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松的意象美

在文檔中 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 (頁 75-85)

第四章 宋詩中「松」的審美觀照

第一節 松的意象美

第一節 松的意象美

先就意象的角度來看詩歌,中國詩歌以其形象性與具體性著稱。「對於形象的偏愛超過抽 象,可以說是任何文字的詩歌都具備的一種特徵,但這在中國詩中尤為顯著。中國詩的形象思 維及其力避抽象推理的傾向已深為西方詩人和讀者稱道。156

「意象一詞或許最常指一種心靈的圖畫,自心靈之眼所見的東西,視覺意象在詩中是最常 發生的一種意象。157意象又可分為「單一意象」與「複合意象」這兩種:「在中國詩歌 中我們可以分辨出兩種主要的意象:『單一意象』與『複合意象』。一個『單一意象』是 一個字或一個詞,它們喚起感覺上的經驗(不一定是視覺的),僅僅包括一個對象。……

一個『複合意象』包括兩個對象、兩種經驗,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中國詩歌 中出現最多的,為中國詩人所最常運用的,也是最適合於中國的詩歌語言特質的,往往 是單一意象。「意象可以完成各種詩歌的功能:表現感情、描寫景色、創造氣氛、提示言 外之意。158

中國詩歌之所以富於意象性,自然與中國詩人的思維方式有關。中國詩人具有通過

155「藝術使我們看到的是人的靈魂最深沉和最多樣化的運動。---我們再藝術中所感受到那種單純的或單 一的情感性質,而是生命本身的動態過程,---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經成為一種構 成力量。」『人論』。頁 218。

156 劉若愚:《中國文學藝術精華》,頁 58。

157 劉若愚:《中國文學藝術精華》。頁59。

158 轉引自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意象》,載盧興基編:《台灣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文選》

感覺(而不是推論)把握事物的傾向,這種傾向促使他們在表現個人經驗時,採用直觀 意象的語言,而不是採用抽象推論的語言159

就之前章節所說,松是耐寒的常綠植物,因而被詩人看作是節操的象徵。早在《論 語》中,就記載了孔子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子罕篇>的讚嘆。在陶淵明的<

飲酒>詩裡所描繪的松,便不是自然形態的松樹,而是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松樹。從中 反映了中國詩人的心智世界。當然有關植物意象的人格象徵意義有不少集中在「耐寒」

這一點上。無論是梅的早開、菊的晚謝,還是松的後凋,都與耐寒品性有關。

我們知道詩人視人生為自然的一部分,並重視人生與自然的融合無間,能夠將情感 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生命哲學,融入美的觀點之中。

壹、崇高的意象:頂天立地挺拔傲岸

從「松」的書寫經驗來,松樹的高大耐寒,給予詩人一股不可攀的精神崇拜。何謂 崇高呢?凱瑞特的崇高理論說道:「崇高與其說是敵對的,不如是優越之義( superior),

崇高的主體感受與其說是恐懼,不如說是敬畏。160

在中國對於崇高的概念在先秦時期,類似於崇高的「大」是和美相對的概念。《莊 子•天道》說:「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孟子盡心(下)》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 有光輝之謂大。」皆美、大並舉。大,最初是頌揚天的,孔子說:「巍巍乎!唯天為大。

161」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崇高---大,無論是自然界對「天」的崇高到與天合一、受命於天 的「帝王」的崇高和理性化後效法自然的「聖人」的崇高,再到具有浩然之氣的「英雄」

和「君子」的崇高的演變過程,都是正面的形象。

在面對高山大河的感受基本上與對崇高人物的感受是一樣的。人們面對天、聖人、

高山這些偉大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內心感到一種崇敬,同時升騰起要達到這種崇高境界 的願望:「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這是一種對崇高事物的崇敬,要與之合一的感受。

中國的崇高對象是聖人英雄和自然的壯美,「松」本身的特質高大、生長在耐寒的環境、

實用性的材料等等,對人類而言造成人類引以為崇高的現象是自然不過的,當然對崇高 產生的愉悅昇華也是對自己本源的皈依。在宋詩中這類的精神崇拜的崇高生命意象不勝

159 松浦友久:《中國詩歌原理》,頁 140。

160 參見張法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崇高》。

161 參見張法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崇高》,頁 119~143。

枚舉,是就以下例子說明:

就「松」的高聳來看崇高之美:

清隱開山有勝緣,南山松竹上參天。擗開華岳三峰手,參得浮山九帶禪。水鳥 風林成佛事,粥魚齋鼓到江船。異時折腳鐺安穩,更種平湖十頃蓮。(黃庭堅

<贈清隱持正禪師>)

誇大的修飾風格,是古典詩歌的一項獨特韻味之一,松竹上參天之高聳形容著清隱 持正禪師的崇高。對人的讚美言詞,是不需吝於表達之情。藉由物之參天說明人之高格,

透過誇飾產生了呼應,是美的極致表現。人無論再高,也不可能比松高,更別說參天之 勢。所以當詩人把情感轉移對松產生崇高的美感時,事實上內心同時出現敬畏之意。高 聳的氣勢甚至再誇大說明,如下所說:

徂徠千丈松,閱世聳絕壁。高標上霄漢,峻節貫金石。惟有孤生竹,亭亭附微 植。月夜借清景,春朝分秀色。托根未渠央,萬牛挽山澤。昂藏轉江湖,夷路 入王國。明堂五雲上,一柱屹天極。可望不可攀,清都與塵隔。依然此清士,

空山淡愁間。悲吟發清籟,搖蕩風雨夕。(范成大<送李徽州赴湖北漕>)

