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及延伸分析

第一節、 施測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及延伸分析

本章節內容依據第三章 15 位受訪者所有深度訪談過程之記錄加以分析與歸納,以探索網 路閱聽眾之後續行動將有哪些可能形式的行為展現,及其行為展現對其他閱聽眾有何影響,

且加以探討其背後原因。針對深度訪談的資料,本章節將進行更深度的分析,第一節與第二 節分析個別概念,第一節為「施測結果」分析,第二節為「使用動機、相關網絡與訊息傳佈」

分析;於訪談中研究者發現除了看到訊息當下的情境脈絡之外,訊息傳佈途徑(按讚、回應 與分享)的過程並非只是單純的反應,尚包含其他複雜的考量,將於本章節一併討論。最後 第三節則分析 Facebook 使用者對於社群平台上訊息之觀展與自我表演的內容。

第一節、施測結果

本研究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讓受訪者瀏覽本研究所設定的關注事件主題,包含:

政治財經、生活休閒、體育賽事、職場管理與親子養生等五大項目,以下為受訪者接收訊息 的反映整理。

一、社群使用者對於文章主題的關注

於本研究所整理出的五大類的主題文章或新聞供受訪者瀏覽,並確認受訪者針對各個主 題之喜好與關注度,每則訊息,共可得 50 次的回應。本研究聚焦於訊息傳佈的途徑,故訊息 能否被散發以及讓更多的人看見,為很重要的變因。能夠讓訊息流傳出去的回應動作歸類為

「積極回應」,反之則為「消極回應」。

因臉書訊息透過使用者「按讚、評論以及分享」等三種動作,原始設定將自動使該訊息 被使用者的朋友看到,因此歸類此三種回應動作為「積極回應」;若使用者「僅閱讀訊息、之 前已看過或直接跳過」,則該篇訊息不會被使用者的朋友所看到,因此歸類上述三種回應動作 為「消極回應」。

(comment)

分享

(share) 僅讀過內容 跳過 (skip)

已看過 (re-read) 新聞時事 6% 1% 1% 24% 36% 32%

按讚(like) 評論(comment) 分享(share) 僅讀過內容 跳過(skip) 已看過(readed)

積極回應 相對消極回應

文章議題關切程度

新聞時事 生活休閒 親子養生 體育賽事 職場管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上述情況呈現出在資訊充斥的網際網路中,即便是新聞也可於出現後被再製,人人都可 以成為記者並進行第一手報導的情況下,訊息不再珍貴,珍貴的相對是閱聽人在如此眾多的 訊息中,是否要花時間去閱讀?訊息充斥無疑令社群閱聽人在內容的吸納上,有了更多的自 主權。自主權的呈現在於,閱聽人本身對訊息的解讀,信息是否具有意義,端視閱聽人是否 喜歡,如同 N 所說的,關於一些政治立場不同,或立場呈現偏頗的,他基於自主選擇「略過」,

但也有如一些受訪者所言的,對於一些自己感到興趣的主題,也自主的選擇關注。

感興趣的主題可能就是穿著吧,跟一些比較新奇的事物,不然就是一些可愛的貓狗 吧,就是牠們有一些可愛的地方會吸引我注意。(O)

有興趣的主題是娛樂新聞,親子購物,小朋友的東西或是團購網之類的。(C)

有興趣的主題包含有趣的、政治、科技。(H)

有興趣的主題是我不知道但是我想知道的知識,科技新知或生活知識,然後一些職 場也會有興趣,運動類。(M)

有興趣的主題應該就是吃喝玩樂、寵物、科學性、政治性的文章。(F)

有興趣的主題有經營管理、親子、比較女性的話題,或者是演藝圈。(G)

上述受訪者每個人各有自己感興趣的貼文主題,經由臉書他們各人基於自主性的選擇訊 息來閱讀,也基於自主性的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選擇略過。受訪者的態度相較於以往,閱 聽人對於大眾媒體言聽計從的被動狀態,所顯示出的自主性,是屬於網際網絡時代特有的現 象。如同前文所描述,臉書使用者不同於傳統被動接受的閱聽人,而是充滿了自主性的,且 具有抗爭意識的,什麼貼文要「略過」?端視「我」,我有興趣的主題,我關注的議題,「我」

