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土社會鑲嵌的延伸和固著

第四章 異質鑲嵌的整合

第一節 本土社會鑲嵌的延伸和固著

本土知識社群其社會鑲嵌領域除了工作圈、生活圈、更擴大到住宅圈、另一 半工作的重疊和交友圈,多重尺度的社會關係,使得技術可以交流探聽的面向更 加多元。員工流動型態則以內部生產鏈為主,團隊移動更佳,有向大公司集中且 只進不出的現象。台灣因社會背景的侷限導致無法掌握和制訂規格,進而在研發 速度和降低成本做著力點,進一步發展出整合能力的極致,但也出現缺乏創新能 力和沒有兼顧晶片品質的問題。

一、本土社會鑲嵌的領域擴大

Hsu & Saxenian (2000)在分析積體電路產業為何可以成功著床於新竹一個很 重要行動者,是跨國知識社群的異質混合文化的社會鑲嵌,進而創造出台灣與矽 谷之間的網路鑲嵌,再加上台灣在地的技術吸收能力及優異的良率,進而改變位 置(translocal)的鏈節,將積體電路產業定錨於異質領土,也就是台灣而這些跨 國知識社群有何特性?長年在美工作,華裔工程師因為相同的專業背景、共同的 歷史、文化和語言,在社交上產生交集,久而久之進而根據事業需要調整聯絡網。

在矽谷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一些商業以外的同事、同學或同一社團關係。這些人 在矽谷,一開始多半利用族裔資源,後來慢慢如融入主流科技和矽谷的地方商業 網絡。當這些華裔工程師回到台灣創業時,開啟了跨區連結,帶回來的不只是技 術能力,更有組織和管理知識、近距離接觸尖端 IT 市場的心得,以及在美國科 技界的人脈。

這些跨國知識社群成為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領航者。但經過三十年的發展,

很多公司的主要經營者、內部的重要幹部早已換成台灣本土培育的工程師,本文 稱之本土知識社群(local knowledge communities)他們的社會鑲嵌型態和當年的 跨國知識社群有何不同?基因密碼在他們身上將台灣本土歷史和文化的形塑,發 揮地更加純粹。這些新一代本土知識社群帶給台灣是什麼樣輪廓的 IC 設計產業,

是本文繼續探討的話題。

社會鑲嵌反映出「關係」,在行動者理論叫做「流動空間」,被定義為流動的 持續性和被易變的活動形塑著。故流動空間是會隨著關係而擴大縮減的。這些本 土知識社群在新竹這塊土地上有些落地生根二十多年,這些工程師有結婚、居住 和娛樂需求。導致社會關係並不僅於園區剛成立跨國知識社群同學和社團關係。

RD07 工程師提到「在園區有流傳一個笑話:若有兩個人都說他在園區工作,坐 下來談十分鐘,這十分鐘內卻都沒有談到共同認識的人!那其中有一個一定是匪 諜,IC 設計業更是如此」。新竹的社會鑲嵌是建立在多重尺度的空間重疊,除了 在工作圈產生重疊外,生活圈、住宅圈、另一半工作的重疊性、交友圈產生一定 的重疊性。社會鑲嵌的面向是更加地緊密交織在一起。

綿密且面向更加擴大的社會鑲嵌關係,除了減少交易的不確定性以外 (Scott 1998),更促進技術的交流和一種集體實踐的慣習(convention)。在大新竹的這塊 地域中,個人是繫於網路上(personal ties within networks),人和人之間充滿著情 感和生活的互動無形中促進技術交流。技術交流形式有深有淺,有些只是耳語 (local buss)對方老公換工作、分紅是多少、公司工作氛為如何、頂頭上司在帶計 畫還有帶工程師的能力如何?但有些卻也涉及關鍵性的問題,例如重要人物往對 手公司移動那家公司移動(代表某些公司技術人才的流失,某些技術的轉移到另 一家公司)、哪些人出來創業(代表另外一家對手公司的出現)、或是藉由朋友或 同學知道對方的研發進度。

社會鑲嵌有時是建構於工作圈的重疊。圖 4-1 部分竹科廠商分布圖 可看出 園區的 IC 設計公司是一家挨著一家併排著。「反正凌陽就在前面嘛!聯發和聯詠 就在旁邊,只是到隔壁棟大樓上班而已 (RD11)。」對工程師而言,只是換棟大 樓上班而已。即使是園區外,最遠的移動範圍也是台元科和工研院。由於工作圈 的高度重疊鑲嵌,技術就在工程師工作轉換過程中流轉。

圖 4-1 部分竹科廠商分布圖 資料來源:園區管理局公車路線圖

社會鑲嵌也建構在生活圈的重疊。在新竹相較於台北大都會腹地不大、娛樂 不多。新竹工程師的娛樂範圍在很多地方都是重疊的。例如中午到金山街吃個 飯、週末夜在光明一街美食街用餐、假日陪家人到大潤發、costco 選購日常生活 用品。「就是三不五時會碰到這樣!欸~又碰到了,以前同事同學,類似這樣子。

