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Copied!
2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

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A Discussion on the Post-war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Rice-paper Plant (Tetrapanax) Industry in Hsinc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Relationships

研 究 生:謝華英

指導教授:黃紹恆 博士

(2)

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

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A Discussion on the Post-war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Rice-paper Plant (Tetrapanax) Industry in Hsinc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Relationships

研 究 生:謝華英 Student:Hwaing-Ing Hsieh 指導教授:黃紹恆博士 Advisors:Dr.Shaw-Heng Huang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gree Program of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Degree Program of Hakka Society and Culture

May 2010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

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摘要

新竹地區的蓪草產業從漢人始墾起,到目前的沒落為止,約有 300 年的期間, 跨越了清治、日治及戰後三大階段,每一階段皆有其不同的發展樣貌。 18 世紀以降廣州外銷畫的興起,尤其是黃開基招募大陸蓪草工匠來新竹地區 後,改變了臺灣蓪草製品的生產模式,不僅將臺灣蓪草製品推向國際舞臺,亦 使與蓪草產業有關的各族群,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形塑出以產業合作為 基礎的族群關係。 本研究除探討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外,更將視角切入該產業歷史發 展過程背後,所衍生的族群關係,亦即族群關係如何決定此產業的產銷結構, 此產業的產銷結構又是如何穩定族群關係。 從蓪草原料的採集乃至蓪草製品的生產及銷售,本研究發現過去的文獻往往只 呈現原住民及福佬人的重要性,卻不見客家人的蹤跡。實際上,客家人在蓪草 製品的產銷過程中從未缺席,且扮演重要的橋樑角色。另外,亦發現戰後臺灣 社會對少數原住民的印象,持偏見者仍然選擇自我合理化,態度不受改變之情 形,顯然這對族群的互相理解有著負面的影響。 總的來說,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從所描繪出來的戰後新竹 地區蓪草產業協作過程與所構築的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的日常性族群關 係,可知在常民生活中,族群之間的界線仍存在,但是卻普遍認為彼此間沒有 族群問題,大家都處於可以和平對待或共存的情形,縱使有衝突,亦可透過相 互忍讓、相互學習和睦共處。 關鍵詞:蓪草、產業合作、族群關係

(4)

A Discussion on the Post-war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Rice-paper Plant (Tetrapanax) Industry in Hsinc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Relationships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Han immigrants' initial plantations to the decline in present days, the rice paper industry in the Hsinchu area lasted for about 300 years, spanning across three major phases: Qing Dynasty,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Post War. Each phase had its uniqu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Paintings exported from Guanzhou had begun to rise since the 18th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Kai-chi Huang recruited the rice-paper plant craftsmen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he Hsinchu area, which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productive modes of Taiwan rice-paper products by bringing them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ut also formed relationships based 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volved in the rice-paper industry under economic incentives.

Besides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rice-paper industry in Hsinchu,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ethnic relationships behind the industry's history, specifically, how ethnic relations determine the industry's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tructure, and how such a structure stabilizes ethnic relations.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from the harvest of raw materials to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rice-paper products, all of the written documents in the past only presented the importance of indigenous and Hokien people, without mentioning the Hakka. In fact, the Hakka were never absent in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process of the rice-paper industry, but rather,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bridge. Besides, the research also exposes the impression that Taiwan society held toward the indigenous people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Those with prejudicial views still chose self-rationalization while their attitudes remained unchanged, which obviously has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ethnic groups.

Overall speaking, through fieldwork and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research portrays the everyday ethnic relations among the indigenous, Hakka and Hokien peoples based on their coordination in the rice-paper industry. Thus, although the ethnic boundaries did exist in common daily life, it wa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re were no ethnic problems, and everyone treated each other equally and coexisted well. Even when there were conflicts, peaceful coexistence could still be maintained through mutual tolerance and interdependent learning.

(5)

誌 謝

多年的在職研究生生涯,終於也到該說謝謝的時刻。這些年來承蒙客家文化 學院多位老師的指導與愛護,讓自己在客家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提升客家專 業素養,著實令學生獲益良多並深深感謝。 論文寫作期間,承蒙指導教授黃紹恆老師在研究方向的指導,在繁忙的工作 中還抽空給予鞭策並給予我精神上的鼓勵,才能使自己在研究的領域中頗有獲 益,在此致上萬分的謝意。其次,要特別感謝口試委員張翰璧老師、潘美玲老師 仔細的審查,提供寶貴意見,使本論文的內容更加完善充實。 另外,還要感謝在田野調查時所有曾經給予協助過的朋友,有蓪草原料生產 的原住民及客家朋友,有蓪草仲介的客家朋友,有蓪草家庭代工的客家及福佬朋 友,尤其是李宗廉董事長、張秀美小姐及關帝廟的黃進仕先生、江宜蓁小姐,讓 我得到豐富及寶貴的田野資料,使我對蓪草產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體會。 在此感謝指導過我的老師,而研究所的同學們,在上課期間的課業協助與討 論助我順利修完課業,其中特別是秋燕在我心情低落時適時的伸出援手給予鼓 勵,以及竹蓮國小同事淑惠、惠燕的精神勉勵,在此特別表達由衷的謝意。 最後,感謝夫婿一路的支持與關愛,以及兩個孩子的體諒,讓我安心無虞地 完成學業。

(6)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致謝 ……… iii 目 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二章 清治時期蓪草產業……… 22 第一節 蓪草之自然特性與製作工序……… 22 第二節 蓪草原料之生產、仲介與製造……… 30 第三節 蓪草之貿易及行銷……… 45 第三章 日治時期蓪草產業……… 50 第一節 蓪草原料之生產……… 50 第二節 蓪草原料之仲介……… 60 第三節 新竹市蓪草業及家庭工作場……… 64 第四節 蓪草貿易與行銷……… 78 第四章 戰後新竹地區的蓪草業……… 83 第一節 蓪草原料之生產……… 83 第二節 蓪草之仲介……… 87 第三節 新竹市蓪草業及貿易……… 94 第四節 由戰後蓪草產業變遷所見族群關係 ……… 116 第五章 結論 ……… 123 參考書目 ……… 130 附錄 ……… 142

(7)

表目錄 表 1-1 新竹、苗栗縣蓪草原料生產、仲介受訪者地點及時間 ……… 19 表 1-2 新竹市蓪草原料、製品生產受訪者地點及日期 ……… 21 表 2-1 淡水海關蓪草製品出口量價表(1866~1895) ……… 47 表 3-1 1897(明治 30)年 8 月~1898(明治 31)年 4 月上坪、十股庄 、內灣換蕃所蓪草與苧麻交易量 ……… 51 表 3-2 1907~1941(明治 40~昭和 16)年各地區原住民蓪草移出量 …… 58 表 3-3 1910-1940(明治 43~昭和 15)年全臺與新竹蓪草紙製造戶數 消長統計表 ……… 66 表 3-4 1913~1940(大正 2~昭和 15)年蓪草紙每斤平均價格 ……… 70 表 3-5 1904(明治 37)年臺灣蓪草輸出港對渡的大陸港口一覽表 …… 78 表 3-6 1896~1939(明治 29~昭和 14)年蓪草製品輸出量價表 ……… 80 表 4-1 1955~1956(民國 44~45)年新竹縣五峰鄉年蓪草栽植面積調查…… 85 表 4-2 1952~1971(民國 41~60)年蓪草紙運銷地(進口國)統計表 …… 99 表 4-3 1956(民國 45)年尖石鄉、五峰鄉原漢人數調查表 ……… 117 表 4-4 1958(民國 47)年五峰鄉原漢人數調查表 ……… 117

(8)

