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大腦心智活動與犯罪之關係

第四節 精神病理上的人格病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第四節 精神病理上的人格病態

2011年7月22日,挪威奧斯陸一名32歲的男子,策劃了一起爆炸案及槍擊案,

造成了近百人的傷亡。事後,從其手冊中發現,他至少在2009年秋天就開始冷靜 籌劃這項通及行動。2014年5月21日,在台北捷運板南線的車廂上,22歲的鄭捷 冷靜而隨機殺害了4名乘客,另外造成24人受傷。在之後探究其原因時,發現他 從高中時期就會寫一些殺人小說,且早已有立誓殺人的念頭。這樣的「冷血殺人 魔」的例子,除了造成受害者家屬極大的悲痛之外,每每造成社會大眾的恐慌,

深怕還有更多這樣的人就在我們的身邊。在精神病理學的立場,把這一類會重複 殘 忍 殺 人 , 或 是 以 殘 酷 手 段 虐 殺 他 人 的 個 體 , 歸 類 為 具 有 「 人 格 病 態 」

(psychopath)。以其現象學上來看,分析人格病態有四個層次:(1)人際關係 表淺、自大、善操縱他人,(2)對於會引起情緒反應的事物顯得十分冷酷,(3)

生活型態失序,不遵守生活常規,(4)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127。根據觀察,這些 人格病態者的行為特徵,有多數在學齡前、青春期時已慢慢顯現,小時候可能虐 待動物、對他人不禮貌、偷竊、不受規範等等,若沒有適度地獲得關心或輔導,

長大後就開始有一些更負面的思想及作為,如重複偷竊搶劫、殺人等等。但人格 病態者並不全然是這個極端,有些有名、具影響力的政治家獲各界的領導者,他 們的個性特質與上述有些類似,善於人際操作、處事冷靜、不受情緒影響,他們 的生活型態是為了沉著應付每天要面對的挑戰,有變革性、改革性,但生活不失 序、不具反社會人格。這兩個極端(或比喻成行為圖譜的正、負極),一個可能 是脫穎而出的各界菁英,另外一個可能是殺人不眨眼的冷血兇手。後者有失序的 生活型態及反社會人格的傾向,且兼具上述的四個特質,引發了生活不穩定、違 反社會法紀等重複犯罪行為。就精神病理的觀點而言,精神醫學專家嘗試對這群 失序的人格病態者,利用現代的腦科學的方法,預防這種人格病態特質發生,或

127 胡海國,人格病態由腦觀之,科學人雜誌,頁 74,2013 年 1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將這類特質及早導向行為圖譜的正極,使其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MAO-A(monoamine oxidase-A)基因與血清素傳遞 基因(5-HTT)功能的缺失,在人格病態的病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學家把實 驗小鼠的MAO-A基因剔除,使小鼠腦內無法製造MAO-A酵素,這樣的小鼠會表現 出非常強烈的攻擊性,而另一研究顯示,5-HTT的特殊變異基因型5-HT的含量改 變,也會使個體有更強的攻擊性128。針對人格病態者的MAO-A基因病理研究發現,

他們的基因有一種特殊變異的基因型,會使基因的功能減弱。原因是這個基因型 所產生的MAO-A酵素,代謝多巴胺、血清素及腎上腺素的功能下降。這樣的變異,

是人格病態者的體質因素,若再加上有幼年時期開始的不良生活環境的影響等等 因素,會與後續人格病態行為的產生有關。但據統計,有此基因變異型的人口相 當普遍,約占一般人口的30%,表示此基因的存在是人類演化過程中普遍的狀態

129。但絕大多數的人成長在溫暖的教養環境中,沒有特殊受虐等等情形,所以除 了極少數特殊情形,大多數人並不會有失序、反社會的性格產生。失序的人格病 態形成,必須是基因體質因素再加上後天環境影響,會使這群人朝著行為圖譜上 不同的軸向去發展。以演化的觀點來看,這群變異型基因的存在,對人類發展的 開創性、革新性有著重大的影響,是有利生存的特質。若能善用此特質,可以造 就出各行各業中卓越的菁英及領導者。

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發現,有人格病態特質者,在對他人感同 身受的鏡像神經區(包括杏仁體及其相連結的前額葉、後頂葉、上顳葉)功能與 一般常人不同。如同前一章所述的「有軌電車難題」(switch dilemma)及「天橋 難題」(footbridge dilemma),一般人在面對道德判斷及倫理困境時,其杏仁體與 鏡像神經區會有強烈的反應,在看到殘忍的畫面或正反抉擇時,鏡像神經區的活 性會明顯增加;但人格病態者,其相關的大腦區域反應較一般人為弱,且在面對

128 Sadeh N, Javdani S, Verona E., (2013), Analysis of Monoaminergic Genes, Childhood Abuse, and Dimensions of Psychopathy. J Abnorm Psychol. 122(1), 167-79.

