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的意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的意涵、理論與研究,以及 MASEM 方法的意涵與研究。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校長科技領導的意涵、

第二節為教師自我效能的意涵、第三節為有效教學行為的意涵、第四節為校長 科技領導、教師自我效能與有效教學行為的關係、第五節為 MASEM 方法的意 涵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的意涵

壹、校長科技領導的定義與發展

校長科技領導的研究開始於1980 年代(Chang, Chin, & Hsu, 2008; Kearsley

& Lynch, 1992),其興起的契機在於學校對於科技變革(technical change)與教 育變革(Richardson & Sterrett, 2018; Tan, 2010)的適應。而校長則是學校中最核 心的領導人物,因此校長有責任運用適當的領導技巧,帶領師生、學校、甚至 社區,面對這個新時代的教育變革。事實上,從1980 年代以來,校長的角色也 歷經了數次轉移:從學校管理者(building manager)演進為教學與課程領導者

(instructional and curriculum leader)、以及科技領導者(technology leader)

(Chang, Chin, & Hsu, 2008)。校長科技領導可說是最緊扣這個智慧時代的領導 典範。

早在1980 年代初期,電腦與影像技術的應用就已經很普遍了。而到了 1990 年代,Kearsley 與 Lynch(1992)不諱言的指出,當時學校中的科技應用已經落 後社會十年。而在臺灣,資通訊科技的發展與教育現場的應用,又更晚於西方 國家。這就是科技領導在 2000 年以前的早期研究中,所謂「科技變革」

(technological change)的時代氛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後續研究中也幾乎都以科技變革作為科技領導論述的起始點。例如 Tan

(2010)指出科技領導是在科技變革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因此產生後續如科技 融入(technology integration)、文化創新(cultural innovation)等等的因應策略。

在Richardson 與 Sterrett(2018)的比較研究中,將 2001 年至 2014 年間的 科技領導分為二代:(1)第一代科技領導面對的是科技性變革:在既有的典範、

規範、知識與技術中推動革新。(2)第二代科技領導面對的是適應性變革

(adaptive change):需要從現有典範中轉移、常常與主流規範產生衝突、並且 需要全新的知識與技能。

Chang、Chin 與 Hsu(2008)點出科技領導的本質是校長透過基本科技能力,

去支持教職成員發展,並帶領學生做好準備,以面對這個資訊時代的變革。校 長科技領導的興起,代表了學校科技管理的重要性,這種新興領導典範對學校 而言也越來越重要。

至於校長科技領導的具體行動方面,Chang、Chin 與 Hsu(2008)則指出,

科技領導的主要意義在於找到教育科技、學校願景與學校使命之間的連結。學 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學習與成長。因此,校長要了解到教育科技對 學生的重要性,打造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智慧環境(張奕華、吳 權威,2014)。Flanagan 與 Jacobsen(2003)就指出,校長與教師要重新打造科 技社會下的學校與班級,其主要作法就是將電腦科技融入到每個年級每個學科 中。由此可知,科技領導的延伸議題還包括:資訊科技融入教學(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instruction)、數位學習(e-learning)、行政數位化

(digitization)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校長科技領導的重要內涵

一、科技領導研究的重要內涵

Anderson 與 Dexter(2005)指出科技領導表示學校的決定、政策、或行動 透過資訊科技有效推動。科技領導涉及 8 個面向:(1)科技項目的預算

(budget)、(2)學區的科技支持(district support for technolory)、(3)補助 金(grants)、(4)智慧財產權政策(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5)校長 科技日(principal day on technology)、(6)校長電子郵件的使用(principal e-mail)、(7)教職員工發展政策(staff development policy)、以及(8)科技委 員會(technology committee)。

Tan(2010)從實證研究中歸納出四大變革領域,包含:(1)學校文化

(culture ) 、 ( 2 ) 科 技 設 備 ( infrastructure ) 、 ( 3 ) 教 學 與 學 習 模 式

(pedagogy and learning)、(4)組織結構與政策(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policy)。該研究中並探討變革領域的意涵,以及過去文獻中提及的對應指標,

如表2-1 所示。

國際教育科技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從 1998 年開始發展國家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先後建構了學生(students)、教師(teachers)、教育行政 人 員 (administrators ) 、 教 練 ( coaches ) 、 資 訊 科 學 教 育 人 員 ( computer science educator)的能力指標。2017 年,ISTE 將教師標準更新為教育人員

(educators)標準。

資料來源:修改自”School technology leadership: Lessons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by S.

C. Tan, 2010. Curriculum, technology & transformation for an unknown future. Proceedings ascilite Sydney 2010, pp. 899-900.