圖目錄 圖 1-1-1 清治時期蓪草原料、蓪草紙生產過程示意圖(1711~1894) ……… 14 圖 1-1-2 日治時期蓪草原料、蓪草紙生產過程示意圖(1895~1941) ……… 15 圖 1-1-3 戰後蓪草原料、蓪草紙、蓪草花生產過程示意圖(1951~1991)… 16 圖 1-2 新竹縣、苗栗縣受訪者位置 ……… 19 圖 1-3 新竹市受訪者位置圖 ……… 20 圖 2-1 蓪草植物全貌 ……… 24 圖 2-2 蓪草髓心被通出之情形 ……… 25 圖 2-3 剖削蓪草之情形 ……… 28 圖 2-4 1866~1895(同治 5~光緒 21)年淡水海關蓪草製品出口量 ……… 48 圖 3-1 1907~1941(明治 40~昭和 16)年新竹地區與全省其他地區原住民 蓪草移出量之比值 ……… 59 圖 3-2 1910~1940(明治 43~昭和 15)年全臺與新竹蓪草紙製造戶數 … 67 圖 3-3 1913~1940(大正 2~昭和 15)年全臺與新竹職工人數統計 ……… 68 圖 3-4 1929~1940(昭和 4~昭和 15)年男女職工人數 ……… 69 圖 3-5 1913~1940(大正 2~昭和 15)年蓪草紙價格波動曲線 ……… 71 圖 3-6 1913~1940(大正 2~昭和 15)蓪草紙製成比率 ……… 72 圖 4-1 1952~1971(民國 41~60)年蓪草紙運銷地(進口國)……… 100 圖 4-2 薄蓪草紙,厚約 0.2~0.3 毫米 ……… 105 圖 4-3 將蓪草紙分出等 ……… 106 圖 4-4 剖削後相同厚度之蓪草紙堆放一疊 ……… 109 圖 4-5 蓪草花做成胸針飾品 ……… 111 圖 4-6 完成之蓪草 ……… 113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新竹地區在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研 究鎖定於新竹地區為範圍,主要原因是從清治經日治到戰後,臺灣的蓪草業無論 從原料的供應乃至蓪草紙加工業大部分集中於此地區1。 自17 世紀以來,臺灣的對外貿易除了本身具備適合對外貿易的條件外,主 要關鍵是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高度的區域分工,而臺灣蓪草恰好是此區域分工下 重要的產物。1846(道光 26)年淡水廳同知黃開基(四川永川人)發現新竹附 近出蓪草,於是招募大陸蓪草工匠來新竹2,傳授蓪草紙製法3,新竹的蓪草產業 可說於焉開啟。 依據1903(明治 36)年的調查,新竹市區住戶 3,000 多戶中有 400 多戶靠 剖削蓪草為生4。日人為獎勵殖產興業,利用農產品評會的機會陳列推廣5,臺灣 蓪草亦在政府有計畫的扶植之下,於同年大阪舉辦的「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 中,第一次被詳細介紹給日本民眾。1904(明治 37)年在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 會展出蓪草及蓪草花並獲獎,臺灣蓪草製品至此成為各式展覽會中得獎的常勝軍 6,當時這些得獎的工廠幾乎集中在新竹地區。 而從1907 至 1941(明治 40~昭和 16)年全臺各州廳原住民蓪草移出量來看, 蓪草產區分布於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臺中、臺南、高雄、臺東、花蓮港等 1 除新竹縣市外,尚包括部份的苗栗縣地區。 2 黃旺成主修,1957,《新竹縣志》,卷六經濟志。新竹縣文獻委員會,頁 240。 3 另有一說,陳其祥先世陳闊嘴於 1840(道光 20)年由泉州惠安移居新竹南門,以務農開墾為 業。翌年在客雅溪上游今青草湖附近發現蓪草,於是攜回家中研究。至1870(同治 9)年其子 陳談儀及其妻開始製作寬幅2 寸的蓪草紙,但當時仍不知何以名之。翌年,一位任職淡水廳署 幕僚的同鄉黃某告知,泉州地區蓪草製造方法,從此就以蓪草紙稱之。後經不斷改良製具,專 心研究,使得技術更精巧,製作出來的蓪草花也逐漸打開市場,於1878(光緒 4)年 4 月,陳 氏夫妻籌集7 圓資金創設金泉發商號,製售蓪草花。張德南,1999,〈台灣蓪草業翹楚-金泉 發(1878-1939)的初探〉。《竹塹文獻》,12,頁 78。本研究採用新竹縣志之說法。 4 〈剖草專長〉,1903.10.3,4 版,《臺灣日日新報》。 5 〈農產品評〉,1901.1.1,10 版,《臺灣日日新報》。 6 〈萬國博覽會受賞者〉,1904.12.14,2 版,《臺灣日日新報》。

(10)

地,新竹的產量則幾乎達到全臺供應量的 50%以上,再加上新竹的蓪草已採人工 栽培的方式,因此品質為全臺之冠。 總的來說,進入日本統治之後,臺灣的蓪草產業製品之生產有更加集中於新 竹地區的趨勢,從1913(大至 2)年全臺灣蓪草製造業有 13 家,新竹就佔 9 家7, 其中金泉發的蓪草事業更可說是全臺蓪草界的龍頭,至1941(昭和 16)年全臺 蓪草製造業減為7 家,新竹佔 6 家8,可見一斑。此外,蓪草製作成為婦女的重 要副業之一,10 人中有 7 人擅於此業,其影響層面顯然不止於產業經濟而已。 日治中期以後臺灣所生產之蓪草紙,80%以上運往美國,於每年聖誕節製售 蓪草紙花做為應景之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蓪草業一再遭受打擊。戰後, 政府除致力發展一般工業之外,對於傳統手工業的振興,亦極為重視。1952(民 國41)年臺灣省政府特訂定「臺灣省特產手工業產銷促進辦法」及「臺灣省特 產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推行辦法」兩種辦法,並成立臺灣手工業推廣委員會,新竹 市手工業以蓪草業最具盛名,曾組織同業公會,會員有二十餘家9。1953(民國 42)年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工業試驗所利用蓪草之特性,積極研發各種產品,以拓 展歐美市場,期能突破僅止於加工製成紙花及其他飾物的困境10。不過,由於蓪 草產業易受到海外市場波動的影響,1955(民國 44)年蓪草業者僅剩 17 家繼續 生產11。1961(民國 50)年前,新竹蓪草紙工廠外銷只能賣「白草」12,因為蓪 草花染色技術操縱在外國人手中,後來經「中西化工」13不斷研究改良,終於成 功開發蓪草花染色及突破防火技術,取代了日本、美國染色技術,造就了蓪草業 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總督府第17 統計書》(1913),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8 張宗漢,1985,《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台北:聯經,頁 157-162。童勝男監修,林滿紅編纂, 1995,《新竹市志》,卷四經濟志。新竹市政府,頁 133。 9 「新竹市蓪草商業同業公會」位於新竹市西門街65 號,並於 1949(民國 38)年 5 月 21 日獲 准立案。理事長為泉益行蓪草店林添財;常務理事為臺灣金泉發蓪草工廠陳其祥、榮義盛蓪草 公司王榮枝;理事為新怡和蓪草行蔡清標、三和蓪草工廠曾金鑑;監事為萬和蓪草行劉德茂。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38 巳刪社乙字第 3415 號函登錄著以上之資訊) 10 〈蓪草廢料製板,頗獲美人好評〉,1953.9.1,5 版,《聯合報》。〈研究省產蓪草並善加利用, 工業試驗所已列為專題,使成有工業化價值〉,1954.1.3,3 版,《聯合報》。 11 〈蓪草紙製造工廠〉,1955.11.15,6 版,《徵信新聞》。 12 蓪草生產工廠稱未染色的蓪草紙為「白草」。受訪者:李宗簾 2008.6.29。 13 全名為「中西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新竹市關東路,生產環境用藥為主,後文中將以 「中西化工」簡稱代替。受訪者:李宗簾 2008.6.29。

(11)

繼日治時期之後的另一高峰。 由於塑膠花的問世取代了傳統手工藝的蓪草花,再加上其它諸多原因,至 2010 年臺灣從事蓪草紙及蓪草花的製造業者,僅剩新竹的元銍有限公司。過去 曾在新竹地區大量人工種植的蓪草,也僅剩下新竹五峰茅圃及苗栗南庄鹿場等地 14。雖然在目前國小的「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偶爾能見到蓪草的介紹,一般人 對蓪草的認知幾已無存,更別說蓪草的用途及曾在新竹地區產業的歷史地位。 不過近年來,隨著各國對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興起,屬於傳統工藝範疇的蓪 草產業逐漸再度顯現能見度。1995 年,新竹市蓪草業經營者陳其祥的家人捐贈 其生前文獻資料給新竹市文化中心,同時也提供全套蓪草工具讓文化中心舉辦展 覽。1996 年,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文獻室展出蓪草花、蓪草美術卡及生產蓪草紙 的工具等,讓民眾了解其曾經為新竹重要的傳統產業。2002 年新竹市中巷教育 學園和關帝廟合辦「南門蓪草產業耆老座談會」,邀請耆老李宗廉、柯陳雙梅、 林鄭杏、鄭月娥等人參與,再度喚起人們的記憶15。2005 年,臺北樹火紙博物館 舉辦「一片植物細胞的切片-蓪草紙展」。展出期間,除了蓪草原料、製紙及紙 花製作工具、相關衍生產品之陳列外,還請藝術家李朝倉以裝置藝術及整牆的水 墨,訴說蓪草的採收、蓪草紙的製作等,並聘請新竹製紙師傅施柳月現場實作, 使參與的民眾更了解蓪草紙製作過程16。同(2005)年在新竹市南市里活動中心 舉辦蓪草紙之製作活動,除了重現當年工作場的氣氛,也企圖吸引年輕人關注蓪 草曾經是新竹重要的經濟產業17。 關帝廟已於2009(民國 98)年修復完成,擔任該廟文教基金會社區規畫師 的黃進仕表示,有關蓪草之展示目前並無積極之作為及具體時間表,不過已規畫 出藍圖。短程目標在關帝廟前之中巷廊道,將設置蓪草原料乃至成品之展示櫥 窗,讓新竹市民了解與感受蓪草曾是新竹地區特有產物;中程目標,俟中巷圖書 14 受訪者:鄭先生 2008.3.7;陳先生 2008.4.19。 15 潘國正,2002.12.27,〈蓪草手工藝風城獨步全球〉,《中時電子報》,http://ec.chinatimes.com 16 洪麗雯,2007,〈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臺南:國立臺南大學 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 17 受訪者:魏先生 2008.6.5。