的個人意向是當中最重要的,而非媒體或文章訊息所賦予的意義。其次,異於傳統大眾傳播 直向發送的狀態,所刻意形塑出來的閱聽眾,社群閱聽人在「我」的自主性進行下,他本身 藉由網路貼文選擇了自我滋養的養分,他可以自我決定是否由貼文的「訊息效果」,被餵養成 什麼樣的人:包括自我的意識、思維、價值觀等,社群閱聽人自主的成為訊息的提供者及被 供應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二、受訪者背景與臉書貼文回應之關係

本研究的第二部份是由受訪者的個人背景,來了解這些背景與受訪者對不同主題的回應 動作所作回應的影響,並提出本研究之三項假設:

1. 臉書貼文引發的行為與性別有關。

2. 臉書貼文引發的行為與年齡別有關。

3. 臉書貼文引發的行為與職業別有關。

以此受訪者資料顯示,性別方面,男性(M)有 9 人,佔 60%;女性(F)有 6 人,佔 40%。在年齡方面,35-44 者有 5 人,佔 33%;25-34 有 5 人,33 佔%;18-24 者有 5 人,佔 33%。在職業別方面,媒體出版類有 3 人,佔 20%;資訊/通訊業有 3 人,佔 20%;工程師有 3 人,佔 20%;其他行業有 3 人,佔 20%;學生有 3 人,佔 20%。

以下為本小節整理並回應本研究之三項假設。

1. 性別與對臉書貼文回應之關係

(1)時事新聞類

圖 4-3 時事新聞類女性受訪者與回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於時事新聞類女性受訪者中採取「按讚」者 11%;「評論」者 0%;「分享」者為 0%,

採積極回應為 11%。僅讀過內容 27%,跳過者為 62%。

按讚(like), 6, 11%

評論(comment), 0, 0%

分享(share), 0, 0%

僅讀過內容, 15, 27%

跳過(skip), 35, 62%

之前已看過 (re-read), 0, 0%

女性-時事新聞類

15% 評論(comment), 1, 2%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分享(share),

33% 評論(comment),

1, 2%

評論(comment), 0, 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於親子養生類女性受訪者中採取「按讚」者 22%;「評論」者 0%;「分享」者為 2%,

採積極回應為 24%。僅讀過內容 22%,跳過者為 53%。

圖 4-12 親子養生類男性受訪者與回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於親子養生類男性受訪者中採取「按讚」者 13%;「評論」者 2%;「分享」者為 0%,

採積極回應為 15%。僅讀過內容 15%,跳過者為 68%。

在親子養生類文章,由男女性別回應之統計結果顯示,關於引發宣傳效應之積極回應,

女性之 24%,高於男性之 15%,顯示女性之回應較為積極。

小結

由本研究之實證研究顯示出:新聞時事類、體育賽事類以及職場管理類之內容,男性回 應較為積極;而關於生活休閒類以及親子養生類,女性之回應則呈現相對的積極。因此,透 過本研究之數據分析顯示,貼文內容引發的傳送行為與性別有關,請見下圖4-13。

按讚(like), 7, 13%

評論(comment), 1, 2%

分享(share), 0, 0%

僅讀過內容, 8, 跳過(skip), 37, 15%

68%

之前已看過 (re-read), 1, 2%

男性-親子養生類

23% 評論(comment), 1, 3%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23%

0, 0%

評論(comment), 1, 3%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23% 評論(comment), 1, 3% 評論(comment), 23%

0, 0% 分享(share),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圖 4-28 親子養生類受訪者年齡與回應(18-24 歲)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於受訪者 18-24 歲中採取「按讚」者有 3%、「評論」者有 0%,「分享」者為 0%,因 此採取積極回應者有 3%,僅讀過內容者 7%,跳過者為 90%。

於親子養生類文章,由 35-44 歲、25-34 歲、18-24 歲三種年齡層對臉書貼文引發宣傳效應 之積極回應,35-44 歲為 26%,高於 25-34 歲的 23%以及 18-24 歲之 3%,顯示出 35-44 歲之回 應最為積極。

