〉一書被譯成日文版,並由台灣公共電視改編成動畫等。

筆耕不倦二十多年,為臺灣的兒童文學留下了許多優美作品。「李潼」這個筆名其實是臺

9 空中行專為空中專科進修學校,提供學生進修學習之管道,並在教育部推動空中教育一元化政策之下,於 民國 81 年 7 月將「國立政治大學附設空中行政專科進修補習學校」歸併於國立空中大學,校名改為「國立 空中大學附設空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http://jc.nou.edu.tw/

語「兒童」的諧音,因為兒童是全人類中他最喜歡的一種人,因而以此為名,可見他對兒 童文學的投入之深;即使在承受化學治療與病痛的折磨之下,他仍堅持於兒童文學創作。

在創作理念上,他希望從生活中找出一些有趣的題材,以輕鬆的方式、具有真實感的故事 情節,融入鄉土情懷、傳統文化、環保意識、生命價值等議題,寫出一部又一部適合親子 共讀的佳作。長年關愛文學的李潼曾說:「多給我一些時間,我還可以為臺灣做很多事。」

但遺憾的是,2004年12月20日因癌症於台灣宜蘭家中病逝,得年52歲10

李潼的寫作是起源於小時候,為祖父和鄰居五、六個阿公,將報紙重新剪接翻成閩南

10 參照整理自李潼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BD%BC。

祝建太:《李潼著作及作品評論文獻目錄補遺》

http://writer.ilccb.gov.tw/comment1.asp?comment_id=19&wid=4&name=%A7%F5%BC%E0(%BF%E0%A6%E8%A6w)

11 蘇麗春:〈穿越童年的文學關懷〉,桂文亞主編:《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台北:民生報,2003 年),

頁 49-56。

12 主編:桂文亞《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台北:民生報,2003 年),頁 4。

13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台北:幼獅,1999),頁 210-211。

諧相互為用,然而,「文以載道」,基本上是整體風格的生命觀照。14

李潼基於他的關懷使命感,塑造了他整體少年兒童文學觀,充滿溫情、美好、和諧、愛心 洋溢的氛圍15。李潼不僅在故事中啟蒙少年,藉由小說傳遞教育意涵,而其本身就是一個身 教的實踐。陳啟淦曾說:

不知道是「人如其文」,還是「文如其人」?他做事是腳踏實地型的,他不喜歡喊 口號,而喜歡身體力行去做。16

陳啟淦在李潼《夏日鷺鷥林.李潼真不夠聰明》一文中,表示和李潼兩家人一起去烤肉戲 水時,曾親眼目睹李潼在確定烤肉炊事幫不上忙後,帶著三個小壯丁離開,去哪裡?他們 在河邊撿垃圾,然後集中燃燒,小壯丁並表示假日時,父親便常帶他們到海邊「淨灘」。

由於李潼身體力行,其強烈的使命感也在作品中表現出一貫文如其人的正向、光明 面,其內容不但對少兒也擴大對社會層面的關懷,透過小說作品的詮釋,啟迪青少年也幫 助他們擴大關懷的層面17。其作品並深具時代感,因他明白唯有與當代青少年的成長背景相 結合的內容,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18

張子樟在《少年小說大家讀》中,將現代小說歸納為十一類型:1.辨認善惡 2.體驗愛 情 3.經歷考驗 4.友情試鍊 5.戰爭洗禮 6.死亡威脅 7.面對恐懼、克服恐懼 8.環保與自然

14 同註解 12,頁 4。

15 同註解 12,頁 5。

16 陳啟淦:〈李潼真不夠聰明〉,李潼:《夏日鷺鷥林》(台北:圓神出版社,1999),頁211。

17 我們投身少年小說,是因捨不得身心受到環境更大衝擊的現代少年,以長時間摸索,嘗到困惑苦惱,他們 可以將寬餘出來的時間,做更好的成人準備。而小說裡出現的種種問題和解決的方式,能讓他們親近和受益。

同註解 7,頁 44。

18 為少年寫作的成人,若只將它少年時代的經歷呈現出來,這不夠,這只是寫作者「自己的少年小說」,不 屬於現代的。他需要放眼觀察,用心體會並且重新篩濾,保留了永恆的情愫再加進現代少年的新問題,才合 時宜。同註解 7,頁 44。

