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角色理論分析

本節旨在探討校長角色實踐之理論與研究,首先釐清角色的意涵,接著分 析校長角色與角色實踐。茲就角色的論述及理論探究敘述如下:

一、角色的定義

角色(role)之概念源起於戲劇,英文的「role」即「卷宗」,指演員在戲臺上 為了某些情節寫在卷宗上,是演員唸詞的道具,後來演變成演員所扮演的人物;

但目前被應用於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郭為藩,1971)。「角色」原是運用在社 會心理學的概念,在1930 年代,將角色的概念運用在社會學科領域,使得這簡單 的概念應用於人類學、社會學、人格心理學等等研究領域,在學校輔導上已受到 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建立許多理論(郭為藩,1971;楊永全,1986)。在不同領域 上,學者對於角色之看法不盡相同,茲將學者專家對於角色的定義,整理如下:

表2-1

國內專家學者對角色之定義 研究者(年代)

角色之定義

陳奎憙(1993) 認為角色在社會團體中,代表個人的地位、職位及身分,亦包含 社會期望個人所展現的行為模式。

郭丁熒(1995) 在社會情境互動中,角色夥伴與角色扮演者的互動,因特定地 位、身分而被期望的行為特質中實際表現。

林明地(2002) (一)角色著個體對於自身位於該職位的期望,也包括組織內外 他人對於該角色的期望。(二)角色具有變動性。(三)角色偏重 個體在組織中所在位置並發揮功能,仍須重視個體個人層面。

張春興(2004) 在社會團體中,角色是所被賦予的身分及身分應發揮的功能。

馬信行(2004) 角色是指表現在外的期待與要求,在一群和社會有關係的人中,

對整個社會對所展現地位之佔有者的行為。

黃家懋(2005) 在社會系統中,角色具備社會職位或地位,並與之互動所表現出 的行為。

林明泉(2006) (一)角色是指人我互動的過程。(二)他人的期待與自我的角 色互動。(三)角色被設定特定的類別,被他人所期待。(四)角 色因個人的職務所進行的活動。

巫淑惠(2011) 在社會規範與角色期待下,個體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所具備的身 分或地位,而履行應盡義務與權利。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相關資料整理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因為不同領域的關係,學者間對於角色之看法不盡 相同。角色係指每個人在不同環境背景及情境之下,因不同的身分、地位、職責 而扮演著不同角色;在社會互動下,個人的角色隨著社會化的影響,具規範性、

具期待性,並必須履行權利和義務,並負起角色責任。無論是校長、教師及學生,

在學校中皆有應享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必須表現出社會所期望的角色行為。學 校內最高的行政首長-校長,負責推動校務經營、引領學校辦學方向、肩負辦學成 敗之重責,所扮演之角色不僅會影響校務的發展與運作,也直接影響學校發展與 經營的成效。本研究在探討國小校長角色實踐之相關概念時,除了須了解國小校

小校長實際表現的行為與被期望的角色如何展現進行探討。

二、角色理論的探究

角色概念並非源於單一學科,是許多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學者講學或著作 所匯集而成。因此,角色的概念是具有豐富內涵,蘊藏著社會、文化、及人格等 因素,從有關學者的看法分析出,大致就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 Functionism)、文 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衝突 論(Conflict therorists)等四個層面加以探討(楊永全,1986)。

1.以結構功能論的角度

以結構功能論的角度來說,角色主要在於社會結構層面,強調社會體系中是 由許多相關角色所凝聚而形成。將角色當作社會體系的結構中成份的結構功能學 派學者Parsons,提出人與人的互動,事實上是角色與角色間的互動(引自蔡文輝,

1982),在互動的過程中,必要性的瞭解角色期望變得非常重要。因此瞭解自身角 色之權利義務,並且預測他人角色的權利義務,對彼此相互期望,互動才具有意 義。個人在社會中,因受到角色期望所影響,則是根據文化需求與社會角色需求 被型塑出來。

在校長角色知覺的發展上,以結構功能論者的論點來說,學者郭丁熒(1995)

歸納出下列幾個特徵:

(1)社會體系是由不同的角色所組成,校長角色知覺的發展可透過期望來辨 識,實踐角色權利和義務。因此,校長角色知覺的發展需習得與該角色所期望與 規範的過程。

(2)校長基本上是屬於被動的角色,校長角色知覺在發展的過程裡,是經由 接受社會體系下對校長規範與他人對校長的期望,所表現出適宜的角色。

(3)就結構功能論而言,這種獲得校長角色和天賦的角色有不同之處,必須 是經過特殊的專門訓練才能符合角色期望,進而使教育制度發展出預期的功能,

且促進社會的正常運作。

2.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

Linton 認為:角色是文化型態的展現,包含社會文化中規約對於一切持有特 定身份者的態度、價值及行為等,並且在相同體系中,其他身份者對這些行為的 規範性期望(引自楊永全,1986)。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說,從泛文化的角度,

