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大腦心智活動與犯罪之關係

第三節 暴力行為犯的實驗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第三節 暴力行為犯的實驗模式

有些犯罪行為人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情緒上的衝動,雖然明明知道不可以使 用暴力,但為什麼卻會衝動犯錯? 由上述可知,大腦主導了人的行為,然而,

我們是否能從大腦腦電圖的腦波分析,找出生理上的原因?

過去近十年來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與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 室著力於建立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工作,也發表了相關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用以 探討暴力行為的相關問題。實驗參與者為來自桃園少年輔育院的青少犯,初步篩 選依據為入院時的罪名,罪名包含普通傷害、加重傷害、殺人未遂、殺人等暴力 犯罪,以及竊盜、詐欺、偽造文書、販賣毒品等非暴力犯罪,總訪談人數為72 名。以訪談結果、量表分數與年齡篩選出最後18位實驗組受試者與18位對照組受 試者116

(一) 抑制的機制及其控制歷程

什麼是抑制機制?我們想要去抑制我們的行為反應,這是一個內在的歷程,

無法直接由外在行為反應測得。英國心理學家Jeffrey Alan Gray在1981年提出兩個 行為系統解釋人類的行為,分別是行為活動系統(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 BAS)

與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BIS)。以棒球打擊對決為例,當投 手準備投出150公里快速球對決壘上的跑者,而此時在打擊區的打擊者隨時準備 揮棒,這時大腦中的行為活動系統相當活化,大腦告訴打擊者如果等一下進壘的 球是大紅中直球,要大力揮棒;但是一旦在打擊對決中,若投手投出大幅度曲球 壞球進壘,打擊者必須即時收住棒子,避免追打壞球,此時「壞球」的訊息會使 得大腦中行為抑制系統快速活化,避免揮棒的行為。

116 陳巧雲、白新名,負面情緒對暴力青少年抑制能力之影響:腦波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 期刊,6卷2期,頁21-52,2014年12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在實驗室中,要如何去測量抑制行為的好壞程度?常見的方式是以停止訊號 作業來模擬個體抑制的歷程。首先會請實驗參與者在看到螢幕畫面出現「X」符 號時(Go 訊號)就盡快按下反應鍵,如同看到好球進壘要儘快揮棒一般;但是 實驗設計者會設計在Go的訊號出現後,再給予停止訊號「嗶」的一聲,此時實 驗參與者聽到聲音必須停止按反應鍵,如同看到壞球要停止揮棒動作(見下圖六)

117

圖六、停止訊號作業的基本流程118

從上述棒球打擊的例子,我們知道投手投出球是相當於Go訊號,一旦打擊 者發現是個壞球時,就是告訴大腦應該停止揮棒動作。看到「壞球」就如同實驗 中的停止訊號,而往往停止訊號都會遲於Go訊號出現,所以,這是一場不公平 的比賽。學者Logan 和Cowan在1984年提出的賽馬模型(horse- race model)解釋 行為抑制的歷程,指出行為反應抑制的成功與否是BAS與BIS彼此競爭的結果。在 這場賽馬比賽中,Go的訊息都是先出發奔向終點,而停止訊號後出發苦追在後,

117 陳巧雲,以腦波檢視衝動型暴力青少年的抑制與錯誤監控機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6 卷3期,頁81-82,2015年6月。

118 陳巧雲,前揭註 117,頁 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二者看誰先到達終點站。如果停止訊息先到達終點,個體即可停止揮棒行為,此 為成功抑制行為;反之,Go的訊息先到達終點站,揮棒的動作煞車不及,此時 就是一個失敗抑制過程 (見下圖七)。

承上所述,在實驗中要如何測量/評估抑制行為的好壞程度?實驗者透過實 驗中所得到的一些行為反應參數來推估每位受試者的停止訊號反應時間(Stop Signal Reaction Time, SSRT),在行為上可以用SSRT的長短作為每個人抑制能力(BIS)