ISTE ( 2009 ) 建 構 的 行 政 人 員 教 育 科 技 標 準 與 表 現 指 標 ( NET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包含了五大面向:

(一)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教育行政人員(以下譯為校長)

以共享式領導帶動學校發展,推展全面性的科技融入(科技整合)、加強專業 能力並支持組織轉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數位時代學習文化(digital age learning culture):校長建立、推展並 維護一種動態的、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為學生提供嚴謹、適當、以及參與式 的教育環境。

(三)卓越專業實務(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校長推動專業 學習與創新的環境,藉由當代科技與數為資源為教師增能,以提升學生的學習

(四)系統推動(systemic improvement):校長提供數位時代的領導與管 理,藉由有效應用資訊與科技資源,持續促進組織進步。

(五)數位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校長掌握科技相關的社會、倫理與 法律議題,以及釐清數位文化參與的相關責任。

二、校長科技領導i-VISA 模式

Chang(2003)參酌科技領導相關研究,以及 NETS-A 等科技標準,提出了 校長科技領導五因素模式,其後經過長期實證研究、論文指導以及實地考察,

將科技領導的內涵總結為「校長科技領導i-VISA 模式」共涵蓋 5 大面向,21 項 指標。其五大面向分述如下:

(一)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在 i-VISA 模式中,校長應同時具備溝通技巧與科技素養,而人際溝通又比科技知能 還要更重要。在教師學習科技時,校長應該進行有效溝通、並適度提供支持。

(二)願景、計劃與管理(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校長了解科 技發展的動向,以規劃面對科技變革的學校願景。而學校願景也有助於教師應 用科技於教學與行政,以提升教學與行政效能。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校長 提供教師技術支援、公平取得科技資源的機會、以及提供適當的科技設備。

(四)成員發展與訓練(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校長提供教師發 展與訓練的機會與資源,協助他們了解新興的科技議題以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評鑑與研究(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校長針對教師在 教學中的科技使用情形進行評鑑,評鑑反饋得以促進專業發展。校長也根據學 生學習表現進行研究,找到適合的科技融入模式,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也意味著一種有效的領導歷程:以良好關係與有 效溝通為前提,藉由提出學校科技願景,帶動全校師生參與科技變革與適應變 革的歷程。接著提供科技設施,並鼓勵教師專業發展。最終依據教學評鑑與學 習研究,優化教學與學習模式,有效促成教學效能與學習成效提升。

至今,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已成為華人地區科技領導研究的圭臬。除 了該模式的主要貢獻者如Chang(2003)、Chang、Chin 與 Hsu(2008)、張奕 華與吳怡佳(2008)、Chang(2012)等之外,臺灣地區其他科技領導研究也 幾乎都以校長科技領導i-VISA 模式五個反映性指標(reflective indicators)為基 礎進行研究:

Weng 與 Tang(2014)以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研究科技領導策略與學 校行政效能之關係。該研究以臺灣 82 所國小,323 位行政教師為研究對象,得 到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間具有高度相關性(r = 0.71, R2 = 0.71, p < 0.05)。Hsieh、

Yen 與 Kuan(2014)則以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探討校長科技領導、教師創 新教學與學生樂學態度之關係。該研究以臺灣 51 所國小,809 位教師為研究對 象,結果驗證校長科技領導對學生樂學態度有正面影響(總效應量為 0.63),

而教師教學創新具有中介效應(達0.46)。

除了臺灣本土的研究與量化分析之外,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也適用於 其他地區、以及質性研究取向。例如 Wong 與 Daud(2017)就以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為架構,針對馬來西亞 Johor 地區的 6 位校長進行訪談研究,探討 校長科技領導(headmaster technology leadership)在推動學校科技轉型上的效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本研究中校長科技領導的主要內涵

科技領導的主要任務在於因應科技變革,因此校長本身應具備一定的科技 素養,包括:了解新興科技的重要性、提出學校的科技願景、打造專業的科技 實踐環境、並且在實踐過程中了解科技相關的社會、倫理與法律議題等等

(ISTE, 2009; Richardson, Bathon, Flora, & Lewis, 2012)。

(一)人際溝通

校長需要以適當的領導技巧來激勵教師進行專業發展,其中溝通技巧尤其 重要。Chang、Chin 與 Hsu(2008)、Chang(2012)等學者特別指出,人際關 係與溝通技巧的重要性遠大於科技應用的技術細節。Anderson 和 Dexter(2005)

也呼應此一論點,他們認為在科技領導的過程中,領導(能力)比科技(建設)

更加重要。科技領導就是領導者針對學校政策目標,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使用資 訊科技。

除了教學以外,Anderson 和 Dexter(2005)也指出,在學校內部溝通上,

適度運用科技可以促成各處室更有效的對話,增進對學校使命的理解,提升學 校行政效能。

(二)科技願景

根據 Tan(2010)的說法,校長提出科技願景、為團隊賦能之後,才有可 能改變學校文化,以促進教學與學習模式(pedagogy and learning)的改變。由 此可知,科技領導的實踐歷程始於「提出科技願景」,終於「提升教學與學習 成效」。在學校系統中,教師需要發展科技思維與運用科技進行教學,而校長 更需具備科技領導的能力,藉由科技使用與領導策略,帶領教師善用科技提升 教學效能,最終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設施支持

校長掌握教育科技相關議題、提出學校科技願景的論述之後,才能夠說服 教職員工與相關團體、投入學校經費,支持學校科技發展的校務發展方向

(Anderson & Dexter, 2005)。

Chang、Chin 與 Hsu(2008)指出,校長要鼓勵教師善用學校科技設備,同

Chang、Chin 與 Hsu(2008)指出,校長要鼓勵教師善用學校科技設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