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個案公司ICT服務經營績效指標建立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長構面經營績效指標包含用提高決策能力、提高員工滿意度、強 化資料庫整合力等指標。財務流程構面經營績效指標包含筆件單價 有效增加、提高帳單回收率、增加營業收入及降低管銷成本等經營 績效指標。

績效指標透過上述的過程建立後,再與個案公司受訪者重複不 斷地討論,並進行本評估模式的反覆驗證,結果顯示本評估模式確 實能夠為個案公司的創造實質效益。因此,筆者認為此一 ICT 服務 導入效益衡量模式,應可提供相關產業或公司作為衡量 ICT 服務績 效時的評估方法,並給予欲執行相同估計畫的公司,有一個較為明 確的方向。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本章對研究的結果所做的說明,並希望此一模式可以帶來企業 界與學術界實質的貢獻,然而對於未來的研究方向,筆者在本研究 的過程中,曾經遭遇過一些問題及限制,並建議未來後續研究者可 朝以下幾個方向進行研究:

(一)、進行本效益衡量模式達成程度的數字化的分析與研究 根據過去文獻,企業在導入 ICT 服務後,的確產生了龐大的效 益,但企業該如何進行本效益衡量模式達成程度的數字化的分析與 研究呢?又該如何進行評價才算是真正成功的 ICT 服務導入?根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搜尋的文獻,有關這類探討議題並不多,而且大多數的個案也常 因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衡量模式。因此,要如何建立一套 可為各種案例可通用的客觀評估方法,來對 ICT 服務效益進行評 估,這可能需要更擴大研究的範圍,並以更科學化研究方法來進行 效益衡量模式的研究。

(二)、跨產業進行 ICT 服務之效益評估模式的研究

不同產業與不同公司有其不同的特性,筆者認為可藉由更深入 且適當的驗證程序,來執行多種類似個案的研究,並提高產業研究 的數量,如此所建構出的 ICT 服務效益評估模式,將能更公平客觀 地應用於跨產業的分析研究上。

(三)、顧客實際的觀點論述

本研究主要調查的對象為企業,但相對於研究企業的客戶,卻 未進行顧客實際觀點的調查,因為 ICT 服務的主要對象,最終仍是 以該企業之客戶服務品質提升為主要訴求,對此,筆者認為,未來 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不妨加入顧客的研究主題,以顧客論述 來加以佐證,這將可使此本研究更具有參考價值。

最後,綜合本論文的研究結論及未來研究方向,希望此一 ICT 服務效益評估模式,可以帶給欲導入此服務的企業界與學術界,能 有實質上的貢獻,同時更鼓勵後續的研究後進者,共同加入這個議 題的探討,使這個績效評估模式能夠不斷的進行修正,帶給任何欲 導入 ICT 服務的公司企業,在未來可以產生最大的效益。

2. 吳安妮,「績效評估之新方向」,主計月報,第530期,第43-52頁,2000。

3. 吳冠賢,「顧客關係管理之績效評估系統─以網路拍賣業為例」,崑山科技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6。

4. 吳昭德撰,「平衡計分卡概論」,吳昭德資訊網,2003。

5. 吳琮璠、謝清佳,「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2000。

6. 「2007年台灣物流年鑑」,經濟部商業司,2007。

7. 黃怡瑄,「2009年第三季台灣ICT產業景氣前瞻」,資策會MIC,2009。

8. 曾禎祥等,「探討資訊通訊科技的使用動機」,TANET2007臺灣網際網路研討 會論文集[一],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2009年我國主要ICT相關統計資料」,

http://www.nici.nat.gov.tw,2009.06。

17. 柳碧琳,「電子化企業應用顧客關係管理之探討研究─以半導體製造廠商為 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8. 游勝宇,「以平衡計分卡建構ERP系統導入效益評估模式」,國立中正大學會 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9. 維基百科,「平衡計分卡」,http://zh.wikipedia.com,2008。

20. 維基百科,「ICT」,http://zh.wikipedia.com,2008。

21. 盧坤利,「台灣地區企業採用 CRM 系統之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2. 羅盛宏,「採用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資訊部門績效評估準則—資訊系統自行 開發與委外服務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 Bacal, Robert (1999),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cGraw-HillCompanies Inc.

2. Beer, M, Spector, L, Mills, D, Walton, Q. (1995), "Conceptual overview of HR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

3.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4. Dalton, D.R., D.T. William, J.S. Michael, J.F. Gordon, and W.P. Lyma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A critical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5 No.1, 1980.

5. Evans, Hugh, Ashworth G., Chellew M., Davidson A. and Towers D.

(1996), ”Exploiting Activity-Based Information:Easy as ABC”, Management Accounting, London.

6. Glesne, C. and Peshkin, A. (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gman.

7. Kaplan, Robert S. and David P. Norton (1996),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74, No 1 8. Kast, F. E., and Posenzwig, J. E. (1979),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9. Katzell, M. E. (1975), “Productivity: The Measure and the Myth.” New York, Amaeom.

10. Raaum, Ronell B (1992),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Performance in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Accountants Journal.. Vol. 41, Iss. 3

11. Shilinglaw, Gordon (1972), " Cost Accounting: Analysis and Controls", Management Accounting.

12. Szilagyi, A.D. (1981),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Sant Monica, Calif:

Goodyear Pub. Co.

13. Venkatraman, N., and Ramanujam, V.,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n Strategy Research: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1, No. 4 , 1986.

14. Wholey, J. S. (1970), “Federal Evaluation Polic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Public.” Washing Urban Institute.

15. Yin Robert K. (1987),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Inc.

16. Yin Robert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