這首詩是首送別詩,同樣的也藉物來說明人格之崇高。第一句就以壓倒群芳的氣勢 噴出,「徂徠千丈松,閱世聳絕壁」,絕壁的高聳非一般平凡人可攀爬,然而這險危的山 壁松卻屹立於其間,如同李徽州赴湖北漕般,有著一柱屹天極的能力。

大舸凌惊濤,飛渡青玉峽。虛壁雲濛濛,陰洞風颯颯。拂天松蓋偃,入水山腳 插。炎曦忽摧破,亭午手忘箑。懸知今夜喜,月白宿沙夾。曠哉七澤遊,盟鷗 不須歃。(陸游<舟出下牢關>)

描寫松的高聳壯大之姿,似乎把天全掩蓋住了,雖然描寫著自然之景,從中所說出 的精神卻是飽滿的,當人不計較外在的名利權貴,拋下的包袱是逍遨而自在的美感,詩 人的崇高來自於心胸的擴大,無限大的精神奔馳是最為可貴的及之美。

碧海無風鏡面平,潮來忽作雪山傾。金橋化出三千丈,閑把松枝引鶴行。(陸 游<夢海山壁間詩不能盡記以其意追補>)

此首詩光光說出金橋化出三千丈卻攝人注目了,原本平靜的碧海在翻揚的潮波一掀 之下,動盪的自然是詩人所敬畏的崇高感,人抵不過自然毀滅的快速力量,順著自然的

氣勢求生存是最好的庇佑,然而詩人在動魄的自然面貌下,卻昇華出閑把松枝引鶴行的 悠悠之情,更是超越的力量,超越了原本對自然的恐懼,一股平靜的精神超越,敘述著 中國詩人的崇高美並非征服之心,而是心境的轉換才是內在的真崇高之情。

天風搖蕩萬松聲,卷海頹山得我驚。觸灩澦堆秋起柂,鏖皋蘭下夜還營。荷戈 老氣縱橫在,看劍新詩欬唾成。興盡卻尋湖上路,醉看月墮斗杓傾。陸游<蓬 萊閣聞大風>

從聲音的描述來說明驚天動地的氣勢,大自然摧毀世界力量之大,恐非一般人類所 能阻擋,那怕今日科學文明的時代,對自然仍舊是敬畏的。

所以宋詩中對長松古木的描述,總不忘描述那象徵著生命與活力的松針及綠意,但 尤令人難忘的是那挺拔的樹幹,是那如怒龍奮爪的松枝。要真是千百年古松,那挺拔的 樹幹、蒼勁的松枝,突兀排空,彷彿穩踏著大地,堅頂著藍天。如同在蘇軾的<和黃魯 直效進士作二首歲寒知松柏>中說道

龍蟄雖高臥,雞鳴不廢時。炎涼徒自變,茂悅兩相知。已負棟梁質,肯為兒女 姿。那憂霜貿貿,未喜日遲遲。難與夏蟲語,永無秋實悲。誰知此植物,亦解 秉天彝。」

另外補充說明的是,對松的崇高敬意在文化意涵來說,無論是從松樹本身來看、或 者針對生長地來說,都令詩人產生情感的激昂澎湃,投射在人身上,詩人自知人與松的 不同,於是將情感轉移到精神層面上,肉體是虛幻的,唯有精神的不朽才是永恆的價值 存在。中國詩人對松的崇拜,不單只是對外在的形象描述,進一步精神的超越,所超越 的精神意涵才是詩人生存重心所在。162

對松樹的崇高意象,表現在精神上是無限的超越,然而就潛意識觀點來看詩人的心 理,不是所有詩人都堅毅的勇敢走在深邃的道路上,有時精深崩潰不止時,若有著強大 的依靠,可適時的得到安慰與寄託,「松」就扮演了這樣強大可依靠的肩膀象徵,在下 列詩中提到女蘿的攀爬可看出象徵意義:

162 姚一葦在《美的範疇論》中提到:「雄偉的事物會激動神經;而美麗的事物,則使神經處於輕鬆和安 逸的狀態。」;「壯美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基於意志力,表現道德方面的情緒」

女蘿上杉松,野葛蔓畦朧。蛛絲網祠屋,芝菌生畫拱。……平生隨風波,歸來 夢猶凶。持此寸草心,負荷九鼎重。柔嘉無牛羊,保身以為供。(黃庭堅<明 叔知縣和示過家上冢二篇復次韻(之二)>)

女蘿上杉松,野葛蔓畦朧」,他們是必須「寄託」的,因為他們若只是「自己」時,是

「微薄」的。所以由弱轉強的方式就是依附在松樹身上。反映的正是「自然生命」與「自覺生 命」的和諧的融會、轉化、與提昇。「女蘿」也可是詩人的化身,詩人將脆弱的自己依靠在強大 的松樹身上,尋求保護依賴共生,對詩人而言,松樹如同巨人的強壯,表現出力的美感。

貳、陽剛的意象:封官封爵大夫松

在《史記》中將松封為「百木之長163」。直接書寫出人們對松的崇拜意識,人們認 為松是樹中王者之尊,所以在上一節中說出了因崇高而崇拜的心理因素。這章節中,嘗 試將「松」的陽剛性格表現出來,從一開始有人類社會的雛形時,「松」就有著「社木164

在《史記》中將松封為「百木之長163」。直接書寫出人們對松的崇拜意識,人們認 為松是樹中王者之尊,所以在上一節中說出了因崇高而崇拜的心理因素。這章節中,嘗 試將「松」的陽剛性格表現出來,從一開始有人類社會的雛形時,「松」就有著「社木164

在文檔中 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 (頁 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