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應用 MASEM 方法,探討臺灣地區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自我效 能與有效教學行為的關係模式。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 節條列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進行名詞釋義、第四節陳述研究方法與流 程、第五節指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011 年,漢諾瓦工業博覽會(Hanover Fair)中,首度出現「工業 4.0」

(Industry 4.0)的概念,產業的自動化與智慧化成為趨勢。因應工業 4.0,教育 領域也開始倡導新的典範:「教育 4.0」(Education 4.0)。在後資訊社會的今 天 , 科 技 在 教 學 和 學 習 上 的 應 用 倍 受 重 視 , 以 幫 助 學 生 進 行 個 性 化 學 習

(personalized learning)與適性學習(adaptive learning)(吳清山,2018)。

2015 年 ,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 UNESCO ) 基 於 永 續 發 展 目 標 第 四 項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 SDG 4)中的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理念,

發 表 了 《 教 育 2030 : 仁 川 宣 言 與 行 動 框 架 》 ( Education 2030: 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其中的師資培育具體目標 4.c 指出,教 師是實現 SDG 4 的關鍵角色。並在指示性策略提到,教師應該具備管理資通科 技與社群網路(manage ICT and social networks)、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與 訊息來源批判技巧(source criticism skills)等能力(UNESCO, 2015)。

在上述科技發展的大環境底下,教育如何與科技結合、學校如何因應科技 趨勢、校長如何帶領親師生共同面對科技變革,成為教育研究與實務上的重要 議題。Tan(2010)就曾指出,科技領導是在科技變革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科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融入(technology integration)、文化創新(cultural innovation)等等的因應策略 也隨之發展。Chang、Chin 與 Hsu(2008)也指出,科技領導的主要意義在於找 到教育科技、學校願景與學校使命之間的連結。而學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幫 助學生學習與成長。因此,校長要了解到科技對學生的重要性,打造以學生為 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智慧環境(張奕華、吳權威,2014)。

學校科技領導最關鍵的人物是校長,從1980 年代以來,校長的角色歷經了 數次轉移:從學校管理者演進為教學與課程領導者、以及科技領導者(Chang, Chin, & Hsu, 2008)。而教學科技要落實在教室中,則要靠教師的努力。教師的 信念與行為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吳璧如,2004),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因此,在師資培育或教師評鑑等有關教學的研究中,教師教學效能一直受到相 當的重視。

在校長運用科技領導,介入科技資源之後,是否能對教師教學產生正面良 好的效應,成為科技領導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每個相關研究最關切的核心問 題(張奕華、許丞芳,2009)。這也是本研究在主題選擇上的動機。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為 MASEM,結合了後設分析與結構方程式模型二 種教育心理學上的主流方法。MASEM 方法的分析對象為初級研究的成果,因 此本質上仍屬後設分析。只是在後設分析(MA)之後,再利用整合相關矩陣 去適配結構方程式模型(SEM),藉以探討多變數間的作用關係。

後設分析並不只是計算平均數而已,還可以具有更遠大的用途,例如:作 為巨量資料(big data)分析的一環。MASEM 方法的主要貢獻者、計量心理學 家 Cheung 與 Jak(2016)表示:像心理學這種重視行為理論與實徵研究的學科,

也 越 來 越 需 要 面 對 巨 量 資 料 的 分 析 問 題 , 例 如 :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或 LSAY(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merican Youth)等等,都是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龐大資料集。

面對教育心理學中大規模資料的議題,Cheung 與 Jak(2016)提出一套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analyze)。先將巨量資料拆分為若干研究,每個初級研究針對局部資料進行分 析,最後利用後設分析將個別初級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即能清楚掌握全局資訊。

因此,本研究應用後設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並整理臺灣與港澳等地 使用MASEM 方法的研究,以及 MASEM 的各種模型,希望供後續 MASEM 研 究者參考。此為本研究在方法學上的動機。

在 觀 察 變 數 的 選 擇 方 面 , 參 酌 Chang(2003)、Chang、Chin 與 Hsu

(2008)、張奕華與吳怡佳(2008)等研究,以人際溝通、科技願景、設施支 持、成員發展與評鑑研究等 5 個變數作為校長科技領導的觀察變數。參酌孫志 麟(2001)、Tschannen-Moran、Hoy 與 Hoy(1998)、張奕華與吳怡佳(2008)

等研究,以個人效能與一般效能 2 個變數作為教師自我效能的觀察變數。參酌 陳木金(1997)等研究,以教學準備、教學策略、班級經營與教學評量等 4 個 變數作為有效教學行為的觀察變數。本研究經過文獻搜尋與排除的程序,從 15 筆初級文獻(涵蓋6,683 人次)中,估計出 11 個變數間的 55 個平均效應量,以 瞭解各變數間的相關情形。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校長科技領導實踐歷程可以說始於「提出科技願景」,終於「提升教學與 學習成效」(Chang, 2012; Tan, 2010)。這說明了科技領導的終極目標與核心精 神,就是引入教學與學習科技、打造智慧環境、影響教學與學習效能。陳木金

(1997)、秦夢群與吳勁甫(2011)等研究中,都提到教師教學效能有信念與 能力二種研究取向。信念取向是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著重於內外控理論與教 師自我效能(教師效能)的研究。而能力取向則是基於教師有效教學行為(教 學效能)的研究。此外,關於教師自我效能與有效教學行為的關係,則有教師 效能循環模式、以及教師效能中介模式等理論,說明了教師自我效能是一種中 介因素,教師對於外部環境、政策、領導等先在因素的感知,將透過自我效能,

而影響教學行為與成效。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自我效能 與有效教學行為的中介模型,並試圖以 Viswesvaran 與 Ones(1995)提出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ASEM 方法,以後設資料為觀察資料,驗證本研究提出的教師自我效能中介 模型,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最後,本研究須確認教師自我效能在模型中的間接效應是屬於一般的統計 現象(部份中介效應),還是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發現(完全中介效應)。也必 須確認該效應量達到顯著水準,才具有可解釋的意義。因此需要借助蒙地卡羅 模擬法等檢定方法,確認中介效應是否成立,此為本研究目的之三。

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應用 MASEM 方法,探討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自我 效能與有效教學行為間的關係。整合不同觀察變數間的相關係數,驗證中介模 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教育研究者與教育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