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之間的衝突

第三章 人與人的衝突—初探外界的練習曲

第一節 親子之間的衝突

家,是一個人最初的起點;是個人向自我以外世界探索的開始;是人格養成的所在之 處;是在外風雨受挫後,奔向可以得到安慰的歸去方向;是不管旅行時沿途多麼風光,最 終仍需有一處可以歇腳休息的地方。家對一個人的影響至鉅,在孕育成長的過程中,是所 得到的是溫馨還是冷淡,在在影響人的一生。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伸,有些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認定可以決定其人生方 向,甚至其生死2,這些種種錯誤的不良行為,重創孩子的心靈。約翰.布雷爾在他所著的

《家庭會傷人》中轉述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都是為你好》(For Your Own Good),

著作,把陳腐不宜的家庭規則統稱為「毒性教條」。內容如下:

1.對需要照顧的孩子而言,成人就是他們的主人。

2.成人像上帝,可以決定是非對錯。

3.孩子要為成人的憤怒負責。

4.父母犯錯可以免受責難。

5.孩子在生活中的自主獨立,對權威的父母來說是一項威脅。

6.孩子太好強的個性要及早「化解」才好。

7.管理孩子要早在他們不知道的時候就開始,以免孩子發現而抖出父母的行為。

以上這些規則,如果完全遵守,家庭中的某些人(父母)就能完全控制另一些人(孩 子)。3這些「毒性教條」讓孩子從小在父母權威教養要求下,成為一個沒有聲音的人,長 大後欠缺自我主張,沒有父母的指示則無法自行決定行事,或是在青春期自我覺醒時,分

2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10//04/19)台中發生一起曹姓女童與母親燒炭自殺的案件,由於該案已有社 工員及警察等相關專業人員介入,但仍無法挽救該名學童的生命,而引發整個社會的關注。

http://www.tasw.org.tw/p1-news-detail.php?sn=427

3 約翰.布雷爾(John Bradshaw),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Bradshaw on:The Family) (台北:張老師 文化 2006 年),頁 22。

庭抗禮向權威挑戰,使得親子之間形成劍拔弩張的對立局面4

縱觀過去一些根深柢固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理念,也隨著一樁樁勁爆社會案件披 露而鬆動,頻傳虐兒家暴醜聞5讓人對「驚世父母」不寒而慄。

2011 年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受虐兒少人數竟然逐年升高,近七年間增加一點四 倍,其中零到三歲沒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受虐嬰幼兒,占一成到一成五。受虐兒少人數從九 十三年的七千八百多人,逐年增加到九十九年的一萬八千多人6

近年來與虐兒相反發生震驚社會的殺父弒母事件,究竟是不肖子女違背天理,或是子 女是在長期飽受家暴後才逆倫弒親7?各持一辭羅生門事件,不論其真相為何,凸顯出家 庭、學校、社會皆出了問題,才會發生這般人倫悲劇,故三方皆需肩負起端正社會風氣的 使命,力求心靈改革,以提供國家未來主人翁在成長路上有一個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一、管教問題

1.《鞦韆上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

《割斷臍帶做大人》一書中,作者將專制父親的特徵定義為:他自以為擁有你。對專 制的父親來說,如果你是他的子女,你就是他的財產。8然而在長期高壓政策之下,子女可 能會表面上唯唯諾諾實則陽奉陰違;或在各種可能的縫隙中尋求抒解,以求釋放承受的壓

4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05/14)新北市三重區 15 歲張姓少年疑母親與他人交往,才造成爸媽不和,一次他和 母親口角,竟脫口罵「妓女、兄弟的女人」,母親氣憤出手打兒子一巴掌,少年堅持要告母親傷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4/today-so2.htm#

5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06/29)去年逾 11 萬童受家暴 創新高。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修女指出,

根據家暴通報案件、家庭平均子女數及性侵案件推估,去年遭受家庭創傷、目睹暴力的孩子逾 11 萬人,較 去年成長 8.8%,再創新高。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29/today-life17.htm

6 國語日報:(2011/03/31)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71975

7今日新聞網:(2010/03/25)在屏東縣發生 15 歲少年與姐稱因家暴殺父,姑姑卻表示他們都說謊成性。

http://www.nownews.com/2010/03/25/11490-2583880.htm

8 賀爾本(Dr.H.M.Halpern) 著,廖立文譯:《割斷臍帶做大人》(Cutting Loose:an adult guide to coming to terms with your parents )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88 年),頁 78。

9

《鞦韆上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中,哲文的父親便是以一種權威的方式來對待哲文。

而哲文在長期飽受高壓教育和面對父母分居所帶來的衝擊之下,也承受了超乎他年齡所該 有的壓力,為了尋找可能的出口,他要以自己的方式為自己在大人的拉鋸夾縫中生存。

哲文在父母分居一年期滿後,不得不離開母親,搬到山腳下和父親同住,父親對他的 教育方式和對待家中那隻鸚鵡亞哥並無二致:

他以為我是鸚鵡,是他的亞哥第二?(《鞦韆上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頁 132)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說亞哥,其實說的便是我,對不對?」(《鞦韆上的鸚鵡.

