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Facebook 使用者的觀展與表演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Facebook 使用者的觀展與表演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為文獻探討,將引用觀展/表演典範、社群媒介效果以及行為研究,做為本研究理論 基礎,以下分為三個章節來說明研究相關文獻內容。第一節為 Facebook 使用者的觀展與表演;

第二節為社群網站之媒介效果;最後一節為社群閱聽人之行為研究。

第一節、Facebook 使用者的觀展與表演

近代閱聽人研究以 Abercrombie 與 Longhurst 於 1998 年所提出的觀展/表演典範

(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 SPP)為主流,本研究又以 Facebook 社群平台使用者為主,

在現代網路社群平台之運作下渴望進一步了解社群閱聽人訊息傳佈的動機,故在此章節將先 對於目前閱聽人典範之研究發現及相關之閱聽人自我展演行為加以闡述,以期作為後續論述 之起始說明。

一、觀展表演的典範

Abercrombie 與 Longhurst (1988)年引用了孔恩(Thomas Kuhn)典範的概念,將閱聽 人研究區分為三個典範時期,分為是行為典範(Behavioral paradigm)、納編/抗拒典範

(Incorporation/Resistance paradigm),以及由二位學者所提出的觀展/表演典範

(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其中「觀展/表演典範」理論的重點在於出現了一種所謂

「擴散閱聽人」(diffused audience)的概念,二位學者認為長期以來,閱聽眾在「本質」和

「做為觀眾經驗」上都有所改變,觀眾是觀眾,也同時是消費者和生產者,受到商品化的過 程的影響。觀眾不僅被動地觀看,也主動地參與作為;觀眾經驗不再是一個被特別區隔開的 經驗,而是進入了日常生活當中。

觀眾藉由認同,在觀眾經驗中逐漸達成一種自我的建構。接著,他們也強調脈絡(context), 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去了解(謝靜雯, 2013)。借用 Appadurai(1990)所提出的媒體景觀

(mediascape)的概念來描繪觀展典範所存在的脈絡,在媒體景觀下,媒體滲透、媒體消費 成形。媒體散布在生活中各處,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建構,透過媒體消費成形。媒體散布在生 活中各處,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建構,也是一種生活習慣。最後,融合觀視(spectacle)、表演

(performance)、顧影自憐(narcissism)和想像(imagination)四個概念,構成觀展表演典 範討論的核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Abercrombie 與 Longhurst 將閱聽人視為相應於「表演」而存在的群體,不同的表演形 式會產生不同形態與本質的閱聽人(張玉佩, 2005)。從不同形式的表演與不同類型的觀眾經 驗相連結,閱聽人可區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直接閱聽人(simple audience)、大眾閱聽人(mass audience)和擴散閱聽人三種概念,這三種概念並非彼此取代,而可能是同時並存的。

在一篇名為《從媒體中介到社群中介-名人和粉絲透過社群網路的觀展和想像》論文中,

作者針對三種閱聽人的相貌有著很生動的描述:

直接閱聽人,最直接例子就是親自到球場內觀看球賽的觀眾,或到劇場觀賞舞台劇 的觀眾。從時間和空間的特性上來看,直接閱聽人產生於一個可明確界定的「空間」

當中,球場或劇院這樣的場合,是專門為此類的比賽和表演所規劃出,在空間中,

表演的舞台和觀眾也被清楚地劃分,明確的規範出觀眾與舞台間清楚的距離感。時 間上,表演與觀賞的進行具有「同時性」,也有「獨佔性」,觀眾親身參與比賽與表 演,透過刻意的安排與規劃,觀眾的注意力在進入球場或劇院後即被表演占據,需 要高度的專注力。

大眾閱聽人的出現則是伴隨著大眾傳播,如廣播、電視、唱片音樂與電影等而成形。

從空間與時間的特性來看,和直接閱聽人有些不同有些相同,在空間上,大眾閱聽 人沒有明顯得空間界限,大眾傳播將表演帶入了家中的客廳,帶入了日常生活。更 多的時候大眾閱聽人在私人而非公眾的地方接收表演,這樣的空間並非是專門規畫 給表演進行使用的。「當大眾閱聽人將表演的空間移至『私人』時,他們某個層面就 脫離了『儀式』、『慶典』的特性。而變成了日常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在時間的特性 上,大眾傳播具有記錄與重複播送的功能,雖然可以有「直播」這樣具同時性的表 演,但更是增加了「非同步性」的接收可能。同時,由於進入了日常生活中,閱聽 眾可能會產生一些諸如轉台、聊天等行為,降低了專注力。但大眾閱聽人與直接閱 聽人在表演與觀賞、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界線仍是分明的。

最後是擴散閱聽人,擴散閱聽人是一種在社會、文化上的基礎改變,產生了不同的 觀眾經驗。主要的特色為「界線的模糊」,生產者與消費者、觀眾與表演者、公共與 私人、時間與空間的界線都逐漸模糊,媒體景觀、媒體滲透、媒體消費在日常生活 中的作用是擴散閱聽人形成的脈絡。(謝靜雯,2013, P21)

擴散閱聽人的形成有幾個特色,其一,不管在甚麼場合,人們花越來越多的時間進行媒 體消費,成為一個被媒體滲透的社會。其二,媒體建構了日常生活,二者無法被分割。第三,

媒體滲透入日常生活中,人們意識到無形鏡頭的存在,普通日常生活事件轉變成為一場場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表演,民眾投入其中,將自己視為表演的一環,成為一名表演者。

