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第四節 能源報導的新聞實務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能源報導的新聞實務建議

本研究透過框架分析和深度訪談策略了解臺灣主流媒體建構能源報導的情 形。研究發現,記者的專業背景影響記者篩選消息來源和規劃議題的方式,特別 是能源議題,因此議題的專業性高,具經驗的記者較了解如何處理議題;如本研 究的受訪記者都曾跑過臺電、經濟部或能源產業的路線,幾位記者甚至有參與公 聽會、研討會和每天瀏覽國外網站的習慣,其所關注的議題、及對各國能源發展 的敏銳不同於一般記者,這有助他們產製更好的新聞內容和角度。因此建議未來 進行能源報導的記者除了日常部會的消息追蹤,個人也需廣泛接收消息,此部分 可從記者本身有興趣的議題著手,再衍生多元的學習管道和知識。如此也較能激 發記者長期追蹤議題,使經驗和知識不斷累積。

建立專業是優質報導的第一步,不過只有知識可能還不足以應付實務挑戰。

本研究發現,參與《遠見》和《聯合報》兩大專題的記者都相當專業,但在報導 呈現方面,仍基於可信度原則側重產官界人物的說法,顯示記者本身甚至整體媒 體編輯部都有關注特定消息來源的文化,報導詮釋議題的面向也因而限縮。但能 源議題的本質即為「多元」,特別是風險問題更需納入廣泛的利益相關人;因此 建議未來媒體在依循可信度原則下,也思考觀點和面向的平衡,使關注較少的群 體擁有發言機會。

另外,《遠見》和《聯合報》兩大專題引用許多消息來源,雙方記者在引用 資料的過程都相當謹慎,此可提供其他媒體借鏡。根據雙方記者分享,目前臺灣 的能源爭議出現意識形態化的傾向,特別是官方或較為激進的民間團體,已有特 殊定見,即使專業記者也可能不易區辨。此時查證相當重要,記者可透過蒐集資 料或多聽意見來分辨是非,避免解讀錯誤。舉例來說,記者可能在時間壓力或缺 乏查證、理解不足的情況,流於以作為平衡的衝突方式詮釋議題,導致報導深度 有限甚至誤導讀者。故建議記者建立多方檢證的管道和習慣,以確認消息正確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報導寫作方面,本研究發現報導在闡述問題和歸咎責任的過程,經常指向 政府缺失,產業的究責篇幅較少;《聯合報》部份報導甚至強調產業為缺電危機 的受害者,如〈供電倒退 工總:臺灣淪投資險地〉(2014.3.31)、〈產線大亂 工 安環保問題跟著來〉(2014.3.31)等文,主張產業不可一日無電,否則後果嚴重,

但同時產業製造大量廢氣的問題也需檢討。以缺電危機為例,上述兩篇報導主要 反映廢除核四可能造成產業缺電,但與此同時,也應注意產業是否過度依賴便宜 核電,導致耗電量大、節電效率不彰的問題?如果產業提早轉型或採取節電,缺 電危機應該不若目前嚴重。對比國外,臺灣產業仍有極大改善空間。因此本研究 建議未來報導在兼顧產業觀點的情況,宜持續追蹤問題、督促產業改革。

在製作外國議題的部份,本研究發現記者採寫此類報導面臨不少挑戰,其困 境包括記者不了解外地局勢、不懂語言、缺乏人脈,加上能源議題屬敏感議題,

許多關鍵資訊不易取得。為改善這些困境,《遠見》和《聯合報》記者皆表示他 們出國前會採訪各方消息來源;以能源議題為例,記者至少要蒐集產、官、學界 的專業意見,並採訪各民間團體,藉由他們的說法了解國外局勢。除此,記者也 尋求駐外機構和外派記者援助,加強了解當地情況,這些策略都值得參考。若時 間充分,最好事先前往該國,建立人脈和蒐集第一手資訊,實際採訪將更順利。

