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框架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本研究的考察,參與《遠見》〈未來的電哪裡來?〉的記者共有二位,《聯 合報》〈明天的電 核去核從〉有六位記者(包括二位駐外記者)。本研究採用深 度訪談法的目的在於輔助及加強框架論述之分析,訪談對象人數以達到資料蒐集 飽和度為主,故研究者根據論述分析結果選取受訪記者。最後選出 4 位記者,包 括《遠見》二位記者和《聯合報》二位記者,受訪記者名單請參照第四節的深度 訪談法介紹。

第二節 框架分析

根據 van Gorp(2007)的框架分析論點,框架化裝置、推理裝置和文化現象 三者相扣構成「框架包裹」。具體言之,「框架化裝置」要分析字詞選擇、隱喻、

範本、描述和論據等語言元素;「推理裝置」要界定框架陳述新聞現象的問題意 識、因果邏輯和處理方式;最後透過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的組成特性分析潛在 的文化思維與意識形態。因此框架分析即是逐步拆解以上三個面向,了解新聞框 架根據哪些語言和文化規範建構而成。

van Gorp(2007)的框架分析過程分為「歸納」和「演繹」兩個階段。在歸 納階段,因框架建構是連續且漫長的過程,所以研究者要持續蒐集、編碼和分析 文本,同時反覆閱讀相關文獻,藉由多重比較尋找可能存在的框架包裹。這個階 段類似紮根理論的建構過程,研究者需來回檢視文本、製作筆記,並繪製框架建 構的「框架矩陣」,詳細界定各框架的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此過程主要協助 研究者分析和判斷框架,並確保框架的建構具一定信度。在反覆參考相關文獻和 研究後,本研究選擇適合的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最後繪製框架矩陣,一一確 認所有報導都適用框架矩陣。

在演繹階段,研究者遵循歸納階段提出的框架矩陣,對全體樣本進行逐一分 析,目的是檢證歸納階段獲得的框架裝置是否有效反映在欲分析的樣本。va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Gorp(2010)建議此階段可使用內容分析,將資料作系統性的分布探討。故本研 究據此考察框架類目和框架分佈方式。

壹、歸納階段

歸納階段首先選擇代表性的文本,文本不限於研究者分析的研究樣本,從各 種框架贊助者,如政府機構、新聞媒體、民間團體等相關利益者發表的文宣、報 導或研究尋找可能框架。選出文本後,研究者透過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的 方式反覆閱讀和解析文本內容,記錄所觀察的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蒐集與彙 整到相當數量的框架裝置後,研究者即繪製框架矩陣(van Gorp, 2010)。

因框架裝置可能有不易區辨或數量較多的情形,van Gorp(2010)建議可以 以相似性、相異性或對比性等意義軸線(axes of meaning)加以分類和縮成少數 面向;接著依據面向再發展意義互斥的框架包裹,並在框架矩陣敘述各框架包裹 的框架化和推理裝置,這些裝置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框架特徵。

根據以上,本研究首先考察《遠見》和《聯合報》的報導,也同時閱讀其他 相關研究、文獻,選擇特質相異並具代表性的文本,以開放式編碼記錄各文本的 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本研究在此階段共抽取 15 篇報導,包括《聯合報》10 篇及《遠見》5 篇,抽取的研究樣本清單請參照附錄一。

在開放性的編碼過程中,本研究選取的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主要為重複 出現的特定詞句。在框架化裝置部分,本研究閱讀《遠見》和《聯合報》兩大專 題後,參考 van Gorp(2005)研究比利時移民新聞繪製的框架矩陣,建構「詞彙 選擇」、「論據」與「隱喻和詞彙聯想」三個類目。其中辭彙選擇指新聞論述使用 的字詞特色,如某些辭彙頻繁出現於特定報導論述,即視該字詞為建構特定框架 包裹的框架化裝置;論據指用來支撐特定論點的數據、消息來源發言、背景資料 或事實陳述等證據,如記者經常引用科學報告證明全球暖化,這類證據具有強化 事實或賦予正當性的效果,所以視為論據之一;隱喻和詞彙聯想則指能夠引起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想像的字句、片語或慣用語,如「黑箱」在臺灣代表不公開的程序,這種辭彙 可以產生讀者的文化共鳴,故將之視為詞彙聯想。

