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校長領導與媒體素養

自 1994 年教育改革浪潮開始改變臺灣社會,教育轉型、民主化與多元化的 聲音逐漸增加,在媒體已扮演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時,教育工作者如何教 育媒體成為學界與實務界的熱門議題(羅曉南、余陽洲,2015;吳翠珍、陳世敏,

2007;Jenkins et al., 2006)。除媒體學習外,教育工作者應對媒體的能力也成為 了學校與內外部人員、公眾媒體有效溝通的基本條件。如前述回顧指出,媒體素 養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備的,但當個體扮演不同角色或面對不同情境時,所需要與

36

& Keller,2007),必須扮演多重的角色,隨著社會環境與教育制度的改變,校長 所需要的能力與工具也隨之多樣與不同(Waters, Marzano, & McNulty, 2003),

Thomas(1993)彙整了一系列校長所需具備與校務經營及校長角色所需發揮的

37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明地(2002:119)。

從林明地(2002)對校長角色的分類可以發現,除了回應眾多國內外學者對 學校領導者的定義(如:Goldring & Rallis,1993;Wiles & Crowson,1984;曾 俊凱,2000)外,也指出校長至少要在五種情境下展現多種的專業作為;然而,

證如同前述研究對於校長專業性的描述,校長的專業究竟包含了那些項目,尚沒 有一個妥適且完整的定義。研究者根據 Thomas(1993)、林明地(2002)、Waters 等人(2003)、林文律(2012)以及孫敏芝、吳宗立與林官蓓(2012)對於校長

38

二、校長的領導能力與媒體

領導一詞的定義一直以來未有定論,隨著不同的研究目的、方法、取向、情 境與社會文化脈絡,對領導一詞的概念便有不同的詮釋。謝文全(2015)從學校 行政領導者的角度來定義領導,說明領導包含「引導」與「指引方向」的意涵,

即引導團體成員邁向共同目標的行政行為,這樣的歷程應包含「由至少兩方(領 導者與被領導者)以上互動構成」、「領導的目的在達成團體共同目標」、「領導非 單獨的力量,須發揮同心協力之動能」與「領導需有使別人服從的影響力」等四 大要項。國外學者如 Yukl(2002)也認為領導是一種引領他人,透過個人與團 體影響他人的能力。

有關領導的理論研究發展良久,包括從 20 世紀初以來演變的特質論、行為 論、權變情境理論與現代新興領導理論等四個取向(黃宗顯,2008),綜合而言,

前三個取向的領導理論比較偏重探討成功領導者所需具備的特質、以及配合特定 情境運用有效的領導行為已發會對被領導者的影響能力;相較之下,新領導理論 在環境日趨複雜多元的情境下,塑造了對領導的不同詮釋、觀點與焦點,形成了 各式各樣的現代領導理論。其中,黃宗顯(2008)整理 16 種新興領導理論,強 調理論內容的特色包括八點特色,其中相較於傳統組織內部的領導外,新型領導 理論重視領導者與組織成員的互動以引領組織適應外部環境,並且重視領導者個 人的成長與應變外部文化脈絡與環境改變的能力。

綜合上述提到校長專業性與領導,必須同時具備對於學校行政、課程教學、

公共關係與校務發展的關注,並且作為一個新型領導者應該重視組織成員的或動 並引領組織適應外部環境,本研究採取 Waters 與 Cameron(2007)針對學校領 導效能的後設分析研究,從超過 5000 份論文中篩選出 69 篇設計嚴謹、並且確實 能回應校長領導效能之研究,分析總計超過 14000 名教師對 2802 位不同的學校 校長及超過 140 萬學生成就資料後,指出 21 項對提升學生成就有顯著影響的領 導職責(leadership responsibility)以及 66 項完成這些職責的實踐作為(practice or

39

behavior),並統整這些發現,提出均衡領導框架(Balanced Leadership Framework,

如圖 2-4):

圖 2-4. 均衡領導框架

資料來源:Waters & Cameron, 2007

選用均衡領導框架,是因為這個框架透過實證研究資料整合出一個概念,將 領導放置於「有目的性的社群(purposeful community)」以及「焦點(focus)、

變化幅度(magnitude of change)」之間,領導者對外需與外部社群、社區、群體 接觸互動,而這樣的互動界線是彈性且不固定的,因此領導與外部社群的關係是 以虛線表示;領導者對內則須針對特定的焦點進行領導的實踐與作為,並能夠在 兼顧內部焦點的同時,能因應內外部利害關係人,適時的對產生的改變歷程、方 法、程度進行掌握與實施(Waters & Cameron, 2007)。這樣的框架符合前述對於 校長專業性,其中,對於該框架所提出的焦點,指涉的是校長必須要在多變的環 境中對於其領導所欲達成的願景與目標有所堅持,能夠依據願景與目標回應外部 環境的改變與領導作為,但不違背學校領導的核心目標,這樣的描述不僅符合林 明地(2002)對校長角色的描述,也呼應黃宗顯(2008)統整新興領導者所需要 具備對外部環境改變而帶領組織因應的特性,這樣的特性也與 Galloway(2017)

