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柳琴在柳琴戲與泗州戲伴奏的沿革

第二章 柳琴的源流與發展

第二節 柳琴與明清俗曲及傳統戲曲的關係

四、 柳琴在柳琴戲與泗州戲伴奏的沿革

柳琴戲的早期只用梆子敲擊節奏和人聲幫腔,沒有其他樂器加入伴奏。後來,

藝人們模仿柳子戲採用大三弦伴奏,因大三弦笨重,不易彈奏,又改用月琴。大 約在一百二○年前(即西元一八六○年前後),魯南一帶的拉魂腔藝人和木匠一起 研究,仿照琵琶、月琴的樣子,用柳木製成了柳葉琴。琴體較大,脖子很長,上

安七個品(也有的說開始只有五個品),用粗細兩根絲弦,這種大柳葉琴演奏起來 仍不順手,逐漸改進。至一九五八年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的王惠然在原有柳葉琴 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兩根弦發展到四根弦,從七品發展到廿四品,

擴大了音域,採用十二平均律,方便轉調,豐富演奏技巧,使其成為具有較強表 現力並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

泗州戲唱腔的構成與特色與柳琴特色或曲目為互相影響及交替的關係,伴奏 樂器柳琴是跟著唱腔行走,唱腔影響柳琴的行韻。柳琴曲目的編曲受到戲曲的影 響,依劇編曲調,因琵琶是中音樂器,屬於中音域所以才將琵琶改革變為柳琴。

泗州戲伴奏樂器,初期只有木板三弦、土琵琶、一副梆子和一面小鑼,均由 演員兼奏。五○年代後,增加了笛子、笙、二胡、中胡、嗩吶、悶子、揚琴、大 三弦、板胡等,形成小型民樂隊。七○年代初,曾一度使用過較大的中西混合樂 隊,但很快又恢復到原先的小型民樂隊編制。

泗州戲伴奏以彈撥樂器為主,發音顆粒性較強,因而呈現出熱烈奔放、生動 活潑的風格特點。泗州戲傳統的絲弦、吹奏曲牌,都是從民間和其他藝術形式中 吸收過來的。較有特點的有長、短〔八板頭〕、〔五六五〕、〔雲燈〕、〔夜落金錢〕

等。泗州戲各種大小過門、各種「壓板」(即行弦),以及調板的長、短間奏都很 有特點。泗州戲鑼鼓及鑼鼓經大多來自京劇、梆子。較有自己特點的鑼鼓經有:〔冒 頭〕、〔長鑼〕、〔起腔鑼鼓〕等共約卅餘種。

雖然,筆者認為拉魂腔是柳琴戲與泗州戲的前身,但是,由其名稱之由來與

特色而言,無論是因為唱腔優美動聽,有迷人魅力,能「拉人魂魄」;或是因藝人 除唱此腔調外,也唱《端公》,為人家開財門、請神、招魂等,故名拉魂腔,也可 以視為專屬於柳琴戲與泗州戲的獨特腔調,而這種感人肺腑與勾人魂魄的唱腔,

也正因為其高亢淒美的唱腔與伴奏,這種說法有點像台灣早期的心酸酸曲調和牽 墓歌。

綜合上述之柳琴戲、泗州戲、劇目與音樂結構,並與柳琴起源做結合,筆者 發現柳琴戲之所以稱之為柳琴戲,最主要是因為柳琴為這種戲劇之主要伴奏樂 器,有些時期甚至為其唯一之伴奏樂器;而泗州戲的名稱最主要是因為其發展地 區而得名,雖然其主要的伴奏樂器依然是柳琴,但相對於柳琴戲而言,泗州戲的 伴奏樂器之數量與多樣化卻遠比柳琴戲豐富,而柳琴之起源與發展更與這兩種戲 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