(12)

館改建完成後,另闢一處蓪草相關文物、文獻展示場,也就是蓪草手工藝文化資 產與關帝廟古蹟結合,並設立蓪草手工藝研習中心,讓民眾體驗蓪草紙之生產過 程,了解蓪草發展歷史;長程目標,結合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研究開發蓪草 更精緻之手工藝品,引領臺灣蓪草手工藝邁向新的里程碑18。 惟本研究的問題關心並不針對該產業的興革,如下節所述,這方面已有先行 研究成果的出現,無需於此贅述。本研究所欲探討之課題,係於此產業歷史發展 過程背後所衍生的族群關係,亦即族群關係如何決定此產業的產銷結構。換言 之,相對先行研究以市場產銷觀點描繪此產業之變化,本研究則欲以族群的視 角,重構此產業近百多年來的發展與變遷。而鎖定在新竹地區,其理由固然在於 該地區始終在臺灣蓪草產業史佔有最重要地位之外,更在於此地區的蓪草產業從 原料生產、商品的製作及銷售,將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鑲嵌於產銷過程的各 階段,足堪成為本研究所定課題之最佳素材。 若從歷史資料可發現從蓪草原料的採集乃至生產及銷售,往往只呈現原住民 及福佬人,卻不見客家人的蹤跡,而實際上客家人在蓪草的生產過程中從未缺 席,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橋樑。揆其原因或可說在臺灣歷史建構的相關著述對 族群的書寫,面對外來統治者時,福客間的對立暫時消失了,而在日本殖民時期, 在「日本人/臺灣人」和「漢人/原住民」的雙重結構中,福佬人和客家人被當做 「臺灣人」處理。在戰後「中國化」時期,國民黨政權的嚴密控制以及「中國化」 政策加上大批「外省人」來到臺灣,使得這個時期的族群對立發生在「本省/外 省」之上,福客被概括在「本省人」之內19,因而造成客家人一直在臺灣歷史隱 而不顯。 事實上,臺灣社會是個多族群的社會,對此多族群特性的瞭解,也就成為瞭 解臺灣社會開發、形成與發展過程不可或缺的關鍵之一20。近年來,在區域開發 18 受訪者:黃進仕 2010.4.8。 19 徐正光,1994,〈臺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徐正光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 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81~399。 20 莊英章、陳運棟,1989,〈族群關係與清代中港溪流域內山的開發〉,《族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

(13)

史個案研究,以及原住民族群認同運動的刺激下,「族群關係」成為新興的研究 領域及課題。筆者在此先針對何謂「族群」、「族群關係」及「優勢族群」,做簡 單的說明。 對於「族群」(ethnic groups)一詞,筆者擬採王甫昌界定的「一群因為擁有 共同的來源,或者是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而自認為或者被其他的人認為, 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族群需要一些文化特質去形塑族群認同,但文化 特質則是由族群成員面對不同情境選擇使用,以此劃定族群的界線。 族群關係所指涉的是兩個「族群」間的關係,基本上是由上述幾個族群構成 要素發展出來,是一種社會性產物,肇基於社會互動關係中的個人,對於自我以 及他人刻意區分(conscious ascription)的過程,並不是完全固定不可變的21。因 此每一時期的族群關係,並非刻板一成不變,會因當時主客觀因素的變化而呈現 不同的樣貌,尤其必須放回歷史脈絡中予以理解。 臺灣的「四大族群」最被廣泛使用並做為分類方式,是一個多元族群狀態。 「原住民」相對於「漢人」;「客家人」則是相對於「福佬人」,這是對比性的族 群類屬,通常是被自認為弱勢族群的群體所界定出來的「優勢族群」。王甫昌22認 為,被界定優勢族群的群體,不一定認為自已是一個優勢族群,更不一定會有族 群意識。被界定為「漢人」者,不會認為「漢人」是一個有意義、可以認同的類 屬。這種類屬必須由自認為弱勢族群者的論述與界定中去瞭解,而不能由被界定 者本身的意識去瞭解。 他更進一步的認為建立族群意識的重要關鍵,當人們開始將自己所受到的苦 難,或是經濟、政治與社會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歸因到這些不能夠隨便改變的出 生身份上時,才算是有族群意識。「優勢族群」通常會認為,自己的成就與優勢 位置,是個人努力或基因比較優秀所造成的結果,他們很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剝 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頁 1。 21 許木柱,1989,〈泰雅、阿美兩族與漢人的族群關係:族群刻板印象與族群互動的分析〉,《族 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頁3。 22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頁 10、11。

(14)

削了弱勢者,所以才能夠享受這些好處。或是他們自己不夠努力、天資不夠好, 而不是他們受到有系統的歧視對待23。 以臺灣的原住民為例,長久以來背負著漢族集體歧視加諸其身的一連串道德 及文化低劣意涵如「生番」等等的觀念,他們在臺灣社會發展中始終不是主導群 體,不能擁有適宜的社區資源去控制及決定自己的命運。原住民對其臣屬地位所 做的反應,有著多樣化的模式與行動,但站在漢人立場的歷史書寫,往往只將注 意力放在所謂「凶殘」、「番害」24。事實上,由於原住民受到生存威脅,才有如 此不得不之舉動,不能單以野蠻、殘忍的角度來看待。而在福客的族群關係,過 去歷史上經常是處於一種競爭的狀態,由於資源的不足所發生的衝突,亦為福客 之間畫下了一個分野。 另外,臺灣整體社會對少數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仍然沒有脫離酗酒、金錢使 用上沒有規畫和儲蓄觀念、懶散等的主觀偏見。依據許木柱對泰雅族人的研究顯 示,認為漢人顯著地比他們「依賴」「懶惰」、「粗魯」、「自私」,並且「殘忍」, 特別是「自私」的屬性,泰雅族人極為同意漢人具有此種的特徵。漢人的形象在 泰雅族人的認知結構上似乎距離相當遙遠25 。換句話說,大多數的原住民對漢人 的刻板印象是相當負面的。所以當兩族接觸時,應回歸歷史脈絡並以對方立場來 觀察,才不致發生主觀偏見與刻板印象。 當代臺灣民間普遍存在此種族群刻板印象,也反映出族群間的隔閡與族群互 動的微少。而族群社會距離的遠近,是族群親疏的具體表現,疏遠的族群關係甚 至會帶來偏見、敵意和排擠的意味26 。這種現象雖然歷經戰後 50 餘年,一直延續 至今,偏見者仍然選擇自我合理化,態度不受改變。在多元族群的社會中,如果 普遍充斥著對少數族群負面的刻板印象、偏見或歧視,也會形成少數族群的心理 23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頁 13~16。 24 本文認為「番」是歧視性字眼,但行文使用「生番」、「熟番」、「番害」等字眼乃是反映當時 脈絡,不代表作者同意其措詞。 2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臺北:行政院研考會,頁 28~30。 26 劉見至,2001,〈原/漢族群關係課程方案在高雄市國中實施成效之研究〉,國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系碩士論文,頁10。

(15)

創傷,並對族群關係產生負面的影響27。 孫大川認為原住民飲酒現象就像世界各地的部落族群一樣,原本就有它宗 教、社會、藝術想像以及集體活動之豐富內涵。在原住民社會未完全崩解之前, 飲酒不是「孤立」的行動,它總是和宗教祭儀、婚喪喜慶、歌唱舞蹈等伴隨而生; 在農忙結束,舉行「收穫節」,飲酒歌舞,以慰辛勞。另外,弱勢的原住民文化 與強勢的漢文化直接接觸所引起的心理挫折,導致文化調適的失敗與挫折,造成 心理的自卑情節,原住民只好藉「酒」來逃避或麻痺自己的心靈,而醉後之狂亂、 失誤,往往招來更多的譴責與輕蔑。在這樣的惡性循環,正是原住民酗酒問題之 心理背景28。 最具毀滅性的危機,在於「原始生命力」的扭曲和喪失。而原住民近百年來 的經驗,無論從文化、社會或生存空間,正好是一種「朝向死亡」的經驗。換言 之,酗酒問題是可說原住民人生基本失調現象的「自我逃避」,「酒」在原住民傳 統社會有其神聖的意涵,年齡也有一定規範。傳統規範一旦瓦解,酒就變成原住 民自我逃避最方便的工具29。 絕大多數的族群在初接觸時,在相對的權力關係上,都有優劣勢之分,尤其 在不均衡的狀態下所產生的族群互動,論者一般都以衝突及競爭為討論的焦點。 因而吾人在認知的過程之中,往往會產生一些刻板的認知或判斷,並且經常是由 一群社會分類下的集體所共享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認知或判斷會將原住民與 社會中其他團體分開來30。 原住民與漢人的族群關係,似乎被描述為經常處於某種程度的緊張狀態中, 不過自1895 年日治以降,由於國家權力有效地統治臺灣,清代原漢衝突的緊張 關係,漸次轉變為相互依賴及共生存在的新關係,儘管其間仍存在許多待填補的 27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 頁414。 28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臺北:張老師,頁 25~28。 29 林春香,2002,〈我是誰?原住民女性教師 Nikar 的生命故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頁23~24。

