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遠距健康照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與傳統科技比較,遠距健康照護技術日新月異,但遠距健康照護使用者因 為年齡較高,接受新技科的程度較低。如何讓使用者樂於運用遠距健康照護於 日常生活中牽涉的不只是科技,還有人性面的因素。本章以下將先介紹遠距健 康照護,探討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功能及影響遠距健康照護成效的因素。第二節 將介紹使用者經驗,探討可能影響使用者經驗的因素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接 著,由於科技接受模式已被實證認為是研究影響使用者接受新科技的因素之有 力模式,本文將探討科技受模式內涵及相關研究。國內外遠距健康照護研究中 漸漸受到重視的付費意願之角色,本章將一併探討。最後,將說明本研究假說 推導之過程。

第一節 遠距健康照護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於老年照護政策已由集中式醫療照護轉為分散式照護。

讓老人在家中或社區等熟悉及安全的生活環境中,自主生活及參與社區活動。

如此可以維持老人之自主性、自尊及隱私的生活品質外,也可以結合當地資源 建立社區照護網路,提升長期照護相關服務的成本效益,達到健康老化的目 標。為達到此目標,目前世界各國無不積極推動遠距健康照護計劃。

遠距健康照護(telecare)是指「不限由醫事人員在場親自提供健康照護指 導或諮詢,並可使用資訊通信技術,藉由生理量測設備進行監測與提醒。服務 內容以提供健康照護及生活照護為主,不涉及醫療行為。」(衛福部,2015)。

林金立(2010)則表示遠距健康照護健康照護服務可被定義為利用資訊通信科 技,使病人能在遠端異地中,有效的接受管理健康之服務。

與遠距健康照護相關的是遠距醫療。依世界衛生組織採納的定義,所謂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距醫療,指「所有使用資訊及通信技術交换有效資訊,進行疾病和損傷之診 斷、治療和預防、研究和評估。」(WHO,2010)遠距醫療係整合文字、數 字、圖形、影像、音訊、視訊等各種資料型式,來處理並傳送病患的基本資 料、檢驗報告、生理參數與訊號、各種醫學造影、心音、呼吸聲及會診討論過 程等各類資訊,以爭取治療時效。遠距健康照護同樣也是透過電子科技與通訊 希望達到促進健康之目的。但其精神與遠距醫療不同之處,在於強調服務對象 之特性:行動不便者、長者與慢性病使用者,且著重在宅服務,即在服務對象 熟悉的環境也可提供照護服務,以達健康促進之目的(邱曉彥、陳靜敏,

2010)。由定義可知,遠距醫療與遠距健康照護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涉及醫療 行為,但都必須運用資訊通信技術才能完成。

典型的遠距健康照護系統主要由健康資訊整合機構、醫療機構、使用者與 資訊網路等四個部分組成,如圖2-1。

圖2-1 遠距健康照護系統 資料來源:洪秀婉(2015)

健康資訊整合機構主要為收集、記錄、整合與初步判斷使用者的個人生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訊,以進一步分析並提出預警。該單位將定期傳送這些資訊給醫療照護機 構、使用者或家屬,以追蹤使用者的健康狀態。醫療人員可透過該資訊系統來 查閱使用者的生理資訊並給予健康諮詢。

醫療機構的主要功能為提供專業的醫療照護服務與健康知識諮詢,如,醫 院、診所、衛生機關等單位。特定的醫療人員可能是來自配合的醫院或診所,

如圖中的醫院A、醫院 B 或醫院 C 代表不同的醫療機構。透過該系統可查閱 使用者的健康記錄並給予建議。

使用者端是藉由遠端生理訊號監測儀器,以主動或被動的模式擷取使用者 的生理訊號,如:體溫、心跳、血壓、血糖、血氧濃度、呼吸資訊等。其他如 健康管理、活動記錄、飲食記錄、疾病記錄、用藥記錄、健康評估等服務都是 目前遠距健康照護系統常見的服務類型。

傳輸網路是提供上述三者間資訊流通與互動的媒介,如電話撥接、

ADSL、ISDN、FTTX 等電信網路,以及如 Bluetooth、Ultra-wideband

(UWB)、IEEE 802.16x 及 IEEE802.11x、HomeRF、ZigBee 等無線網路技術與 協定,用於連結電腦與生理資訊監測器或其他行動數據裝置。

至於遠距健康照護主要服務內容可分為下列四部分:

