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治時期蓪草產業

第三節 新竹市蓪草業及家庭工作場

如前所述「蕃產品」之交易原由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蕃地部經營,臺灣總督 府取消該支之權利後改由警務課掌理「蕃地」所有事務,包括蓪草等原料的生產 與供應。蓪草業者要取得蓪草原料需經過投標,方能取得原料。以新竹地區為例,

1910(明治 43)年時蓪草採購契約權幾乎由得標的原料仲介商臺灣殖產株式會 社所掌控,每於契約有效期間為一年半187,結果一般蓪草業需附屬於大型株式會 社下生存。

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的推動、世界局勢的變化及原料採購的限制等因素,

皆使全臺及新竹地區的蓪草製造戶數產生劇烈的變化。表3-3 為 1910~1940(明 治43~昭和 15)年全臺與新竹蓪草戶數消長情形,在 1910(明治 43)年,蓪草 製造業尚未興盛,全臺製造戶數只有29 家,產量最多之艋舺地區亦僅數家而已,

其職工數大部分為2~3 名,最多不會超過 3~4 名,不過在技術上卻是領先全臺。

事實上,臺北的蓪草紙職工皆是屬於新竹地區的居民,以往返於臺北與新竹間的 方式來從事此業188,臺南地區的職工亦是從新竹出嫁到當地的女姓。臺東加路蘭 收容所的蓪草紙製造與各地方監獄的製造,其師資皆是由新竹招來的職工189

1907~1914(明治 40~大正 3)年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的推動,發生多起 原住民區域原、漢聯合抗日事件,原住民為應付戰事而疏於栽植蓪草,使得產量 下降,造成原料價格的上漲。另外,蓪草的買賣由於受到相當的限制,一般蓪草 業在原料取得困難的情況下,使得蓪草製造業衰弱不振,陸續發生業者倒閉及停 業的情形。雖說新竹地區從1911(明治 44)年蓪草製業才逐漸興起,但是 1912

(大正元)年所顯示的在全臺24 家業者,新竹僅占 9 家而已,當時桃園、新竹

187 丙牛生,1910,〈臺灣の蓪草(中)〉,《臺灣時報》,頁 20~21。

188 台灣慣習研究會,1993,《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7 卷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393。

189 丙牛生,1910.9.20〈臺灣の蓪草(中)〉,《臺灣時報》,頁 18~19。曾立維,2004,〈日治時期 台灣的蓪草產業-以新竹地區為探討中心〉,《政大史粹》,8 期,頁 127。

地區蓪草原料採收後依舊往臺北運送190,因此可以推知在1912(大正元)年之前,

全臺蓪草紙生產重鎮仍是臺北而非新竹地區。至1913(大正 2)年臺中廳及臺東 廳有8 戶倒閉,嘉義廳則以減少職工的方式來因應191,整體而言,1910~1913(明 治43~大正 2)年時因前述蓪草契約權問題,導致多家工廠倒閉呈現一路下滑的 情形。結果除新竹之外,僅存臺北、嘉義的各2 家而已,全臺由 29 戶逐年下降 至1913(大正 2)年的 13~14 戶左右,之後全臺的戶數一直在十幾戶徘徊。1930

(昭和5)年受到世界經濟恐慌的波及,當時取得原料獨佔權的臺灣蓪草株式會 社因國際市場低迷,面臨經營的困難192,以及接著中國發生九一八事變等,皆使 得蓪草產業陷於困境。1933(昭和 8)年後世界局勢稍見穩定,新竹地區陸續成 立了從事蓪草產業的大商社及小商號,使得新竹蓪草戶數又一路攀升,在1936

(昭和11)年時全臺達到高峰的 32 家,新竹就佔了 27 家。但隨後發生二次世 界大戰,在1940(昭和 15)年時全臺僅剩下 9 家而已。

總的來看,新竹地區以人工栽培方式種植蓪草,產量與品質均獲得提升;隨 著原住民區域受到臺灣總督府武力鎮壓逐漸解除對立狀態,原住民區域的安定使 蓪草原料生產的增加;新竹地區剖削蓪草手工技術素為全臺之冠,加上臺灣總督 府有系統的鼓勵,促使新竹地區蓪草紙製造成為生產重鎮的有利條件。縱然 1934、1935(昭和 9、10)年花蓮與臺東地區有大型的蓪草會社、工廠成立,但 至1940(昭和 15)年止,新竹地區蓪草紙製造戶數約佔全臺的 70%以上,如圖 3-2 所示,這種趨勢一直到戰後都沒有改變。

