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

在文檔中 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 (頁 106-117)

任何一個時期、一個朝代,所產生的文化意涵也和當時的時空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 相關性,這是文化的特殊性。當然文化不僅是橫的移植,對於縱的傳承更是扣緊了在這 地區生存的人們彼此的生命共同體。這就是文化的精神意涵,既有特殊性又兼普遍性的 多元面貌。人們在其中所扮演的主體性會透過客體的具體呈現出來。就宋代來說:宋詩 所獨具的表現型態,源自唐詩,卻能蛻化神變,展現出與唐詩不盡相同的風貌,宋詩充 滿了知性理性的思省,所以能夠更準確深刻地抒發人生的真實,人在宇宙社會中的關係 和意義,所以可見他們不但具有知性思考的精神,而且更以理性的態度深入探究歷史與 生命的情境;透過這種精神,宋詩人遂共同摶鑄了一個知性反省的時代。

面對宋詩強烈的人文知性意涵,知性反省的精神,充佈在宋代各種文化現象之中,

與唐代那種噴湧奔騰的生命創造精神全然不同,一如唐陶之絢燦鬱麗和宋瓷之青沈淡 遠,因此常有人說道讀唐詩如食荔枝、讀宋詩如啖橄欖。不同的滋味有不同的美感觀照。

在結語的臨送秋波之際,再將唐宋詩風對「松」的詮釋作一比較,一則看出二代文 化的差異性,二則期盼開啟下一思緒的起點。

從神話與集體潛意識的探討中,得知文化源起於先民口耳相傳的故事,而這故是有 著實用的價值性,並列為圖騰崇拜的精神象徵;再則中國在先秦時期人文哲理思維就十 分強盛,所造成的集體意識思維就有著深切的人文關懷的情感。這樣的文化意涵一直傳 承著。如以「松」、「鶴」為例,來看唐宋詩之特色:

雨溼松陰涼,風落松花細。獨鶴愛清幽,飛來不飛去。(唐•戴叔倫<松鶴>)

問子一室間,寧有千裡郭。塵心洗長松,遠意發孤鶴。生朝得此壽,死籍疑可 落。微言在參同,妙契藏九籥。… … (宋•蘇軾<生日,蒙劉景文以古畫松鶴 為壽,且貺佳篤,次韻為謝>)

就同質性來說「松」、「鶴」的相聯就有著仙風道骨的意涵,成仙與長壽是可以劃上 等號的,當「 獨鶴愛清幽」之時,心是潔淨的美;而蘇軾的「 塵心洗長松,遠意發孤鶴」,

也是有著清淨之美,由此可知松的文化意涵在兩代間是沒有隔閡的。

然而就異質性來看詩風,原本每一詩人就有其個人風格,這不在討輪範圍內,就時 代來看,唐詩的作品可以在在天地間率意揮灑,曲盡蹈虛揖影之妙而已。主觀的生命情

調在客觀的松鶴之間表達出來,充滿自然意象;而宋詩對生命的哲理直接論斷,生生死 死的期限,了悟生命的內涵。這兩種不同基調,看出唐宋不同文化觀。

再則,從遠古神話中,得知松為龍之化身,龍是中國崇拜的各類動物綜合體,象徵 中國文化包容的一體化。那麼唐宋詩之間是否有著同樣的意識呢?

爪葉鱗條龍不盤,梳風幕翠一庭寒。莫言只是人長短,須作浮雲向上看。(唐•

章孝標<小松>)

東岡夭矯兩蒼龍,千尺蟠空黛色濃。六十餘年松若此,誰知我更老於松!(宋•

陸游<雙松>)

這兩首詩作雖然詩風不同,然而共同的特色皆是把松喻為龍之象徵,松樹雖無法移 動,然而向上飛騰的枝葉,就好比飛龍在天的氣勢。望松為龍的象徵,成為詩人鼓舞志 氣的移情作用。

接著,從語言的特性中發覺文化意涵的多義性和神話是相同的,結構語言型式的最 大目的在於溝通,事實上更大的意義在於傳承人類共同創造的文化,各類典故使用意義 即在於此。透過簡略的文字表達出深邃的意涵,詩作也因此極力表達出言外之意、象外 之思的妙悟。試舉兩例說明:

五樹旌封許歲寒,挽柯攀葉也無端。爭如澗底凌霜節,不受秦皇亂世一作號此 官。(唐•徐 夤<大夫松•••

>)

麝煙薰透大夫松•••

,膠國吹成赤鯇公。龍尾研磨碎蒼壁,鼠鬚飛動出晴虹。誰言 陳子草玄手,突過蒲家讀墨功。老我久無椽樣筆,為君小楷注魚蟲。楊萬里<

謝李君亮贈陳中正墨 >

以上二首詩同是使用了「太夫松」的典故,「松」的封官加爵,在意境上為求官求 爵似乎不怎麼高尚,然而反思儒家思想中,鼓勵文人入世,唯有達則兼善天下,才能服 務社會人群,所以越高官所擔的責任越重,這很符合中國文人的意識。「松」的堅貞不 屈、挺拔傲岸,讓在官場進退的文人,永遠得到胸懷大志的寄託。

