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智慧資本之意涵、相關理論與衡量

第四節 智慧資本之衡量

在智慧資本衡量指標方面,最常見的智慧資本衡量指標為 Edvinsson 與 Malone(1997)所開創出之新的會計分類學(accounting taxonomy),在 其公開之智慧資本報告書中列出涵蓋財務面、顧客面、流程面、開發面,

與人力面之 111 個指標,使智慧資本盡量接近財務報表,能成為一套客 觀且可衡量之系統。Edvinsson 與 Malone(1997)提出之指標廣為後來學者 所應用,然由於指標過多造成實際蒐集資訊與分析的困難,在多位學者 提出的指標,最常討論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結構資本等三大構面。

Roos 等人(1997)認為評量智慧資本之最好方式即透過代理變數 (proxy variables)來加以衡量,Roos 等人(1997)認為評量智慧資本的標準

就是代理變數(proxy variables),透過不同評量單位來表示,如數字、時 數、人數、電腦數量、交易數量、新產品數量等,Ross 等人認為智慧資 本是無形資產,故以代理方式衡量較為客觀,但也存在一些疑問與待改 進之處:(一)例如顧客數減少時,對剩下顧客的滿意度是否提高,將會 牽連顧客資本的計算;(二)不同產業衡量的指標有差異,如製造業與服 務業的衡量標準差異懸殊,而比較兩家組織必須在擁有類似的智慧資本 形式,且智慧資本間的流量關係相近。

Roos 等人(1997)也提出智慧資本指數方法,發展第二代智慧資本的 實施做法,主要的方向為:第一,將所有智慧資本的評量標準整合成單 一的指數;其次,找出智慧資本的變動與市場價值的變化,兩者之間的 關聯性。其目的在於更明確地顯示組織價值創造的過程,進而能全面加 以管理。此外,指標應採用無向度的絕對值來表示,接著即對選出的指 標乘上權重,加總成單一的指標。單一指標好處在於分析便利,但將產 生對細部代理變數個別重要性較難分辨之缺失。

Johnson(1999)曾以軟體產業為例,列出智慧資本中定性與定量的存 量,並以系統方法建構流量的測量,比較一般產業之衡量指標與軟體產 業的衡量指標的差異。由於軟體組織為知識基礎的組織,其衡量方式若 從智慧資本的存量,則可量化的部份如軟體工程師的生產量、產品的獲 利、投資報酬率、完成時間、銷售數量、使用者數量等;不可量化的部 份如團隊合作精神、向心力、凝聚力、組織文化等。

我國資訊工業策進會在 2003 年曾進行國內產業智慧資本調查,調查 對象為我國各產業高階經理人、創投業者、學者、資深產業顧問等,以 瞭解我國各產業對各項衡量指標重要性之認知,該調查將智慧資本分為 資訊科技應用資本、研究發展資本、人力資源資本、創新與創造力資本、

決策與策略資本、顧客關係資本、企業網路關係資本以及生產力與品質 資本等八項,各項衡量內涵如下表所示:

表 2-4 資策會智慧資本調查指標內涵

表 2-5 台灣智慧資本中心智慧資本構面與指標之彙整

續表 2-5 台灣智慧資本中心智慧資本構面與指標之彙整 資料來源:韓志翔、黃秉德與林淑姬(2004),頁 49-50、94-95、100-101。

由於智慧資本研究方興未艾,對智慧資本內涵與衡量方式仍各有說 法,以特定產業為基礎的智慧資本研究雖無法提供一般化結果,但在一 套理論建構的初期仍可反應產業特性使所獲得的智慧資本指標在該產業 的應用更加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