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首先對本研究進行的研究背景進行介紹,依序分為兩節,分別是研究背 景與動機,以及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 1980 年代,索取一般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資料可能是非常費力與耗時的,

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幾乎所有的資訊都可以透過智慧型產品與網路進行搜尋。

本研究的背景,便是在媒體蓬勃發展與資訊爆炸性的成長之下,對於教育環境與 學校領導者所帶來的衝擊,因此,本章依序就媒體資訊環境的改變、校長領導的 新挑戰以及研究者對本研究的動機三部份進行說明。

壹、 資訊超載時代:21 世紀媒體發展與教育

在 21 世紀全球化的脈絡下,科技與媒體的發展使得資訊的傳播與影響大幅 擴張,並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至 2011 年為止,美國人每日需接收的資訊流 量為 1986 年的五倍之多,且這樣的增長幅度仍呈指數性上升(Levitin, 2015);

IDC 數位世界資料(2014)統計,2013 年全球資料量大約為 4.4ZB(相當於一兆 TB),根據統計,全球資料量更將於 2020 年翻升十倍來到 44ZB。Levitin(2015)

將這樣的發展描述為資訊超載時代(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其中,乘載資 訊傳遞的主要媒介便是媒體(media),章明哲(2015)即指出,現在資訊已經透 過各種媒體融入生活;因此,必須要透過媒體教育,才有可能進而妥善的面對無 所不在的資訊,而此類面對媒體的能力,便是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媒體作為乘載資訊的媒介,大致被分為傳統的平面媒體(如:報紙、雜誌、

書籍等)、電子媒體(如:電視、電影等)以及新媒體(new media)(如:電腦、

網路等)三類,其中,根據 Nielsen Survey(2017)統計,自 2009 年至 2016 年 止,電視在臺灣地區媒體涵蓋率自 94.4%下降為 86.6%,雖然涵蓋率仍為最高,

但網路媒體自 49.2%提升至 85.3%幾乎成長兩倍,顯見網路媒體對臺灣使用者之 普及與影響已有大幅度的上升。從 2017 年臺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財團法

2

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可知,高達九成五的受測民眾均有使用無線上網的 經驗,且最主要使用無線網路的原因在於「可以即時查詢資訊(62.3%)」,值得 特別注意的是,在透過無線搜尋的資訊內容中,「社會現象」與「教育」均位列 前十名,可以知道當前多數人能夠且確實會透過媒體來獲取教育領域的相關資訊。

此外,臺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2017)臺灣媒體白皮書指出,臺灣已經進入 資訊社會,從 12 歲至 59 歲間的民眾最大多數使用之媒體已經是網路媒體與新(興) 媒體,而智慧型手機作為目前主要網路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工具,臺灣的依賴度 已經高達 80.9%,冠居東亞之冠,全球第五(數位時代,2013),因此,媒體的 傳播與形塑,便會影響社會大眾對教育資訊的判讀與理解,這樣的影響對教育領 導者(校長)而言尤其重大,因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同時作為媒體教育的教育者,

但也同時必須作為媒體資訊的參與者,本研究便希望透過釐清教育領導者在資訊 超載時代的脈絡與不同的身分下須具備特定的媒體素養能力為何,以建構對教育 領導者而言,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的媒體素養框架。

貳、 學校領導的新興議題:嘈雜數位時代的校長任務

領導在 21 世紀引發新的關注焦點,並對在教育領域的研究與應用上日趨多 元(Sergiovanni, 2000),不同的教育領導新論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與 政策制定者均認為領導是推動學校變革的關鍵因素(Leithwood, Day, Sammons, Harris, & Hopkins, 2006;OECD,2010;Wang, Chen & Lin, 2016),自 21 世紀起,

國內外對教育領導之議題討論豐富,也有許多新型領導的概念被提出(Jameson, 2006),反映教育領導的重要性與多元性,對此,蔡進雄(2017)便提出微領導

(micro-leadership)的概念,指出在全球化趨勢、網際網路世代和科技發達下,

學校的不同參與者能擁有更多的機會與管道去展現力量,換言之,微領導存在於 每個學校參與者,且其前提在於網際網路及資訊科技的發達以及校園民主化的進 程。由此可見,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也對教育領導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衝擊與改變,