(16)

政經社會文化等的鴻溝;尤其到了1950 年之後的臺灣,原漢間的直接「衝突」 並非常態,只是在歷史的記載中,非常態的族群關係較為明顯,而日常性的族群 關係卻不易考察。戰後臺灣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雖存在既有利益及文化上的衝突, 但更有彼此共棲共生-互相做適度的文化及經濟互換──之社會存在的事實31 , 例如本文所將探討之蓪草產業,即為原住民以山產(蓪草)與漢人交換鹽、鐵、 酒及日常用品等之事例,此點應更值得吾人的注意與研究。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研究以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發展與變遷,特別聚焦於產業合作與族群關 係之關聯,為研究課題。 到目前為止,和蓪草產業有關之研究成果不能算多。在專書方面僅有財團法 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出版的《臺灣蓪草紙》32 一書,書中寫道唐朝人許嵩在 《健康實錄》記載晉惠帝「令官人插五色蓪草花」33 ,可見中國至少在千年之前, 就有人造花的出現。臺灣則在1717(康熙 56)年就有蓪草為人使用的紀錄。17 世紀末,中國廣州等地流行蓪草畫的製作,由於攝影技術尚未廣泛流行,加上中 國本地製造的紙張都相當昂貴,因此盛行蓪草紙取代一般紙張,繪上各式題材製 成畫冊,受到歐美人士的喜愛。此書就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作一概略性的陳述, 內容扼要淺顯,是一本認識蓪草產業的入門書。 臺灣的蓪草產業進入日治時期後,一如其他傳統手工業,受到政府政策面相 當程度的牽引。日本領臺之初,日人以所蒐集歐美列強殖民地統治的相關資料和 訊息,以國家的力量進行臺灣的殖民政治及為資本主義化鋪路奠基的工作。洪麗 31 劉慧真,1994,〈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3。 32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2006,《臺灣蓪草紙》。臺北: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33 《通鑑外紀》「晉惠帝(291-306AD)正月賞宴,百花未開,令宮人剪五色蓪草花」,王濬詩「蓪 草頭花柳葉裙」,可見源自中國大陸的人造蓪草花至少有一千六百年以上的歷史。張德南, 1999,〈台灣蓪草業翹楚-金泉發(1878-1939)的初探〉,《竹塹文獻》,12,頁 76。

(17)

雯34 從殖民主義與產業的角度,以金泉發蓪草、臺灣蓪草拓殖、日本蓪草等株式 會社及東臺灣地區新興的蓪草業,探討四種不同象徵意義的企業活動,經由本土 資本與在臺日本資本之間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分析殖民政府於產業發展過程的政 策操作,及其產業人事組織內涵。 另外尚有曾立維的〈日治時期台灣的蓪草產業-以新竹地區為探討中心〉35 , 和洪麗雯的〈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36 。曾立維 利用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各種相關統計資料,描述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各個方 面情形,如各州的年產量、蓪草產品的物價、各地的工廠數、職工數、產品的數 量及價格等。惟該文的論述僅止於以統計資料對該產業作外觀整體性描述,就其 當時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狀況等面向,似乎尚有可著墨之處,且其內容主要是以新 竹地區日治時期蓪草業為主,無法得知戰後的發展情形。 洪麗雯的論文如前所述從殖民主義與產業的角度,運用地方志、調查統計資 料、旅遊日記、報紙等文獻之相關記載所提供豐富的史料,論述日治時期臺灣蓪 草產銷結構、相關企業之形成及彼此間之競合、「理蕃」政策、貿易網絡變遷等 課題,以此重建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與演變。惟內容主要亦以日治時期臺灣蓪草 產業的發展為主,對戰後蓪草產銷結構及生產者如何在家庭運作之情形甚少論 及。 林育建的〈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37 。該文 從族群經濟與社會資本的觀點,分析屏東檳榔產業的社會結構,說明客家人無論 是在種植或者行口階段,多數佔據重要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雖然該地區 「行口」的經營,最早是日治時期由一位外來的福佬人,到屏東收購檳榔開始。 34 洪麗雯,2007,〈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紙會社的出現及發展〉,《臺灣文獻》58 卷 4 期。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頁269-312。 35 曾立維,2004,〈日治時期臺灣的蓪草產業-以新竹地區為探討中心〉,《政大史粹》,8 期,頁 91-157。 36 洪麗雯,2007,〈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臺南:國立臺南大 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林育建,2007,〈族群、產業與社會資本:以屏東檳榔業「行口」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 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不過當面對屏東整體檳榔產銷社群的資源分配時,最後具有權威性分配力量,能 夠決定行口的還是具有聲望的客家人,其原因在於該地客家人不僅具有階級資 源,還具備了族群資源。上述文獻雖然與蓪草業無關,作為本文所欲探討產業與 族群關係的相關研究,然仍有參考價值者。 臺灣自古以來便是個多族群的社會,研究者在論述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族群 問題,多偏向「漢番關係」而將客家人歸於漢人系統討論,或是以平埔族、高山 族為中心,論述其與漢人關係,卻少以客家人為中心。一般而言,客家人與福佬 人合作開墾或互為業佃是常見的合作模式。而新竹地區客家人與平埔族的關係建 立,首先在土地的開發,客家人多為平埔族業主的佃戶,則較為特殊。另外根據 記載,金廣福曾雇高山族為隘丁,除了犒賞豬肉外,亦給予金銀。由此可知,本 地區客家人與高山族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完全敵對,不過兩族的接觸頻繁,更加速 高山族漢化,則為不爭的事實。此點可從范瑞珍的〈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 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38,得到充分說明。 要言之,基於上述對臺灣蓪草產業相關研究的探討,本研究除批判性繼承這 些先行研究的成果外,更將論述重點置於戰後臺灣的蓪草產業。同時,在研究觀 點方面,特別留意到族群關係,其中包括客家人與福佬人、客家人與原住民(平 埔族、高山族)39 ,由此描繪現今的新竹地區族群間關係。 38 范瑞珍,1995,〈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 做的探討〉。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筆者認為平埔族為原住民,但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布,目前臺灣原住民 14 族中並不含 平埔族。《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2010.3.19 , http://www.tipp.org.tw/formosan/population/population.jspx?codeid=-1

(1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研究以上述各節的理解及觀點為基礎,採取質性研究的方法,除以田野 調查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從中掌握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發展的軌跡外,並佐以其 他相關文獻資料,以了解並描繪新竹地區蓪草產業與族群的關聯。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所指涉「新竹縣市地區」包括今日新竹縣、市、苗栗縣等日治時代 劃分為「新竹州」之地區。 不過,在地理環境上雖然以「新竹縣市地區」為範疇,但蓪草產地遍及全 臺灣,為了能夠了解新竹與全臺灣地區蓪草產業發展的關係,先以全臺灣為研究 範圍,再漸次導入新竹地區。具體研究範圍更鎖定在新竹縣的五峰、尖石鄉、竹 東鎮、苗栗南庄及家庭工作場的新竹市,因為這五個地方在戰後臺灣蓪草產業為 最發達之地區,同時涉及之族群亦最多,為本研究所欲探討問題之最佳對象。 另外將整個發展時間軸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清治時期至日治時期前 夕(1894 年)。第二階段為日治時期 1895(明治 28)年至 1941(昭和 16)年。 1941 至 1951(昭和 16~民國 40)年約有 10 年的時間,由於戰亂關係,蓪草業處 於半停滯的狀態,因此省略不論。第三階段為1952(民國 41)年至今。1952(民 國41)年,由於臺灣手工業推廣委員會的積極推廣,獲得國外的訂單,使得蓪 草產業再度熱絡起來,並於1981(民國 70)年達到日治時期之外的另一高峰。 二、資料的蒐集 1、文獻蒐集 本文的目的是想藉由蓪草製品的各個階段,嘗試建立其生產鏈,從中再探討 相關族群之間的協作關係如何被建構起來,因而蒐集的相關文獻資料包括歷史、 地理、統計等資料、學術論文、一般性文獻、報紙新聞、官方檔案等,以及族群