需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媒體都以跨國報導強調借鏡國外,特別是借鏡歐美等 先進國家的案例,如本研究觀察的兩大專題,都以歐美國家或日本為典範。但同 樣重要的是這些案例能否符合臺灣脈絡,引發國內讀者借鏡並做出行動?以德國 發展再生能源為例,德國已經歷數十年努力,並有鄰國支援,與臺灣的地理風情 落差甚大,令人好奇實際如何借鏡?雖然本研究也發現部份報導企圖拉近讀者和 案例的距離,如《遠見》專題常穿插臺灣現象,其訪談內容也刻意詢問臺灣的改 善之道,但國內讀者要借鏡仍有困難。建議未來報導可採訪與臺灣情境相近的發 展中國家,關照國內讀者感受、啟發他們對議題的關注,使報導產生實質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CIA 募叛逃 17 年 張憲義現居美國愛州〉(2005 年 1 月 17 日)。《大紀元》。

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7/n782611.htm

〈天然氣簡介〉(無日期)。上網日期:2014 年 12 月 7 日,取自臺灣電力公司 網頁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a25.aspx?LinkID=2

〈今日預估尖峰備轉容量率〉(2015)。取自臺灣電力公司網頁

http://stpc00601.taipower.com.tw/loadGraph/loadGraph/load_reserve.html

〈可再生能源 德國政府的「最愛」〉(2014 年 4 月 30 日)。《大紀元》。取 自大紀元網站

http://www.epochtimes.com.tw/n89652/%E5%8F%AF%E5%86%8D%E7%94

%9F%E8%83%BD%E6%BA%90-%E5%BE%B7%E5%9C%8B%E6%94%BF

%E5%BA%9C%E7%9A%84%E6%9C%80%E6%84%9B.html

〈民進黨黨綱〉(2010)。取自民進黨官網 http://www.dpp.org.tw/history.php

〈全國能源會議背景資訊〉(2014)。取自全國能源會議網站 http://2014energy.tw/provided_list.php

〈各種發電方式之發電成本〉(2014)。取自臺灣電力公司網頁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 new_info-a02.aspx?LinkID=22

〈核能擔負的任務〉(無日期)。上網日期:2014 年 12 月 15 日,取自臺灣電力 公司網頁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

new_info-b56.aspx?LinkID=7

〈能源局沿革〉(2013)。取自能源局網頁 http://web3.moeaboe.gov.tw/

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52

〈煤炭簡介〉(無日期)。取自臺灣電力公司網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a19.aspx? LinkID=1

〈環境永續—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無日期)。上網日期:2015 年 1 月 26 日,

取自臺灣電力公司網頁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about/sus_04_02_01.aspx?Atype=6

中國文化學院新聞系第四屆全體同學(1972)。《我國報紙科學新聞問題之探討》。 臺北市:中國文化學院夜間部新聞系。

方儉(1991)。《核能馬戲班》。臺北市:唐山。

王文萱(2013 年 3 月 10 日)。〈309 廢核大遊行 全民齊唱「貢寮,你好嗎?」

落幕〉。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310/172835.htm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茂臻(2014 年 3 月 10 日)。〈日本核災 3 周年 臺灣首家媒體直擊福島一廠〉,

《聯合報》,第 1 版。

王塗發(1993)。《解剖「核電經濟」的神話》。臺北市:前衛。

王運銘(2000)。〈能源政策與核四計劃〉,朱敬一編,《核四何去何從研討會 實錄》,頁 13-27。臺北市: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王蕙文(2015 年 1 月 17 日)。(開採頁岩油用水力壓裂法 引地震危機),公視新 聞議題中心。取自

http://pnn.pts.org.tw/main/2015/01/10/%E5%85%A8%E7%90%83%E7%8F%B E%E5%A0%B4-%E6%B7%B1%E5%BA%A6%E9%80%B1%E5%A0%B120 150110/

王璦玲、阮秀莉、周桂田、張子超、張培倫、郭華仁、葉欣誠、盧道杰(2011)。

〈科學發展與環境(變遷)倫理:生物多樣性∕溫室效應∕傳統知識〉,周 桂田編,《科技、風險與社會》。臺北市: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中華電視公司(2015 年 6 月 14 日)。〈臺北暴雨 三小時雨飆 188 毫米〉,雅 虎奇摩新聞網。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5%8C%97%E6%9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4%E9%9B%A8-3%E5%B0%8F%E6%99%82%E9%9B%A8%E9%A3%8618 8%E6%AF%AB%E7%B1%B3-105800858.html