統整成功組織中所提出的願景資本(visionary capital)互相呼應,也就是必須要 在累積及使用資本時,考慮是否符合組織願景,並依據組織願景來調整策略。

有目的性的社群 領導

焦點 變化幅度 學校實踐 創造需求 教室實踐 落實執行 學生中心 經營轉型 控制評估

40

隨著媒體已經扮演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並進而塑造我們的文化時

(吳翠珍、陳世敏,2007;Ivanović, 2014),也直接的對學校內外的環境產生了 衝擊與改變。根據孫敏芝等人(2012)研究校長專業能力指出,校長在公共關係 的經營與建立上,應對媒體與媒體資訊的能力也成為了學校與內外部關係人、社 會大眾及公共媒體有效溝通的基本條件,而這些基本條件也是當代教育領導者所 應具備的領導能力。正如在林明地(2002)的校長工作與角色分析(如表 4)以 及 Waters 等人(2003)的後設分析均顯示,校長處於不同的角色狀態時,其工 作所需具備的知能及工具也有所不同。而無論從新型教育領導理論的特色與校長 的專業角色來探討,校長具備媒體素養能力的需求與必要性可見一斑。

此外,根據 Shouse 與 Lin(2010)對臺灣學校校長領導的研究指出,對臺灣 校長而言,最有挑戰性與關鍵的任務之一是「接觸學校外部群體」,包含家長、

政治人物、國家議題等。隨著媒體環境越來越蓬勃發展,外部群體對於學校的影 響力也大幅上升。正如該份研究指出,幾乎所有與學校教育有關的資訊都需要透 過媒體來傳播,而校長扮演著在這個環境脈絡下代表學校回應的各種形象發言人,

例如建中生跳樓身亡事件中校長如何回應事件(自由時報,2016);花蓮中學校 園霸凌事件中,校長強調孩子只是玩過頭(聯合新聞網,2017);蘭陽女中校長 呼應建國中學校長不再配合媒體報導召開記者會之發言(自由時報,2018;中央 通訊社,2018)等等。蘇益利等人(2012)便透過多重個案的分析指出,媒體生 態圈造成校園事件的傳播性大幅上升,並且學校越不想被傳遞的事情卻越容易被 重視;網際網路也已逐漸成為推波助瀾的情形,而且媒體發展已經對政府決策與 學校經營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學校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在當代環境中 尤其需要由學校領導者特別注意,校長必須與媒體保持適當的互動並且對媒體資 訊做出適當的應對。因此,本研究便是聚焦於校長的領導中所需的媒體能力,也 就是校長領導中的媒體素養組合(a set of media literacy for principal leadership)。

41

貳、 校長領導與媒體素養之研究

學校教育以教學與學習為重心,學校的領導者會影響學校內外部相關人士的 認知、行為與態度(吳明清,2006),如前所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眾接觸教育 與學校資訊的重要管道,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也明確的表示媒體素養是迫切需要 落實於學校現場的重要項目(教育部,2002),校長作為政策的落實者與學校的 領航者,在領導過程中所需的媒體素養面對的是多面向且動態的。然而,研究者 針對國內外資料庫進行搜索,幾乎沒有對媒體素養與校長領導進行直接有關的討 論,因此,對過往研究的探討,本研究先聚焦於「校長領導研究中的媒體素養」

與「媒體素養中的校長領導」來進行主要概念的回顧,再針對「不同專業角色的 媒體素養研究」進行分析,以進一步借鏡不同領域以媒體素養為視角的實證研究 如何建構與實施。

一、校長領導研究中的媒體素養

在國內外針對校長領導的研究中,與媒體素養之關聯相較稀少,大多數探討 到媒體的研究均以「媒體公關」的角度切入,例如李柏佳(2017)指出,媒體與 民粹塑造的負向輿論對學校教育干擾嚴重,提出校長應該在領導過程中著重媒體 公關的決策與反應;蘇益利等人(2012)等人探討校園經營實務之個案研究中也 指出媒體影響校園的嚴重性,但仍側重於學校如何透過建立媒體公共關係來進行 回應。然而,其實校長如何領導學校進而回應媒體公共關係,其根源的問題在於 校長對媒體資訊的消費與產製能否具備功能性與批判性的知能,因為學校與媒體 公共關係便是建構在學校資訊與媒體資訊的互動過程之中(洪啟昌,2001),因 此,校長的媒體素養程度,便會決定性地影響學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否有 助於學校教育的目標達成。

少數關於校長經營個人品牌的研究中則探討到校長個人品牌有助於建立學 校整體的競爭力(蔡金田,2009)並提升組織內外部成員的認同(蔡進發、蕭至 惠、蕭元笙,2014),蔡進雄(2017)奠基在此基礎上,提出校長應建立社會網

42

絡為學校爭取資源,這樣的網絡涉及學校校友、學生家長、教育行政機關、上級

絡為學校爭取資源,這樣的網絡涉及學校校友、學生家長、教育行政機關、上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