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治時期蓪草產業

第四節 蓪草貿易與行銷

1904(明治 37)年臺灣蓪草輸出港口如表 3-5 有基隆、淡水、舊港、鹿港、

下湖口、後壠、梧棲、安平、東石港、東港等地。對渡的大陸港口則有廈門、汕 頭、福州、溫州、泉州、寧波、臺州、鎮海、獺窟、蚶江、塔窟、許匏港、頭北、

香港等,其中以廈門、福州、寧波三港口為主要的輸入港218

表 3-5 1904(明治 37)年臺灣蓪草輸出港對渡的大陸港口一覽表 輸出港 大陸輸入港

基隆港 溫州、泉州、鎮海

淡水 廈門、汕頭、福州、溫州、泉州、寧波、臺州、鎮海。

舊港 泉州、福州、頭北。

後壠 獺窟、廈門 鹿港 蚶江

梧棲 獺窟

安平 廈門、汕頭、泉州、許匏港 東石港 塔窟、溫州

東港 廈門 各港 香港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7,《臺灣蓪草》。臺灣總督 府民政部殖產局,頁20~25。

日治初期的蓪草產品輸出值以淡水為最高,舊港(新竹)次之,淡水所佔比 例約在65~85%之間,舊港則在 5~25%之間。1908(明治 41)年因舊港逐漸淤積,

被基隆港所取代219,至1921(大正 10)年之後,基隆港成為臺灣主要輸出港。

由於臺灣直接通往歐美的航線有限,故先輸至中國東南各港口,一半由廈門、福 州等港口再轉運往中國的上海、漢口、北京等地。另一半則是銷往歐美各國,其 中又以歐洲國家中的法國及比利時銷量最多220。1911(明治 44)年以後,上海

218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7,《臺灣蓪草》。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頁 20~23。

219 童勝男監修,林滿紅編纂,1995,《新竹市志》。新竹市編纂委員會,頁 561、565、860。

220 曾立維,2004,〈日治時期台灣的蓪草產業-以新竹地區為探討中心〉,《政大史粹》,8 期,

頁143~147。

則轉為最主要的輸入港口,1921(大正 10)年後上海占臺灣蓪草製品 40%以上 的出口量221

至於出口區方面,除了中國之外,還有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

義大利等國家222,以及香港、英領海峽殖民地、英屬婆羅洲、法屬印度支那(今 寮國、越南、柬埔寨)、荷屬印度(今爪哇)、英屬馬來等殖民地223

221 以 1934 年(昭和 9 年)及 1940 年(昭和 15 年)為例,1934 年上海佔臺灣蓪草製品出口量 的66%,1940 年佔 41%,廈門則有 35%的比例。臺灣總督府財政局,1934《臺灣對中華民國、

滿洲國、香港及南洋貿易一覽表》,頁21~22。臺灣總督府財政局,1940 年,《臺灣對滿關支 貿易期表》,頁41。

222 島田彌市,1925,《蓪草栽法》,頁 4。

223 洪麗雯,2007,〈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臺南:國立臺南大 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16。

表 3-6 1896~1939(明治 29~昭和 14)年蓪草製品輸出量價表 1903 22813 6550 26161 18026 13049 3720 62023 28296 1904 18713 5083 29141 24594 31005 9323 78859 39000 1905 11446 3856 21677 21116 34663 8945 67786 33917 1906 8447 2637 18121 20004 27607 7483 54175 30124 1907 3582 1328 20351 23864 27897 7841 51830 33033 1908 5960 2253 13026 14556 25181 6745 44167 23554 1909 7136 2536 16350 18205 28912 6915 52398 27656 1910 4482 1608 14148 13504 39789 8225 58419 23337 1911 3135 1103 8238 9399 26963 5919 38336 16421 1912 3734 1431 10390 14107 24290 5585 38414 21123 1913 2455 843 12422 12366 28777 6425 43654 19634 1914 3273 1226 9664 10940 27016 5712 39953 17878 1915 2773 1034 17308 23162 30874 7064 50955 31260 1916 4767 2345 21350 32376 4767 15381 30884 50102 1917 1730 687 17486 24353 49211 19189 68427 44229 1918 1020 432 4990 7243 26485 10874 32495 18549 1919 16 14 2059 3746 12639 5389 14714 9149

