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空間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預測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校長空間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預測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相關係數最低(.436)。

表4-20

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幸福感之相關係數摘要表 研究構面 校長空間

領導整體

型塑空間 願景

建構教育 空間

融入課程 教學

使用者共 同參與 教師工作幸福感

整體 .667** .571** .633** .649** .601**

正向情感 .582** .495** .543** .576** .527**

工作成就 .507** .436** .495** .488** .448**

專業支持 .740** .635** .701** .714** .673**

**p<.01。

第四節 校長空間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預測分析

本節以「校長空間領導」作為預測變項,以「教師工作幸福感」為 效標變項,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考驗,以瞭解「校長空間領導」

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整體及各構面之預測效果。

壹、校長空間領導各構面對「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之迴歸分析 本項分析以「校長空間領導」為預測變項,以「教師師工作幸福感 整體」為效標變項,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考驗,以瞭解其對「教 師工作幸福感」之預測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4-21

校長空間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模式 選入變項 R 𝑹𝟐 𝑹𝟐改變量 標準化

係數𝛃 F 值 1 融入課程教學 .649 .421 .649 387.830***

2 融入課程教學 .672 .452 .031 .395 219.791***

建構教育空間 .309

3 融入課程教學 .677 .458 .006 .342 150.013***

建構教育空間 .238

使用者共同參與 .143

註:***p<.001。

由表 4-21 可知:模式一(𝑅2=.421, F =387.830,p<.001。)、模 式二(𝑅2=.452,F =219.791,p<.001。)與模式三(𝑅2=.458,F =150.013,

p<.001。)皆達顯著水準,表示迴歸效果具有其統計意義。

由逐步分析的係數估計發現,能夠預測「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的 自變項依序有「融入課程教學」、「建構教育空間」及「使用者共同參與」

等三項,三個變項對「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之預測力達.458,表示其 可解釋「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45.8%之變異量,而其中最具預測力之 預測變項為「融入課程教學」,其可解釋「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42.1%

之變異量,其次依序為「建構教育空間」與「使用者共同參與」,其單 獨解釋變異量分別為3.1%、0.6%。

而此三變項𝛽係數皆為正值,分別為.649、.309、.143 表示這三個變項 對「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具有正向影響,即「融入課程教學」、「建構 教育空間」及「使用者共同參與」得分越高,對「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 構面就會越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校長空間領導各構面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正向情感」構面之 迴歸分析

本項分析以「校長空間領導」為預測變項,以教師工作幸福感之

「正向情感」構面為效標變項,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考驗,以 瞭解其對「正向情感」之預測效果。

表4-22

校長空間領導對正向情感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模式 選入變項 R 𝑅2 𝑅2改變量 標準化

係數β F 值 1 融入課程教學 .576 .332 .576 265.466***

2 融入課程教學 .589 .347 .015 .422 141.805***

使用者共同參與 .198

3 融入課程教學 .594 .353 .006 .350 96.680***

使用者共同參與 .136

建構教育空間 .146

註:***p<.001。

由表 4-22 可知:模式一(𝑅2=.332, F =265.466,p<.001。)、模 式二(𝑅2=.347,F =141.805,p<.001。)與模式三(𝑅2=.353,F =96.680,

p<.001。)皆達顯著水準,表示迴歸效果具有其統計意義。

由逐步分析的係數估計發現,能夠預測「正向情感」的自變項依序 有「融入課程教學」、「使用者共同參與」及「建構教育空間」等三項,

三個變項對「正向情感」之預測力達.353,表示其可解釋「教師工作幸 福感整體」35.3%之變異量,而其中最具預測力之預測變項為「融入課 程教學」,其可解釋「正向情感」33.2%之變異量,其次依序為「使用者 共同參與」與「建構教育空間」,其單獨解釋變異量分別為1.5%、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此三變項𝛽係數皆為正值,分別為.576.198、.146 表示這三個變項 對「正向情感」具有正向影響,即「融入課程教學」、「使用者共同參與」 及「建構教育空間」得分越高,對「正向情感」構面就會越佳。

參、校長空間領導各構面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工作成就」構面之 迴歸分析

本項分析以「校長空間領導」為預測變項,以教師工作幸福感之

「工作成就」構面為效標變項,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考驗,以 瞭解其對「工作成就」之預測效果。

表4-23

校長空間領導對工作成就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模式 選入變項 R 𝑅2 𝑅2改變量 標準化

係數β F 值 1 建構教育空間 .495 .245 .495 172.924***

2 建構教育空間 .515 .265 .021 .288 96.214***

融入課程教學 .251

註:***p<.001。

由表 4-23 可知:模式一(𝑅2=.245, F =172.924,p<.001。)與 模式二(𝑅2=.265,F =96.214,p<.001。)與皆達顯著水準,表示迴歸 效果具有其統計意義。

由逐步分析的係數估計發現,能夠預測「工作成就」自變項依序有

「建構教育空間」與「融入課程教學」等二項,二個變項對「工作成就」

之預測力為.265,表示其可解釋「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26.5%之變異 量,而其中「建構教育空間」對「工作成就」最具預測力,其可解釋「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作成就」24.5%之變異量,其次為「融入課程教學」,其可單獨解釋「工 作成就」2.1%之變異量。

而此二變項𝛽係數皆為正值,分別為.495與.251,表示此二變項對「工 作成就」具有正向影響,即「建構教育空間」與「融入課程教學」得分 越高,對「工作成就」構面就會越佳。

肆、校長空間領導各構面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專業支持」構面之 迴歸分析

本項分析以「校長空間領導」為預測變項,以教師工作幸福感 之「專業支持」構面為效標變項,採用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考 驗,以瞭解其對「專業支持」之預測效果。

表4-24

校長空間領導對專業支持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模式 選入變項 R 𝑹𝟐 𝑹𝟐改變量 標準化

係數𝛃 F 值 1 融入課程教學 .714 .510 .714 556.740***

2 融入課程教學 .742 .550 .040 .427 326.321***

建構教育空間 .350

3 融入課程教學 .749 .561 .011 .358 226.775***

建構教育空間 .257

使用者共同參與 .186

註:***p<.001。

由表4-24 可知:模式一(𝑅2=.510, F =556.740,p<.001。)、模 式二(𝑅2=.550,F =326.321,p<.001。)與模式三(𝑅2=.561,F =226.775,

p<.001。)皆達顯著水準,表示迴歸效果具有其統計意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表4-25 數據可得知以下結論:

一、 「校長空間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整體及各構面具有預測力,

可解釋45.8%變異量,其中以「校長空間領導」中「融入課程教學」

的預測力42.1%最高。

二、 「校長空間領導」對「正向情感」具有預測力,可解釋35.3%變異 量,其中以「校長空間領導」中「融入課程教學」的預測力33.2%

最高。

三、 「校長空間領導」對「工作成就」具有預測力,可解釋26.5%變異 量,其中以「校長空間領導」中「建構教育空間」的預測力24.5%

最高。

四、 「校長空間領導」對「專業支持」具有預測力,可解釋56.1%變異 量,其中以「校長空間領導」中「融入課程教學」的預測力51.0%

最高。

綜上所述得知,「校長空間領導」因素分構面中的「融入課程教學」

係影響「教師工作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可知校園空間與環境設備的 設置是否皆具有教育意義與教育功能,會影響教師在工作情境的幸福感,

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幸福,是以,校長應掌握將學校建築空間「融入課 程教學」的內涵與技巧,使各學科教學空間與設備多能符應教師多元化 的教學需求,並善用科技資源創建教學資源分享的平台,以促進教師間 共同分享教學經驗,打造無所不在的學習空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