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一、缺乏比較對象

葉嘉瑩曾提出:「如果說在中國詩史上,曾經有一位詩人,以獨力開闢出一

種詩體的意境,則有之,首當推杜甫所完成之七言律詩了。60」因此,本文選擇 杜甫的七言律詩,作為研究漢語中詩歌句法的對象,應最為適合。

在唐代七律的詩人中,杜甫為首位將七律創作發揚光大的詩人,故在他之前 並無擅長七律之詩人,而與杜甫同時的名詩人,例如李白、王維、孟浩然等,又 無擅長七言律詩者。

若將杜甫七律與其後世擅長七律的詩人相比,例如晚唐詩人李商隱,則李商 隱之語法特點,亦或多或少都受到杜甫的影響。

因此,欲尋找一位擅長七律的詩人,作為杜甫七律的比較對象,並不是件容 易的事。然而,分析杜甫七律的句法,若沒有比較的對象,要如何凸顯杜詩七律 的特點呢?這便是本文在研究時所遇到的第一個限制。

由於缺乏與杜詩七律的比較對象,本文在分析杜詩七律的語法特點時,所得 之結果究竟是杜詩的語法特點,抑或唐詩的語法特點,仍需要進一步探討。

為彌補此項限制,本文將杜詩七律分為前後期分別觀察,期能從中發現杜詩 前後不同創作階段的特點,以凸顯杜詩的特點。

二、詩的表義方式

本文在研究時所遇到的第二個限制,與詩的表義方式有關,可分為以下兩點 來說明。

(一)詩句的多義性

梅祖麟、高友工為了找出近體詩在作品與作品之間共同的重要結構原則,曾 引進西方語言學家的詩歌理論,如荷姆的孤立語法理論認為語法沒有詩的效果;

范諾羅沙的動作語法理論認為語法能表現動作;郎格的統一語法理論認為語法的 功能具有音樂性,各家詩歌理論所探討的均為詩歌語法與意象的關係。

中國近體詩所具有的語法特點,在語法層次上的多義性已為學者所公認,故 在研究詩歌的深層結構時,其說法經常不只一種,此種一詩行有兩種或兩種以上 的解釋方法,稱為多義性句法,此以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栖老鳳凰枝」

最為有名。本文為方便歸納杜詩句式結構的特點,在對各句進行句式結構分析 時,只能採用其中一種解釋,而在研究杜詩的詞序移位現象時,對各句在深層結 構上的解釋,亦均只能採用一種解釋,無法就各家的不同看法逐一進行句式分析。

(二)詩聯問題

在詩的表義方式上,有兩句為一聯的詩聯問題,即同聯詩句的語意是連貫 的,經常需要合起來一起解釋。如下列三個例句,均須與鄰句合起來看,才能成

60 葉嘉瑩「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臺北:桂冠書局,

1994。頁 8

為一組語意完整的句子。

(20-4)況乃/秋後轉多蠅(《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65-8)況復/荊州賞更新(《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二》)

(139-7)不但/習池歸酩酊(《宇文晁崔彧重泛鄭監前湖》)

上述三句之句式結構均為連詞+狀語+短語,須與鄰句合起來看,才是一組 語意完整的句子。但本文對杜詩的分析,乃是以單一詩行為單位,並未以兩句為 一組來研究詩聯。

三、未處理聲律與節奏問題

本文在研究時所遇到的第三個限制,則是只處理詩歌的句法問題,並未處理 其在聲律與節奏上的問題。

關於字和句的平仄聲格律,就與節奏有緊密的關係。概括地說,在律譜的平 仄規定上,主要有三點:

一、每句中的每個節奏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聲與仄聲字要交錯使用。

如單一詩行在偶數字的平仄規定上須為仄-平-仄或平-仄-平。

二、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間、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間,句中凡屬節奏(不包括句 末一字)用的平仄聲字,兩句要相互對立,不能相同。如出句在偶數字 的平仄為仄-平-仄,對句在偶數字的平仄則為平-仄-平。

三、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間,句中節奏的平仄聲字(不包括句末一字),兩句 要相同。61

以杜甫多義性句法的名句「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栖老鳳凰枝」為例,其深 層結構為「香稻/鸚鵡啄餘粒,碧梧/鳳凰栖老枝」,在律譜的平仄規定上原本不 符合律譜,變形之後的句式「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在律譜的平 仄規定上則符合規定,出句在偶數字的平仄為仄-平-仄,對句在偶數字的平仄為 平-仄-平。故此二句詞序變化之原因,亦與詩人為合乎律譜平仄的需要有關。見 例句(101-3,4)。

(101-3,4)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之八》)

詞序變形之原因與節奏因素有關者,如例句(99-5,6)。

61 見吳丈蜀著,《讀詩常識》,國文天地,p.78。

(99-5,6)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秋興》八首之六》)

