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新自由主義理論在韓國的實踐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調經濟政策與國家之間發展的關係),弱社會(weak and subordinate society),國家 與經濟利益間的關係(state and economic interests),以及最後國家對於社會公民權 的壓抑(repression)。15

發展型國家理論在後工業化國家的發展中皆可循其端倪,特別是東亞新興發 展國家的發展經驗皆是發展型國家的最佳例證。儘管發展型國家理論主要是以東 亞國家為個案研究所建構出的中型理論,對其他地區的發展國家有解釋力不足的 疑慮,但發展型國家理論的提出也讓長久以來主宰東亞經濟發展的新古典經濟學 派論點造成衝擊,並取得詮釋東亞經濟奇蹟的主流地位。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所關注的議題是國家間或是國際體系的行為者之間要如何達成

合作。Keohane 認為國際合作通常發生於各國調整他們的行為以符合其他國際行 為者的預期或偏好時,即一個政府在實行他的政策時會被其他行為者認為是可以 促進他們的共同目標時。1620 世紀後,國際互賴的增加以及非國家行為者的大量 出現,使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更加容易出現,以自利為主的現實主義觀點也 變得開始無法合理解釋這些合作發生的原因。因此,新自由主義在認知到多元行 為者的存在下,提供了有別於新現實主義的另一種假設。新自由主義在挑戰現實 主義時大致提出幾個觀點。第一、有別於國際安全,國際政治經濟等新議題的出 現;第二、新行為者的出現,除了國家之外,非國家行為者的角色也日益重要;

第三、國家間會傾向合作而非相互衝突;以及第四、國際政治結構因為國際制度

15 Adrian Leftwich, “Brings the Politics Back in: Towards a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Studies, vol.31, no.3 (Feb. 1995): 405-420.

16 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出現而非單純的無政府狀態,同時新自由主義因聚焦在國際制度以及國際建制 對於國際體系的影響,因此也會被稱為新自由制度主義。17新自由主義有別於現 實主義將世界政治簡單視為權力爭奪的戰場,它認為世界政治中存在進步的力量,

秉承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主張,認為在貿易的擴張與交往當中,透過國際制度以及 國際建制的規範,世界政治可以朝向進步的方向演化,確保人類的福祉。

新自由主義在理論上融合了許多商業自由主義的概念,Keohane 認為國際自 由 主 義 是 由 許 多 不 同 的 自 由 主 義 所 構 成 , 而 其 自 認 屬 於 成 熟 的 自 由 主 義 (sophisticated liberalism),成熟的自由主義並不認為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和自由貿 易的擴大會自動導致國際和平,但他接受商業自由主義的看法,認為經濟開放能 夠促使和平,貿易開放只是和平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最終還是得取決於國 際制度的效用。18Keohane 的理論基礎可以說是主要由三本著作所建構而成,其 分別為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 Power and Independence 以及 After Hegemony。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 介紹了在全球化的時 代之下,國家的偏好會影響國家行為。Power and Independence 論述了國家間因 為不對等的互賴關係,進一步透過討價還價的過程來影響國家行為。After Hegemony 則闡釋,為了有一套規則能夠約束國家間議價後的結果,國際建制應 運而生。19在三本著作當中,國家偏好以及互賴、權利與不對等互賴以及國際建 制與資訊三個概念又分別被加以論述。大致上來說,Keohane 想要探討的是在無 政府的情況下,國際建制或是國際制度在國際行為者之間的合作扮演了何種角 色。

17 Helen V. Milner and Andrew Moravcsik, Power, Interdependence, and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244.

18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Reconsidered,” in John Dunn (eds), The Economic Limits to Modern Politics (Can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65-194.

19 Helen V. Milner and Andrew Moravcsik, Power, Interdependence, and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 2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探討國際政治當中並不是只有國家 單一行為者,在國家以及國際組織之外,非國家行為者的角色也日顯重要。同時,

這些非國家行為者的大量出現也使得國家間的互動更加複雜化,進一步使得互賴 更加深化。因此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會考量其他行為者的出現而趨向多元性以及複 雜性。在新行為者、新議題的出現下,Keohane和Nye在之後的著作Power and Independence 中 將 這 種 複 雜 的 交 互 關 係 稱 作 為 複 合 互 賴 (Complex Interdependence)。20而這種觀點完全有別於現實主義所主張的單純國家間的互動 關係以及安全的零和遊戲。複合互賴包括高度的社會性互賴,跨政府的互賴以及 國內政治相互影響的各種複雜狀況,而這也使得戰爭不再是一個令人偏好的選項,