在推理裝置部分,本研究參考 Entman(1993)的框架定義和 van Gorp(2007)

的框架矩陣,建構「問題現象」、「因果關係」、「解決方法」、「道德評斷」和「責 任歸屬」五個類目。詳細言之,問題現象指群體或國家在能源發展過程面臨的主 要問題或挑戰,如報導中指出「各國面臨能源不足的困境」,「能源不足」就是問 題現象;因果關係指該現象背後的推理邏輯,如「浪費電力導致能源不足」,電 力使用和能源不足就有因果關係;解決方法指消息來源或記者對該現象或現象成 因提出的因應策略和建議,如「節約能源以避免浪費資源」,節約能源便是解決 能源不足的策略;道德評斷指消息來源或記者對問題進行的道德或價值判斷,如

「浪費資源造成環境浩劫」,因環境浩劫為道德議題,所以環境浩劫可視為媒體 對浪費資源的道德評斷;責任歸屬則指應承擔問題、風險或災難責任的個人和群 體,如「經濟部長需為節能不力下臺」,因「下臺」有強烈的究責意味,所以這 句話表達經濟部長是節能不佳的責任對象。

在文化現象意涵的詮釋部分,研究者首先根據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繪製框 架矩陣,再參考相關文獻推敲框架包裹的核心意涵及潛藏的文化現象。例如以法 國政府良好的風險溝通對比臺灣政府溝通不力的報導,本研究除了分析文本內 容,也參考過去臺電針對核能風險召開的公聽會、交流會等記錄,及相關研究論 文,推論出政府長期忽視民意、資訊不透明等制度文化,可能影響記者在報導過 程會特別重視國內外如何溝通風險。研究者進行訪談時,也會就以上觀察與受訪 記者確認本研究詮釋文化現象意涵的正確性。

除了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本研究也依據框架包裹的論述主旨建構「裝置 組成」,裝置組成包括該框架包裹的「類目名稱」和「核心意涵」。此部分研究者 先歸納各框架的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再參考蘇蘅(1986)、楊韶彧(1993)、

徐美苓(2015)、Stephens﹑Rand 與 Melnick(2009)等人的能源新聞研究成果,

及 2014-2015 年全國能源會議的討論議題,最後建置「供給穩定」、「需求節能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效」、「公眾價值」、「人身健康安全」及「環境低碳」等五個框架類目,並繪製框 架矩陣。詳細的框架包裹介紹和框架矩陣請參照第四章說明。

貳、演繹階段

在演繹階段,研究者主要根據歸納階段的框架矩陣將框架包裹歸類,並從框 架裝置發展研究問題、測量指標,進行框架建構層面的量化分析(van Gorp, 2010)。此作法意在檢驗框架裝置能否有效建構框架包裹,所以研究者需設計可 計算的指標,衡量框架包裹和框架裝置的次數、比例,再進入框架核心意涵的分 析。van Gorp(2007)另指出,使用量化分析是檢驗建構信度的方式之一,因為 某些隱晦的框架裝置可能無法測量,且框架的抽象性可能也不完全適用量化分 析,故研究者需避免拘束於量化方法的精確度和方法論。兼採質量分析的目的是 透過多重取徑確認框架的建構脈絡,最終研究仍需回歸框架的建構論本質。

根據上述,本研究首先對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進行裝置特色的描述,並編 寫編碼手冊以確認各框架裝置的存在與否;接著施行前測,確保各框架和框架裝 置具備研究可接受的信度,再將各指標對照文本加以編碼,供本研究後續分析比 較及參照。在測量指標方面,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和演繹結果發展「報導國家」、

「消息來源」和「框架包裹」等三項編碼項目,前兩個指標會在下一節說明,框 架包裹則在第四章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