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及觀察。

此外,執行功能性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的成本極高,所耗費的時間、人力、物 力成本都很大,在執行層面上不經濟,不是一個適合的檢查。相較之下,腦波檢 查執行成本較低,或可考慮為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

然而,對法官而言,是否科處以死刑往往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現今雖然有 專家的心理鑑定做參考,再加上客觀的科學數據是否真的能訂下「有/無教化可 能」這樣的一條界線? 因為實驗的結果往往需考慮個體的差異,所以我認為,這 樣的腦波檢測,似乎是適合應用在觀察受刑人是否可以假釋出獄,以入獄前後的 數值比較,在接受了一段刑期的「教化」之後,受刑人衝動或是殘暴的一面已經 降低或去除,再犯可能性降低,洗心革面,準備好再度走入社會。

第二節 結論

德國司法精神醫學專家娜拉.塞美(Nahlah Saimeh)曾指出:「我堅決反對 把那些犯下嚴重罪行、深深傷害了他人的人視為泯滅人性的妖魔。我在做精神鑑 定時,面對的從來不是怪物。事實上,作為人類,我們彼此間的共同點遠遠多過 差異。而正因如此,正因為我們都是用同一種木材刻成的,只在細微的紋理上有 所差別,我們必須認出那些犯下醜陋罪行的人也是人—從而在其中也認出我們自 己。」

清代樸學名家顏習齋說:「惡人之心無過,常人之心知過,賢人之心改過,

聖人之心寡過。」即便是聖人也只是寡過,不可能完全不犯錯。作為人類,犯了 錯,每個人都有被教化的可能,只是機率有極低到高的差別。有些犯罪行為人因 為有著先天上性格(或謂神經學上)的缺陷,再加上後天的環境因素,造就了其 暴力衝動、嗜血殘暴的犯罪行為,如能以「監所教化」的環境去訓誨、輔導,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一段時日之後,佐以行為上及科學的數據去比較、觀察,是否其性格上乖戾的成 分已慢慢降低、抑制自己衝動的能力已增加,我認為這是生物醫學能應用在司法 上的一個突破。

10. Prof. Dr. Hans-Jurgen Kerner等人,死刑存廢的新思維,2009年6月。

(二) 期刊論文

29. 達頓(Kevin Dutton)著,謝伯讓譯,人格病態者的成功特質,科學人雜誌,

頁 70-73,2013 年 1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34. 謝煜偉,「永山基準」台灣版?-死刑量刑基準的具體化,臺灣法學雜誌,

249 期,頁 212-217,2014 年 6 月。

35. 謝煜偉,重新檢視死刑的應報意義,中研院法學期刊,15 期,頁 139-206,

2014 年 9 月。

(三) 學位論文

36. 楊媖淑,死刑案件之被害影響陳述─以美國法為參照對象,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2015 年。

(四) 報紙及網路文獻

37. 張升星法官,〈司法裁判的虛矯與荒謬〉一文,刊載於蘋果日報 2013 年 7 月 4 日。

38. 王 陽 翎 , 你 不 夠 善 良 — 科 學 衝 擊 哲 學 ? 惹 火 的 道 德 心 理 學 , 載 於 : http://pansci.asia/archives/85742 , (最後瀏覽日期: 2017 年 7 月 12 日)。

39. Leon Huang, 心理鑑定與「教化可能性」:法律與心理學文本交錯,載於:

https://m.facebook.com/leonardhuang/posts/10204997011237897(最後瀏覽 日期:2017 年 07 月 12 日)。

二、 英文文獻 (一) 書籍

40. Daphne J. Holt, et al. (2016),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omprehensive Clinical Psychiatry (2nd ed.), 771-776.

41. Mai, Jürgen K (2012), Human Nervous System(3rd ed.), 989-999.

42. Stephen M. Stahl (2013),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4th ed.)

(二) 期刊論文

43. Chen, C-Y, Muggleton N. G., Juan C-H, Tzeng, O. J-L & Hung, D. L. (2008, Mar).

Time pressure leads to inhibitory control deficits.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483-488.

44. Corey, J. D., & Costa, A. (2015). The foreign language effect on moral decisio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Ciencia Cognitiva, 57-60.

45. Dimoska, A., & Johnstone, S. J. (2007) .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rait impulsivity in nonclinical adults: Stop-signal performance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31 (2), 443-454.

46. Farrington, D. P. (1991). Childhood aggression and adult violence: Early precursors and later-life outcomes. The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ggression, 5-29.

47. Gehring, W. J., Gratton, G., Coles, M. G., & Donchin, E. (1992) . Probability effects on stimulus evaluation and response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8 (1), 198-216.

48. Sadeh N, Javdani S, Verona E., (2013), Analysis of Monoaminergic Genes, Childhood Abuse, and Dimensions of Psychopathy. J Abnorm Psychol. 122 (1), 167-79.

49. Sterzer, P., Stadler, C., Poustka, F., & Kleinschmidt, A. (2007). A structural neural deficit in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ack of empathy. Neuroimage, 37 (1), 33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