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之學習歷程覺察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之學習歷程覺察

本節研究者觀察在不同主題中,所採取的不同閱讀策略對學生的學習歷程 的影響,並分析教師對於課程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在學習歷程中表現出來學 習狀況與問題。  

壹、 第一次主題課程的歷程覺察

一、 教師整體課程掌握

(一) 課堂掌握與回應

1.增加社會互動的機會

研究者在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努力實踐「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要素」於

課程當中,目標即是讓學生可以成為參與讀者,而其中的關鍵為社會互動。因 此,研究者在課程中不斷增加社會互動的機會,即使是教師授課時間,仍透過 全班大團體討論的方式,帶領全班共同討論問題,引起所有學生一起學習的氛 圍:

師:老師為什麼要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生1:提供更多意見,每個人想法都不同

師:在不同狀況之下,我們面對每個人想法都不同,要怎麼辦 生2:接納他,接受他,尊重他

師:那為什麼要討論,既然我的意見跟你都不一樣,為什麼要討論。

生1:參考,討論聽別人跟我們不同的地方,或聽起別人的觀點(觀 1-1114)。

研究者認為學生在合作學習的認知經驗比想像中成熟,期待他們也能表現 出具體的行為:「A 班學生對於合作學習的認知很清楚,但是是否能在真實地社 會互動中表現出具體合作的行為,值得觀察(思-­‐1114)」。研究者觀察到仍有其 他沒有表達意見的學生:「有些學生反應較為平靜,但不代表沒有想法,可能需 要多一點的思考,又或者不敢敢在團體面前表達。該思考如何讓學生換種方式 表達想法(思-­‐1114)」。因此研究者透過不同的方式,即使讓學生不需要透過說 話,也能表達意見。  

師:為什麼要小組合作。為什麼?有沒有人願意告訴我,有什麼想法。

生:幫助別人自己也同時在統整知識

師:有沒有人贊成他的想法。(很多人舉手)請放下。那還有沒有其他理由。

生:聽聽看別人有什麼跟我不一樣的想法(觀1-1113)。

研究者觀察到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用舉手表達意見的方式,讓許多平常不常在課堂中講話的人,能舉手投入 於課程當中,也呈現學生跟隨老師的講述思考(思-­‐1114)。

2.營造有利於社會互動的情境

由於在全班大團體討論有成功的經驗,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課堂中充斥 著不絕於耳的討論聲。小組成員能夠這樣的自由表達意見,不在意同儕壓力,

營造班級社會互動情境是其中的關鍵。教師需要營造支持合作的班級氣氛,允 許學生犯錯,讓其達到自我監控學習的目標。因此,研究者在討論各種合作學 習的原則與作法時,不斷以真實事件引起學生的同理,進而希望改變自身行為,

尊重不同意見的發言:  

師:有沒有覺得討論是停滯的,沒辦法討論下去,有沒有這樣的狀況 生:有

師:有沒有有時候覺得,我討論很受傷。

生:有阿

師:譬如說有些時候,我東西還沒講完,就被說,為什麼阿,我還沒講完,

就被說不懂,對不對,就被打槍了 生:超常的

師:對不對。又或者是妳在討論的時候,就有人攤在那邊。睥睨一切,或 者是低頭,不理妳。有沒有這種狀況。

生:很常,好不好

師:所以各位認為我們理想當中的合作學習氣氛應該怎麼樣(觀1-1113)。

T1 教師也觀察到這樣的方法,對於學生的價值:「塑造團體合作的氛圍---以具體的實例、複誦營造互動氛圍(觀2-­‐1113)」。研究者認為以真實情境的舉 例,讓學生更有感觸,也更願意採取行動:「王OO 同學,看起來在過去社會互 動上有些感觸,反應特別激烈,也難怪在整堂課最認真執行這些技巧的人是他

(思-­‐1114)」。  

3.教師為課程的促進者

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參與而非主導,這是非

常重要的。過去的教學模式,往往由教師控制整個課程的進行,而當進行概念 導向閱讀教學時,教師的角色成為參與者與促進者,由學生決定與主導討論的 進行。當學生獲得自主支持,學生參與度也將會增加,更能成為自我監控學習 者。因此,研究者在小組討論時間,不斷循環各個組別,聆聽發言與問題,但 不主導討論:

生:老師他說他不會

師:沒關係,這不是在問問題,這是在分享自己的東西 生:他說他沒有東西分析

師:你可以試著問他標註的重點是什麼?想法是什麼?你為什麼要畫這些 重點,而我沒有畫,你有畫呢(觀1-1113)?

