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本章延續第四章,將對分析成果作整體性討論。本章在架構安排上分為四小 節:第一節就框架分析結果進行說明;第二節結合文獻探討和框架分析成果,對 能源議題報導作媒體運作和社會文化的討論;第三節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貢獻和限 制,帶出未來研究方向;第四節則就分析成果探討新聞專業、新聞實務在製作能 源報導的挑戰,並提出未來提升報導素質的方法。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意義

壹、能源專題報導的基本資料特色

自 2012 年起,國內主流媒體相繼推出跨國能源專題,有別於過去媒體多關 注核電爭議,近年媒體對能源議題的關懷轉向廣泛、國際的能源發展。本研究則 希望藉由分析能源專題報導的媒體框架,了解媒體使用哪些元素賦予文本意義與 連結既有社會文化。

本研究以《遠見》〈未來的電哪裡來〉和《聯合報》〈明天的電 核去核從〉

兩大平面專題的 104 篇報導為例,使用 van Gorp(2007, 2010)框架包裹的分析 架構,探討主流媒體如何建構跨國能源議題。van Gorp 的框架包裹概念指出,框 架包裹由框架化裝置和推理裝置組成,框架化裝置與推理裝置來自一個社會的文 化符碼;這個概念有助本研究以具體方法建立新聞框架,並能根據框架元素掌握 新聞框架和社會文化的連結。為進一步了解新聞框架的建構,本研究修改 van Gorp 的架構,在框架歸納階段的論述分析加入記者訪談,並使用相關評論及文 獻,以加強本研究理解報導背後的文化意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兩大專題報導的基本資料特色方面,本研究發現《遠見》專題以國外能源 發展的現況為主,包括德國、法國和日本在內,國外報導的篇幅多於國內報導。

《聯合報》專題則側重日本福島核災後的發展和臺灣問題,所以日、臺報導篇幅 最多。因《遠見》和《聯合報》的專題製作時間相近,前者出刊日期在 2013 年 9 月,後者出刊日期為 2014 年 3 月,雙方製作報導的時間重疊,影響兩大專題 的採訪國家有重複,亦即德、法、日為共同探討對象,顯示國內主流媒體有相似 的國際趨勢認知,故在選擇採訪國家的新聞價值無太大差異。

貳、能源專題報導的框架表現特色

本研究在框架歸納階段歸納五個框架包裹,分別是「供給穩定」、「需求節能 升效」、「公眾價值」、「人身健康安全」和「環境低碳」。供給穩定框架的意義是 因應未來可能缺電的風險,尋求足以穩定供電的能源政策;需求節能升效框架的 意涵是節省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期許透過此兩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公眾價值框 架探討能源管理機構的風險溝通,尤其關注核電風險的資訊透明和公眾參與程 度;人身健康安全框架關注核電風險產生的健康安全危害,由此提出控管風險的 策略;最後,環境低碳框架則因應氣候變遷脈絡,尋求減少碳排放的能源政策。

透過媒體別和五個框架包裹的交叉分析,本研究發現兩大專題皆以供給穩定 框架最多,其次為人身健康安全框架,需求節能升效框架和公眾價值框架並列第 三。進一步比較則發現《遠見》專題以供給穩定框架出現最多,其次是需求節能 升效和公眾價值框架,這個結果和《遠見》專題以德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法國的 核能風險溝通,及日本的節能策略為主有關,因此專題集中在此三個框架的論 述。《聯合報》專題也以供給穩定框架的出現比例最高,其他依序為人身健康安 全與公眾價值框架,此乃因《聯合報》的專題目的以臺灣如何借鏡國外、解決缺 電危機,和日本福島核災的重建情形為主(聯合報,2014 年 3 月 10 日),所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供給穩定和人身健康安全框架的比例較高;公眾價值框架的分布則和該專題探討 法國、臺灣的風險溝通有關,專題對兩國風險溝通的差異多有著墨。

在消息來源引用部分,透過媒體別和消息來源的交叉分析,本研究發現兩大 專題以政府單位和能源產業的引用最多。進一步考察,發現《遠見》和《聯合報》

亦以能源產業和政府單位引用最多,唯《遠見》引用最多者為產業人物,《聯合 報》則是官方人物,其原因來自《遠見》定位為財經雜誌,故產業引用比例較高。

兩者結果都反映出側重產官界意見的傾向。

進一步針對框架包裹和消息來源進行交叉分析,則發現除了需求節能升效和 公眾價值框架以能源產業引用最多,其他供給穩定、人身健康安全及環境低碳框 架皆以官方引用最多,且此三框架引用官方的比例都高於引用次多者 40%,呈 現過度集中趨勢。究其原因,來自此三框架重視政府如何因應供電不足、風險控 管和氣候變遷問題,且現實脈絡亦由政府主導此三大問題的解決,因此影響其他 消息來源的引用情形。