(20)

關係、人類學、社會學之相關文獻,以此彙整並理出發展的時空脈絡。特別在族 群方面的研究,筆者企圖透過具體業者個人的經濟活動來補充目前文獻資料的不 足,亦即如後所述的田野訪談調查。 2、田野訪談調查(Interview Survey):本研究在時間上是以蓪草產業一百 多年來為範疇,戰前的部份將以史料、臺灣總督府各類調查統計資料、方志、期 刊、報紙等相關資料為主。戰後的部份因政府公部門相關的資料並不多,將透過 田野調查的方式從原料的生產到成品的出口,找出關鍵人物,以訪談補充目前文 獻資料的不足。並採行質性研究,焦點化、單純化選取研究對象,藉由深入訪談 進一步發現問題、驗證文獻資料的正確性。此外,還將透過原料供應者、仲介者、 曾經從事蓪草業加工(家庭工作場)及現存業者的訪談等,梳理蓪草產業過去及 現在的經營狀況,及蓪草紙製作的過程,以期貼近對此一傳統產業的歷史圖像。 並企圖從訪談過程中了解在各族群在蓪草產業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族群,自己的 族群是如何被形塑? 訪談內容分三個層次,首先為原料生產,訪問大綱為何時開始種植蓪草、如 何種植及收成、透過何種管道將蓪草賣出及族群關係等。其次為仲介,訪問大綱 為何時開始從事蓪草仲介、如何收購、售予哪些蓪草業及族群關係等。第三為蓪 草業,訪問大綱為何時開始從事蓪草紙生產、如何購買蓪草原料、家庭代工如何 運作、銷售情形及族群關係等。 由於蓪草原料主要產於原住民居住的區域,是原住民與漢人交換品中獲利較 豐、較為重要的產物,清代政府曾下令禁止漢人入山採取,日本統治臺灣後,日 人除了教導原住民種植外,亦鼓勵原住民配合政府政策種植,故對原住民的生計 有一定的影響。至戰後1950、60(民國四、五十)年左右,少部分客家人因市 場利潤的吸引,在竹東鎮上坪里及瑞峰里,也開始種植蓪草,但僅維持10 餘年 的時間。 圖1-1-1 為清治時期蓪草生產過程,清治初、中期原住民將生產之蓪草原料 透過社商、平埔族、通事或番割仲介,由郊商賣至大陸;至清治後期情況則有所

(21)

改觀,由於黃開基招募大陸蓪草工匠來新竹傳授製紙方法,客家通事、番割將一 部份蓪草原料售予郊商出口,一部份售予新竹市區蓪草業者剖削成蓪草紙後,再 透過郊商賣至大陸。 圖1-1-2 為日治時期蓪草生產過程,日治初期蓪草仲介業務仍透過客家通事 完成,之後由於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的介入,通事之勢力逐漸被削弱,1914 年 隨著戰事的結束,山地的業務由警察掌管並經營蕃產物交易。 圖1-1-3 為蓪草原料的生產至完成蓪草花製作之過程,原住民將採收的蓪草 經曝曬後綁成捆,經由各種管道將原料賣出。管道之一為竹東客家人大盤商直接 上山採購;其二為送至客家人在部落開的商店匯集,再由大盤商收購或蓪草業者 上山購買;其三為工廠直接和原住民約定時間再進行交易;其四為直接將蓪草挑 下山,賣給竹東、內灣大盤商或新竹市的蓪草紙工廠,蓪草紙工廠再剖削成蓪草 紙或做成蓪草花。從以上 3 圖顯示,每一階段蓪草仲介及蓪草製品生產皆有其不 同的發展樣貌及特色。

(22)

圖 1-1-1 清治時期蓪草原料、蓪草紙生產過程示意圖(1711~1894) 原住民生 產 仲介商 蓪草紙業者 郊商 ︵貿易商 ︶ 蓪草原料供應 通事、番 割 註:一、本圖依據文獻資料所繪製。 二、仲介商:客家人勢力未到番社之前由平埔族擔任;社商為在官府投標以低價包輸番社社餉,以取 得番社徵餉權以及貿易專利權之商人,不過於1714 年裁撤。 三、1846 年黃開基未招募大陸蓪草工匠來新竹傳授製紙方法前,蓪草外銷以原木為主(即丸蓪草)。 平埔族 生產流程 各 階 段 代 表 人 或 工 廠 金泉順 社商 泰順號 金泉同 陳鴻貴 老勝華 金泉發 林鐵登 鄭恆利家族等 出口 黃開基招募大陸蓪草工 匠來新竹傳授製紙方法

(23)

圖 1-1-2 日治時期蓪草原料、蓪草紙生產過程示意圖(1895~1941) 原住民生 產 仲介商 蓪草紙工廠 貿易商 蓪草原料供應 警察駐在所 註:一、本圖依據文獻資料所繪製。 二、原料供應:由原住民栽種及採集。 三、仲介商:日治初期由客家通事擔任;1905~1914 年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介入蓪草仲介業務,1914 年後由警察擔任,直接經營蕃產物交易。 四、蓪草紙工廠:日治時期大小商社共30 餘家,僅以 5 家做代表。 通事 生產流程 各 階 段 代 表 人 或 工 廠 金泉發蓪紙 愛國婦人 會臺灣 支部 臺灣蓪草 日本蓪草 新臺灣蓪草 老勝華 出 口 蓪草業者需先向警 務部申請,經過競標 方能取得採購權

(24)

圖 1-1-3 戰後蓪草原料、蓪草紙、蓪草花生產過程示意圖(1951~1991) 五峰清泉 、石鹿 五峰茅圃 田先生 五峰花園 馬先生 竹東上坪 林先生 仲介商、大盤商 蓪草紙工廠 萬和蓪草 工廠 老金寶興 公司 元銍有限 公司 貿易商 蓪草花染色製作 中西化工 出口 出口 竹東下公 館大盤 商 蓪草原料供應 五峰竹林 尤先生 竹東大盤 商萬女 士 尖石錦屏 雜貨店 內灣大盤 商王先 生 南庄鹿場 鄭先生 五峰洞口 張先生 尖石梅花 陳先生 尖石錦屏 邱先生 註:一、本圖依據受訪者口述所繪製。 二、原料供應:紫色代表供應至約1976(民國 65)年;紅色代表供應至約 1991(民國 80)年蓪草業 結束。 三、仲介商:藍色代表供應至約1976(民國 65)年;橘色代表供應至約 1991(民國 80)年蓪草業結 束。 四、蓪草紙工廠:灰色代表約1966(民國 55)年結束營業;綠色代表約 1991(民國 80)年蓪草業結 束;柯氏蓪草紙工廠為尊重個人隱私,以其姓氏代表工廠名稱。 柯氏蓪草 紙工廠 五峰清泉 雜貨店 生產流程 各 階 段 代 表 人 或 工 廠 尖石玉峰 謝先生 家庭代工 家庭代工 除了直接供應 蓪草業者外,大 盤商也會上山 採購再轉售。

(25)

客家人居住、活動區域處於原住民及福佬人的中間位置,在南庄、尖石及五 峰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少有福佬人。因而客家人得以在原住民的部落開雜貨店兼營 蓪草的轉運點,再由竹東、內灣的大盤商及新竹市蓪草業者上山購買。一般而言, 此地區的客家人沒有廣闊的山林可以種植蓪草,加上資金並不充足,因此只能從 原住民收購蓪草,不經任何加工便轉賣給新竹市的蓪草紙工廠,無法自行開設蓪 草工廠從事加工生產。 本研究因涉及族群敏感議題,為尊重及保護部份報導人意願不洩露個人姓 名,除了中西化工前董事長李宗簾及元銍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秀美以本名呈現外, 其他皆將其姓氏隱沒,並給予新姓氏後加先生及女士來代表。田野訪談報導人共 32 位,原住民 13 位、客家人 5 位、福佬人 14 位,這些報導人年紀大部份在 60 歲以上。 在章節安排方面,本文先綜述從清代、日治時期至戰後一百多年來以臺灣蓪 草產業的變遷歷史,並以此探討族群間如何透過合作將蓪草業串聯成一生產鏈, 以及其所衍生出來的族群關係。除緒論、結論外,將分以下幾個章節討論。 第二章,首先針對蓪草的自然特性、採收、品種、分布、相關用途、蓪草製 作工序、製作方法等作一概略性的敘述。其次探討清治時期福客40移民來臺,其 族群關係首先建立在土地的墾拓,進而造成族群居住空間的改變,此種空間的改 變和客家人介入蓪草產業有何關聯?客家人擔任何種角色?而族群空間分布與 蓪草製品之生產,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第三章,將以原住民及漢人的角度重新書寫日治時期蓪草產業的變遷。從清 治時期延續下來的客家通事,在山地扮演何種角色?在臺灣總督府的殖民統治 下,客家人如何因應?原漢關係如何發展?又臺灣總督府推動「理蕃政策」的原 漢關係與蓪草的產量有何關聯性?本章將以日人的調查資料為基礎,透過統計數 字來分析探討新竹地區蓪草業的變化。 40 為了行文方便,本文中「粵」、「客」為同義;「閩南」、「福佬」為同義;「閩南人」與「閩南 族群」、「客家人」與「客家族群」同義。