129 胡海國,前揭註 127,頁 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困難抉擇或是處理兩難(dilemma)的事情時,由於這群人缺乏情緒的反應,所 以會以異於常人的冷靜理智去做選擇。但具有上述體質特性並不代表就與發生人 格病態失序行為畫上等號,還要再加上後天的環境因素。研究顯示,有不良的早 期痛苦人生經驗的人格病態者,經腦部fMRI顯影發現,他們的杏仁體發育較一般 人小,顯然遺傳的特質加上後天成長的環境因素,是發生人格病態的原因。精神 醫學家進一步建議,由於以上種種的腦科學、相關分子生物學、遺傳流行病學等 研究,失序的人格病態者似乎有脈絡可循。一旦家長或老師在孩子年幼時期發現 有此類特殊性格特質,如不關心、冷漠、不注意別人情緒感受等等,就要注意其 後續行為發展,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互動、引導,修正其行為,加強他對別人感受 的體會與了解,提供愛與溫暖的學習環境,避免失序的病態人格形成130

第五節 小結

綜上所述,科學家及犯罪學家已在暴力青少年犯及有失序的人格病態特質者 發現一些與正常人不同的科學數據,但目前也只應用在小規模的研究中。本文認 為,或可考慮將之大規模地進行研究,日後能在司法審判上當作客觀的參考標 準。

最高法院在近年來的死刑判決理由中,屢屢提及「應以行為人已經無法再回 歸社會生活,無教化可能而認為有必要與社會永久隔離時方可判處死刑」,論者 有批評認為:我國判決常以「無教化可能性」、「有再犯之虞」、「有與社會永久隔 絕之必要」等作為判決死刑之積極理由,從這點來看,與其說死刑判決貫徹了罪 罰相當之應報觀,不如說是以從無矯治可能性連結到隔離無害化的論述方式作出

130 胡海國,前揭註 127,頁 76-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體、邊緣系統)活動性較一般人為低,這些都可以當作可能參考的客觀標準。

《刑法》第57條規定:「科刑時應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一切情狀,

尤應注意下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一、犯罪之動機、目的。

二、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三、犯罪之手段。

四、犯罪行為人之生活狀況。

五、犯罪行為人之品行。

六、犯罪行為人之智識程度。

七、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關係。

八、犯罪行為人違反義務之程度。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十、犯罪後之態度。」

死刑不同於一般刑罰,有不可回復的特性,法官在對行為人作出攸關生命 刑的裁量時,需一一審酌上述條件,作為量刑的基準。這其中有很多項如犯罪行 為人生活狀況、犯罪手段等等已經是固定的事實,能夠多所著墨探討、左右法官 心證的部分,在很多判決書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詳述犯罪後的態度。如謝依涵強 盜殺人一案,二審判決認為其犯後態度不佳,「在犯後態度、表現之量刑因素中,

除被告謝依涵坦承殺害陳進福、張翠萍2人,以及於原審及本院審理中以言語、

文字表達歉悔之意以外,其他犯後態度表現,均屬不利因素,包括:犯後供詞多 變,曾一度牽連無辜者,最後仍對被害人陳進福為不實指控,造成被害人家屬二 度傷害,犯後未久即偕同家人男友外出旅遊,還以無辜者姿態,對檢警查察作為,

發表批評言論,就生命法益被害部分迄今尚未對被害人家屬有實質賠償。……被 告犯後並未能體悟生命應予尊重之真諦,只求法院之判決能尊重其生命,而不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判其死刑133 。」然而,同一案最高法院法官卻認為:「其犯後已深入檢討反省,

經宗教團體與監獄教誨師輔導,已見正向改變跡象,鑑定結果亦認再犯可能性低,

接受矯正、再社會化可能性高,若施以最長期之監禁,輔以監所輔導,親友鼓勵 與期待,當可促其調整性格,改過遷善重返社會134 。」令人不解的是,刑法57 條中所謂的「犯罪後之態度」的確定時間點為何?是指剛犯案後的那一刻、檢警 偵訊時、還是各審法官審判時所見的情景?重大案件的審判,在各審不斷地上訴 駁回、撤銷發回之間,往往已過數年,或許謝依涵一案的高院法官及最高法院法 官所見、所聞、所感的被告謝依涵,在歷經3年監獄中的教化之後,已經因為宗 教或是心靈導師的訓誨,改過遷善,也為她自己贏得一線生機。但實際上,當犯 罪行為人由剛被逮捕時的冷漠奸笑、毫無悔意,之後開始藉由痛哭懺悔、受洗、

茹素、抄佛經等等外顯行為來表現時,我們如何得知他們的心智活動、失序的人 格病態特質是否已獲得矯正? 是否具「教化可能性」、是否已降低「再犯可能性」?

本文認為,或許讓這些犯罪行為人在剛被羈押時、審判期間的幾個特定時間 點接受腦波的檢測,初期可能可以發現他們有行為活動系統(BAS)與行為抑制 系統(BIS)功能失衡的狀況,在衝突或一般情境之下的停止訊號反應時間(stop signal reaction time, SSRT)都顯著地較長,而腦波中的N2波振幅顯著地低於一般 人,這可能顯示他們抑制自己某些行為的能力較差。犯錯的狀況下會產生較大的 振幅錯誤關聯負波(ERN),比一般人更擔心犯錯、更容易被錯誤引起負面情緒。

本文認為,或許讓這些犯罪行為人在剛被羈押時、審判期間的幾個特定時間 點接受腦波的檢測,初期可能可以發現他們有行為活動系統(BAS)與行為抑制 系統(BIS)功能失衡的狀況,在衝突或一般情境之下的停止訊號反應時間(stop signal reaction time, SSRT)都顯著地較長,而腦波中的N2波振幅顯著地低於一般 人,這可能顯示他們抑制自己某些行為的能力較差。犯錯的狀況下會產生較大的 振幅錯誤關聯負波(ERN),比一般人更擔心犯錯、更容易被錯誤引起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