190 丙牛生,〈臺灣の蓪草(中)〉,《臺灣時報》,頁 21。

191 〈蓪草業者の困難〉,1911.6.16,6 版,《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6,《臺灣第 九產業年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頁329~330。

192 〈蓪草出口打擊因銀價暴落〉,1930.1.17,4 版,《臺灣日日新報》。

表 3-3

1910-1940(明治 43~昭和 15)年全臺與新竹蓪草紙製造戶數消長統計表

年代 全臺

統計書(1921~1940);臺灣總督府商工課殖產局商工課,《臺灣商工統計》,(大正11 年

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男性 女性

圖 3-4 1929~1940(大正 2~昭和 15)年男女職工人數 資料來源:表3-3

要成為一般職工通常需訓練4~5 個月,在 1910(明治 43)年一位職工一日 所剖削的蓪草紙約在1 斤至 2 斤半,剖削 1 斤的蓪草紙所得工資是 20 錢。不過 由於蓪草製品需求的增加與工人之間的競爭,使得熟練職工被高價聘雇,工資往 往因而頓時上漲25 至 30 錢。工人之技術與紙張長短無關,但與製紙寬度有密切 關聯,要剖削出寬度3 寸(9.09cm)左右之紙張,普通的工人即可,但若要剖削 出1 尺(30.3cm)左右的紙張則需要更高技術的熟練工人,1910(明治 43)年 時擁有此種技術者10 人中僅有 1 人足以擔任196

表3-4、圖 3-5 為蓪草紙每斤的價格,可知蓪草紙在市場上的價格有逐漸上 升的情形,1913~1919(大正 2~8)年市場上的價格 1 斤約 1 圓,1920(大正 9)

年開始有顯著的上升,1921~1923(大正 10~12)年蓪草製品業漸趨興盛,形成 同業間職工的競爭,並帶動工資的上漲,每斤高達2.6 圓,之後的時間則在 1.6 至2.6 圓之間徘徊。1931(昭和 6)年九一八事變、1932(昭和 7)年一二八事 變等造成中日航線中斷等因素影響外銷,造成工資因而下降。大體上蓪草紙的市 場價格與1913 年相比約漲 1 倍以上,這與蓪草紙用途日廣及外國需求日殷有關,

196 臺灣慣習研究會,1993,《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7 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393。

人數

單位:人

且蓪草製品至日治時期無任何替代品出現。從時間數列上來看,我們可以得知蓪 1924(大正年 13) 79,100 53,265 0.67 123,500 2.32 1925(大正 14 年) 104,660 73,262 0.7 116,656 1.59 1926(昭和元年) 111,924 81,815 0.73 157,880 1.93 1927(昭和 2 年) 170,960 125,628 0.73 227,576 1.81 1935(昭和 10 年) 145,745 110,717 0.76 226,416 2.05 1936(昭和 11 年) - 132,238 - 340,654 2.58

圖 3-5 1913~1940(大正 2~昭和 15)年蓪草紙價格波動曲線

資料來源:表3-4

0 0.5 1 1.5 2 2.5 3

1913 1915

1917 1920

1922 1924

1926 1928

1930 1932

1934 1936

1938 1940

新竹街

在蓪草的製成比率方面如圖3-6,製成比率越高表示技術越好, 1916~1919 年撩草技術達到最顛峰,製成比率可達0.96,其他則維持在約 0.7 之製成率。以 當時之社會狀態,婦女要求得一份職業不容易,所以其技巧勢必更精益求精,否 則將被淘汰;另一方面則顯示當市場上需求大於供給時,對蓪草紙品質的要求會 相對降低。不過,從1913~1940 年的製成比率來看,撩草技術已無法突破。