這樣的表演是一種無法被輕易察覺、清楚切割的經驗,「生活就是不斷的表演,我們既是 觀眾也是表演者;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是觀眾。表演並不是一個分離的事件。」(Abercrombie

& Longhurst, 1998; de Zengotita, 2006)。既便是人們隨意的在社群上更新近況,或是打卡拍照,

都被視為一種演出。當社群的訊息有著某種特殊意涵或是代表某個立場,其被做出回應所代 表的意思則更為顯著。雖然只是一個回應的動作,卻同時也是一場自我的演出,代表了自我 的認同或是刻意的營造。

擴散閱聽人的現象是由觀展(spectacle)與顧影自憐(narcissism)共同形塑而成。英文 中 Spectacle 一詞具有「看/被看」與「觀看凝視/公開展示」雙重意涵。譯為「觀展」,使之同 時涵括「作為主體的觀看」與「做為被展示觀看的客體」。觀展的社會,只是藉上所有的事物 都被特別注意,人們、物品與事件都不只是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是被框架、注意、寧看、註 記與控制;世界因此而成為一種表演/展示,人類萬物都是為了被凝視而表演(張玉佩, 2005)。

透過社群網路的平台,使用者無時無刻都在急於展示自我,小至一個讚,大至一篇圖文並茂 的文章,社群好友透過了動態更新,得知彼此的近況與所在;社群網站的興盛,讓媒介影像 大量的滲透、入侵日常生活,使得無人可以逃脫閱聽人的位置,人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成為閱 聽人(張玉佩, 2005)。因此,社群網站上的每一位閱聽人都可視為一個觀展現象的成果,而 社群網站的所有塗鴉牆則各為觀展現象的個人成果展。

顧影自憐和觀展是共同形塑擴散閱聽人的兩端力量。Narcissism 一般翻譯為自戀。

Abercrombie 與 Longhurst 運用希臘神話中,因為愛上自己的水中倒影,而終日坐在水邊觀賞 自己的身影而餓死--美男子納賽塞斯的故事,來描繪當今大眾傳播媒體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提供 大量影像,成為人們投射自身欲望的仲介體(張玉佩, 2005)。從一開始個人部落格的書寫到 社群網站的興盛,大眾傳播媒體已經徹底的走入個人化的階段,越來越多的新聞內容,出現 的是個人臉書頁面的貼文,更是強化了閱聽人對於社群意見的認同,古希臘時代水面上那美 麗的倒影彷彿也出現在 Facebook 的塗鴉牆上了。顧影自憐不只是對自己的愛戀,也包括對他 人(如明星)影像的愛戀,包括想像性地在他人面前表演,因此,表演與顧影自憐是相互連 結,再現代社會中,自我是在朋友與陌生人監督下的表演,人們成為自己與他人表演的鑑賞 家(張玉佩, 2005)。

生存於觀展社會的人們,將自己呈現在他人面前,想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也為了想像 中的觀眾表演自己。若將社群網站視為一種播放媒體,那麼我們眼中所見的所有人事物,將 是一個特意塑造的鏡頭影像,社群網站中的每個人透過這個鏡頭觀賞著別人的演出,同時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期待被觀看,每個人既是觀眾也是表演者,「觀展/顧影自憐」的循環,因此而形成(Abercrombie

& Longhurst, 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1998)。

二、Facebook 上的自我展演

「自我展演」於 1959 年由 Goffman 提出,其將日常生活視為一展現自我的舞台,在他人 面前,常有目的性的不斷「表演」(performance)給觀眾(他人)看,在他人面前建構出某 種自己的形象,也就是掌控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陳之昊&張嘉盈, 2012)。Goffman 認為,「前 台」(front)是人在表演時所使用的裝置;若以社群網站來看,Facebook 這個場域就如同使用 者表演的「前台」,使用者在前台根據自己的意志隨意貼文盡情表演。藉由網路的連結,「前 台表演」所衍生的「讚」、「分享」與「評論」這三種功能則提供其觀看者來轉載這個場次的 演出,將表演的內容延伸到其他的舞台上。在網路上的互動呈現出個人人格的許多面向,網 路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人格的局部性上,所以必然會呈現一種局部人格的接觸。在網路上每 一個主角登場演出之時,其真實身體往往是處在另一個私密的空間,舒適的與他人互動,真 實世界與網路空間的割裂較大,再加上社群網站擴展人際關係領域的強大功能,相形之下,

不同人際關係之間交疊的機率並不大。因此,對應前面的說法,可以把 Facebook 視為一個前 台,真實世界則是我們的一個後台。

在 Facebook 上的任何行為,幾乎都能被任何使用者看見。許多使用者的「好友名單」中 的朋友不一定只是真實世界中的「好友」,更多的是許多其實並不熟識的,或使是單純在 Facebook 中所加、並不認識的「好友」,因此包括了許多不熟或不認識的「線上好友」。而

在 Facebook 上的任何行為,幾乎都能被任何使用者看見。許多使用者的「好友名單」中 的朋友不一定只是真實世界中的「好友」,更多的是許多其實並不熟識的,或使是單純在 Facebook 中所加、並不認識的「好友」,因此包括了許多不熟或不認識的「線上好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