其去中心化、公私界線不明、快速流動、共同參與與虛擬真實等特性,亦反映在

3

學校的參與以及運作當中,專業知識進入網路世界後,形成想法、知識與權威混 雜難辨的環境,Weinberger(2011)便把這樣的環境形容回喧嘩嘈雜的市集一般,

訊息在其中的交流真偽難辨。而教育領導者如何能從這樣的環境中尋求發揮專業 的價值與力量,則成為新媒體時代下引領學校方向與作為的重要考驗。

然而,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提出現代社會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常常透過 媒體的再現而建構,「有什麼樣的媒體就有什麼樣的民主」,也就是說,媒體已經 直接參與民主的產生與生活,而在資訊與媒體爆炸的情形下,具備媒體素養是對 建立民主秩序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進入微領導的前提校園民主化之前,更需要 的是學校參與者能有健全的媒體素養,才有可能建構一個民主校園,進而實踐學 校共同參與的領導模式。

校長作為學校的靈魂人物,對一所學校的發展影響甚鉅。有效的校長領導作 為包括確保教育制度的方案內容、發展學校目標與方向、發展結構與環境支持學 生學習與教師教學,並要檢視學校校內外各項活動與行政的管理與人力資源的發 展等等,以凝聚一所有共識的學校(Leithwood & Riehl, 2005;Matthews & Crow, 2010)。在 Shouse 與 Lin(2010)對臺灣學校校長領導的研究中指出,對臺灣校 長而言,最有挑戰性與關鍵的任務之一是「接觸學校外部群體」,包含家長、政 治人物、國家議題等。然而,媒體作為當前大眾接觸教育資訊最主要的管道,卻 未被認為是校長領導中關鍵任務的一環,作為學校發展的靈魂,若媒體素養在學 校領導中懸缺,則校園民主化與全校共同參與的領導模式都將面臨偌大的阻礙。

爰此,本研究即是希望透過釐清學校領導者與媒體素養的關聯之重要性,藉由實 徵研究建構能回應媒體與科技資訊發展之理論架構,並進而對校長領導中媒體素 養的面向提出學校發展與媒體素養教育兩個層面的討論與建議。

參、 教育的軌跡:維繫社會的砥柱

教育制度是維繫社會發展、進步、延續的重要系統,不同的教育價值與訴求 隨著不同的社會變遷與環境而出現,媒體從傳統邁向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促成社

4

會實踐及參與的新取向(Lin, Li, Deng, & Lee, 2013),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與 討論,教育部(2002)亦發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提出分析、思辨與近用 媒體之素養是國家人才發展的重要內涵,並提出融入媒體素養於九年一貫課程七 大領域與六大議題中。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也非一成不變的,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媒體素養被列入與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 當中,所謂的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 識、能力與態度(教育部,2014);然而,媒體素養定位從原本的重大議題轉變 為核心素養,對學校現場而言,帶來的是什麼樣的改變仍有待確認。同樣的,隨 著媒體科技的迅速變化,媒體素養的內涵與實踐也非同日可語,因此,一個好的 媒體素養者應該要具備隨著媒體發展與環境變化而轉化素養內容的能力,以教育 領導者而言更是如此,學校作為實踐媒體素養教育的場域與主要管道,校長作為 領導者的媒體素養不只可能是樹立一所學校形象的能力,也會是學校參與者所閱 聽媒體素養應用的重要參考依據。

研究者參與多次教育改革之社會運動,並在參與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諮詢委員 會時與諸多學校校長有所互動,其中不乏有很多校長在會議過程中,援引不同的 媒體資訊進行提議、討論或辯駁,亦不乏許多與會校長也常是不同媒體中常出現 的熟面孔,因此,研究者對學校領導者是否應該具備以及具備何種的媒體素養,

會對學校發展有何不同的影響,又在其領導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所興趣,期待 能透過此研究進行一場內在對話,並對學校領導的理論與實踐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