石永貴(1972)。《科學新聞報導》。臺北市: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行政院新聞局(2008 年 6 月 5 日)〈總統偕同副總統出席「總統府全體同仁簽署 節能減碳宣言」活動〉(六月五日新聞稿)【公告】。臺北市:行政院新聞 局。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3828&rmid=514

&sort=0&order=0

行政院新聞局(2011 年 11 月 3 日)。〈總統召開「能源政策」記者會〉(十一 月三日新聞稿)【公告】。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5756&rmid=51 4&sort=0&order=0

行政院環保署(無日期)。〈環境詞彙 化石燃料〉。上網日期:2014 年 11 月 8 日,取自 http://edw.epa.gov.tw/docGEMET.aspx?WID=1705

何佩芬(2013 年 9 月)。〈後福島時代 日本的能源政策轉了又轉〉,《能源報 導》。取自 http://energymonthly.tier.org.tw/outdatecontent.asp?ReportIssue=

201309&Page=18

何明修(2004)。〈當本土社會運動遇到西方的新社會運動理論:以臺灣的反核運 動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7:69-97。

何明修(2013 年 10 月)。〈福島效應在臺灣:解釋晚近反核運動的復甦〉,「2013 民主治理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馬來西亞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余莓莓、黃琬珺(2013)。〈核四公投的民主理想與現實困境〉,《臺灣國際研究季 刊》,9(4):179-199。

吳文成(1997)。《風險社會學初探—以核四建廠一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騰(2011)。〈臺灣的能源概況〉,《科學發展》,457:123-1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吳父鄉(2015 年 4 月 16 日)。〈限水之後 下月限電警報響起〉,《聯合報》。

取自 http://udn.com/news/story/7238/840123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 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柏軒、陳怡靜、姚岳宏、劉慶侯、蘇芳禾、林嘉琪、錢利忠、吳亮儀(2014 年 4 月 28 日)。〈全民不「核」作 5 萬人佔領忠孝西路〉,《自由時報》。

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74384

吳靜宜、丁蕙萱(2011)。〈國際再生能源現況與政策變化趨勢〉,《臺灣經濟研究 月刊》,34(7):20-27。

呂桂華(1990)。《大眾傳播媒體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角色功能之研究─臺電核 四廠政策爭論之個案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錫民(2011)。〈我國未來的能源結構〉,《科學發展》,464:60-65。

李芳齡譯(2006)。《每秒千桶:看準下一波能源大勢與世紀商機》。臺北市:麥 格羅希爾。(原著 Terzakian, P. [2006]. A thousand barrels a second : The

coming oil break point and the challenges facing an energy dependent worl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李昭安(2007)。《外籍配偶新聞報導產製因素之分析:行動者的觀點》。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芳(2009 年 4 月)。〈美國與巴西生質能源發展政策與影響之研析〉,《行政 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規畫研究》,頁 195-216。臺北市:行政院。

李博婷(2013 年 5 月 24 日)。〈風力發電的「非科學」心聲—從苑裡到後龍),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

http://pnn.pts.org.tw/main/2013/05/24/%E9%A2%A8%E5%8A%9B%E7%99%

BC%E9%9B%BB%E7%9A%84%E3%80%8C%E9%9D%9E%E7%A7%91%E 5%AD%B8%E3%80%8D%E5%BF%83%E8%81%B2-%E5%BE%9E%E8%8 B%91%E8%A3%A1%E5%88%B0%E5%BE%8C%E9%BE%8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李雅雯(2011)。《臺灣財經雜誌論述中的氣候變遷議題建構(1992-2011 年)》。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胤廣(2014 年 4 月 30 日)。〈林義雄停止絕食 行政院樂見〉,《臺灣醒報》。

取自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430-eQu6

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臺北市:巨流。(原

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臺北市:巨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