鞦韆上的鸚鵡》,頁 135)

鸚鵡只能遵循重複對方話語,沒有輸入不會自創另外的語言。父親對哲文說一是一的權威 式管教,和不時耳提面命一番,讓哲文自覺就像是一隻被飼養而無自我思想的鸚鵡。

此外,專制父母要求子女加入他們聖徒的行列時,慣用的語氣常常諸如是:糟、一定、

決不、應該10……,這些用語在哲文父親的說話口吻中也時常出現:

他和老媽才叫抬槓得厲害。他們為一張圖畫的擺放位置翻臉爭執,為去誰家的婚宴 各說其詞,兩人用標準的普通話摻雜德語,抬槓幾個來回,然後,我老爸總又像永 不敗的鬥士,拋下一句,轉身便走,讓人沒有回話的機會。(《鞦韆上的鸚鵡.鞦 韆上的鸚鵡》,頁 125)

9 假如平時家庭關係不好,很少溝通,或不容許下輩講話,只准聽上輩的訓斥,那麼當子女長到青春期,就 容易發生磨擦。特別是做父母的心懷不寬宏,就會把年輕人的行為看成是「看不起長輩」或甚至是「反叛」

而有情緒上的反應,容易引起衝突行的局面。曾文星:《青少年心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25。

10 賀爾本 Dr.H.M.Halpern 著,廖立文譯:《割斷臍帶做大人》(Cutting Loose:an adult guide to coming to terms with your parents )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88 年),頁 103-109。

「你媽媽知道你的生日,她要是想到,應該自己表示。」(《鞦韆上的鸚鵡.鞦韆

抒解情緒的管道14

老爸教牠一套,我偷教牠另一套,……有一次,老爸教牠「歡迎光臨」,亞哥回了 一句我教牠的「少囉唆」,老爸說「新年快樂」,牠說「少來了」,氣得我老爸瞪眼 跳腳,在迴廊大叫,「誰這麼胡亂教牠!這壞習慣養成,將來還得了?」(《鞦韆上 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頁 126-127)

哲文故意教鸚鵡頂嘴回話,尋求他可以平衡解壓的方式,但為此惹得老爸生氣跳腳。

在這樣非民主、非開放式的教育環境中,老爸卻還以鸚鵡為例,自認在他指導下可以 得到更好的教育:

老爸說,「亞哥在我們家,環境不一樣,至少我可以教它一些正經的。那些古里古 怪的話,它來我們家一年了,還沒改掉。」(《鞦韆上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

頁 129)

面對老爸一番自鳴得意的話語,哲文並不認同,對於「是他的亞哥第二」更覺反受 其害。尤其是面對成人世界裡的紛紛擾擾時,即使心裡也明白那是他們大人之間的恩怨,

卻仍無法避免受其干擾:「他們大人的事,應該由他們解決,但是我也深受困擾。」(《鞦 韆上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頁 135)更糟的是,還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哲文,已憂心自 己未來的婚姻狀況與和父母分居的情形無二致:

我是他們的兒子,我真怕受他們遺傳,或受他們影響,將來也像他們一樣分居。(《鞦

14 因為父母離婚,讓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失去健全的家庭,遊走在分居的父母之間,活像一隻被搬來移去的寵 物,但你也將發現:他漸漸尋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賴以誠:〈推薦序.失落與空白最美——探尋說書人的 隱藏訊息〉,李潼《鞦韆上的鸚鵡》(台北:小兵出版社,2011 年),頁 204。

韆上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頁 130)

「你說中了我的要害,老爸和老媽分居,我怕也受到影響,學了他們,將來和他們 一樣。」(《鞦韆上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頁 135)

「我真怕以後跟你們一樣。」(《鞦韆上的鸚鵡.鞦韆上的鸚鵡》,頁 139)

這樣的焦慮,一再出現在哲文刻劃的未來藍圖中,他彷彿已看見了自己未來的樣貌和婚姻 模式,正是父母親的翻版。因此不論是將其憂慮告訴報紙連載小說家洛卡,或是透露心聲 給予父親,在在都充滿了對未來的不安與焦慮。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最早模仿的對象。而原生家庭中的互動 結構,又往往影響而複製了下一代的家庭互動15。然而,有時父母的行徑並不被子女所認同,

子女亦堅決表示決不踏上父母的後塵,詭異的是造化弄人,子女卻偏偏又重蹈覆轍,成為 自己所最憎惡的那種人。

心理防衛機轉中的仿同作用是我們可能怨恨某人,但因他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直接影 響到我們,最後移植這個人的行為,成為他的影子16。因此,父母處於分居狀態的事實,讓 哲文提早面對大人的世界,進而對自己的未來也產生了惶恐,深恐無法擺脫大人所加諸的 陰影而重蹈覆轍,造成錯誤的仿同。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除了因缺乏從其他手足作為學習的對象之外,還得獨自承受家庭 中的一切問題和需求,對一個在人生旅途還處在惶恐摸索的青少年來說,背負這樣的責任 實在太沉重17

15 家庭的不健全具有代代相傳的特性,因為不健康的人通常會娶或嫁一個來自同樣不健全的家庭。這種惡性 循環很難破解,因為兩個不健康的人結合,會組成一個新的問題家庭,繼而形成難以擺脫、代代相傳的病徵。

同註解 3,頁 90。

16 內心因憎惡、敵視某人,而仿同他不好的人格特質,這個現象通稱為「敵意仿同」。沈楚文口述,呂政達 撰文:《走出生命的幽谷》(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2005 年 11 月),頁 161。

17 獨生子通常會承擔家庭的一切問題和需求,如果父母的婚姻關係良好,則對獨生子是好的,倘若處在不良

17 獨生子通常會承擔家庭的一切問題和需求,如果父母的婚姻關係良好,則對獨生子是好的,倘若處在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