例句(99-5,6)的深層結構「珠簾繡柱/黃鵠圍,錦纜牙檣/白鷗起」,節奏 本為「二二二一」,與七言律詩以「二二一二」節奏為主的情況不合。故此二句 詞序變形之原因,亦與為了合乎七言律詩以 2-2-1-2 音節為主的節奏因素有關。62

由上述二例中可發現,在研究詩歌的詞序變化現象時,對於造成句子變形的 原因,除了句式結構的因素之外,亦有聲律或節奏上的因素。

62 參見郭曄儒〈杜甫〈秋興〉八首主謂句式研究〉(2003 年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頁 10-12。

參考書目

壹、著作

Charles N. Li&Sandra A.Thompson 著;黃宣範譯,《漢語語法》台北:文鶴出版 社,1983。

王 力著,《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99。

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台北:里仁書局 ,1980。

李辰冬著,《杜甫作品繫年》,台北:東大書局,1987。

竺家寧著,《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浦起龍撰,《讀杜心解》,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

許世瑛著,《中國文法講話》,台北:臺灣開明書局,1992。

黃宣範著,《翻譯與語意之間》,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葉維廉著,《比較詩學:理論架構的探討》,台北:東大書局,1983。

葉嘉瑩著,《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台北:桂冠書局,1994。

楊倫編輯,《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1993。

趙元任著,《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

趙 謙著,《唐七律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蔣紹愚著,〈唐詩的句法〉《蔣紹愚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劉月華等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1996。

韓成武、張志民著,《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貳、論文

一、期刊與會議論文

仇小屏著,〈從主謂句的角度看以句構篇的幾首新詩〉,《國文天地》第 18 卷 9 期,2003.2。

仇小屏著,〈論新詩「以句構篇」之類型及其特色〉,《成大中文學報》第 12 期,

2005.7。

朱梅韶著,〈杜甫七律詩句中「虛詞」運用之現象〉,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語言學 研討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辦,1993.12。

竺家寧著,〈從語言風格學看杜甫的秋興八首〉,《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台 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

金啟華著,〈論杜甫的拗體七律〉,《杜甫研究學刊》第 55 期,1998 第 1 期。

袁行霈著,〈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出版公司,1989。

高友工著,〈中國語言文字對詩歌的影響〉,《中外文學》第 18 卷 5 期,1989。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分析杜甫的「秋興」試從語言結構入手作文學 批評〉,《中外文學》第 1 卷 6 期,1972。

梅祖麟、高友工著,〈文法與詩中的模擬〉,史語所集刊第三十九本,1969。

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上、中、下),

《中外文學》第 1 卷 10-12 期,1973。

曹逢甫著,〈從主題—評論的觀點看唐宋詩的句法與賞析〉(上)、(下),《中外文 學》,第 17 卷 1、2 期,1988。

曹逢甫著,〈從主題-評論的觀點談中文的句型〉,《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 論文集》,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協進會編,1990。

郭曄儒著,〈杜甫〈秋興〉八首主謂句式研究〉,2003 年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

臺灣語言學會主辦;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承辦,2003。

張麗麗著,〈試論促使「將」「把」虛化的因素〉,台大文史哲學報第 55 期,2001。

黃金文著,〈杜甫〈秋興〉八首之音韻風格研究〉,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語言學研討 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辦,1993。

二、學位論文

王三慶,《杜甫詩韻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朱伊雯著,《杜甫晚期詩作之精神動向——以夔州詩為歸趨之探究》,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6。

李立信著,《杜甫古風格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李美玲著,《樊川詩的詞彙和語法──從語言風格學探索》,中興大學:中文所碩 士論文,2001。

李靜怡著,《杜甫奉儒守官之路:少年時期至秦州時期自我價值的建構與實踐》,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孟萱著,《洛夫詩的用字及句式特色研究》,清華大學:語言所碩士論文,2000。

林春玫著,《古典詩歌中的主題句研究—試由語法入手進行詩歌批評》,中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林美清著,《杜詩意象類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9。

林瑛瑛著,《杜甫成都期詩歌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周能昌著,《杜甫七律的語法風格》,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度碩士論文,2001。

吳梅芬著,《杜甫晚年七律作品語言風格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4。

邱靖雅著,《唐詩視覺意象的語言呈現-以顏色詞為分析對象》,清華大學:語言 所碩士論文,1998。

金龍雲著,《杜甫寫實諷喻詩歌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洪素香,《杜甫荊湘詩初探》,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洪雅惠,《高適七言古詩語言風格研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

徐鳳城著,《杜甫律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許銘全著,《杜甫詩追憶主題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許瑞玲著,《溫庭筠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顏色字的使用及其詩句結構分析》,

許瑞玲著,《溫庭筠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顏色字的使用及其詩句結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