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概念導向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方案」、「概念導向閱讀理解閱讀理 解策略學習單」、「訪談記錄」、「教室實地觀察記錄」、「教學錄影觀察記錄」、「研 究者省思日誌」、「概念導向閱讀教學回饋單」、「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評量單」

做為瞭解國中生經過在公民科運讀閱讀理解策略,在學習上的學習歷程及經驗,

經過研究者的省思與修正之後,做成記錄藉此完成本研究。

壹、閱讀理解教學方案

一、議題選擇及教學目標

劉美慧、陳亮君與薛人華(2011)在ICCS2009的測驗後的報告中指出,我 國低分群的學生有幾個尚待提昇的面向,如媒體在提供公眾資訊時的通訊自由、

能辨別出在自由情境下自願投票的政治意涵、能指出民主政體下國家領導人能 覺知人民的需求遠比個人權威重要、能認知到聯合國人權宣言是適用於所有人 身上、能歸納出網際網路在公民參與中作為交流工具上的價值、能認知到良知 消費行為背後的公民動機。分析上述面向可知,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在政治、

媒體及公民參與等議題上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選擇政治議題為主題,並採 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模式,藉由觀察引起學生背景知識與學習動機,透 過閱讀策略有系統地學習政治概念,過程中與學生討論互動,提昇學生社會互 動能力,形成概念性知識。這樣的歷程幫助學生具備基本閱讀能力,更進一步 為未來參與社會做準備。

透過課程的進行,學生將學習到政治議題的相關概念,並以九年一貫主題 軸「權力、規則與人權」為教學目標,提昇學生在政治議題上的認知,在過程

中透過分組合作學習的分享與報告,達成十大基本能力中的表達、主動探索與 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溝通與分享及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能力,培養 社會參與的技能。

二、融入的教科書單元及文本選擇

研究者考量國內社會科教學現場最直接面臨的問題,教學時間有限及課程 進度壓力下,本研究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課程,採融入式進行,非獨立出 課程之外,在搭配教材內容下,輔以時事為主題的學習單,以教學活動方式融 入於整體課程中。

研究場域中公民科使用的教科書版本為翰林版。研究者檢視教科書章節依 序分別為「第一章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第二章 中央政府」、「第三章 地方 政府」、「第四章 政府的經濟功能」、「第五章 政黨與利益團體」、「第六章 選舉 與政治參與」,在選擇議題時,經過反覆思考,記取過去研究的經驗,對應學生 閱讀歷程發展階段,考量知識內容與 ICCS2009 尚待提昇議題的相符性且最能夠 發揮符合概念導向閱讀教學策略的四個特色與十二個原則下的議題,而有下列 考量:

首先、過去研究指出學生閱讀參與的程度,居間影響教學影響的程度

(Wigfield, 2008),且概念導向閱讀教學首重閱讀動機及與真實世界互動,而閱 讀動機來自學習新鮮的主題與找出自我有疑問的答案。新鮮的主題未必是接觸 完全陌生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已知卻衝突或有趣的主題上,讓學生引起內在學 習動機,且這樣的主題是可以被觀察、具有深入討論的可能,讓學生在討論與 思考中與真實世界互動,進而再次加強閱讀動機的產生。因此在單元的選擇優 先排除內容較為繁雜、零碎、固定且較缺乏討論性的單元,如中央政府、地方

政府、現代國家與民主政治,前兩者說明我國政府機關的組織與職權,後者描 述國家的組成與各國的政治體制,多為客觀內容描述,欠缺新鮮感與深入討論 的可能。

再者,教導學生為社會參與而閱讀,必須培養學生能夠批判思考的能力,

而此能力的培養從接觸多元觀點出發。國中八年級的學生,以閱讀學習歷程來 說,已能夠接觸多元的觀點,開始形成自己的觀點並能夠批判思考,因此先讓 學生具備我國政治環境運作的知識,如國家與民主政治、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在以這些背景知識,讓學生有憑有據的思考與討論,進而呈現多元觀點,培養 思考與批判的能力。

此外,課程主題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才能吸引讀者繼續閱讀,進而 發展概念型知識。從理論可知,引起學生概念型知識的方式是從現存知識著手,

進而協助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經驗相連結,同時引發內在動機,過去的研究也指 出閱讀策略要成功,教師規劃課程要注意學生的先備知識及生活經驗(賴育鍾,

2006)。因此課程主題的選擇要與學生過去所學與生活經驗相關,如國小學過或 能從大眾傳播媒體當中觀察到的優先。

最後,ICCS2009 指出低分群的學生在投票的意涵及民主國家政府的角色等 關於政府角色與社會參與兩個主題學習狀況較為欠缺,且兩者皆為時事議題,

容易觀察,因此研究者以「第四章 政府的經濟功能」、「第六章 政治參與與選 舉」做為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融入單元。整體來說主要考量學生經過前面 三堂課已具備政治知識基本的概念,對政府運作過程不陌生,且此兩個單元容 易在生活經驗當中觀察到相關案例,易與學生先備知識相連結,且容易呈現多 元觀點,加深學習內涵及深入討論的可能,並能補足低分群學生欠缺的部份。

