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節依照後設分析文獻排除與收錄程序,依序說明辨識工作、篩選工作、

可行性評估工作以及納入工作。最後納入15 筆文獻進行後設分析。

壹、辨識工作

本研究以後設分析方法蒐集資料,因此蒐集的文獻必須資料收錄完整。相 較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更有可能取得完整資料。因此,本研究所選取的資料以 臺灣的學位論文為主。主要檢索資料庫為「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GRB 政府 研究資訊系統」與「Scopus」為主。以下將辨識(identification)階段的工作,

分為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國科會論文三部份分別詳述:

一、學位論文

以「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為主要檢索平臺,主要以文獻的標題

(ti)與關鍵詞(kw)為檢索範圍。以「"科技領導".ti,kw and ("教學".ti,kw or "

教師".ti,kw) and "效能".ti,kw」為檢索策略,共查詢到 15 筆資料。去除無關本研 究主題(如:學校效能、創新經營效能、教師專業發展等)的研究後,得到 8 筆文獻(林彥輝,2014;施宏杰,2010;陳芃君,2016;陳虹君,2011;傅齊 榮,2009;蔡明政,2014;顏伶娟,2010;羅彣玢,2009)。

此外,本研究為更精確估計教師自我效能與有效教學行為之間的相關程度,

因此再進行第二波檢索,以「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為主要檢索平臺,

主要以文獻的標題(ti)與關鍵詞(kw)為檢索範圍。以「"教師自我效能".ti and "有效教學行為".ti」為檢索策略,共查詢到 3 筆資料,以「"教師自我效能

".ti and "教學效能".ti」為檢索策略,共查詢到 6 筆資料。去除掉沒有電子全文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法取得的文獻後,得到 7 篇文獻(林三維,2006;林欣儒,2018;柯麗卿,

2009;陳藝分,2011;謝俊煌,2004;鍾佳穎,2003;簡玉琴,2002)。

二、期刊論文

以「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為主要檢索平臺。主要以關鍵詞(KW)

為檢索範圍。以「(KW=科技領導) [AND] (KW=教學效能 OR 教師效能 OR 自 我效能)」,得到 1 筆資料(張奕華、吳怡佳,2008)。此外,在 Scopus 上得到 1 筆資料(Chang, 2012)。

三、國科會論文

在「GRB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上搜尋到國科會研究成果 1 筆(張奕華,

2006)。經由上述辨識程序從資料庫取得文獻後,接著排除重複文獻:本次文 獻集合中,發現有國科會論文(張奕華,2006)與期刊論文(Chang, 2012)為 相同研究,取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綜上所述,從資料庫經辨識工作,共計取 得17 筆文獻:包括學位論文 15 篇,期刊論文 2 篇。

貳、篩選工作

篩 選 (screening)階段,在逐篇進行品質評鑑後,因未發現重大瑕疵

(SEM 樣本數低於 300、模型適配度不佳等),17 篇文獻都予以保留。

參、可行評估工作

可行評估(eligibility)階段排除沒有相關係數資料,或無法推算相關係數 的研究。僅選取研究方法包含 SEM 或相關分析的研究。本標準刪除 2 篇文獻

(陳芃均,2016、陳虹君,2011),但只是不列入量化分析,仍可用於質性探 討或其他研究。

(number of studies)共計 15 筆,包含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的研究

(林彥輝,2014;施宏杰,2010;張奕華、吳怡佳,2008;傅齊榮,2009;蔡 明政,2014;顏伶娟,2010;羅彣玢,2009;Chang, 2012),如表 3-1。

表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外,本研究為更清楚呈現教師自我效能與有效教學之間的關係,又再行 設計第二波研究,如表3-2,納入關於教師自我效能與有效教學行為的初級文獻

(林三維,2006;林欣儒,2018;柯麗卿,2009;陳藝分,2011;謝俊煌,

2004;鍾佳穎,2003;簡玉琴,2002)。

綜上所述,二波研究共包含 13 筆學位論文與 2 筆期刊論文。樣本數

(sample size)合計 6,683 人次。

表3-2

探討教師自我效能與有效教學行為關係的研究

序號 研究 整體相關 樣本數 研究類型 研究範圍 研究方法 1 簡玉琴

(2002) 0.641 443 學位論文 桃園縣 問卷調查 2 鍾佳穎

(2003) 0.570 231 學位論文 臺北縣 問卷調查 3 謝俊煌

(2004) 0.630 484 學位論文 雲林縣 問卷調查 4 林三維

(2006) 0.660 229 學位論文 桃園縣 問卷調查 5 柯麗卿

(2009) 0.910 404 學位論文 高雄市 量表編製 6 陳藝分

(2011) 0.685 655 學位論文 高雄市 問卷調查 7 林欣儒

(2018) 0.614 83 學位論文 數學想想

教師社群 問卷調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伍、研究樣本數問題

此外,關於後設分析最少應採納多少研究筆數主要牽涉後設分析的類型與 類推適用性,學者並沒有一致的答案。Borenstein、Hedges、Higgins 與 Rothstein

(2016)認為,若研究者將研究樣本視為母體,採取固定效應模型,僅研究樣 本範圍內(在此條件下相當於母體範圍內)的情形,則 2 筆文獻即可進行後設 分析。若研究者認為所使用的樣本不等於母體,採取隨機效應模型,而需要進 行類推適用,則樣本文獻多多益善。

具體而言,謝進昌與陳敏瑜(2011)認為後設分析的研究樣本文獻不應低 於5 篇。李茂能(2015)也同樣認為,單一研究的抽樣樣本數量(sample size)

大於30 人次、蒐集到的研究樣本篇數(number of studies)大於 5 篇時,後設分 析的結論較為有效。

而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樣本數達 15 篇,單一文獻抽樣樣本數從 83 到 655 人 次不等,總樣本數為6,683 人次,算術平均數為 446 人次,調和平均數為 427 人 次(SEM 分析使用此樣本數),皆符合進行後設分析的標準。

Wright(1934)提出「路徑追蹤規則」(tracing rules)用於計算模型隱含 矩陣(model-implied covariance matrix)。在本研究中則應用此方法從初級研究 的路徑圖或部分矩陣推論出完整的相關係數矩陣,以利後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