1935 - - 3406 3978 49449 20417 52855 24395 1936 - - 7051 13605 66115 26299 73166 39904 1937 - - 18636 22243 49730 14435 68366 36678 1938 - - 2264 4587 16916 7540 19180 12127 1939 - - 12766 16342 33057 14715 45823 31057 註:一、-表示無交易資料。

二、丸蓪草為未經剖削之蓪草。

資料來源:

1、丙牛生,1910.9.20〈臺灣の蓪草(中)〉,《臺灣時報》,頁 18~19。

2、島田彌市《蓪草裁培法》,1925,頁 12。

3、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7,〈臺灣蓪草〉。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頁19~20。

4、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5,〈蓪草紙に於ける調查〉,《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彙 報第3 號》頁 25~26。

5、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統計畫》,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899~1940。

6、臺灣總督府財務局,《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灣總督府財務局,頁 169。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將蓪草列為殖產項目之一,再加上蓪草以人工栽培方 式使得品質及產量大大的提升,其間雖曾發生原、漢聯合抗日事件,導致蓪草原 料一時的短缺,造成一些蓪草製造業者倒閉,但是在國際需求強勁帶動下,臺灣 蓪草製品出口並未造成影響。之後更因參加大阪及美國博覽會,陸續獲獎,知名 度漸開,歐洲訂單不斷的湧入使得輸出量逐步上升。雖然蓪草原料產區的政治、

社會秩序時有不安定,使得生產時有變動,但其出口量超過清治時期且逐年攀 升。出口量從1896 年的 30,200 斤上升到 1905 年的 62,023 斤,10 年的時間輸出 量成長到2 倍多。

爾後,隨著日本統治臺灣政權的穩固,產業逐漸發達的情況下,蓪草需求量 亦見相同趨勢的增加。1911(明治 44)年在臺灣總督府的鼓勵下,與蓪草相關 的大小會社及商行紛紛成立,國際需求雖然量大,但因蓪草製造業並未對蓪草製 品品質嚴以管控,導致蓪草紙的粗製濫造,發生以二級品充作一級品、張數不足 等有失商譽的行為,英、美等國停止進口224,使得蓪草外銷通路受到嚴重阻礙。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期間,歐美各國忙於戰爭而自遠東市場撤退之

224 〈本島の蓪草〉,1911.5.25,5 版,《臺灣日日新報》。

際,亦減少對蓪草製品的需求,1919(大正 8)年的輸出量創日治以來最低,只 有14,714 斤。不過隨著戰爭結束,歐美經濟復甦,重開對蓪草製品的需求,加 以蓪草用途日廣,於是蓪草的出口自1922(大正 11)年開始大規模的成長。1925

(大正14)年金泉發蓪草製品在巴黎世界手工藝展覽會展出獲獎,翌年 1926(大 正15)年臺灣蓪草製品達至 88,304 斤的輸出量,出口呈現一片榮景。不幸的是 1927~1930(昭和 2~昭和 5)受到世界經濟恐慌的波及中國國內再次出現抵制日 貨的狀況,蓪草製品輸出量因而略顯下降。幸而1936(昭和 11)年,美國遊爾 思商會提倡採用蓪草紙為造花原料,並且和新竹蓪草業者簽訂契約,訂購200 箱 的蓪草紙。受此影響,新竹蓪草業者自此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陸續收到各方的 訂單,達到1,000 箱,並且因為供不應求,使得蓪草原料價格水漲船高225

1937(昭和 12)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臺灣進入戰時經濟體制,臺灣總 督府在軍需的考量下,繼續鼓勵種植苧麻,並以強制手段禁止蓪草的種植,取而 代之的是甘藷糧食的增產,及蓖麻、油桐等作物的種植226。日治末期,日本窮於 應付軍需,已無餘力顧及手工藝品,加之海運被封鎖,不但英、美市場早潰,其 他國際市場亦告消失,由此,臺灣手工藝工業已處於沒落之途227

225 洪麗雯,2007,〈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產業的發展〉。臺南:國立臺南大 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08~109。

226 日治初期家中即種植蓪草的陳先生表示,日治後期(民國 28、29 年)原住民以種植苧麻(nuka 泰雅語)、蓖麻及油桐為主,蓪草因不符軍需,不再強烈的要求種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 人獎勵種植苧麻、蓖麻及油桐,戰場上很需要這些東西,因為苧麻可以做軍人衣服,蓖麻提 煉做飛機用油,油桐樹可做戰鬥機機翼,一切為戰爭做準備。受訪者:陳先生 2008.5.16。

