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未來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未來研究建議

針對未來研究方向及發展,有下列建議:

(一)都會型醫院之研究

本研究以竹山秀傳醫院為主,屬偏遠鄉鎮,若能針對都會型醫院如台大、

萬芳等醫院也進行以同樣模式進行研究,將使研究更為完整。此研究結果也可 用來比較都會型醫院及偏鄉醫院之異同。

(二)個人基本特質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分群之對象為現有使用者及潛在使用者,並未考量個人基本資 料所能分開之群組,未來研究應可考量納入個人基本特質,如性別、病症、學 歷、職業及上網習慣等作深入研究。

(三)外部變數之擴增

本研究採用之四個外部變數(價值、可取用、創新、信任)已包含有關大 部分遠端照護之使用者經驗,但後續研究仍可以本研究之變數及模式為基礎,

納入其他構面(例如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取得之方便性),使研究範圍更為多元。

(四)科技轉換情境之研究

本研究以現有和潛在使用者(有使用經驗及無使用經驗)兩組進行分析,

從使用者經驗的角度發現現有使用者以知覺有用性影響使用意圖,而潛在使用 者以知覺易用性影響使用意圖,顯見面對科技系統時的知覺信念不同。李國瑋

(2016)指出,新科技接受時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潛在使用者接受新科技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無舊科技的使用情形,為接受群;二是現在使用者接受新科技前已有舊科技 的使用情形,為轉換群。過去 TAM 在探討使用者對新科技的接受度時,並未 進一步區別使用者係處於新科技的接受情境,亦或新舊科技的轉換情境。在將 兩類情境使用者視為同一型態使用群的前提下,即可能忽略兩群體差異性所帶 來的潛在變異與影響。

李國瑋(2016)同時指出『在科技轉換時,使用者在認同新科技的有用、

易用等「轉換效益」之餘,亦可能由於舊科技正向經驗與使用慣性等「轉換成 本」的潛在影響,而使得使用者對科技轉換(此係指轉換態度與意圖)望之卻 步。』也就是說,若涉及轉換成本(包括付費),科技接受模式即不足以解釋使 用者行為。

本研究結果顯示科技接受群(潛在使用者)與轉換群(現有使用者)在科 技接受模式的構面關連性上具顯著差異,意味著兩群體間具一定差異性,證實 科技接受模式中知覺易用至知覺有用的科技轉換情境,可為後續研究者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周恬弘(2015)。論人計酬是改善醫療和健保困境的好藥方嗎?(上)。獨 立評論。

周春珍、張蓓莉、李冠慧、李亭亭(2009)。科技始於人性-淺談遠距醫療 於老人健康照護之應用。護理雜誌,56(6),76-80。

林金立(2008)。無線生理監測系統運用於居家糖尿病、高血壓老人照顧服 務分析。經濟部U-care 成果發表暨研討會。

林金立(2010),遠距照護技術應用於長期照顧模式之探討,輔具之友,第 二十七卷,3-11。

邱皓政(2011)。當 PLS 遇上 SEM:議題與對話。量化研究學刊,3(1),

20-53。

邱曉彥、陳靜敏(2010)。資訊科技與社區護理之結合:遠距護理的興起。

源遠護理,4(2),5-10。

長期照護服務結合遠距照護服務之可行性之專家座談北部場(會議記錄), 2016 年 7 月 19 日。

張紀萍(2015)。 科技接受模式與應用—以慢性病長者遠距照護使用為 例。護理雜誌,63(6):11-16。

許哲瀚、唐憶淨(2008)。遠距居家照護的現況與未來,台灣老年醫學暨老 年學雜誌,3(4),34-47。

楊雅婷(2009)。以理性行為理論和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消費者對創新科技 智慧型手機的購買意願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 系,嘉義縣。

劉欝鑐(2008)。偏遠地區導入遠距照護服務之研究-以竹山秀傳醫院遠距 照護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投縣。

蕭文龍(2013)。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SPSS 中文版+ PLS-SEM(SmartPLS), 臺北:碁峰資訊。

謝淑玲(2015)。遠距健康照護關鍵成功因素:專家特質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台北市。

歐宗殷、彭泉、張寶文、王薏婷、林允斌、黃帟凱、李皇昇(2016)。金門 地區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可用性及使用者經驗調查之研究。台東大學綠科學學 刋,頁64-79。

張寶文(2015)。以使用者及關係人為基礎之遠距照護服務模式發展與設 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台中市。

許詩怡(2018)。基於使用者經驗的臺灣院線電影購票手機應用程式原型設 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台北市。

歐勁麟(201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手機購買意願-以 iPhone 手機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高雄市。

陳美如、李俊秀、余文瑞、何清幼、 鄭惠美(2012)。應用科技接受模式 探討高血壓個案對居家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滿意度與付費意願之關係。健康促進 暨衛生教育雜誌, 33. 1~22。

李春麟、方文昌(2012)。科技接受模式再探討:整合資訊科技外部變數之 論點。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報 第 97 期(102 年 06 月)。頁 1-37