表2-1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功能

項目 功能

生理資訊監測 基礎生理訊號(例如體溫、心跳、呼吸數、

血壓、心電圖、血氣比、基本肺功能等)之 擷取,以及疾病因子(例如肝功能、糖尿 病、膽固醇及癌症因子等)的監測。

定位與緊急救援服務 應用手機或GPS 衛星定位系統,進行主動或 被動的緊急救援服務。透過感測器元件對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境、日常居家活動及行為模式等進行持續的 監測與觀察。一旦察覺行為模式或習慣改 變,可以提早發現異常的徵兆。

健康諮詢與人際互動的 協助

運用通訊器材的影音互動功能,滿足受照顧 者的心理層面的互動需求。透過THC 提供健 康諮詢服務項目包括線上諮詢服務、健康資 訊服務、線上掛號及瀏覽電子病歷等功能。

照護服務聯絡與協調 將遠端受監控者的生理資訊傳達到管制中 心,由管制中心專業人員進行訊號之監控及 回應。

資料來源:許哲瀚、唐憶淨(2008)

蔡宗宏等人(2011)也指出,遠距居家照護包含了下列層面(1)生理資訊 的擷取(2)照護服務的聯絡與協調(3)健康自我管理的協助。更進一步,還 可包括(4)與個案管理師聯繫,協助病人自我健康管理或協助照護者增進照護 能力(5)醫療機構建置網站,提供病患或家屬上網諮詢或查閱衛教常識。

可見,遠距健康照護不只限於居家照護,且具有促進積極參與自我健康管 理、自我照顧、視訊術教、藥事諮詢等功能,對於長者及慢性病患者之安全性 及獨立性極有助益。

近年來由於政府大力推動遠距健康照護計畫,針對臺灣遠距健康照護之研 究愈來愈多,大致分為兩大範疇:

一是針對整個遠距健康照護計畫做一政策性評估,檢討其成效和擬定未來 可行之實施方向。提出醫護人員的關心及解說、社工心理師或志工人員引導以 使用者維持有意義之人際關係及對他人表達關懷、愛與溫暖,的確能增加此計 畫之成效。並討論到「目前居家式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成本仍舊過於高昂,且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眾付費意願不高的情形下」,提出「包括社區醫院在內等具專人管理之社區式遠 距健康照護服務,應為未來可以考慮之推展方向。」的建議(林孟輝,2013)。

二是針對遠距健康照護系統的設計進行分析討論,以做為改善此系統之依 據,提高其效能和服務品質。就軟硬體設備而言,提出系統要重視個人化及人 性化設計,並注重維護個案隱私及資訊系統安全,且要採用醫療資訊交換標 準、加強行動通訊設備的應用等(黃衍文,2012)。就系統服務設計而言,整理 以往評估或測量的面向,提出三大面向與八個指標,分別為技術面:系統品 質,人性面:體制信任與隱私風險,管理面:服務品質、成本效益、滿意程 度、使用意向、健康影響等。用以詮釋遠距健康照護的成功必須具備三大面向 整合服務的觀點與條件,而非僅是單方面的引進或建置創新科技(蔡宗宏等,

2010)。

由於遠距健康照護與傳統照護之最大差別在於資訊科技之應用,因此使用 者運用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功能是否有成效,與對資訊科技應用之態度息息相 關。

Cenfetelli(2004,轉引自洪秀婉,2015)研究提到在接受新事物的行為過 程中,有促進因子和抑制因子同時存在。促進因子是能鼓勵使用者採用新資訊 科技的正向因子,可能和新科技易用、有用、資訊容易獲得程度及與使用者現 有知識相契合狀況有關。抑制因子則是會妨礙我們使用新資訊科技的反向因 素,可能和惰性習慣、額外花費的心力、捨棄舊工具成本及科技焦慮有關。

洪秀婉(2015)研究遠距健康照護與科技的關係發現,就促進因子方面,

實證結果指出如果使用者覺得新科技有用及能與現有知識相契合,可促進遠距 健康照護使用意願。抑制因子方面為,使用遠距健康照護服務需額外付出的心 力會讓使用者產生退縮心理而抑制使用遠距健康照護服務。

此外,趙必孝(2016)研究指出,長者沒有辦法積極接受遠距健康照護的 主要原因有幾個,不過其中最重要的是費用的支出及工具使用的因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林榮霞(2016)研究則指出,目前台灣遠距健康照護所面臨的因難包括法 規政策不完備、醫護跨科缺乏合作、未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裝置成本過高、

民眾缺乏自我健康管理觀念、商業模式仍不成熟及全民健保沒有給付等。

可見使用遠距健康照護系統成功與否不只包括資訊系統之使用,也包括政 府政策、參與人員行為及費用等。如何找出這些成功關鍵乃成為後續深入研究 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