因為其不再是單純的輸贏,就連是贏家也有可能付出高昂的代價。此外,議題的 階層性在國際政治當中也逐漸消弭,例如現實主義認為軍事議題有其高階層性,

但新自由主義認為國際政治應是一個複合而且隨著特定議題變動的互動關係。21 因此新自由主義不再強調軍事強權的必然性,因為單一的結構體系是無法解釋現 存的國際關係。但是,面對國家間不論軍事力量大小,權力究竟從何而來的質疑,

Keohane以及Nye提出了不對等互賴(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的解釋。22他們 認為國家的權力來源並不是國家在資源上的絕對力量,而是在不同特定議題上的 不對等互賴。不對等互賴的概念為,一個擁有更多資源的國家就愈加強大,反之 擁有較少資源的國家就較處於弱勢。23

20 Helen V. Milner and Andrew Moravcsik, Power, Interdependence, and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 245.

21 Helen V. Milner and Andrew Moravcsik, Power, Interdependence, and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 247

22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 no. 4 (1987): 733.

23 Helen V. Milner and Andrew Moravcsik, Power, Interdependence, and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 2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中,國際組織只是作為一個第二 順位的角色;而在Power and Independence中,作者則是專注於國際組織的跨國 以及跨國聯盟的角色。24在After Hegemony中,Keohane首先區分了霸權以及合作 的概念。霸權是非政治性的,因為相互溝通是沒有必要的,一切規則由霸權來制 定並規範。但合作是高政治性的,因為在合作的過程當中國家會因為和其他國家 的應對而改變行為以及策略,而非只是單純地服從霸權。25在國家傾向合作的觀 點上,新現實主義主張國家是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進行合作,但Keohane認為 資訊以及國際制度才是促進合作的關鍵因素。26國際制度可以收集抑或產生高度 價值的資訊,進而降低其他國家收集資訊的成本,同時加入國際制度之後,透過 重複賽局使得國家間可以確認彼此的行為與意圖,進而降低合作的風險,促使更 多國家願意加入合作的行列。Keohane也強調國際制度的貢獻不在於它本身約束 了國家的行為,而是在國家在作出自利選擇時可以相互交流,國際建制所提供的 一連串的規範、原則以及程序增加了國家間建立互惠協定的可能性。27國際制度 也可以透過論壇的形式來深化國家間的互動以及合作,包括連結議題、促進國家 之間的溝通和讓步、分享資訊並且創造爭端解決機制。換言之,Keohane主張將 國際制度視為一個資訊提供、資訊交易以及降低資訊成本的平台,能更加瞭解國 際制度在國際社會當中的運作。28但Keohane也承認國際建制因其本身的複雜性,

在建立或是要修正一個建制時是相當耗時以及耗費金錢的,也可能會使得國家們

24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gration."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8 (Addison-Wesley, 1975): 399-401.

25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53.

26 Allen Buchanan, and Robert O Keohane "The Preventive Use of Force: A Cosmopolitan Institutional Proposal," Ethics & International Affairs 18, no. 1 (2004): 2.

27 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y, 13.

28 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y, 100-1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降低創造國際建制的意願,而傾向以簽訂協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29但也正因為 如此,使得建制能夠持續的存在,Keohane以美國霸權的消逝但並未使國際建制 消失的例子來做為佐證,他認為在後美國霸權時代中,國際建制反倒是提供了一 股穩定的力量。30

總的來說,國際建制影響國家行為主要可以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闡述,首先,

國際建制的存在使得國家更願意進行合作,改變其對國際行動的利益評估。即國 家會預期其他國家也會遵循建制內的規範行動,而使得他國的行動更加可以被預 測。其次,國際制度的建立會改變國家處理國際問題的方式,促使國家利用制度 內的方法,例如爭端解決機制來加以協商解決問題,以避免更大的衝突。31除此 之外,在世界政治經濟的領域當中,一個國家在做出貿易政策時也必定要考量到 其他國家或行為者的行動與決策。雙方決定合作時就可能會出現囚徒困境的賽局,

擔心對方背叛或是不遵循雙方間既定的規則,而此時國際制度或是國際建制就有 存在的必要性,它提供了一個國家間可以多次協調的平台以降低這種不確定性,

並進一步促進國家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