李國瑋(2016)。科技接受或轉換?科技轉換模式的初探及體驗。國立台中 科技大學電子商務學報 第十八卷 第二期 2016 年 12 月 頁 183~224。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2009)。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整合分析-三個主 要模式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資管評論 第十五卷 第一期 民國九十八年九 月 頁 101-1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莊慶達、趙聚誠(2000)。經濟名詞釋典。台北華泰文化。

楊雅婷(2018)。OTT 影音平台的使用者研究:以整合科技接受模式與資 訊系統成功模式探討行為意圖圖與付費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傳播學系。台北市。

林志謙(2018)。手機應用程式使用意圖及付費意願之研究-從眾行為做為 干擾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劉家蓁(2012)。雲端應用服務付費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 技大學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洪秀婉(2015)。欲迎還拒的科技使用意願:以遠距照護為例。中央大學人 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2015 年 9 月 16 卷 4 期。

趙必孝(2016)。老年族群接受遠距照護的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高雄市。

林榮霞(2016)。遠距健康照護發展困難因素之探討:以北、中地區遠距照 護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 系。台北市。

林孟輝(2014)。遠距照護服務系統應用於社區醫院門診病患之評估與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高雄市。

翁秀琪、施伯燁、孫式文、方念萱、李嘉維(2009)。從使用者出發的網路 資源準社會互動研究:理論建構與使用者經驗研究。新聞學研究,第一零一 期,2009 年 10 月 頁 1-44。

陳芃婷、謝育光(2011)。醫療院所導入資通訊技術發展遠距照護服務之探 究。科技管理學刊,第 16 卷第 4 期,頁 2-41。

張嘉秀、李世代(2007)。長期照護資訊發展面面觀。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 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 長期照護雜誌 11(4), 331-344。

黃衍文、邱淑芬、潘美連、顧潔光(2012)。資訊與通訊科技在長期照護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域應用之採討。長期照護雜誌 16(3), 219-235。

王任輝(2015)。電子商務網站 RWD 介面設計法則之使用者經驗及眼動行 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呂智惠、謝建成、黃琬姿、黃毓絜(2016)。網站資訊架構之使用者經驗研 究:以臺師大科普閱讀網建置與使用性測試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大學 圖書館(半年刋)第20 卷第 2 期(民 105 年 9 月)頁 63-87。

周翠珍(2015)。影響消費者網路購物的關鍵因素-從使用者經驗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林聖硯(2016)。融入使用者經驗的博物館觀眾研究—以國立中正紀念堂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台北市。

周書暉、林佑全(2011)。結合情境與情緒:人機互動理論沿革與發展。南 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 傳播與管理研究;11 卷 1 期 (2011 / 07 / 01) , 頁 29 – 68。

陳曉琦、周汎澔(2010)。Watson 人性化關懷照護理論與 Swanson 關懷照 護理論之比較。護理雜誌 ; 57 卷 3 期 (2010 / 06 / 01) ,頁 86-92。

余峻瑜、鄭佩怡(2016)。服務創新與設計之健康照護服務設計規劃模式:

以遠距照護為例。台大管理論叢 27 卷 1 期 頁 225-254。

陳佳慧(2003)。消費者觀賞表演藝術活動付費意願因素評估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蔡宗宏、謝輝龍、莊碧焜、蘇素匹(2011)。遠距健康照護評估量表之發展 與驗證。中華企業資源規劃學會 電子商務學報13 卷 2 期 頁 435-463。

蔡宗宏、莊碧焜、藍毓莉(2010)。遠距照護的發展與效能評估之探討-技 術、人性、管理的整合觀點。護理雜誌57 卷 4 期 頁 83-88。

張彩秀、葉明珍、樓美玲、劉麗芳、洪麗珍(2007).居家主照顧者與護理 人員對遠距居家照護需求之認知差異.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1)頁 27-34。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hmann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pp. 11-39).

New York: Springer.

Ajzen, I. (1988).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Chicago, IL: Dorsey Press.

Ajzen, I. (1991).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ies of Cognitive Self-Regulation, 50(2), 179-211.

Apker, J.,Propp, K. M.,Ford, W. S. Z.(2005).Negotiating status and identity tensions in healthcare team interactions: An exploration of nurse role dialectics.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33(2),93-115.

Asua, J., Orruño, E., Reviriego, E., and Gagnon, M. P. (2012).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acceptance of telemonitoring for chronic care patients in primary care,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12(1), 139.

Bertrand, M., & Bouchard, S. (2008).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VR with people who are favorable to its use. Journal of Cyber Therapy &

Rehabilitation, 1(2), 200-210.

Bevan, N. (2001).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HCI and us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5(4) , 533-552

Breidert Christoph, Hahsler, Michael, and Reutterer (2006), "A Review of Methods for Measuring Willingness-to-Pay", Innovative Marketing, 2(4), 8–32.

Callan, A., and O'Shea, E. (2015).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elecare programmes to support independent living: Results from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24, 94-102.

Cenfetelli, R. T.(2004) . Inhibitors and enablers as dual factor concepts in technology

usag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5(11-12) , 472-492.

Chase, Richard, & Douglas Stewart (1994). Make Your Service Fail-Saf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5 (3), 35-44.

Chau & Hu (200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by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A model comparison approach. Decision Sciences, 32(4), 699-719.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th,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avis, F.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 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