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後續研究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2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後續研究建議

社群平台上有眾多的使用者,針對社群平台個人網頁上所出現的文章訊息,閱聽人會採 取的行動不外乎「按讚」、「評論」、以及「分享」,或是沒有任何行動,本研究假設社群閱聽 人之所以產生這些行為的背後動機除了受到文章本身偏好度之影響,同時還有其他個人之因 素考量,每個社群成員於社群事件的態度與回應也有所不同。處於社群平台情境脈絡之中,

已經不存在訊息單向傳遞的效用,閱聽人所有的回應來自於閱聽人對文章之解讀以及文章來 源之對象,前述內容同時也直接影響了閱聽人將採取的後續行動。

本研究以 Facebook 社群使用者為研究個案,並對網路文章訊息的回應進行觀察,另加上 混合式訪談法,以進一步理解受訪者對臉書貼文之回應行為的動機,以及於臉書中個人的展 演行為之看法,本章節將針對這些影響社群文章傳佈之個人與非個人的因素,進一步根據第 四章之研究分析加以做出說明與詮釋。

第一節、研究發現

一、閱聽人之展演自主性表現於「略過」行為。

網路時代,有別於傳統大眾傳播媒體的霸權,在於閱讀人的角色被重新解體與重新獲得 定義,閱聽人不單只是訊息被動的接受者,同時也是訊息的傳播者與再製者,以臉書平台而 言,「按讚」的行為來表達閱聽人之認同,「分享」行為則是傳播行為的持續;至於「評論」

則更可藉由個人的觀點,而賦與信息與新聞不同的切入點。

眾聲喧嘩,臉書平台中的每個閱聽人,更都是網絡節點當中不可或缺也隨時可以或缺並 被遞補的那一小節點。

有別於傳統傳播霸權集中管理,導致訊息釋放珍貴而特異化的現象,網路時代,霸權下 放並稀釋的結果是訊息本身的傳播速度達到極限化,加上訊息又可以再製,其傳播的範疇更 是難以估計,如此顯現出一個結果是閱聽人面對的是一個訊息內爆的網路世界。某個程度而 言,閱聽人本身若未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則會被爆炸的資訊牽著鼻子走;其次則生活被爆炸 的資訊所充斥。

個別閱聽人面對著爆炸的網路資訊,相形之下自己的時間與所能給予每個資訊的時間顯 得寶貴,本研究之分析發現,受訪者對於本研究所提供的貼文,出現大量的「略過」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從閱聽的視角來看,如探究其為何會發生?首先在網路世界中所流通的訊息處於一種極度爆炸 的狀態,能夠在網路上被看到的文章通常經過很多的人的點閱,因此研究者所選取的貼文也 屬於前述文章,因此受訪者可能已讀的比例偏高,這部份屬於研究者於施測時的「預設」,以 下是為研究分析的整理:

表 5-1 消極回應方面之施測結果

文章內容 相對消極回應

對應動作 僅讀過內容 跳過(skip) 已看過(re-read)

新聞時事 24% 36% 32%

生活休閒 21% 32% 34%

親子養生 11% 43% 29%

體育賽事 16% 32% 34%

職場管理 16% 26% 3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5-1 受訪者對各主題略過比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上表 5-1 所顯示的統計結果,「已看過者」平均比例為 33%;於本研究之統計結果顯示出 網路資訊傳播之快速,因此導致資訊獲得的重覆性高。至於「僅讀過內容」部份比例為 18%;

其次設若以跳過與讀過內容卻無積極回應行為而論,顯示出閱聽人在看到貼文主題的當下,

新聞時事, 36%

生活休閒, 32%

親子養生, 43%

體育賽事, 32%

職場管理, 26%

各文章主題略過比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即由貼文主題來決定了是否有進一步閱讀的必要。而根據本研究受訪者針對 Facebook 文章略 過的比例平均達 34%,換句話說即便是在一個經過研究者設計的情境中,仍有超過三分之一 的資訊內容,閱聽人仍會自主性的選擇「略過」。

如果以展演的立場來看,那麼本研究中顯示出受測之閱聽人展演出極度的自主性─包括 於受測時也不受受測的特定時間、空間所影響,而以自己的關注主題為導向。

二、閱聽人之自主性於「研究設計內容與回應之關聯性」,難以脈絡化。

本研究根據受訪者之性別、年齡別以及職業別進行分析,發現閱聽人對臉書貼文之關注,

確實與其性別、年齡別與職業別有關,因此我們相對地可以推知與受訪者所處的年齡、職業 以及性別扮演角色的需要有關,例如受測學生均就讀研究所,接下來可能即要步入職場,因 此他們容易受到臉書內容相關題材中,強調個別成長、職場生涯而產生關注;至於與其生活 相對較疏遠的如體育賽事、時事新聞以及養生類,則因距離遙遠或尚未感到需要,其關注度 均趨於零。

其次,使用者職業別亦會影響到對臉書貼文的關注度,例如媒體出版者,對時尚、生活 休閒,乃至職場生涯、體育賽事均呈現出高度關注;然而對親子養生則毫無回應;至於資訊 通訊業與學生則對體育賽事毫無回應,顯現出職業別與年齡對臉書貼文的關注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有二位受訪者為已緍,且年齡分別為 35-44 歲以及 25-34 歲之 間,至於性別分別為男性一人與女性一人,他們受測時令研究者注意者在於他們都對親子養 生類貼文顯示出關注,這點也可看出受訪者身份的轉變,確實影響到他們的關注,且可能某 種程度超越了其職業別與性別。

雖然本研究之結果呈現出受訪者對臉書貼文之關注,與其年齡、職業別以及性別有關,

但卻無法從受訪者的回應之中得到脈絡化的答案,換句話說,年齡、職業別與性別固然影響 及受訪者對臉書貼文之訊息的關注,但只能發揮部份影響,而非絕對影響。絕對影響或許仍 出自於受訪者的自主性,研究者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立基於資訊均已足夠的態勢下 來決定是否要花時間去閱讀這些貼文。另外從展演的角度來看,這些閱聽人展演於整個施測 過程上所揭露出的結果是,如何面對自己的需求,他們都可以自主性的選擇要用那些貼文的 內容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非被自己的需要所驅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三、閱聽人之觀展行為,使得虛擬與實境間的界線消失。

閱聽人於臉書平台的展演之間,虛擬與實境之間的界線幾乎已消失,最明顯的呈現於對 臉書貼文積極回應中的社會交換行為,與從眾行為乃至社會臨場感的建構之中,如前面章節 所整理的,受訪者之回應乃由得知好友動態為一個關係的起點而展開,因此閱聽人沉迷於臉 書之中;接著,現實世界的線下好友,擴展而為虛擬世界的線上好友,好友的好友的好友,

又成為閱聽人自己的好友。

一般而言,好友關係之建立可能始於現實世界中的好友,但在虛擬網路世界中,受訪者 之社會交換行為與從眾行為,並於社會臨場感的建立,卻是由受訪者與其「社群好友」共同 架構的─此好友即可能純粹屬於虛擬世界的互動,包括對方是否經常或持續對自己的發文「按 讚」,並以此來決定自己對貼文的後續回應;也因此真實世界的鏈結啟動後,於虛擬世界中,

不只貼文在其他傳播者、表演者手中被再製,連好友關係也被複製並再製,這種經由再製與 複製關係間的變異,某種程度上使得關係與貼文均呈現一種有機反應,而此有機反應又是由 每個節點的閱聽人共同創作,共同參與其有機變化並進行催生的動作與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