小結

上述統計整理在回應本研究之假設 2:臉書貼文引發的行為與年齡別有關,並發現 35-44 歲者對新聞時事類、生活休閒類、親子養生類以及體育賽事類之回應最為活躍、而 25-34 歲 則對職場管理類之回應最為積極。由本研究之分析結果顯示,貼文內容引發的傳送行為與年 齡有關。

按讚(like), 1, 3%

評論(comment), 0, 0%

分享(share), 0, 0%

僅讀過內容, 2, 7%

跳過(skip), 27, 90%

之前已看過 (re-read), 0, 0%

18-24歲-親子養生類

評論(comment), 16%

0, 0%

17% 評論(comment), 1, 5%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22%

0, 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圖 4-36 生活休閒類受訪者職業別與回應(工程類)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於受訪者職業別工程師於生活休閒類文章中採取「按讚」者有 28%、「評論」者有 0%,「分享」者為 0%,因此採取積極回應者有 28%,僅讀過內容者 11%,跳過者為 61%。

圖 4-37 生活休閒類受訪者職業別與回應(資訊通訊類)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於受訪者職業別資訊通訊類於生活休閒類文章中採取「按讚」者有 5%、「評論」者 有 0%,「分享」者為 0%,因此採取積極回應者有 5%,僅讀過內容者 56%,跳過者為 39%。

按讚(like), 5, 28%

評論(comment), 0, 0%

分享(share), 0,

0% 僅讀過內容, 2,

11%

跳過(skip), 11, 61%

之前已看過 (re-read), 0, 0%

工程師-生活休閒類

按讚(like), 1, 5%

評論(comment), 0, 0%

分享(share), 0,

0% 僅讀過內容,

10, 56%

跳過(skip), 7, 39%

之前已看過 (re-read), 0, 0%

資訊/通訊業-生活休閒類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1, 5%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1, 6%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1, 6%

評論(comment), 0, 0%

評論(comment), 0, 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圖 4-54 親子養生類受訪者職業別與回應(學生類)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受訪者職業別學生於親子養生類文章中採取「按讚」者有 17%、「評論」者有 0%,「分 享」者為 5%,因此採取積極回應者有 22%,僅讀過內容者 17%,跳過者為 61%。

關於職業別於親子養生類文章,所引發臉書宣傳效應之回應,以「資訊/通訊業」之 33%

最為高;「其他行業」與學生類 22%居第二、第三;工程類為 17%,而以媒體出版業之反應為 最消極,為 0%。由本研究之分析結果,貼文內容引發的傳送行為與職業別有關。

按讚(like), 3, 17%

評論(comment), 0, 0%

分享(share), 1, 5%

僅讀過內容, 3, 17%

跳過(skip), 11, 61%

之前已看過 (re-read), 0, 0%

學生-親子養生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本節小結

本小節回答本研究之假設,經實證研究發現:

1. 臉書貼文引發的行為與性別有關 2. 臉書貼文引發的行為與年齡層有關 3. 臉書貼文引發的行為與職業別有關

除了回應本研究之假設並獲得實證結果之外,研究者也發現臉書內容貼文所引發的行為,

如同一般新聞或雜誌題材般,受到閱讀人之「需要」的影響,「需要」刺激了受訪者的回應,

此需要又與「年齡」以及所從事之「職業別」有關。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在探討性別、年齡以及職業所影響及對臉書貼文的回應時,

研究者經由第一手的觀察,發現對這些受訪者來說,性別、年齡以及職業所帶出的「需要」,

自然對他們的回應動作有影響,但其回應動作之影響卻又並非如此絕對,只能說,以受訪者 而言,他們代表了極度自主的臉書閱聽人。

此外,本研究之分析結果發現,在網路時間被壓縮的狀況下,貼文讀過的比例是相當的高,

也因此當一則貼文發出時所得到的回應,未必都是閱聽人針對貼文內容的回應,而在已經流

也因此當一則貼文發出時所得到的回應,未必都是閱聽人針對貼文內容的回應,而在已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