圖 3-6 1913~1940(大正 2~昭和 15)蓪草紙製成比率

資料來源:表 3-4

0 0.2 0.4 0.6 0.8 1 1.2

1913 1915 1918 1920 1922 1924 1926 1928 1930 1932 1934

新竹街 製成比率

自1911(明治 44)年起,可說是蓪草製品產業蓬勃發展期,在臺灣總督府 有系統的鼓勵下,臺灣各地紛紛業者出現從事蓪草經營,新竹地區計有金泉發蓪 草紙株式會社、臺灣蓪草株式會社、日本蓪草株式會社、新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 社、老勝華、金泉益、金升裕、金進發、金振美、全盛發、金寶興、金義益、陳 錦春等十餘家較具規模之大商社及小商號從業者共約30 多家,都設置在今南門 市場、南城街、勝利路一帶197。1941(昭和 16)年的時點,創業於清治時期的蓪 草製品業者仍有老勝華蓪草工廠及臺灣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繼續營業198

日治時期的新竹有多家蓪草業者在經營,多屬於個人經營的家庭工作場,其 中金泉發商號最具規模,但未能大量生產,雖然也有外銷,不過都由居間商人收 購貨品然後轉售。這些蓪草製品業者對國外市場不甚了解,只能消極接收訂購,

未能積極推銷,以求向外擴充市場。其中,就金泉發商號的情形而言,1897(明 治30)年金泉發商號在陳其祥的母親林進治199繼承家業時,資金約19 圓。在她 的經營下,蓪草紙製作的技巧不斷受到改進,已可製成幅寬 5 寸(15 公分)、6 寸(18 公分)的成品,較一般製作的 4 寸(12 公分)更為精美。她同時免費指 導製法、提供器具,大力推動蓪草手工業的發展,為當時新竹地區婦女開拓優渥 的家庭副業,亦使金泉發的發展更為穩健200

陳其祥繼承家業後用心經營,更創造了金泉發在臺灣蓪草紙業的獨佔地位,

也奠定新竹蓪草業在臺灣的特殊地位。自1916(大正五)年起,金泉發的蓪草 製品輸往中國北京、上海、泉州、汕頭、香港、廣州以及日本東京、京都、神戶、

大阪、橫濱等地201

197 彭茂中,2005,《新竹市進出口產業史錄》。新竹市:新竹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頁33。

19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41,《工場名簿》,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9 林進治(1876-1933)為陳其祥的母親,幼時為陳談儀收養,七歲時學習蓪草紙製作及製花手 藝,十二歲時已能製成寬幅4 寸的蓪草紙,較平常人所製 2、3 寸製品更為出色。接手經營金 泉發商行後,親自前往蓪草產地五指山採運,當時道路崎嶇危險,曾遭受原住民突襲,憑著 過人之毅力,自1900 年起,每年往返五指山 10 餘次,1909-1910 年間被山洪沖走二次,每 次均能轉危為安。張德南,1999,〈臺灣蓪草業翹楚-金泉發(1878-1939)的初探〉,《竹塹 文獻》,12,頁 78。

200 黃旺成監修、林水樹纂修,1956,《臺灣省新竹縣志稿》。新竹縣文獻委員會,頁 241。

201 張德南,1999,〈台灣蓪草業翹楚-金泉發(1878-1939)的初探〉,《竹塹文獻》,12,頁 76-87。

金泉發商號為擴大營業及長遠發展,於1922(大正 11)年 10 月 1 日集資 10 萬圓成立「臺灣金泉發蓪紙株式會社」202。並聘請曾在新竹廳樹杞林街從事雜 貨販賣,掌握上坪庄和內灣庄兩地的蕃產物特許的吉鹿善次郎為社長(總經理), 林進治的獨子陳其祥則擔任常務董事在工場管理203。由於商品精緻,使得銷路都 很順利,再加上與官方關係良好,因此在蓪草原料採購上更是無往不利。在產品 的研發和革新上,利用蓪草隔音、保溫的特性,製作蓪草板,並發展出平時色澤 粉紅,遇熱後變成青色的蓪草紙204

除了研發各項產品外,陳其祥藉由參與各項公開展覽會,及其在政商界的影 響力來提高知名度,積極的向名古屋視察團、愛知縣實業考察團、總督府各部部

除了研發各項產品外,陳其祥藉由參與各項公開展覽會,及其在政商界的影 響力來提高知名度,積極的向名古屋視察團、愛知縣實業考察團、總督府各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