(26)

第四章,以戰後蓪草產業為探討目標,原住民的行動於日治時期受到嚴密的 監控,幾乎與漢人隔絕,戰後則無可避免被納入臺灣整個社會體系中,導致原住 民社會面臨本身無法解決的適應問題。本研究透過蓪草的生產鏈來了解族群間存 在哪些問題? 族群間如何相處?另一方面,以田野訪談方式為主,佐以政府檔 案資料、報紙之相關產業報導、5 家蓪草業者及家庭代工,重現戰後蓪草業者如 何購買原料、工作場的運作及銷售管道等,蓪草業如何克服各種困境從谷底逐漸 往上攀升,達到蓪草業生命期的另一高峰?以及由此展現族群協作過程與所構築 的日常性族群關係。

(27)

表 1-1 新竹、苗栗縣蓪草原料生產、仲介受訪者地點及時間 受訪地點 生產品項 受訪者 訪問日期 族群 竹 東 原料生產 林先生 2008.2.23 客家人 仲 介 萬女士 2008.5.3 客家人 南庄鹿場 原料生產 鄭先生 2008.3.7 原住民 五峰茅圃 原料生產 田先生 2008.4.19 原住民 五峰竹林 原料生產 尤先生 2008.4.19 原住民 原料生產 侯先生 2008.4.19 原住民 五峰桃山 原料生產 張先生 2008.5.3 原住民 五峰清泉 原料生產 葉先生 2008.5.3 原住民 仲 介 劉先生 2008.5.3 客家人 五峰花園 原料生產 馬先生、江先生 2008.8.23 原住民 尖石玉峰 原料生產 謝先生 2008.5.8 原住民 尖石錦屏 原料生產 邱先生 2008.5.8 原住民 尖石梅花 原料生產 陳先生 2008.5.16 原住民 尖石秀巒 原料生產 羅女士 2010.4.10 原住民 橫山內灣 仲 介 王先生 2009.11.23 客家人 圖 1-2 新竹縣、苗栗縣受訪者位置圖 資料來源:一、竹苗鄉鎮位置圖(引自 http://gissrv4.sinica.edu.tw/search/) 二、依據受訪者位置描繪。

(28)

圖 1-3 新竹市受訪者位置圖 資料來源:依據受訪者位置描繪。

(29)

表 1-2 新竹市蓪草原料、製品生產受訪者地點及日期 受訪地點 生產品項 受訪者 訪問日期 族群 新竹市 蓪草紙工廠 張秀美 2007.12.24 福佬人 黃先生 2008.1.18 福佬人 劉女士 2008. 5.29 福佬人 柯先生 2008 .6.18 福佬人 新竹市 蓪草紙家庭代工 林女士 2008.5.29 福佬人 李女士 2008.5.29 福佬人 鄭女士 2008.5.29 福佬人 莊女士 2008.5.29 福佬人 曾女士 2008.6.6 福佬人 陳女士 2008.5.29 福佬人 彭女士 2008.6.24 福佬人 新竹市 蓪草花生產 周先生 2008.4.10 福佬人 臺北市 李宗廉 2008 .6.29 福佬人 新竹市 蓪草花家庭代工 潘女士 2008.1.21 福佬人 徐女士 2008.4.17 客家人 新竹市 其他 黃先生 2009.2.4 原住民

(30)

第二章 清治時期蓪草產業

第一節 蓪草之自然特性與製作工序

蓪草41 的運用如前所述早在晉朝即有記載,於臺灣則在《諸羅縣志》敘述: 「蓪草,利水性,兼通孔竅,染以顏色製花,鮮明可愛,出淡水、基籠諸山」, 說明了蓪草的功能,且已經進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裡。到了日治時期,蓪草更是 被列為重要的經濟產物,因為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張,有段時期的蓪草不分幼苗或 老樹都遭到砍伐,因此日人開始有計畫推廣種植,獎勵原住民將蓪草轉為人工栽 種,使得蓪草的品質與數量逐漸提升。 蓪草屬於木通科之落葉籐木42 ,蓪草高度常在2~6 公尺之間,莖幹直徑可達 約10 公分,葉片脫落時幹上留有葉痕,幹皮多條紋縱向凹溝,幹內有純白的髓 心;從外觀上可明顯辨識葉集生於幹梢,葉屬於鉅大單葉,外環圓形,掌狀凹裂, 裂片7~12 枚,卵狀橢圓形,尾漸尖,葉緣粗鋸齒,葉質粗厚紙質,葉柄粗長, 葉面寬可達50 公分或以上。頂上複圓錐花序,小花序為繖形花序,雌雄同株, 花暗紫紅色;花萼及花瓣皆4 枚,子房 2 室、柱頭 2 枝;果實為核果狀,果色為 41 依據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記載,蓪草即木通,莖有細孔,兩頭皆通,故名蓪草,古時稱通 脫木,別名有附支、丁翁、萬年籐、本木通、烏入石、臺灣野木瓜、五華長穗木、子名燕覆 子等稱呼。在醫藥方面,蓪草髓心具有消除脾胃寒熱、利尿、醫治水腫、乳汁不下、頭痛, 並具有明目解熱等功效。蓪草屬五加科(Araliaceae)灌木,學名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 K. Koch。日名「ツウサウ」或「ヵミャッラ」,英文為 Rice paper or Pith Paper Plant。客家人稱 蓪草為「花草」,在今新竹縣竹東鎮軟橋里一帶,因過去種植許多蓪草,故被稱為花草林,當 地公車站牌亦以花草林命名。至於原住民則採其髓心下山交易,當人造花材料或藥材使用。 又日治時代所調查的原住民藥用植物,紀錄原住民各族對蓪草的名稱有不同之說法,布農族 謂之 Natoku,太麻里的排灣族叫做 Kabarowa。大溪角板山附近的枕頭山則稱為「ボンパラホ イ」(Bonborhoi,今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即蓪草山之意。 新竹州竹東郡「メホマン」 (Mayhuman,今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社的舊名為「パラホイ」(Barahoi),即泰雅族對蓪草 的稱呼,而在苗栗縣大湖、獅潭一帶原住民則稱 Waruhiyofu。今日苗栗縣南庄、新竹縣尖石、 五峰的原住民對蓪草仍是以 Barahoi 稱之。李時珍,1994,《本草綱目》。臺北:文化,頁762。 李幸祥,2000,《臺灣藥事典》。臺北:旺文社,頁 96。王學新譯,2003,《日治時期竹苗地 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十九原住民系列之三》。南投市:臺灣文獻 館,頁1612。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05,《竹東鎮志》歷史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頁124-127。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台灣省文獻會(編著),1993,《台灣慣習記事》7 卷上。臺中: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頁389。陳玉峯,2006,〈物種生態誌(Ⅰ)〉,《臺灣人文生態研究》,8 卷 1 期,頁 137。受訪者:鄭先生 2008.3.7;陳先生 2008.5.16。 42 李幸祥,2000,《臺灣藥事典》。臺北:旺文社,頁 96。

(31)

黃褐色帶綠。 其生長時序方面,約在每年的4 月抽出年度新葉,到了 5 月葉子才完全長成, 10 月抽出花序,月底開花,11 月為盛花期,12 月結果,次年 1 月果實成熟,12~2 月為落葉期43。落葉後的蓪草呈休眠狀態,白色髓心會和樹皮脫離因而容易通 脫,所以通常在冬天且天氣晴朗時採收。 蓪草的繁殖能力強、生命力旺盛,其繁殖方法有根分法及種子播種法44,根 分法是原住民最常用的方式,係因蓪草經常會在母株的四周長出許多的幼苗。蓪 草和油桐一樣,會在地下長出不定芽,所以在蓪草園1~2 年內會長出茂盛的蓪草 來,最多60 餘株。採苗之後 2~3 年生育最旺盛,苗莖長約 1 尺,即從根部挖起 供做栽植用。栽植後很快地會發芽,一年內可達數尺,第二年的一、二月要在離 地2~6 寸(約 6~18 公分)的莖幹部將其砍掉讓其再發芽。為了要讓樹苗長得好 及維持地力,一年需除草1~3 次45。 43 游以德、陳玉峰、吳盈,1990,《臺灣原生植物》。臺北:淑馨,頁 39。 44 播種法:一般的原住民種植方法,係在 1~2 月間,採集成熟的種子種植,一次可培育許多種 苗出來。其方法為將紫黑色的硬梗切除,放在草蓆上日晒乾燥裂開後,果實就會掉落,種子外 形有如粟子狀,春季時撒下種子覆蓋土壤,在富含腐植質鬆軟的肥沃土壤時時澆水,約過四、 五十日出芽,即可得良苗,以此方法由於蓪草苗品質有時會改變,因此一般認為還是以根分法 較安全。島田彌市,1925,《蓪草栽法》,頁 19~20。 45 同上註,頁 18。