君有絕藝終身寶,方寸巧心通萬造。忽然寫出澗底松•••

,筆下看看一枝老。(唐•

施肩吾<觀吳偃畫松>)

吾廬多美蔭,最茂楸與梧。百鳥集其間,下上更鳴呼。秋風忽動地,搖落日日 疏。何如澗底松•••

,終歲無榮枯?(宋•陸游〈秋雨∼又〉)

同樣的使用「澗底松」,說出寄託寒微之感慨。詩人不會在乎環境的優劣,精神的 昇華才是重點所在。

在審美觀照一章節中,嘗試的以藝術的角度看松之美,看宋人如何從知性的角度下 詮釋松之美。從詩人的眼光中,發現了文人的移情作用,對松的高大產生了移情的崇高 的崇拜心理。所謂「崇高」透露了兩個訊息,在廣闊的宇宙間,詩人感誤蹈人的渺小與 脆落,對於自己達不到或做不到的可望不可及的心態,產生了崇高的狀美感。「松」的 高大、歲寒後凋的松、高山或澗底的松,令詩人嘖嘖佩服;再則詩人將精神超越的目標 化為對松的崇高感興,詩人佩服松的崇高之餘事實上也是為自己鼓舞。

另外也發現詩人有投射心理作用,面對松的崇高,詩人不再武裝自己,如同投入母 親的懷抱中,既依賴又安心,面對官場的惡鬥與沈浮,不是詩人願意承受的,當詩人在 松下的休憩,更願將自己全然釋放,這就是松的崇高魅力。所以蘇軾筆下的<松>是:

「依依古松子,鬱鬱綠毛身。每長須成節,明年漸庇人。」「庇人」之情化解了一切不 安之苦。在松下的詩人,如同得到了安全港、避風口,宣洩出生命的真實情懷。書寫松 風的逍遙意境、或對隱者陶淵明的歌頌,事實上詩人不斷的在尋找自己,也為自己找到 一個平衡點,而這平衡點在中國人的世界終究是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

從整個宋代文化來看,若說「老僧」是代表了宋代文化的特質,那他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山川物色,定可目擊道存;宋詩可以透過宋代新儒學的文化展現出一種淡 泊澄觀的美;好比步覆沈穩、學養豐富、對宇宙社會秩序性的關懷,更非坐者歌而行者 舞的唐詩可比。因此,無論是觀物的態度或整體的思維,「松」在宋代文化中所呈現的 意涵,似乎和他本身的生命情調配合的恰恰妥當。就用陸游的詩作<醉臥松下短歌>作 一總結,畫出「宋」與「松」文化意涵的相呼應。

醉臥松下短歌 陸游

披鹿裘,枕白石,醉臥松陰當月夕。

寒藤夭矯學草書,天風蕭森入詩律。

忽然夢上百尺題,綠毛邂逅巢雲仙。

相攜大笑咸陽市,俯仰塵世三千年。

參考書目

壹、原典釋譯注疏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干寶:《搜神記》,台灣: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年,初版。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72 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初版。

李宗侗註譯:《左傳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台灣:鼎文出版社,1973 年,初版。

吳之振等編:《宋詩鈔》,台灣:世界書局,1983 年,初版。

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屈萬里註譯:《新譯尚書讀本》,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袁珂譯注:《山海經》,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年,初版。

馬茂元主編:《楚辭》,台灣:文津出版社。1993 年 9 月,初版。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俞(玉炎)編:《歷代詠物詩選》,台灣:清流,1975 年,初版。

張景星:《宋詩別裁》,台灣:商務,1968 年,初版。

許慎撰:《說文解字注》,台灣:黎明文化出版社,1974 年,出版 康熙:《佩文齋詠物詩選》,查慎行等編錄,廣文出版社,初版。

管庭芬等編:《宋詩補鈔》,台灣:世界書局,1962 年,初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熊公哲註譯:《左傳今註今譯》,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初版。

貳、當代專述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Chris Jenks:《文化》,台北:巨流出版公司,1998 年 7 月,一版。

David Fontana 著 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3 年 7 月,

一版。

Joseph Campbell 著 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上、下》,台灣:立緒文化出版社,1990 年,

初版。

卡西勒著 甘陽譯:《人論》,台灣:桂冠圖書公司,1990 年 2 月,初版。

卡爾•榮格主編 龔卓軍義:《人及其象徵》,台灣:土緒出版社,1999 年 2 月,初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 年,初版。

王立:《中國古典文學九大意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年,初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 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初版。

王立:《心靈的圖景— 文學意象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第 一刷

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學》,中國:中華書局,2002 年,初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灣:聯經出版社,1986 年 10 月,初版。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論析》,台灣:允晨出版社,1999 年 10 月,初版。

木齋:《宋詩流變》,中國:京華出版社,1999 年 10 月,初版。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灣:東大出版社,1984 年,初版。

石訓 朱保書主編:《中國宋代文化》,中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初版。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年 9 月,初版。

石韶華:《宋詩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1996 年,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灣:漢京出版社,1984 年,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灣:漢京出版社,1984 年,初版。

在文檔中 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 (頁 1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