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資本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智慧資本之意涵、相關理論與衡量

第一節 智慧資本意涵與相關理論

「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概念早由於 Galbraithy 於 1969 年 提出,此一概念運用於解釋組織的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之間的差距,即 決定組織實質價值的重要因素,其無形資產往往更勝於有形資產。但智 慧資本的定義直到 1990 年代開始,才陸續有學者提出不同見解,並投入 該議題之實務應用與研究。

壹、智慧資本意涵

Stewart (1997)給予其一具體的定義:所謂智慧資本為每位組織成員 能為組織帶來競爭優勢之所有知識與能力的總和,其為一種具體化、且 可發揮槓桿效應,產生更高價值的智慧材料,亦即智慧資本指的是一套 可以描述、分享、與被利用的有用知識,顯示智慧資本之基礎在於知識(楊 清閔,1999)。

Edvinsson 與 Sullivan (1996)更進一步地主張,若知識能轉換為組織 的價值,即成為組織的智慧資本,且智慧資本的範圍包含甚廣,所有能 衍生出具高價值的知識之要素,都屬於智慧資本之內涵。Roos、 Roos、

Edvinsson 與 Dragonett(1998)則主張智慧資本是成員知識的總和,與這 些知識轉換後的實體形式,或是說,組織中任何可以創造價值,但卻看 不見的資源,均稱為智慧資本,因為智慧資本的存在,而形成了組織總 價值與財務價值間的差異。Youndt(1998)認為是潛在有用的技能、知識 和資訊之「存量」與「流量」的總和。整體而言,智慧資本的定義依各

學者之主張各有不同,但其共通的要素皆為知識。

現有文獻中對於智慧資本組成要素大致可分為三至四類,但其焦點 均具有一致性,即智慧資本為組織競爭優勢的基礎來源。Brooking(1996) 認為智慧資本的組成要素可分為四大部份:(1)市場資產,即可表示組織 的競爭市場的優勢地位,如品牌、顧客忠誠度等等;(2)人力中心資產,

為員工的經驗、知識、能力、創意等等;(3)智慧財產權:包括受到法律 保障的所有技術知識、專利權等等;(4)基礎設施資產,其得以幫助組織 功能的運作,包括組織的管理程序、技術運作流程、資訊系統。為奠基 智慧資本理論之發展,Lin 與 Germain(2003)提出所有組織都擁有智慧資 本,但程度有高低差異,因而影響到組織績效之好壞。

由上可知,組織內所有可創造價值,但卻看不見的無形資源,包括 組織內成員的知識總和、知識轉換的機制、成員間或與組織外界知識交 換機制等均屬於智慧資本的內涵。因此,本研究定義智慧資本係指「具 再應用價值,能使組織提升競爭力與市場價值之所有知識、技術、關係、

機制之總和」。

貳、智慧資本之性質與分類

智慧資本到目前為止在分類上仍相當多元,所提出的智慧資本分類 或構面也有不同看法。Edvinsson 與 Malone(1997)提出智慧資本的三個基 本性質:(1)智慧資本是財務報告的補充,而非附屬;(2)智慧資本為「非 財務」資本,代表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間之差距;(3)智慧資本是負債的 一種,而非資產,亦即像股東權益(equity),乃是從持股人借取,亦就是 從顧客、員工等等借得。Edvinsson 的團隊研究小組將智慧資本劃分為人 力資本(human capital)、顧客資本(customer capital)、流程資本(process capital)與更新資本(renewal & development capital)四大項,再配合財務資 本(finance capital)構成經營管理的導航圖,以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角度,

針對不同的時期,經營管理的焦點亦不同,將過去的財務焦點,轉移到 現在的顧客、人力、流程焦點及未來的更新及開發焦點,形成智慧資本。

有關智慧資本的分類,Stewart(1997)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 構資本與顧客資本,認為人力資本為員工為顧客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組 織創新能力的來源;結構資本即為知識管理的重要機制;顧客資本為組 織與顧客所建構的往來關係。Edvinsson 與 Malone (1997)的分類與以上 概念相似,但更將其擴大化,人力資本不只為個人的知識、技術與能力,

還包括與組織相融合的組織價值、組織的創新能力以及個人在組織所建 構的內外關係;結構資本不只是設備與資料庫,而是一種支援其他資本 得以發展的組織化能力;顧客資本更向外擴展至上下游廠商與政府等關 係。Roos 等學者(1997)提出智慧資本的理論基礎可分為策略與衡量兩大 流派,策略觀點著重於智慧資本的創造與運用,並探討智慧資本與績效 間的關係;衡量觀點則著重有形與無形資產之存量與價值,並比較不同 組織間的智慧資本高低,而現有研究多以衡量觀點為主(Johnson, 1999;

Lynn, 1998)。其後也有許多研究者對智慧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嘗試 建立有系統分類架構與衡量指標,如 Edvinsson 與 Malone (1997)、

Brooking、Board 與 Jones (1998)、Roos 等(1998),但這些分類仍未有堅 實理論基礎得以支持,衡量構面亦缺乏一致性構面與分類,無法澄清智 慧資本的實質內涵,而智慧資本在實證研究之缺乏及衡量構面指標的發 展仍有困難性。

由於組織營運具有相當之複雜性與完整性,許多學者更進一步將智 慧資本提出更細緻的內容,以適合在不同的產業或情境下進行探討與研 究,如圖 2-1 的 Skandia 價值模式,Edvinsson 團隊將智慧資本內涵劃分 從較廣的人力、結構等資本,到顧客、組織資本,以及創新、生產技術 資本等(Roos et al., 1997)。此外,Bassi 與 Van Buren(1999)將顧客資本 (customer capital)替代關係資本的內容,並加入組織資本(organizational

capital)、創新資本(innovation capital),與程序資本(process capital)等討論。 Hubert (1996)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Roos and Roos(1997)

Stewart (1997)

Grantham and Nichols(1997) Roos(1998)

Molyneux(1998) Bontis(1998)

Bassi and Van Buren(1999) Johnson(1999)

Lynn(1999) Dzinkowski(2000) Guthrie(2001) Pricewaterhouse Cooper’s(2000)

資料來源:林妙雀(2005)

總而言之,智慧資本的理論雖發展較晚,但因近年知識經濟的興起 使得組織與策略學者對組織優勢來源的重新定位,使得智慧資本的相關 理論,如智慧資本之定義、構面等,均已漸趨成熟,各學者間的看法亦 趨於一致。然在有關智慧資本的衡量與實務應用上,相關研究雖有增多 之勢,但仍缺乏一致性,也給後繼學者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就智慧資本之定義上,學者們普遍認為智慧資本係以「知識」為基 礎,且該知識必須能為組織創造競爭優勢者稱之(例如,Stewart, 1997;

Edvinsson and Sullivan, 1996; Roos,Roos, Edvinsson,and Dragonett, 1998、

楊清閔,1999)。而在智慧資本的結構上,過去學者的看法大都將智慧資 本細分為三大主要構面,亦即人力資本構面、結構資本構面,及關係資 本構面等,其中人力資本指的是組織全體員工與管理者的知識、技能與 經驗;結構資本為組織解決問題與創造價值的整體系統及程序;關係資 本為組織對外包括與顧客、供應商與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維護與開發 (Bontis, 1998; Johnson, 1999; Stewart, 1997)。有關智慧資本的三大構面之 相關文獻回顧將詳述於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