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杜詩研究成果

一、杜詩文學研究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作品堂蕪深廣,內涵淵奧。杜詩在唐代雖未獲得普 遍的重視,但宋代之後,莫不受到詩人與學界的崇敬,奉之為宗,故杜詩學在歷 代詩家的研究中,可謂最為壯觀。傳統上研究杜詩者,多由詩情與詩藝入手。詩 情,即精神內涵;詩藝,即詩格律法。前者包括生存背景、思想、歷史、社會等,

後者包括作品本身語言運用之特色。

由於傳統對杜甫在詩情與詩藝上的研究,已經十分可觀,因此民國以來研究 杜詩者,不得不另闢蹊徑,打破篇章之限,對杜甫的生活、家世、思想、情感、

創作技巧、風格、詩論等,作綜合性的專題研究。

此外,杜甫年譜的修訂,如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是極有成就的著作。

杜甫行程圖的繪製,亦為前代所闕略。而杜詩引得的編訂,更是民國以來杜詩學 的偉大貢獻,為前代所無且極具價值的工作。15

近年博碩士論文對杜甫的研究,由詩情入手者,如朱伊雯所研究的杜甫晚期 詩作之精神動向16;由詩藝入手者,如林美清所研究的杜詩的意象類型。17對杜 甫的專題研究,如許銘全以追憶為主題對杜甫詩進行研究18。就杜甫與其他詩人 的比較而言,如張經宏針對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所做的比較研究,可見杜甫對 後代詩人的影響。19

二、杜詩語言風格研究

語言風格學(Sylistics)是近十年來新興的學科,結合了文學和語言學二大 領域。語言學家認識到語言的研究不應把文學語言排斥在外,語言學是關於語言 的學科,應該能夠對文學語言進行剖析。而文學評論家們則認為要對文學作品提 出精確的闡釋和評定,不能不採取語言學家嚴謹的態度。在講究科際整合的現代,

15 如洪業等編《杜詩引得》、黃永武主編《杜甫詩集四十種索引》等,均給杜詩研究者帶來極大 的便捷。

16 參閱朱伊雯著,《杜甫晚期詩作之精神動向——以夔州詩為歸趨之探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 所碩士論文,1996 年。

17 參閱林美清著,《杜詩意象類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9 年。

18 參閱許銘全著,《杜甫詩追憶主題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19 參閱張經宏著,《杜甫七律與李商隱七律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5。

文學和語言學,便逐漸有了較好的溝通與融合。

「自」字在杜甫詩中的用法作歸納整理,發現「自」字除可構詞之外,亦可綴句, 擬的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一書中的分析方法及杭士基(Noam Chomsky) 的語法理論來討論中國古典詩,從變換律語(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Grammar)的觀 點研究詩歌的語法,認為詩歌在語法上具有「模稜」(ambiguity)的現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