好壞的行為指標,同時用Go反應時間作為BAS系統啟動快或慢的行為指標。一個 常出現暴力行為的個體,可能因為BAS啟動或執行太快,根本來不及抑制,而產 生衝動暴力行為;或者是BAS與一般人無異,但是BIS功能太差,無法有效抑制自 己的行為;最糟糕的是BAS太快,加上BIS過慢的情況119

過去的研究發現,衝動型暴力犯在有時間壓力情境下(要求每位參與者必須 在0.6秒內完成按鍵反應)的SSRT顯著長於控制組,也犯下較多的抑制失敗的錯 誤120,顯示他們的行為抑制系統過於薄弱,暴力犯在進行抑制歷程時需要花費的 時間比一般人需要更長的時間,無法成功抑制自身行為而持續犯下錯誤。

在腦波的研究中,N2波是一個大約在刺激出現後200至350毫秒達到頂峰的 負波,主要分布在大腦額葉區。由No-go刺激或停止訊號所誘發的N2波被認為是 個體必須停止原本欲進行的行為時,大腦執行認知與動作抑制歷程所產生的電生 理指標。實驗中,暴力犯的N2振幅顯著地低於一般人,可能顯示他們的抑制控 制較差,即使他們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較差。

另一與抑制功能相關的腦波成分為停止訊號引起的P3波,出現在刺激呈現後 400至600秒振幅達到最大的正向波,P3出現的時間點緊接在N2波之後,主要分 布在頭部的中央區域。Dimoska & Johnstone 發現高衝動特質者在頭中央區會出 現顯著大於低衝動者的P3波,高衝動特質者可能需要耗費比低衝動者更多的大腦

119 陳巧雲,前揭註117,頁82。

120 Chen, C-Y, Muggleton N. G., Juan C-H, Tzeng, O. J-L & Hung, D. L. (2008, Mar). Time pressure leads to inhibitory control deficits.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483-4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資源121

研究者以青少年暴力犯為對象,推論出其前額葉抑制功能發展可能比一般青 少年差,或是發展的速度較慢,因此進行反應抑制時需要同時活化比一般青少年 更多的大腦區域,才能成功達成作業要求。

圖七、從賽馬模型來解釋抑制成功或是失敗的過程122

(二) 錯誤監控機制

錯誤監控歷程包含錯誤的偵測、錯誤資訊的收集與傳遞、錯誤後的行為 調整與補償。當人們做錯反應後,行為上會產生「錯誤後減慢(post-error slowing)」

現象,亦即在發生錯誤之後,會放慢行為反應時間,小心避免再度犯錯。例如,

當打擊者對壞球揮棒時,下一次要再揮棒的時間點會變慢,這是因為前一次犯了 錯誤,導致下一次出現錯誤後減慢的現象,表示個體處理了錯誤後的衝突,進而

121 Dimoska, A., & Johnstone, S. J. (2007) .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rait impulsivity in nonclinical adults: Stop-signal performance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Progress in Neuro- 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31(2), 443-454.

122 陳巧雲,前揭註 117,頁 82。

(Error-Related Negativity, ERN),ERN波是一個出現在錯誤反應後的50~100毫秒左 右到達頂峰的負波,出現在額葉到頭部中央區。研究發現在執行某項作業時,參 與者被要求以反應的正確率為目標,而非追求反應快速時,他們在犯錯的狀況下 會產生較大的ERN振幅124。高衝動特質者在抑制失敗時,反而會產生較大ERN。他 們認為這可能反映高衝動特質者,在犯錯後需要花費更多的資源增強他們錯誤處

124 Gehring, W. J., Gratton, G., Coles, M. G., & Donchin, E. (1992) . Probability effects on stimulus evaluation and response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8( 1) , 198-216.

125 陳巧雲,前揭註117,頁84-85。

126 陳巧雲,前揭註117,頁85-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