22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7,《臺灣省政資料輯要》。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449。

第四章 戰後新竹地區的蓪草產業

第一章 蓪草原料之生產

臺灣手工業在日治時期,曾受臺灣總督府鼓勵如蓪草、帽蓆、竹籐木材、刺 繡等,從業人數逾20 萬人,蓪草類製品及帽蓆出口金額,即達 500 萬美元之鉅228。 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市場消失,乃一落千丈,形成凋敝狀態229。日治末期 的蓪草產業處於半停滯的狀態,再加上臺灣總督府為增產糧食及軍需品230,以強 制手段禁止臺灣原住民種植蓪草,改種甘藷、苧麻、蓖麻等農產物,使得蓪草的 種植幾近完全停頓地步,連帶蓪草工廠倒閉者甚多231

戰後初期臺灣百廢待興,政府當局對手工藝雖未有餘力顧及,惟固有之蓪草 製品仍為上乘產物,依舊深受海外各地之歡迎。政府為推廣手工藝,1947(民國 36)年即籌組「臺灣省手工藝品推廣委員會」,蓪草即為推動重要項目之一,但 當時限於經費及產銷雙方協調不易,僅能引起社會注意,尚未有多大進展232。1949

(民國38)年臺灣幣制改革,舊臺幣 4 萬元兌換新臺幣 1 元233,之後又因外匯 的限制,蓪草製品無法暢銷國外,雖稍為恢復了戰前的情形,但仍滯留在衰退狀 況中。

蓪草的產銷自清代開始,受國際情勢影響甚深,戰後由於政府的重視,再度 蓬勃起來,生產漸增234。1952(民國 41)年政府亦派員至蓪草主要產區的新竹區

22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7,《臺灣省政資料輯要》。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449。

229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99,《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頁 116。

230 臺灣總督府獎勵種植項目之一即為蓖麻,蓖麻之主要用途為製造高級潤滑油,供給軍需及醫 藥上之用,但大部供給軍用。過去因戰爭關係,需要量較多,故推廣面積逐漸增加,凡公路、

鐵道、空地、墓地等空餘土地均栽培蓖麻,1944~45 年為生產量之最高峰,新竹地區約佔總 生產量的10%,臺南縣的生產量為年生產量的 40%以上,製油工廠分布於臺東、臺南、高雄、

花蓮各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1946,《臺灣農林第一輯》,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 林處,頁84~85。

231 金子,1952.8.10,〈新竹特產蓪草紙〉,《中央日報》。《陳其祥資料彙編》,1991,新竹市政府,

無頁碼。

232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99,《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頁 116。

233 新埔鎮公所,1997,《新埔鎮誌》。新埔鎮公所,頁 225。受訪者:陳先生 2008.5.16。

234 金子,1952.8.10,〈新竹特產蓪草紙〉,《中央日報》。《陳其祥資料彙編》,1991,新竹市政府,

無頁碼。

農業改良場五峰工作站,了解蓪草木栽培及產銷情形並擬具發展及獎勵計畫235

戰後竹苗地區原住民延續日治時期種植蓪草的方式,採用根分繁殖法,每年 的2 月中旬新苗長出後,移植至新地種植,約 5~6 尺見方種一棵236,經過栽植之 蓪草,按期採收可獲得品質優良之蓪草。

1948(民國 37)年因國際市場的需求漸增,政府也鼓勵原住民栽種蓪草,

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及苗栗縣南庄鹿場幾乎所有原住民部落皆恢復栽種蓪草

237。苗栗南庄鹿場部落從日治時期至戰後有20 戶種植蓪草,每戶種植面積 0.5~2 公頃不等238;尖石鄉梅花部落70 多戶239、錦屏部落約有20 戶240、玉峰部落約20 戶241,其他如秀巒、新光、鎮西堡等部落幾乎每戶皆種242。而在五峰鄉花園村河 頭有7 戶原住民,由於當地土質不佳,乃將蓪草種於竹林村之忠興部落243,該部 落約有50 戶,五峰鄉亦幾乎所有的原住民皆種植蓪草244,依家庭人力多寡決定,

種植面積1~3 公頃不等。而住在竹東鎮上坪里的客家人因地緣關係及利潤的吸

種植面積1~3 公頃不等。而住在竹東鎮上坪里的客家人因地緣關係及利潤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