在公眾價值框架,引用前兩名為能源產業和政府單位,原因來自此框架論述 以法國和臺灣的能源風險溝通為範例,此二國家又由政府和私人能源集團主導能 源發展,故此二來源引用最多。供給穩定框架也有類似情形,政府和能源產業位 居引用比例前兩名,呼應現實脈絡由此二者掌握各國的電力供應。

人身健康安全框架的論述特別強調官方意見,官方的引用比例近九成;非官 方來源的比例不但低,且彼此差異小,皆低於四成,顯示報導相當重視官方如何 控管能源風險。引用次多者為一般民眾,其引用內容多為災民和風險受害者的自 白,展現風險必須控制的強烈呼籲,故其意見略多於其他消息來源。

需求節能升效框架的論述以能源產業和民間團體的意見最多,當中有關國外 的報導多以節能優良的企業為典範,有關臺灣的報導則以節能不佳之產業做警 示,故能源產業的引用比例最高。民間團體因積極關切環保,且能提出許多具體 實際的節能方針,故其引用比例也較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環境低碳框架以政府單位和學者專家引用最多,觀察報導引用此二消息來源 的內容,多針對氣候變遷提出解決方案(如以核電改善碳排放問題)或科學詮釋,

故其引用較多。而在其他框架論述受重視的能源產業,其引用比例僅 40%;究 其原因,可能來自其排放溫室氣體的程度較民間、政府為高,故不受媒體青睞。

参、能源專題報導各框架包裹的特徵

供給穩定框架將能源議題聚焦在能源供給,其中缺電危機和電力價格是兩大 專題最關注的面向。本研究發現,兩大專題主要以德國、法國和臺灣來討論以上 問題。德、法報導分別關注此兩國發展再生能源和核電的情形,映照臺灣目前正 討論要用再生能源或核電的社會氛圍。兩大專題在鋪陳問題現象、因果關係和解 決策略,經常使用統計數據和消息來源的發言建構論述。《遠見》因報導篇幅較

《聯合報》長,所以資料鋪陳的篇幅較多。在文字特色部份,兩大專題在德、法 報導出現較多正面詞彙,有關臺灣的論述則以負面詞彙居多,報導追究臺電與經 濟部在能源政策的責任也出現強烈的訴求字眼,顯示兩家媒體的報導對臺灣政府 皆有改革期許。

值得一提的是,兩大專題借鏡德、法經驗,某種程度也映照臺灣社會對能源 議題不夠積極與理性的態度。在《遠見》專題中,報導呈現上述兩國人民對國家 能源政策都有高度支持,特別是電價高漲的德國,人民以犧牲忍耐的性格應對能 源發展挑戰。《聯合報》的德國報導則呈現當地貧富落差擴大的問題,藉由負面 現象提醒臺灣人民是否準備好迎接高電價時代。基本上,兩家媒體的記者都認為 臺灣還沒準備好,擁核團體一味支持核能發展,反核團體則一味支持再生能源,

雙方都不夠認真思考未來付出的代價,這是兩大專題為什麼詳細介紹德、法經 驗並以負面觀點報導臺灣現象的緣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需求節能升效框架以節能和改善效率為核心意涵,內容映照臺灣能源消費居 高不下的問題現象。兩大專題在此分別借鏡不同國家,《遠見》以法國、日本如 何節能和提升效率為主,《聯合報》則對比法國和臺灣的能源消費情形。在敘述 節能和改善效率部份,國外報導常使用具珍惜概念的詞彙組合,搭配權威人士的 發言,宣揚資源寶貴的道德觀;國內報導則可見文本以負面詞句展現國人浪費、

不重視能源效率的現象,明顯有借鏡他山之石的意義。在推理裝置的責任歸屬部 分,本研究發現國外報導普遍強調自我和全民的節能責任;臺灣報導則責任歸屬 不一,如政府強調民間節能不力,環團反過來指責政府,各消息來源因自我立場 和利益的差異而說法不同,此亦映照出臺灣長期在能源議題爭論不休的情形。

需求節能升效框架論述的特殊之處在於國外的文化脈絡對新聞工作者產生 文化衝擊,此衝擊成為了報導元素。如《遠見》記者發現日本的「信念」非常特 殊,此信念不但深遠影響日本人,某種程度也顯露臺灣文化的匱乏,因此該專題 引用文化聯想來呈現日本的風俗民情。本研究雖發現很多社會脈絡也影響報導建 構,但能夠對新聞工作者產生最大共鳴者,更容易成為報導素材。

公眾價值框架以核能風險溝通為主旨,探討能源發展的民主價值。本框架在 兩大專題的國家選擇有集中趨勢,都以法國作為正面溝通典範。此對應出的問題

公眾價值框架以核能風險溝通為主旨,探討能源發展的民主價值。本框架在 兩大專題的國家選擇有集中趨勢,都以法國作為正面溝通典範。此對應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