另外,本研究閱讀策略教學的文本內容,不取材自教科書的內容中,而是 另外從時事議題取材,改寫既有文章成為學生閱讀的文本,主題名稱分別為「食 油風暴中政府的經濟功能」、「為十八歲投票權辯白」。因為教科書的內容不足且 為斷裂文本,無法呈現完整的脈絡。再者,如果從時事文本出發,學生會將它 運用在教科書上;但如果從教科書出發,他不會用在其他文本上面。此外,教 科書的內容當做是全班共同的背景知識,藉以瞭解時事文章的內容。

三、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融入方式

研究者於103 學年度上學期 11 月中旬與 12 月中旬,實施概念導向閱讀理 解教學方案融入既有的課程中。此教學方案在國外的研究具有完整的歷程,建 議規劃12 週的實施歷程,從觀察與個人化、搜尋和檢索、理解和統整、溝通與 分享,每個階段一個禮拜,並至少循環兩次。而國內的相關研究,研究時間最 短5 週,最長 10 週,不管國外或國內的研究對象大部分皆為國小學生,研究者 考量國內國中公民科授課時間有限,每週只有45 分鐘,無法將每個概念導向閱 讀策略的步驟,單獨在一週進行,因此研究者經過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將概念 導向閱讀教學的四個步驟,融合在兩節課程時間實施,並在兩個章節且不同班 級各進行兩次。

整體課程設計以彈性及融入教學的原則,讓學生經歷概念導向閱讀教學模 式的教學歷程:「觀察與個人化」、「搜尋與檢索」、「理解與統整」及「溝通與分 享」。首先在「觀察與個人化」的階段,此部份是引起閱讀動機最關鍵的階段,

而理論與過去研究都顯示,閱讀動機最好的來源是從學生本身擁有的過去生活 經驗或來自對於事物的觀察。因此,本研究透過新聞時事食油風暴與 18 歲投票 權議題為學習單文本素材。將搜集到的文章經過改寫後,在結構上及內容上提

昇學生情境興趣。課程上讓學生概覽文章,掌握標題及結構,並具備自己基本 的認知與想法。

進入「搜尋與檢索」的階段,教師先示範如何在文本找出關鍵字及重點的 技巧後,由學生自主練習,在其他段落找到關鍵字並畫下重點。之後在社會互 動中討論與分享,瞭解彼此所劃關鍵字句的理由,團隊互相學習。

在「理解與統整」階段,幫助學生整合資訊,教師先介紹各種概念構圖的 模式,教導學生運用的時機與差別,並讓學生先自行完成自己的概念構圖後,

小組討論並完成小組的概念構圖,最後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並自我評鑑是否 能夠摘要的標準。

在「溝通與分享」的部分,從過去研究都強調團體討論有助於提昇學生閱 讀能力(鄭如意,2012),且對於中、低學業傾向的學生更加有幫助(陳維杰,

2008)。因此,研究者將此概念融入於上述每個階段,重視小組即時的溝通與分 享,從小組的分享到全班的分享,持續與真實世界互動維持學生動機,希望藉 此維持學生高度的閱讀動機,學習公民科知識,運用各種閱讀策略,在社會互 動中,形成概念性知識。以下就各個閱讀策略融入於課程中的方式加以說明。

(一)摘要策略融入課程

學生先概覽文本,讓學生對於整篇文本章架構與內容有基本的瞭解。由研 究者在兩個主題文本的第一段示範,如何做註記和標重點、發現主題句、找出 關鍵資訊及刪除不必要資訊。教師在示範過程中,以放聲思考的方式,讓學生 理解教師以文本結構知識,找出關鍵字句的心理歷程,讓內隱想法外顯化。在 學習單提問引導下,學生獨立完成各段落的重點摘要。最後透過小組分享,瞭 解其他同學與自己摘要內容的差異,加以修正自我成長。

(二)概念構圖策略融入課程

研究者在課程中先說明可以幫助我們的概念構圖,如網絡型、階層型、魚 骨圖、矩陣型及論證式構圖等。讓學生返家自行練習繪製概念構圖。將作業帶 到課堂上小組討論,在彼此分享與溝通歷程中,完成小組概念構圖,繪製於海 報上。課程提醒注意概念構圖的正確性、涵蓋性、易讀性與篇幅適當性等。課

研究者在課程中先說明可以幫助我們的概念構圖,如網絡型、階層型、魚 骨圖、矩陣型及論證式構圖等。讓學生返家自行練習繪製概念構圖。將作業帶 到課堂上小組討論,在彼此分享與溝通歷程中,完成小組概念構圖,繪製於海 報上。課程提醒注意概念構圖的正確性、涵蓋性、易讀性與篇幅適當性等。課