探討不同社會環境對於角色期望的相不同點,重點在把角色視為一種規約,在社 會文化體系中某身份之權利和義務。這種規約是源自於社會的文化,所以強調文 化型態對角色概念的重要性。Parsons 認為,成員間是否彼此影響,是依據成員彼 此之間的角色期望而表現出核心行為,角色的扮演則會因個人所處環境的文化與 社會結構來界定,才足以構成角色模式,這相互依賴的角色模式形成社會制度,

在這社會系統結構中,各種角色皆須依循規範及某種價值與共識(引自郭丁熒,

1995)。

3.以符號互動論的角度

社會實質上是動態的實體,個人與一群互動的個人持續發展與變化,個人在 此互動的實體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會彼此影響。

Mead 提出角色扮演者維持或改變其角色的行為,是因透過他人的反應及與他 人互動的過程中而呈現的,在社會脈絡中自我概念逐漸形成,採取適當的社會性 使個體藉由他人的反應逐漸形成角色扮演的變化(吳曲輝等譯,1992)。

Turner 將角色改變的來源歸納為四項:社會環境的改變、角色改變中明顯的 優先變化、文化價值的改變、差異過大的角色及個人的功能性(引自郭丁熒,

1995)。

因此,符號互動論者提出解釋,認為角色是指與他人互動過程中,所表現的 行為,能以主觀的判斷及解釋,之後發展出自我概念,展現出適合角色的行為。

郭丁熒(1995)提出從符號互動論來探討校長角色知覺發展具有四項特點:

(2)合宜校長角色行為的表現,塑造成契合社會規範所期望的校長。

(3)發展過程中具有主動的地位。

(4)外在的社會情境脈絡及內在的反省。

4.以衝突論的角度

在校長角色知覺發展上,得知校長角色的發展是一種辨證的過程,在此過程 中所面臨的衝突與對立,可能是來自於教職員工、家長、學生等應對其角色給予 期望之差異所造成的衝突,使校長在角色上產生矛盾感。但這樣的衝突是必要的,

是社會變遷或改革的一種必要過程,因此校長應調整與改變自己的角色行為,以 符合社會期待的校長專業標準。Dahrendorf 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各種團體間的 衝突是無可避免的,因此社會成為一種不均衡權力分配的組合團體(引自郭丁熒,

1995),在互動的團體裡,有支配性與受支配性,也就是說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兩種 角色,意即角色在不斷的衝突與辨證中社會化。瞿立鶴(1992)認為衝突可分為:

疏離型衝突、敷衍型衝突、諉過型衝突及抗拒型衝突。

從結構功能論、文化人類學、符號互動論、衝突論來探究校長角色,說明了 相異之處。以結構功能論的角度來探究校長角色,認為校長為了能符合他人及社 會對其角色的期望與規範,因此在社會情境中,早已事先設定校長角色的行為表 現。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說,強調校長角色是文化的產物,在規範方面相當重 視。而符號互動論則表示校長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因為在互動過程中校長個人 會因為他人對他的角色期望,而加以詮釋、表現。以衝突論的角度來說,在社會 團體中,經過衝突、對立的情形下所產生的校長角色。

依本研究就校長角色而言,從四種理論觀點,說明校長角色需要扮演的好,

就必須在社會情境中符合規範,展現出的行為皆被社會環境所約束,因此在衝突 中需要調和及高度復原力和高規格情緒管理,才能在社會情境互動中表現出最合 宜的校長角色。

三、校長角色內涵探討

一所學校的校務發展,校長是關鍵人物。校長角色如何符合社會情境要求,

研究者從法規中的校長角色及學理中的校長角色探討其內涵如下:

(一)法規中的校長角色

在相關法規中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的職責規定在《國民教育法》(2009)和《公 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成績考核辦法》(2008)法規中有較具體的規定:

1.國民教育法第九條: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各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應 為科任。」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成績考核辦法第五條:校長之成績考核,

應就下列事項,綜合評定其分數:執行教育政策及法令;領導教職員改進教學之 能力;辦理行政事務之效果;言行操守及對人處事之態度;其他個案應列入考慮 之項目。並採任期制,任期一任為四年。

因此,校長職責範圍應處理與學校有關之任何事務,對教育主管機關必

因此,校長職責範圍應處理與學校有關之任何事務,對教育主管機關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