(32)

圖 2-1 蓪草植物全貌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2008.1.7,蓪草為苗栗南庄鹿場鄭先生所種植。蓪草枝幹 粗直,頂上開花,葉子漸黃,表示已可採收。 蓪草適應環境能力良好且其生長極為快速,壽命普通可達7 至 8 年,有些甚 至可長到15 年。長到 3~4.5 公尺,其基部莖幹直徑約有 2~5 吋時,其枝梗的中 心有一半以上會形成圓形的木髓細胞組織,木髓之中心空洞,猶如竹子,只是沒 有節而已46 。 經過栽植之蓪草,按期採收可以獲得品質優良之蓪草,一般係移植後隔年再 採收,移植後發育較好之蓪草甚至可以年年採收。第4 年及第 6 年亦有採收之情 況,至第7 年則為最後一次採收47,此時蓪草栽植區已呈荒廢狀態,只得放棄繼 續栽植,或是重新栽植48。 蓪草收穫期間是11 月至隔年的 4 月,其中 11 月至隔年 1 月中旬最適當。因

46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研叢107 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 377。

47 蓪草之收穫量以 1925(大正 14)年竹東郡シパジイ(Shipazi,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花園村)為 例,5 年的總收穫量為 1855 斤,若是以發育良好且在種植的第 2 年即可採收來計算,第 1 年 採收80 斤佔總收穫量的 4%,為第 1 次採收;第 2 年採收 600 斤佔 32%,為第 2 次採收;第 3 年採收700 斤佔 38%,為第 3 次採收;第 4 年至第 6 年是採收前一年殘餘的蓪草,產量逐漸 降至350 斤佔 19%,為第 4 次採收;最後一年為 125 斤佔 7%,為第 5 次採收,總計 5 次的採 收量是100%。 所以蓪草以 2~3 年為採收的高峰期,其品質亦最優良。丙牛生,1910.8〈臺灣 の蓪草(上)〉,《臺灣時報》,頁30。 48 臺灣慣習研究會,1993,《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7 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390。

(33)

此從經濟上來看二年收割達到最大的效益,而且莖的大小一致通脫較容易。隨蓪 草年數的增加,髓的木質部厚度及硬度會增加,老齡木得到的蓪草髓心比幼齡顏 色顯得淡黃且堅硬,做為原料的品質稍差49 。 根據1907(明治 40)年臺灣總督府的實地調查,可知一公頃的土地約可採 收蓪草髓心150 斤左右50,原住民採收蓪草時,會依照蓪草的發育狀態及配合蓪 草紙工廠製作的尺寸,或是當時搬運狀況等因素,把蓪草裁切成不同長度的小節 51。被裁切後的蓪草用直徑大小相若的山黃麻或質地堅硬的枝幹,將蓪草髓心推 擠出木髓部。被擠出後的髓心呈現雪白色,此時一定要拿到太陽下曝曬2~3 天, 不然蓪草髓心會變黃且形成汙點,影響日後製作蓪草紙的品質52 。 圖 2-2 蓪草髓心被通出之情形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2008.3.7,示範者為苗栗南庄鹿場鄭先生。 蓪草分布於華南、臺灣及日本的八重山列島、琉球等地,散見於海拔2,200 公尺以下之亞熱帶地區,在臺灣則分布於北部及中部原住民居住區域、東海岸山 麓,特別是日照充足的次生林陰溼地。在嘉義、南投(新中橫)海拔2,400 公尺 49 島田彌市,1925,《蓪草栽培法》,頁 25~26。 50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7,《臺灣蓪草》,頁 5。 51 在桃園新竹方面切成 1 尺 2 寸至 1 尺 5 寸,臺東方面切成 3 尺左右亦有切成 5、6 尺者。臺灣 慣習研究會,1993,《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7 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390。 52 島田彌市,1925,《蓪草栽培法》頁 28~29。

(34)

地區亦可見其分布,最低則接近海邊,全臺除了恆春半島旱地之外,山區皆可見 及53 。由於蓪草極易生長,所以從前原住民以傳統「火耕」或「燒田」的方式以 闢耕地時,於焦黑的土地上,蓪草是最主要重生的草木,而且特別茂盛54 。 蓪草適宜的土壤為含腐植質砂質之黏土及礫質壤土、排水良好含濕氣的土 壤。新竹地區的地質主要由第三紀層砂岩風化而成的,適合蓪草的種植,不過屬 更高海拔的粘板岩層適合種苧麻的地域也適合種蓪草55 。 在蓪草品種方面,從文獻上的紀錄來看,蓪草樹可分為得尼奧種56 、米卡蘭 種57 、塔康種58 、馬立巴種59 等四種。蓪草工廠對原料的需求是蓪草髓心的徑要大、 中心的空洞要小,髓質要輕且柔軟,靭性強且純白無傷痕,長度越長價格越貴, 符合以上條件者在竹東就有三種品種(即得尼奧種、米卡蘭種、塔康種)。雖然 在日治時期竹東地區三種品種皆可種植,但以米卡蘭種、塔康種為主,由於繁殖 力旺盛,所以栽培面積廣,其缺點為通脫困難。 得尼奧種是所有蓪草品種中最優良的,不過卻因為繁殖力較弱,栽培較不容 易,苗栗南庄鹿場部落、五峰茅圃部落以此品種為主要生產樹種,髓心不但白, 中間空洞亦小,受到新竹蓪草工廠業者的喜愛。至於馬立巴種髓心外皮像10 元 硬幣側面的紋路一樣會裂開來,徑雖很大但是髓心有大空洞,所以品質不佳60 。 在品質方面,日治時期各地出產的蓪草以臺北及新竹出產之蓪草質軟色美, 特別是新竹關西和桃園大溪之產品質料最佳。中部及南部方面之產品質地堅硬, 53 陳玉峰,2006,〈物種生態誌(Ⅰ)〉,《臺灣人文生態研究》,8 卷 1 期,頁 137。

54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研叢 107 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377。

55 島田彌市,1925,《蓪草栽法》,頁 15。 56 其特徵為莖上縱裂長,葉面小、柔毛少,蓪草心顏色白,且容易通脫,中心空洞小,所以採 收量大。島田彌市,1925,《蓪草栽法》,頁 16~17。 57 米卡蘭種其特徵為莖上縱裂短,葉面小、柔毛少,徑大中心空洞亦大。島田彌市,1925,《蓪 草栽法》,頁17。 58 塔康種的特徵為莖上的縱裂短,葉面大,嫩葉的柔毛多徑大空洞亦大,收穫量少,是以上三 品種中最劣等的。島田彌市,1925,《蓪草栽法》,頁 17。 59 根據筆者在尖石梅花部落及南庄鹿場部落的訪談,馬立巴種屬於野生品種,其特徵為徑大有 空洞,繁殖力強,但通脫困難。受訪者:鄭先生 2008.3.7;陳先生,2008.5.16。 60 馬立巴種髓心有大空洞,再加上外皮有深的紋路能剖削蓪草紙的量因而不多,所以不受歡迎。 受訪者:鄭先生 2008.3.7。

(35)