而且新竹也沒有什麼好逛的。工程師也喜歡逛大潤發,呵呵!我們不會聊那麼 深,頂多就是哈拉一下而已,現在在哪一家公司阿!因為可能又換了。(RD08)」

這時多少會停下來閒話家常,瞭解對方目前在哪一家公司?如果以前在同一家公 司私交還不錯,會進一步會聊到哪一個部門?作的是哪一個面向的產品?待遇如 何?公司的氛圍如何?待的愉快與否?無形中可瞭解很多第一手產業資訊。

社會鑲嵌也建構在住宅圈的重疊。新竹工程師在選擇生活地點有個很大的特 點:由於工作忙碌,加班到 11、12 點回家的家常便飯,隔天 8、9 點就一定要到 公司,所以選擇住宅的地點不可能離竹科或台元科太遠。目前園區外圍較大的住

宅開發案,一為新竹市的關樸計畫區、一為新竹縣竹北新市鎮開發區。整個區域

社會鑲嵌有時是建立在交友圈的重疊。交友圈的重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 IC 設計業內部的互通有無,一種是 IC 製造與 IC 設計業之間的人際脈絡。基本上在 新竹的高科技社群中,工作幾年都會有自己的「人脈累積」,成為自己的關係資 產,尤其在尋找專業的技術人才時。人脈資產讓他們很清楚要到哪裡找人最專 業、配合度最高的伙伴。研發的突破與掌握,此關係資產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消息的流通主要透過老同事的聚會進行,「當然就是私底下互通阿。就是可能會 有固定聚會,就以前同事阿,就偶爾會出來吃個飯之類的。(RD13)」老同事都分 散在園區不同公司,藉由私下的聚會,老同事們會開始聊工作現況、公司的人事 動盪、自己所知的每家晶片開發情形「研發進度..,就跟某個人有時候碰面,也 會這樣稍微聊一下啊!沒有永遠的敵人啊!(RD10)」有工程師也提到昔日的同窗 情誼不會因身處在對手公司就翻臉不認人,因為技術的雷同未來有一天也可能跳 槽到對手公司,所以在合理可告知的訊息範圍內,工程師之間多少會有分享行為 的產生。

因為園區就這麼小嘛!大家都會有同學、朋友、以前的同事可能彼此是在不 同陣營的公司啊。那現在不同陣營,那是公司之間的對壘,不代表說我在 A 公司他在 B 公司,我們是競爭對手,大家都不是同學、朋友了,當然不會這 樣,或多或少有一些訊息交換還是會有啦!那當然就是透過非正式的管道去 得到一些消息。(RD09)

設計業與製程業也會有互通有無的情形,這些人在大學時期很多就是同一個 科系,例如交大電子系到研究所時分為系統組和固態組,系統組走的是 IC 設計 面向、固態組走的是 IC 製造面向,班上名次前 1/2 的同學可以選擇直升研究所,

研究所名額還比大學部多,所以造就研究所走的是不同的組別,但其實這些人在 大學時期早就熟識,所以造就出社會這批人會同時擁有 IC 設計從業人員的人脈 和 IC 製造從業人員的人脈。所以當所設計的晶片送製程而 IC 卻不能動時,懷疑 是不是這次的製程不夠穩定?或哪一個環節出問題?大學同學現在在該家製程 公司服務的,就是最好打聽的對象。有工程師就提到他曾私底下打電話去問在 IC 製造業工作的同學,除了快速釐清責任外,解決問題就等於加快研發速度,跟 IC 設計與 IC 製造彼此之間的關係資產有很大的關係。「你遇到問題就打電話去問 他:這什麼問題啊!因為有些是內幕,你 function 廠有什麼問題,或這一批有什 麼問題?(RD02)」

二、員工流動型態探討

本文發現 IC 設計業的研發工程師,其流動方向仍以 IC 設計公司為主,往下 游製程、封裝測試產業鏈移動形式則較為少見。而 IC 設計業員工流動方式有個 人移動,跳槽到對手公司或是自行衍生一家同性質的新公司。團隊移動是舊公司 最害怕的型態,因為這代表是整個技術和功能的接收。而本文發現,近年來人才 往聯發科移動,導致台灣 IC 設計業不夠彈性多樣,人才只進不出對其他 IC 設計 公司造成排擠效應。

(一)以生產鏈內部移動為主

徐進鈺 (1999) 在比較矽谷和竹科員工流動方向提到:矽谷是多方向流動,

員工在不同規模之間、新舊公司之間以及上下游廠商之間流動,並無特定明顯方 向軌跡。竹科的積體電路工程師的流動較為單向,是由上游設備或下游封裝測試 流向較大型的晶圓代工廠。而本文發現 IC 設計業呈現高度的生產鏈內部移動,

人才流往下游的製程、封裝測試的產業鏈移動則較為少見。原因應該跟現在晶片 高度複雜、同質性工作多、利潤尚佳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往下游的製程和封裝測 試流動有關。

而幾乎所有的 IC 設計公司都樂觀其成這種內部流動方式,從大部分公司對

而幾乎所有的 IC 設計公司都樂觀其成這種內部流動方式,從大部分公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