T1 教師也認同教師在小組討論中扮演的角色為促進者,並能提昇小組互動 的成效:「學生討論時,教師有到各組去了解討論狀況並提供協助,有助於小組 討論成效的提升(觀2-1113)」。研究者省思回應學生問題時的技巧,為繼續引 導學生思考,而非直接告訴答案:「小組討論時,有些組別提出一些問題,到底 該不該直接告訴他答案,或者讓他們自己找答案,如果真的找不到,如何引導 他們有方向的繼續思考(思-­‐1114)」。整體來說,課程進行順暢,學生從一開始 氣氛營造,大團體討論、小團體討論到分工繪製概念構圖,看起來皆能馬上進 入狀況,大部分也都能在這樣的討論氛圍中進行課程。研究者也盡量以舉例與 引導的方式代替教導,引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參與的動機:

師:發表意見的人或看法都值得獲得尊重。不管他目前發表的意見現在可 能是可笑的荒謬的、奇怪的、好笑的。但是就代表他現在發表的意見一定 是錯的嗎?哥白尼認不認識!哥白尼當年在講說,地球繞著太陽轉的時候,

對不對,當年他在講這件事情的時候,大家都把它當作神經病。但事實上 呢?以現在的角度來說,他是真的,所以你一時所發表的意見,未必一定 是真的或假的,未必是對的或錯的,都應該獲得尊重(觀1-1113)。

(二)未即時處理的失誤檢討

1.超乎預期的回應未能順勢引導

這次的課程當中,進行全班大團體討論時,研究者因為學生回答的內容與 原本預期的答案不同而頓時語塞:

師:那各位,理想中的「合作」氣氛是什麼樣子呢?各位說說看,理想中,

鄭OO 說說看。

生:輕鬆

師:輕鬆,你在表達意見的時候,會不會害怕被別人打槍。

生:應該不會。

師:……(觀 1-1113)。

T2 教師也觀察到這樣的狀況:「在討論合作學習氣氛應當如何時,有學生談到 好處是輕鬆,此處或許可再深入引導(教-1113-T)」。研究者省思越熟練的教師,

越能從學生隨口的回應,導引至課程原本的內容:「今天鄭OO 上課回答理想中 合作學習的氣氛是輕鬆,但我當下沒有即時回應,急於進行接下來的課程,或 許是對於課程不夠熟悉。下次應該深入瞭解學生是怎麼想的,順勢引導,應該 有更棒的效果(思-1113)」。研究者初次教導閱讀理解策略,腦袋中充斥著整個 課程的流程與內容,總是希望在順著自己思考的邏輯發展下去,越是固著在既 定預設的架構,越是無法順著學生的需求發展。未來在運用此教學法更加熟練 後,應更能朝向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2.學生對平板電腦使用躍躍欲試

運用平板電腦融入教學是現今教育潮流之一,許多教師運用平板電腦裡的 各種功能於各科目當中,方法人人會用,各有巧妙不同。本次課程研究者為了 詳實記錄學生討論的狀況,試著運用平板電腦的錄影功能,但為避免學生因為

有被拍攝的感覺,影響發表的意願,將鏡頭遮掉僅錄製聲音。始料未及的是研 究者忽略了平板電腦本身對於學生強大的吸引力,雖課前一再的強調勿用其他 軟體的功能,學生大多數能遵守規則,但總是有例外狀況發生。T1 教師觀察到 觀察到學生利用平板從其他行為「有些組員在使用ipad 時,並沒有符合教學目 的,例如看無關影片,反對其他認真參與的成員造成干擾(觀2-1113)」,也還 有少數學生繪製完自己的概念構圖之後,開始得意忘形,竟與概念構圖合照,

影響到接下來的課程與討論:「少數組別已完成概念構圖,卻有人與小組構圖拍 照合影,而忽略老師所下指令(觀1-1121)」。T1 教師對於課程中使用平板,也 提出了看法:「平板電腦的用途在於錄音,但是討論熱烈的狀況下,是否會造成 互相干擾(觀2-­‐1114)」。研究者認為接下來如還有使用平板電腦的課程時,平 板電腦的運用守則應可再加強說明,避免影響到接下來課程進行:「平板電腦的 時候雖然可能造成干擾,但不能因噎廢食,而是該加強使用的守則建立與事前 的說明(思-1114)」。  

3.課程超時的應變處理狀況

  概念導向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能自我監控學習歷程,但當學生在此 能力還在鍛鍊時,研究者在課程當中迫於課程時間壓力,當課程時間接近結束,

或甚至已經鐘響了,研究者當下選擇讓各小組輪流上台報告,因此耽誤學生下 課時間:  

師:快一點就是你們了(鐘響)。上台了,那個真的沒有關係。各位同學很 抱歉要耽誤你們一點時間了。請先說明你們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 畫(觀1-1119)。

T1 教師認為這樣子的結果,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時間不夠,造成小組的發表

無法完整,所以學習成效會減少,也會削弱學生的學習動機(觀2-1119)」。T2 教師也提出同樣的看法,並認為應該提出解決方案:  

發表為學習統整的重要步驟,也是展現學生學習成就、小組成果的機會,

但若因時間因素而略過,十分可惜。在時間的分配與201 遇到的狀況相同,

應思考配套方案(教-­‐1121-­‐T)。  

研究者省思其中的利弊得失,與其讓每小組都上台報告,卻被研究者切斷 或催促,還不如挑選表現較好的一到兩個組別上台報告,充分說明,老師再行 提問與補充。一方面讓獲選小組達到獎勵與表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藉此圖

研究者省思其中的利弊得失,與其讓每小組都上台報告,卻被研究者切斷 或催促,還不如挑選表現較好的一到兩個組別上台報告,充分說明,老師再行 提問與補充。一方面讓獲選小組達到獎勵與表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藉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