出產之蓪草,髓心雖肥碩但質地堅硬且色澤不佳,遠不如新竹地區人工栽培優良 61 。 蓪草髓心富於光澤且輕盈、耐熱具保溫效果,除了可撩62 成蓪草紙,做為人 造花的材料外,尚可製成書畫用紙、明信片、色紙、詩箋、名片、書籤、製作玩 偶或假髮63 ;日本人拿來做高級的宣紙及和室房間隔板木框紙張的替代品64 ,曾作 為美國花車遊行上裝飾的紙花65 。歐洲人將蓪草加工後,做為領子、圍巾、白襯 衫、領帶的一部分。製作蓪草紙產生的紙屑,也有廣大的用途,可用於當作搬運 貴重品的襯墊、枕頭和坐墊的填充物66 、染色後可做人工草皮等。還可供填舖棺 木底層,由於傳統中國民俗中有「骨白蔭子孫」的說法,所以深受上流社會所珍 愛67 ,目前仍受到部分棺木店的青睞。 蓪草除了以上所述外,在花蓮、新竹、苗栗一帶鄉間,實心的草管尚可做為 釣魚用的浮標,還可做瓶塞,是軟木塞的替代品68 ,及目前中藥舖仍在使用的藥 方。德國修補典藏的中國古畫,不用宣紙,而是用蓪草紙69。 戰後,新竹市的金泉發蓪草工廠試圖將所發明的蓪草板加以改良,省工業試 驗所也以蓪草屑成功製出具有隔音、防寒的蓪草板、傢俱及飾品,協助廠商開拓 市場70 。不過,在塑膠製品發明後,這些產品的開發幾乎無疾而終,蓪草的用途 又回歸到蓪草花的裝飾上。 61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會(編著),1993,《臺灣慣習記事》7 卷上。臺中: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頁393。 62 工作場之術語,「撩」福佬話,即剖削之意。為了行文方便,本文中「撩」與「剖削」為同義。 63 丙牛生,1910.9.20〈臺灣の蓪草(中)〉,《臺灣時報》,頁 21~22。 64 房間隔板稱しょうじ(障子),受訪者:明吉.維娜 2009.2.8。 65 日治時期美國所用紙花幾乎採購自金泉發蓪草株式會社。〈重現新竹蓪草風光歲月〉, 1996.3.14,15 版,《中國時報》。 66 鈴木質,1991,《臺灣原住民風俗誌》。臺北:武陵,頁 262~263。 67 臺灣慣習研究會,1993,《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7 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丙牛生, 1910.9.20〈臺灣の蓪草(中)〉,《臺灣時報》,頁 21。 68 〈蓪草木副用途〉,1952.4.30,6 版,《新生報》。 69 德國博物館藏有很多中國的古畫,博物館人員向張秀美購買蓪草紙修補畫作,而不是用宣紙。 受訪者:張秀美 2007.12.24。 70 〈研究省產蓪草,並將善加利用〉,1954.1.3,3 版,《聯合報》。

(36)

蓪草紙製作工序有打草節、撩草、切草、退草、修邊、綁草71 、裝箱等,一 般蓪草業者除了大部份的撩草工序係由新竹市各家庭進行外,其他工序皆在工廠 進行。1961(民國 50)年以前蓪草業所生產之蓪草紙幾乎全部直接外銷,至中 西化工成功開發蓪草花染色技術後,情況才有所改觀,此後蓪草紙工廠將所生產 大部份的蓪草紙供應給中西化工製作蓪草花,只有少部份透過貿易商外銷至世界 各國。 圖 2-3 剖削蓪草之情形 資料來源:中西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宗廉提供 2008.6.29。 蓪草紙之製作是用一把蓪草刀與一塊磚板72 ,磚板表面非常光滑,猶如南部 砌牆用的大塊磚,由於工具簡單,所以更見手工技術的重要。剖削蓪草紙時,在 磚板的左右兩端糊貼寬2~3 分(0.6~0.9 公分)、長 1 尺 2 寸(約 36 公分)左右 之薄紙,再覆蓋相同尺寸之薄銅片,剖削時將蓪草原料緊壓在磚板中間,順沿磚 71「打草節」為福佬話,將蓪草切成所需長度稱之,切好一節一節之蓪草稱「草節」「撩草」是 用蓪草刀將蓪草剖削成長條薄紙狀,撩 lio5 為福佬話,為了更貼近工作現場用語,後文中將以 此語來替代。「切草」依木板尺寸裁切成正方形的紙張。「退草」為福佬話,將紙張分出等級的 意思。「修邊」是用方形木板將蓪草紙夾住後,用刀削去多餘部份。「綁草」是將蓪草紙用藺草 綁成一小疊。受訪者:張秀美 2007.12.24 72 清代及日治初期的蓪草裁刀是福建省泉州產品,刀鋒薄刀背厚。磚板表面平滑,長 1 尺 2 寸 (約36 公分)左右,寬 4~5 寸(約 15 公分),厚6~7 分(約 2 公分)。臺灣慣習研究會,1993,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7 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392~393。日治時期及戰後 製作蓪草刀集中於新竹市的中央路、東門市場一帶。

(37)

板兩端之銅片操刀撩紙,蓪草紙之厚度依銅片與磚板之高低來調整73 。製作時右 手持刀,左手按著蓪草迴轉,力道要平均,一般人手掌只能壓住2~3 寸長 (6.06~9.09 公分)之蓪草,因此要撩越大寬幅尺寸,就越困難。 73 臺灣慣習研究會,1993,《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7 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392~393。受訪者:曾女士 2008.6.6。

(38)

第二節 蓪草原料之生產、仲介與製造

自17 世紀以來,臺灣的對外貿易不僅是遠東短期停留貿易商品的重要中 心,而且是貨物集散轉口貿易站74 。臺灣由於是海島,其海島型經濟於對外貿易 的依賴甚殷。再加以地理位置優越,海上交通便利,提供了臺灣貿易發達的環境, 荷治、鄭氏時期臺灣的貿易範圍已達波斯、英國、日本、南洋的理由。清治以後, 雖然臺灣的對外貿易仍然發達,但以中國大陸為主,日本、南洋為輔。臺灣除了 適合對外貿易的環境外,此時期的主要關鍵是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高度的區域分 工75 。 臺灣屬開發較晚的地區,並沒有形成大陸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農業生產自 始便具有濃厚的商品性質,另外,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自明清以來即形成外向經濟 型態,手工業與工商業相當發達。因此,臺灣與大陸形成「開發中區域」,與「已 開發區域」之間,一方供應農產品,一方供應資本與手工產品的地域分工現象76 。 由於以上因素吸引大陸沿海各省漢人移民臺灣,包括來自福建、廣東兩個省 份遷來臺的福佬人與客家人。約1710(康熙 49)年末葉,由於官方移民政策的 改變,海禁漸嚴,福客移民已不能如先前採取「春時往耕,西成回籍」的季節性 移動方式,因此留居臺灣的移民必須開始積極找尋可資墾荒落籍的地方。當時尚 有廣大可墾地的竹塹地區,乃成為來臺漸多的客家人理想的移居地77。 竹塹地區為多族群區域,在漢人遷入之前,即有原住民分布於平地區域的平 埔族與高山區域的高山族兩族群。爾後又添加了來自福建、廣東兩個省份的福佬 人與客家人。清代來臺遷居竹塹地區的客家人,在墾拓過程中,接觸到聚居於竹 塹地區的平埔族、高山族兩大原住民族與同為遷居竹塹地區的福佬移民78。族群 74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1996,《客家與臺灣》。臺北:常民,頁 236。 75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頁 7。 76 林玉茹,1996,《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頁 71。 77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文化局,頁 39。 78 范瑞珍,1995,〈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 做的探討〉。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1。

數據

圖 1-1-1    清治時期蓪草原料、蓪草紙生產過程示意圖(1711~1894)  原住民生 產 仲介商 蓪草紙業者 郊商 ︵貿易商 ︶蓪草原料供應 通事、番割 註:一、本圖依據文獻資料所繪製。  二、仲介商:客家人勢力未到番社之前由平埔族擔任;社商為在官府投標以低價包輸番社社餉,以取 得番社徵餉權以及貿易專利權之商人,不過於 1714 年裁撤。  三、1846 年黃開基未招募大陸蓪草工匠來新竹傳授製紙方法前,蓪草外銷以原木為主(即丸蓪草)。 平埔族生產流程   各  階  段  代  表  人  或
圖 1-1-2    日治時期蓪草原料、蓪草紙生產過程示意圖(1895~1941)  原住民生 產 仲介商 蓪草紙工廠 貿易商蓪草原料供應 警察駐在所 註:一、本圖依據文獻資料所繪製。  二、原料供應:由原住民栽種及採集。  三、仲介商:日治初期由客家通事擔任;1905~1914 年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介入蓪草仲介業務,1914 年後由警察擔任,直接經營蕃產物交易。  四、蓪草紙工廠:日治時期大小商社共 30 餘家,僅以 5 家做代表。 通事生產流程   各  階  段  代  表  人  或  工  廠 金
圖 1-3  新竹市受訪者位置圖  資料來源:依據受訪者位置描繪。
表 1-2   新竹市蓪草原料、製品生產受訪者地點及日期  受訪地點  生產品項  受訪者  訪問日期  族群  新竹市  蓪草紙工廠  張秀美  2007.12.24  福佬人 黃先生 2008.1.18 福佬人  劉女士  2008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ith regard to the spending structur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pent 63% of their per- capita spending on shopping, whereas thos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na spent 79% and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 After submitting the Enrolment Survey, report promptly the Date of Entry from Mainland for all new students with STRN, such as P1 students allocated to the school,

Fully quantum many-body systems Quantum Field Theory Interactions are controllable Non-perturbative regime..

compounds, focusing on their thermoelectric, half-metallic, and topological properties. Experimental people continue synthesizing novel Heusler compounds and investigating

• LQCD calculation of the neutron EDM for 2+1 flavors ,→ simulation at various pion masses & lattice volumes. ,→ working with an imaginary θ [th’y assumed to be analytic at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