生態 9.歷史尋根 10.人性的折射 11.愛的尋覓。19而李潼作品主題涵蓋廣泛,上述張子樟所 分類的十一種類型,在李潼的少年小說中,皆可處處汲取各類型做為文本研究對象,因此 選擇李潼的少年小說作為研究內容。

二、李潼少年小說著作

以下以出版時間排序,將李潼小說依短篇、中篇、長篇三類列出其著作:

(一)短篇少年小說

《銀光幕後》,台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廰兒童讀物出版部,1988。

《野溪之歌》,台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廰兒童讀物出版部,1989。

《藍天燈塔》,台北:九歌,1991。

《鐵橋下的鰻魚王》,台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廰兒童讀物出版部,1994。

《秋千架上的鸚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大蜥蜴》,台北:民生報社,2000。

《大聲公》,台北:民生報社,2000。

《綠衣人》,台北:民生報社,2002。

《恐龍星座》,台北:民生報社,2003。

《鞦韆上的鸚鵡》,台北:小兵出版社,2011。

(二)中篇少年小說

《少年龍船隊》,台北:天衛,1993。

《見晴山》,台北:國語日報,1994。

《蠻皮兒》,台北:幼獅,1998。

《阿罩霧三少爺》,台北:圓神,1999。

《戲演春帆樓》,台北:圓神,1999。

《白蓮社板仔店》,台北:圓神,1999。

19 同註解 5,頁 19-26。

《夏日鷺鷥林》,台北:圓神,1999。

《無言的戰士-林旺與我》,台北:圓神,1999。

《少年雲水僧》,台北:圓神,1999。

《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台北:圓神,1999。

《頭城狂人》,台北:圓神,1999。

《開麥拉,救人地》,台北:圓神,1999。

《我們的祕魔岩》,台北:圓神,1999。

《魔弦吉他族》,台北:圓神,1999。

《龍門峽的紅葉》,台北:圓神,1999。

《火金姑來照路》,台北:圓神,1999。

《四海武館》,台北:圓神,1999。

《福音與拔牙鉗》,台北:圓神,1999。

《太平山情事》,台北:圓神,1999。

《再見天人菊》,台北:民生報社,2000。

《博士‧布都與我》,台北:民生報社,2000。

《天鹰翱翔》,台北:民生報社,2001。

《順風耳的新香爐》,台北:民生報社,2001。

《龍園的故事》,台北:國語日報,2009。

(三)長篇少年小說

《少年噶瑪蘭》,台北:天衛,1992。

《望天丘》,台北:民生報社,2003。

《魚藤號列車長》,台北:民生報社,2005。

三、文獻探討

慰青少年心靈衝突和的文化省思的功能。

陳秋錦 《論李潼少年小

作者的主題意識,在故事情節的自然發展

曹文軒為例》 內涵,以及少年小說創作之藝術手法和其

灣本土中篇少

7.其他:

討,剖析作者書寫歷程中,相關訊息的解

上述研究李潼少年小說之碩博士論文內容豐富,以各種不同方向之研究主題呈現,

2002年11月。

分析李潼《綠衣人》中之十篇短篇小說作

陳昇群 〈少年情懷的

3.與本研究相關之衝突研究專書及期刊文章

作者 論文名稱 出處 研究重點

方衛平 〈和諧:一種信 念和渴望〉

《兒童文學家》

第18期1996年3 月,頁11-12。

「和諧」構成李潼創作基本動機和作品內 在的主題力度,文中製造衝突,是為了製 造情節,最終尋求彼此和諧與尊重。

范富玲 〈一筆開啟兩 岸鎖—讀「帶爺 爺回家」〉

《呼喚李潼少 年小說的聲音》

2003年5月。

探討李潼筆下〈帶爺爺回家〉中,當異鄉 已然成為家鄉,還鄉心情的矛盾,更是刻 骨銘心。絲絲入扣的兒女深情淘洗在時光 大河之下。

上述李潼相關專書與期刊文獻,其中紀念專書和相關論著,每一本書內皆有數十篇文 章,可說是內容豐富。

李潼作品著作等身,研究他的作品也繁多,上述研究李潼少年小說之碩博士論文和期 刊文獻,筆者認為在眾多研究中,獨缺漏探討李潼之短篇少年小說,乃十分可惜,再者,

李潼的作品深具生命教育意涵,因此,本篇論文的重點,將著重於李潼短篇少年小說,並 針對人物面對各種不同衝突類型之過程,解決處理之道,以及對青少年的啟示影響,作為 文本分析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