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以下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 目的與問題;第三節說明研究流程,最後則針對本研究專有名詞進行解 釋與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二十一世紀被認定有高價值的組織,

已不再是擁有實體資產者,而是擁有無形資產,以及管理無形資產能力 的組織,組織價值與發展潛力之認定已由實質的土地、資金、原料等有 形資產,轉變為以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為主體的無形資產。因此,

創造與管理智慧資本的能力,遂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組織賴以生存之核心 能力。

壹、研究背景

在過去以製造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工業時代,組織價值均以其生產 的產品和設備,意即以「實體資產」(hard assets)來衡量,一個被評估有 高價值的組織通常擁有廣大土地、充裕資金、廉價原料等,並據以發展 出高生產力、高銷售力、財務周轉良好,且擁有多元投資組合因應未來 營運風險之特徵。

90 年代初期,「知識經濟」的觀念開始落實到政策與管理層面的思 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在 1996 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提出

「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概念,認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 生產、分配與利用之上的經濟活動」,在該報告中,也提出了符合知識經 濟發展特徵的知識型產業,包括兩部分:一為過去製造業中的高科技工 業,如電腦、電子、航太、生物產業等;二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包

含教育、通訊及資訊服務產業等(OECD, 1996),這些知識型產業與組織 之投入與產出均為無形的知識,故智慧資本可用來評估無形資產的功能,

更能符合此類產業特性。

智慧資本可分為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結構資本(structure capital)、

以及關係資本(customer capital)三大內涵,其並非知識經濟時代才有之新 產物,過去組織中的許多經驗與知識,諸如銷售資料、員工訓練、資訊 系統的建構等均屬之,只是過去組織績效與價值較側重具體財務報表數 字揭露,對於無形資產之智慧資本則較為疏忽,且不知如何以一套系統 化架構來檢視組織內部智慧資本之發展。隨著 90 年代知識經濟興起,國 外學者與實務界紛紛重視知識管理與智慧資本的研究導入,我國也在 2003 年成立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正式投入研發智慧資本管理機制,

希望協助國內企業以一個全新角度檢視經營績效,並得以提升競爭力。

另一方面,有關無形資產和智慧資本的探討,在過去幾年來,也逐 漸應用到大學和研究機構,高等教育機構不僅扮演提升國家創新競爭力 的重要角色,更被賦予創造與傳播知識的使命。由於知識經濟時代的特 徵即在於知識創造、移轉與傳播,且歐盟各國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不 但將高等教育視為國家創新系統的重要環節,更全力鼓勵各大學導入智 慧資本系統觀藉以成為高等教育機構管理新利器。

教育產業被 OECD 列為知識型組織之一,二次大戰後,全球高等教 育快速擴充,目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將高等教育量發展增加至 佔同年齡層的 25%以上,並準備繼續擴充至 40%以上(楊思偉,2000)。

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數量也不斷在擴張之中。80 年代以來隨著電腦網路及 電子媒體的普遍,各國互動更加頻繁,全球經濟在彼此牽動下,各國不 僅必須維持國家在國際上之競爭優勢,還必須使資源的效益發揮最大,

對教育經費更是錙銖必較。英美教育受到政府涉入勢力,也因此必須更 注重績效管理以期獲得較多補助經費等等措施可得到佐證。基於資源有

限,英美率先主張追求「效率」與「效能」,迄今不但英美兩國仍以此為 追求目標,後續許多國家如加拿大,日本,澳洲等也跟進(Slaughter &

Leslie, 1997)。高等教育功能大幅轉變,加上市場化與全球化衝擊,知識 經濟時代來臨,資訊流通比過去更快,多數國家為因應知識經濟社會來 臨,培養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性大增。大學高等教育機構具備推動國家 發展,肩負培育國家高級人才與創造知識之使命,也是一國提昇國際競 爭力的重要關鍵,教育品質之良窳,對國家社會整體發展有直接影響,

故追求大學卓越與教育品質,提昇高等教育經營績效,已是不可忽視之 議題。

貳、研究動機

智慧資本源起於企業界對無形資產的管理需求,國內對智慧資本概 念之認知尚在起步階段,大多數企業在如何善加管理及整合智慧資本實 務上仍有努力空間,對非營利組織在智慧資本之創造研究相對較為缺乏。

再者,儘管智慧資本於歐洲高等教育機構大力提倡,但由於大學教育機 構無形資產投入資源與產出產品的模糊性,也使得高等教育機構在實施 智慧資本的管理與衡量上更加困難,若能擴大智慧資本在教育組織之深 度,將使智慧資本理論內涵更加豐富,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其次,高等教育機構是人類知識創造之重鎮,亦為國家人才孕育之 搖籃,其培養國家高級人力與推動國家現代化之核心使命,實為促使社 會變遷之關鍵(楊國賜,2006)。高等教育績效之良窈關係國家人力素質 強弱,其重要性不容忽視。過去智慧資本研究多以企業為對象,對教育 組織著墨較少。高等教育組織的經營不同於企業或一般非營利組織,企 業有追求利益的共同目標,一般非營利組織則通常有服務特定弱勢族群 的使命,但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兼顧財務目標與社會責任,服務對象廣泛,

致使組織目標必須多元並進,在目標與使命多元的組織特性下,智慧資

本系統對高等教育組織經營績效是否能有所助益,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最後,由於高等教育組織面臨市場化競爭壓力,在目標複雜多元的 特質下,如何運用現有資源發揮管理效能,透過教學與研究工作,為組 織累積智慧財產,提升組織聲望,遂變得更加重要。教育界過去借重企 業管理觀念於學校經營之研究中,最為人所熟知者即為全面品質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簡稱 TQM)及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 ISO)品質標準認證系統,這兩套管 理模式均源起於促進製造業之組織績效,然而,高等教育被賦予創造知 識之使命,經營績效無法完全以財務報表數據來衡量,因此,植基於知 識經濟時代所發展出來之智慧資本系統觀,應更能符合高等教育組織特 性,提供高等教育管理者檢視經營績效之新思維模式。再者,由於人力 資本、結構資本與關係資本三大智慧資本內涵之間的互動,及其分別對 高等教育組織經營績效的影響,在過去文獻中多為觀念闡述,運用量化 資料進行實證研究者較為少見,因此,本研究期望利用大量數據資料驗 證智慧資本與組織績效之關係,實為本研究動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